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当代“卡通化”艺术的现状与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当代“卡通化”艺术的现状与未来
作者:别淑花
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6期
当代艺术的“卡通化”现象,是成人艺术追求、心理特征年轻化的表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政治空间的日益宽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为个人心理需求的年轻化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但同时,越来越繁重的社会压力,工作中的激烈竞争,使得成年人的生活与工作负担日益加重,甚至使有些人不堪负荷。
这时随着国外“卡通”艺术的流入,使人们从中获得了回到童年的无忧无虑的虚幻想象,减轻了社会压力,个性得以张扬,身心得到了愉悦。
我国的“卡通化”艺术随之兴起。
一、社会的发展为当代艺术“卡通化”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1、“卡通”艺术的发展及其特点
我国近代的“卡通”与社会变革紧密联系,漫画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从打倒军阀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推翻三座大山到抗击日本侵略,从土地改革到解放战争,到处可见漫画的踪迹,如漫画家张乐平创作的漫画《三毛流浪记》,早在1935 年就问世了,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三毛形象在上海家喻户晓,并成为了当时中国穷苦儿童命运的象征,有较强的社会讽喻和批判意义。
当时的民众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漫画就是利用了“卡通”这一绘画语言,向人们表达作者及当时社会的心声。
当代的“卡通”艺术已经不同于简单的漫画绘画,它更依赖于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壮大。
随着电视,尤其是网络的发展,青少年文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审美经验也与传统标准脱离,而受到卡通、游戏、网络影响产生新的审美理念。
今天人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动漫卡通已成为当代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优秀的卡通形象通过视觉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将形象刻进人们的大脑。
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卡通形式比比皆是,从“迪斯尼”到“聪明的一休”,到“机器猫”,再到“樱桃小丸子”,更多的卡通形象充斥着人们的眼球。
它们的出现打破了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学习隔膜,无论你是拒绝长大,还是生活繁重,人们都向往无拘无束的纯真年代,因而“卡通”作品成为老少皆宜的艺术作品。
2、当代文化的发展决定了“卡通”艺术的发展
卡通气十足的T 恤或是“小儿科”的配饰,再不会有人耻笑你幼稚,更多的是认同和表扬你还保有一颗童心。
这也就可以合理的解释为什么更多的年轻艺术家都热衷于使用卡通这一表现形式。
卡通、漫画越来越影响到青年一代的视觉和情感的认知,因而年轻的艺术家也热衷于将身边的事件与卡通、漫画相结合,把它们转变成艺术品。
如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其《醋溜族》专栏连载十年,创下了台湾漫画连载时间之最。
其漫画作品《双响炮》、《涩女郎》等在内地青年男女中影响极大,拥有大批忠实读者。
传统艺术也开始被“卡通”所占领。
我国的民间艺术中皮影戏和木偶戏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卡通色彩,但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因受场地、工艺的限制,开始走向边缘化。
但“卡通”的出现给挽救这些民间艺术带来了机遇。
上海美术制片厂将皮影、木偶、剪纸搬上银幕,使我国的民间艺术和文化得以传承。
有多少年轻人是在看过《大闹天宫》后喜欢上那个敢做敢当、个性张扬的猴子,从而喜欢上《西游记》的;有多少年轻人是在看过《真假李逵》后喜欢上那个个性率真、粗中有细的李逵,从而喜欢上《水浒传》的。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说“动漫形象能够走近青少年,是保护和弘扬中国优秀民俗文化的新手段。
”同时,好的卡通作品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传达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人文思想,只有这样,它会更加有生命力。
其他文学形式也在借助“卡通”形式红火起来。
如中央电视台将一些评书、相声、小品等文学形式,借助于卡通形式重新包装,制作成诸如《快乐驿站》等节目,使这些优秀的节目得以更好的流传,又丰富了其表现手段,因此赢得了更多观众的喝彩。
商业领域也充斥着“卡通化”的痕迹。
