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苏的杭州印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二字,直抒胸臆,毫不掩饰诗人对此处的挚爱。我们可以想见,一位地方官,既然如此喜欢当地的景色,也必然会对此地人民有着同样的深情。最后这一句总览全湖——色彩,以春天的主色调“绿”和“白”做最后的收尾;景物,以湖东的主景:杨树荫下的白沙堤作为最后封笔。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情景双融,心满意足而又余兴未阑,带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白居易到杭任职时,西湖上原已筑有堤,但因年久失修,加上堤身较低,起不到天旱时蓄水灌溉、汛期时蓄水防洪的作用,为此他亲自主持修建了一条拦湖大堤。大堤建成后,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还促进了杭州交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人们为了纪念自居易,把现在西湖上的这条堤称为“白堤”,体现了人民对他的感恩之情。
此后,为了说明筑堤的作用、灌溉方法,告诫后任刺史在使用这条堤时应注意的事项,白居易又写了一篇《钱塘湖石纪》刻石立于湖边。如今,此碑刻于西湖北角的圣塘闸照壁。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孤山寺是西湖中常被游人登览的胜地,孤山上的贾亭也是全湖的标志。“水面初平”,运用了不写而写的手法,虽未点明季节是初春,却通过江水的涨态,表达了春天的初来。万物生发,春水也在一点点往上涨,所以能出现水面初平这样的景象;而水汽蒸腾、向上涌动,又使得白云丰沛、舒卷层叠,于是便有了“云脚低”的描述。这种水云相接的景象,自然带给我们一种生机勃发的感觉。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继续作画,将笔尖落到了极具生发力的花草与欢快愉悦的马儿上。“乱”和“迷”,在诗中并非贬义,而是形容色彩的丰沛和春天的生机。五颜六色的春花无分主次,开成一片,所以观赏的人们也自然是目不暇接了。而形容刚长出来的小草,则直截了当地用了“浅”字,给人一种新嫩之感。这里作者还非常注意地观察了细节,用“没(mò)马蹄”来呼应“浅”字。“马蹄”这个元素用得非常独到,不仅用只有几厘米高的马蹄来诠释嫩草的高度,更催人想象出马儿奔跑在鲜嫩多汁的春草上将它们踏碎的情景,这样草香自然就会留在马蹄上,也会散发在草坪中,一下子就将视觉形象转换为了嗅觉的体验,同时奔马奋蹄的笃笃之声和嘶鸣之声也生机勃勃地回响在读者的耳畔——诗人仅用三个字,便成就了一席感官的盛宴!
白苏的杭州印记
自古不少文人墨客都为杭州西湖题词写诗,不仅因为那水润山温的美景,也因这美景之中更有着爱国的影子、忧民的情怀。提起杭州西湖,就一定会提起白堤与苏堤,那么关于这里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白居易与白堤
白居易,公元822年被发放到杭州,任刺史。任职期间,他尽心竭力,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系念苍生,为民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苏东坡与苏堤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不平,曾多次遭贬。尽管如此,他仍然心系于民,无论起落到何地,都不忘初心,忧民利民。
元祐四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未有疏浚,淤塞过半,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便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之后,他又利用挖出的淤泥,筑成一条跨越西湖南北的长堤,全长2.8公里,由6桥相接,这样既巧妙地安置了淤泥,又便于民生交通。元佑六年,苏轼的继任知州来到杭州,在堤上题写了“苏公堤”碑,从此后人为了纪念苏轼,就把这条长堤称为“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因此“苏堤春晓”从古至今都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
总体看来,诗的开篇从远山、云水起兴,视野是宽广的远景;中间转到树、鸟、花、草的中景;再聚焦到“浅草没马蹄”这样的特写视角;最后则以诗人自己的立足之处“白沙堤”收尾。全诗的视线由远转近,以境带景,有面有点,无着痕迹,不见滴漏,结构相当精巧。诚如薛雪所赞:乐天(白居易的字)之诗的“章法变化,条理井然”(语出《一瓢诗话》)。而在现代人赏来,亦可说这首诗充满了如同一组考究的电影镜头般的蒙太奇美感!
白、苏二位,为官不忘心系百姓,身为大文豪更不忘吟诗作赋寄情于对西湖的山水和人民。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几首非常著名的诗文吧!
《钱塘湖春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是万物舒长的开始;民,是国泰民安的基础。这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既是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一首赞歌,也表达了在修整白堤、解决民生问题之时,作者白居易与民同乐的舒放情怀。
并且,这前后两句的连接也非常巧妙,从对固态的山、寺、亭的描述,顺势转向了动态的春水与白云,一纸疏阔的山水画面顿时呈现在眼前。然而,这仅仅是为“初春”做了一个铺垫,接下来诗人又将画面转到了活灵活现的鸟儿身上。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早、新、春,都意味着一切尚在肇始与缘起之时。“暖树”是向阳而又温暖的,正适合早莺与春燕们筑窝安居。白居易本就是爱民忧民的地方官,谁能说这“早莺争暖树”与“新燕啄春泥”不是他心中所冀望的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呢?我们知道,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为人民解决了难缠已久的水利问题。这沉睡的冬天已过去,也意味着人民生活所面临的难题已解决,而迎来的是早莺与新燕般的苏醒与活力,忙着奔向美好的生活,建设温馨家园。
《江南好》赏析
忆江南·江南好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此地在他的心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离任苏州,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而《忆江南·江南好》就是其中一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作者在开篇便直抒胸襟,大赞“江南好”,对于一位文豪大家,以一个简白的“好”字来表达情感,似乎胜过了任何藻饰。紧接着他道出自己对江南风景早已非常熟悉的亲身感受,即“旧曾谙”三字。白居易一生有十多年时间居住在江南。首次是在他少年时期,因逃难随家人来到浙江一带;第二次是在他壮年时期,因政治失意,被贬谪任江州司马,在九江生活了三年,著名的《琵琶行》就是在此期间完成的;第三次下江南时,他已年过半百,任杭州刺史,历时两年半,政绩卓著;第四次来江南,他已五十四岁,任苏州刺史,到第二年秋天因眼疾免官而回洛阳。我们熟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便自然明白了诗人用这个“谙”字是相当名副其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