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一六三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北京市一六三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消失的舌头
徐永辉
二丙的舌头没有了。

那天,邻居三婶迎头遇到二丙,招呼他。

二丙的嘴张张合合,却没看到他的舌头,也听不到他说的话。

三婶一惊,忙问:“二丙,你咋回事,舌头没有了?”她不肯相信,走到近前往二丙嘴里一看,只有牙齿。

我们晓庄是远近闻名的雄辩村。

大人、孩子,走路、干活,甚至吃饭睡觉的时候,嘴巴都不闲着:“那是谁家的羊,咋不拴起来?”
“为啥说是羊,叫它狗不一样吗?”
“羊就是羊,怎么能叫狗呢?”
“它叫啥,不过是老辈子传下来的,如果当初叫它猪,你现在还说是羊吗?”
据村志记载,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由于世世代代训练,我们的舌头变异了,厚、长,又特别灵活,伸出来,可以轻而易举到达额头。

用它洗脸,画画,写字的,不乏其人。

据说,以前有个人,舌头比象鼻子还长,不仅能擀面、纺车,还能把棍棒舞得虎虎生风。

为了炫耀,我们都把舌头耷拉在下巴底下。

为了激励后代,先人们还自发组织了辩论会,三年举办一次,年满十八周岁的男子必须参加。

先以家庭为单位选出优胜者参加家族辩论,再选出家族中的第一名参加决赛。

一方把另一方驳得哑口无言,算胜出。

凡是在辩论上不发言,或撒谎骗人者,舌头会自动消失。

凡是没有独立见解,跟着别人学舌的,舌头会失去一半。

二丙是几十年来唯一受到惩罚的人。

他是孤儿,老实,木讷。

平时,你问一句,他哼一声。

只要不问,一年半载也难开金口。

在家族辩论会上,也有人试着引导他,徒劳。

半晌午,我们几个蹲在路口上议论二丙的时候,三婶走走停停,东张西望地过来了,还没到近前就问:“谁看见一只公鸡了吗?”她边说边比画,“这么大,毛通红,闺女给拿的,没舍得吃,你看,一转眼不见了。


我们都安慰她:“不能少,不定跑哪旮旯里去了,再仔细找找。


我们村古风犹存,好多年没少过东西了。

被三婶一搅合,我才想起来是去找乌木的。

乌木家大门洞开,我站在院子里大喊:“有人吗,有人吗?”
没有回应。

突然,厨房里传来轻微的响动。

我走过去,一把推开紧闭的门,咯噔愣住了。

乌木也愣了。

他手里抱着一只没褪完毛的红公鸡。

晚上,乌木请我喝酒,炖的公鸡肉。

三杯酒下肚,乌木说:“咱打开窗户说亮话,等一会儿我把鸡毛埋在二丙家门前,明天你就说是他吃的。


“这……”
“这什么这,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他反正不会说话。


“这不是欺负人嘛?”
乌木脸一寒,酒杯一顿:“事不大,你看着办吧。


我为难死了。

乌木是出名的小诸葛,坏点子一眨巴眼一个,得罪他,我这辈子别想安生了。

又怪法律太仁慈,如果抓住小偷就砍头,老子怕他作甚。

又后悔的要命,干嘛去那么巧啊?
天刚一亮,我就带着三婶扒出了赃物,还说的有鼻子带眼:“昨天傍晚我路过二丙家的时候,听到砰砰地剁骨头声,偷偷伸头一看,案子下的鸡毛还没掩埋呢。


大家都深信不疑。

乌木先骂开了:“二丙,看你狗日的平时老实巴交,原来是装的。


在我们这儿,偷盗是被认为最无能、最无耻的事情,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往他身上吐口水,任何人都不再搭理他。

二丙张着大嘴,扑腾扑腾直踩脚,又啪啪地拍自己的大腿、屁股,眼泪像屋檐下的雨水,连成两条线。

三婶不忍,说:“算了算了,一只鸡,谁吃不一样?”
其他人也软了心肠,反过来安慰二丙:“你也是个苦人,一年到头不见荤腥,一时嘴馋也正常,算了算了。


二丙喘着粗气,泪珠依然滚滚不止。

渐渐地。

清亮的泪水变成了红色——他在流血。

我的目光像受惊的苍蝇,仓皇地乱飞,两只手互相搓来搓去,嘴张开几次,又合上了。

当鲜血浸透胸前衣服的时候,二丙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了。

我终于受不了了,大声说:“鸡是乌木偷吃的,他逼我赖二丙。

”我正要把昨天的事情详细说出来,忽然感觉发不出声音了,嘴里也空空荡荡。

一个孩子指着我大叫起来:“舌头,他的舌头没有了。


我的头一蒙。

我不死心,拼命张嘴,依然发不出丝毫声音。

我掐自己的肉,撕扯自己的头发,如果,如……果。

没有如果。

(选自《芒种》2016年第九期,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构思奇特,“舌头”是小说线索,纵向上追溯晓庄的雄辩传统,横向上与人物命运紧密相关,使文章内容浑然一体,结构完整。