一个名字叫做“史努比”的小猎兔犬,经漫画家查尔斯·舒兹的创作风靡世界。
令作者没有想到的是,拥有史努比的《花生漫画》现在已少为人知,而利用史努比形象制作的“卡通”形象用品,却在世界各个角落为商家依旧赚取着财富。
现在流行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其中的各个形象被商家制作成各种日用品正在疯狂热卖。
总之卡通风潮已经越来越走向当代社会的主流生活。
前卫时尚的“卡通”文化,正逐渐成为全世界时尚人群共同的爱好。
“卡通”也已经不局限于青少年范围,它正成为一种流行的载体,承载着各种不同的文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对当代艺术“卡通化”的思考
1、国外卡通文化的入侵
伴随着电视、网络的普及和影响力的迅速提升,使得欧美和日韩卡通文化强势入侵,并快速的占领了我国卡通文化阵地。
从漫画书、动画、游戏到其衍生的日用品,充斥着我国少年儿童的视听领域。
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轻易地说出“小丸子”、“奥特曼”的名字,讲出其中的故事。
反观国内的影视界,低俗的作品泛滥于银屏。
谁也不愿意花大价钱制作卡通题材的作品。
而2008 年一只叫做“阿宝”的熊猫却为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和梦工厂动画室赢得了五亿六千万美元的票房。
这说明了我们不是没有题材去做,卡通业也不是无利可图。
国内影视圈的短视与急功近利的思想造成了国外卡通文化入侵强势,从而更加速了自己阵地的失去。
卡通这种消费性文化对于我们这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2、本土“卡通文化”的发展方向
建国初期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环境下的本土“卡通”业,缺乏商业经营机制,但资金和人力上的保证使当时的“卡通”业可以独树一帜。
这一时期以上海美术制片厂为代表,生产出许多的高层次的作品。
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创造了中国美术片一个时代的辉煌,在造型艺术和动画技巧都达到很高水平,并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全世界因此而知道中国有一个"Mongkey king"(孙悟空)。
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木偶片《阿凡提的故事》、动画片《三个和尚》这些作品既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是发展民族风格的一次新的尝试。
然而本土“卡通”缺乏平民化的商业作品。
更缺乏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配套图书、玩具游戏的开发、商标价值的运用等,这严重制约了本土“卡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发展。
这也显现出中国“卡通”行业是一个封闭自足的系统,缺乏与国外作品的交流和学习。
中国的本土“卡通”不能简单停留在用复制和移植的西方已有的形势形态上,应当加强与传统文化交流与结合,主动去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谛,实现本土“卡通”的原创性和可持
续性。
中国动漫产业要真正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日本、韩国动漫产业的成功经验,但最终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走自己的路”,让大家对中国的文化多一些认识和感情,“原创”才是中国本土“卡通”的生命。
长期以来,本土的“卡通”业一直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消费群体,过多的注重德育教育,对故事情节创作不足,这种观念桎梏了创作者的思维空间。
另外把“卡通”业简单的定义为动漫业,也是我国“卡通”业长期停滞不前的根源之一。
国外在油画、设计等方面的“卡通”化已经远远的走在我国前面。
对于“卡通”艺术作品的运用,以及其衍生作品的开发,也将是摆在我国艺术“卡通化”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国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出生的年轻艺术家,较多的受到国外“卡通”艺术的熏陶,在其创作中运用了卡通式表现手法。
“卡通”艺术中超常规的、夸张的表现力可以创作出传统艺术手法和绘画方法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因此艺术创作形式的多样性,多元化变革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势不可挡。
“卡通”元素融入绘画的发展也是一种发展的趋势。
当代的“卡通化”艺术现象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与传统的艺术概念拉开了距离,为今后艺术的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这种艺术现象以新的形势回归艺术本身,并开创了自身创作与表达的新形势。
是当代艺术发展的新潮流,它将借助当今消费文化和网络电子文化引领艺术发展的新潮流。
【别淑花,山东师范大学滨州学院美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