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重症感染临床疗效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重症感染临床疗效研究目的:探究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重症感染临床疗效。
方法:通过对2012
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62例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的患者均为3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呋辛钠,实验组患者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细菌清除清除率对比未见显著差异。
结论:临床运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重症感染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安全有效,临床值得推广。
标签: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重症感染;临床疗效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是头孢菌素和酶抑制剂药的联合药物,其具有抗菌谱较广,抗菌活性较强,安全性高等特点,临床被广泛应用。
研究显示[1],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重症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本文对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重症感染的62例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重症感染的患者62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31例。
其中实验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为19岁至85岁,平均年龄为(61.23±2.57)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为21岁至89岁,平均年龄为(63.37±2.34)岁。
两组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症状。
两组患者的以上条件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1合剂)注射液4g,加入0.9%生理盐水,静脉注射,12h/次,7天为一个疗程;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呋辛钠注射液2g,加入0.9%生理盐水,静脉注射,12h/次,7天为一个疗程。
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抗生素药物。
1.3 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标准[2]:1.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检查结果完全恢复;
2.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检查结果基本恢复正常;
3.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但检查结果半数及以上未恢复;
4.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缓解甚至有患者出现加重的情况。
细菌清除判定标准[3]:按照病原菌清除或未清除进行判定,同时计算细菌清除率。
观察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X2检验与t检验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
实验组患者在总有效率及无效率较对照组患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重症感染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多伴有器官衰竭,死亡率高达70%,是重症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4]。
重症感染发病快,且不易控制,因此早期的发现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多使用抗生素治疗重度感染,但由于目前抗生素滥用,患者产生耐药性,导致无法选择正确抗生素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有文献报道[5],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是重症感染患者在未明确致病菌的情况下的主要药物。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抗菌谱广,安全性高,适用的范围广。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
进一步说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用于治疗重症感染,安全有效,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生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12):1224-1225.
[2] 陈墩顺.氨溴索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3,25(5):113-114.
[3] 梁维,许涵.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肾盂肾炎的临床疗效研究[J].医学综述.2012,18(7):1119-1120.
[4] 林孟相,郭蕾,郭献阳,等.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8):
1906-1907.
[5] 李玮,肖雄箭,林建东.异帕米星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ICU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8):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