B. 小说通过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揭示出复杂人性,村民们开始对二丙“偷鸡”义愤填膺,后又予以原谅安慰,这份善意让蒙冤的二丙感动释怀。

C. 在小说结尾孩子喊出“他的舌头没有了”,既与前文“二丙的舌头没有了”相照应,又属情节陡转,让读者在意外惊悚中感受到无穷的艺术魅力。

D. 小说语言犀利,像“为了激励后代,先人们还自发组织了辩论会”就语带嘲讽,而最后的“没有如果”短促有力,明显含有对“我”无德之行的否定。

2. 小说为什么花较多笔墨写晓庄的雄辩传统和风气?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荒诞文学往往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变形来反映生活真实,请从“荒诞”与“真实”两个角度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且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中的好几个时期。

两人的生活经历受此左右,形成了起伏不定的过程。

考究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

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

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

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

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

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

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

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

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

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

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

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于山林田园。

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

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得多余。

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

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词,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

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这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

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4.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C.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5.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总领全文。

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D.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6.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
社会责任。

D.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智能手环是一种穿线式智能设备。

智能手环运动监测功能通过重力加速传感器实现。

重力传感器已是一种很成热的技术,手机也罕有应用,比如现在智能手机的屏幕翻转功能,就是通过传感器来实现的。

传感器通过判断人运动的动作得到一些基础教据,再结合用户之前输入的个人身体体征的基本信息,根据一些特定算法,得到针对个人的个性化监测数据,诸如运动步数、距离以及消耗的卡路里等,从而判断运动的频率和强度。

由于每个人运动随个人身体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因而用户在使用手环进行监测前需要在APP中录入自己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信息,信息自动同步到手环中,通过传感器监测运动动作,经过特定算法最终实现运动监测的功能。

睡眠监测也通过相同的传感器技术实现。

人的睡眠接照脑电波信号可分为五个阶段: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动眼期。

在不同的阶段人的脑电波可以迅速改变,有意思的是,重力加速传感器并不具备直接探测脑电波的功能,所以它是将人在眼中动作的幅度和频率作为衡量睡眠的标准,来判断睡眠处于哪个阶段,手环的智能闹钟功能,会在快速动眼期将用户唤醒,因为在快速动眼期睡眠者会出现与清醒时相似的高频低幅的脑波,比较容易喚醒,如果此唤时醒,睡眠者会感到神清气爽,有一个很好的睡眠效果。

(摘编自沈丹(智能手环是如何进行数据传输的》)材料二:
智能手环主体一般采用医用橡胶材质,天然无毒,外观设计高档时尚、大方,不仅具有运动健康秘书的功能,还具有时尚装饰的功能,有流线花环,颜色也是多样,这种设计风格对于习惯佩戴首饰的用户而言,颇具有诱惑力。

手环的设计风格堪称百搭。

而且、别看小小手环个头不大,功能还是很强大的,比如它可以说是一款高档的计步器,具有普通计步器的一般计步,测量距离、卡路里、脂肪等功能,同时还具有睡眠监测、高档防水、蓝牙4.0数据传输、疲劳提醒等特殊功能。

智能手环内置低功耗蓝牙4.0模块,可以与平板、PC客户端进行接,可以随时随地设置身高、体重、步幅等信息和上传运动数据。

另外,智能手环还具备社交网络分享功能,比如用户可以将睡眠质量、饮食情况和锻炼情况以及心情记录等通过绑定微博等社交网络进行分享。

在使用时间上,由于智能手环内部内置了一颗锂聚合物电池,续航时间可达10天,续航能力还是很强的。

摘编自(智能手环有哪些特点及特性)》)材料三:
几年前,智能手环作为可穿戴设备进入大众视野,以实现健康管理、运动监测、手机交互等功能为目标被炒得火热。

功能看似高端,门槛实则低,一时间市场内涌现了大量可穿数设各厂商。

然而近年全球可穿戴行业态已显,智能手环炒作红利期已退湖。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可穿戴设备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在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市场出现疲软态势,整体销量为2300万只,仅仅保持了3.1%的微弱增长,出货量则为270万只,较2015年同期的560万只下降了51.6%。

预计2018年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在400亿元左右。

真正随着热潮成长起来的智能手环企业少之又少,早期进入市场的品牌如今的经营状况也很惨淡。

种种迹象都表明智能手环遇冷是行业的现状,我们需要思考智能手环在脱离炒作红利期后,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了它的降温。

目前来看,智能手环的需求依然存在,也非纯概念炒作,并且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智能手环作为能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其实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虽然野蛮生长的红利期已过,但是寻找到智能手环的刚需,依然能成为它下一次热潮的引爆点。

(摘编自沙水《智能手环春天已过,未来出路在何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手环进行监测前在APP中录入自己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信息,目的是通过个性化数据来判断运动的频率和强度。

B. 手环的智能闹钟功能工作原理主要是根据睡眠中动作的幅度和频率来实现的,在探测到出现高频低幅的脑波时唤醒睡眠者。

C. 智能手环可以随时随地上传运动数据,也可以通过绑定微博等社交网络端分享睡眠质量、饮食情况和锻炼情况等。

D. 几年前,智能手环被炒得火热,由于门槛低,市场内涌现了大量可穿戴设备厂商,如今智能手环炒作热潮已退。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重力传感器已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智能手环通过使用这一技术来判断人运动的动作,得到一些基础数据。

B. 智能手环内置低功耗蓝牙4.0模块,可以与平板、PC客户端进行连接;内置了一颗锂聚合物电池,续航时间可达10天。

C. 从材料三图表中可知,2015年是智能穿戴设备野蛮生长的红利期,此后虽然市场规模还处在增长中,但增速已放缓。

D. 智能手环虽遭遇到发展困难,但目前智能手环已找到市场的刚需,在这万物互联的时代,正在成为下一次热潮的引爆点。

9. 根据材料,请用三句话分别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每句话不超过20字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

举万历十一年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

二十六年召为左庶子,寻擢南京礼部右侍郎。

三十五年五月,擢向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十一月入朝。

明年,首辅赓卒,次辅廷机以人言久杜门,向高遂独相。

当是时,帝在位日久,倦勤,朝事多废弛。

向高用宿望居相位,忧国奉公,每事执争效忠荩。

自独相,即请增阁臣,帝不听。

及吏部尚书孙丕扬以荐贤不用求去,向高特疏请留,亦不报,遂引疾。

屡谕,乃出视事。

四十年春,向高以历代帝王享国四十年以上者,自三代迄今止十君,劝帝力行新政。

复以用人行政请,不报。

向高志不行,无月不求去,帝辄优旨勉留。

向高复言:“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

帷幄不得关其忠,六曹不得举其职,举天下无一可信之人,而自以为神明之妙用,臣恐自古圣帝明王无此法也。

”熹宗初政,帝本冲年,不能辨忠佞,魏忠贤、客氏渐窃威福。

刑部尚书王纪削籍,礼部尚书孙慎行、都御史邹元标先后被攻致仕去。

向高争不得,因请与元标同罢,帝不听。

忠贤益恨向高,而其时朝士与忠贤抗者率倚向高。

忠贤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

向高以时事不可为,乞归二十余疏。

乃命加太傅,遣行人护归,所给赐视彝典有加。

寻听辞太傅,有司月给米五石,舆夫八。

向高既罢去,韩爌、朱国祯相继为首辅,未久皆罢。

居政府者皆小人,清流无所依倚。

熹宗崩,向高亦以是月卒,年六十有九。

(选自《明史·叶向高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
B. 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
C. 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馈盈
D. 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首辅,明代内阁大学士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称,与内阁“次辅”、“群辅”相对而言。

B. 冲年,意为幼年孩童,古人常以发型来区别年龄,如总角、垂髫、束发均指幼年。

C. 削籍,旧时指削除名籍被革职,古人常用移病、乞骸骨等来表达自请退职。

D. 清流,与“浊流”相对,常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古人也称“白马清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叶向高忧国奉公,独撑朝政。

皇帝长期懒于上朝,国事荒废,官职出缺不补;叶向高德高望重,独居相位,主持政事竭忠尽力。

B. 叶向高执着尽忠,敢于直谏。

他规劝皇帝推行新政,直言皇帝不信任百官、剐愎自用的做法,并不是圣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

C. 叶向高力抗奸臣,维护忠良。

奸人窃取国家大权,朝中重臣遭到攻击、排挤之时,叶向高极力抗争,成为与魏忠贤对抗的朝臣首领。

D. 叶向高志在救时,毫不恋栈。

他多次因皇帝不听谏言主动请辞,皇帝以加封太傅、赏赐超过常法的荣宠挽留,他却辞去了太傅职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向高特疏请留,亦不报,遂引疾。

屡谕,乃出视事。

(2)忠贤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

向高以时事不可为,乞归二十余疏。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 首联写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写出秋天的萧杀与空旷。

B. 颈联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表达出诗人长年飘泊孤独悲秋之情。

C. 尾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饮,时世艰难是诗人潦倒不堪的根源,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D. 本诗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

全诗画面凄凉,不见亮色,语言凝练,情感深沉。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古诗文默写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2)《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一词中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人处世很难做到两全其美,《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在处理“生”和“义”两者的关系时,我们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

(6)《鱼我所欲也》中孟了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有一些名家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把高深的道理明明白白介绍给普通读者。

《谈美》就是朱光潜先生写的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

它写于1932年,此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等问题,娓娓道来,平易亲切,在青年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三十多次的畅销书。

① 。

譬如美和距离问题,作者认为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煮鹤,暴殄天物。

又如讨论“移情作用”,他把美学上的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

②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还会哭,所以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

朱先生曾说“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他借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著名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赠送给青年朋友,劝告年轻人,体味生活,让人生有味道。

他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补清新的文字中,当年为《谈美》作序的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16.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比喻引用拟人
B. 比喻引用夸张
C. 借代排比夸张
D. 借代排比拟人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花会笑,也会哭。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