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引导式名著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引导式名著阅读
摘要:通过教材的名著导读模块,引导学生掌握名著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信息技术设计情景,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中获得丰富情感体验;通过建立名著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提高思辨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外名著阅读这四个方面着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让引导式名著阅读教学行之有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兴趣;思维;措施;
当前的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名著材料大多为名著中的片段,如《昆虫记》《骆驼祥子》等。
而引导式名著阅读便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剖析文学名著作品中的精髓,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进而能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地展开阅读。
增强初中生的语文阅读思维,为学生之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阅读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通过教材的名著导读模块,引导学生掌握名著阅读的基本方法
阅读方法的掌握是学生阅读名著的开端,也是引导式名著阅读的第一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专门的“名著导读”模块,其中涉及一些较为实用的“阅读方法”,如圈点批注、仿写等以及纪实类、科普类、小说类等不同题材的阅读方法。
而且“名著导读”模块在教材中的比重并不小,这也恰恰彰显出阅读方法对于学生阅读名著的重要性,也意味着学生不仅需要从一些课文内容的语篇中锻炼阅读能力,还需要接受较为专业的阅读方法引导训练。
宋代学者朱熹也曾说阅读要讲方法,“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而教育者发现阅读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反而是这类现象,许多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大量的名著阅读,但阅读能力却并未有所提高。
例如在语文七年级下册中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的模块教学中,教师便可依据教材中节选的片段进行“圈点与批注”的示范,先让学生猜一猜片段中圈点符号的用意,引导学生在初读中比较片段中“他的样子是那么诚
实……人们好像只好信任他……”用的“圈点符号……”与“坐上吧,瞧着给”的“直线符号_____”,正确地理解直线符号用以批注注音或解词,圆点符号用以文中的重点词或优美词语的标示,并出示一段材料让学生自己尝试用这类符号做出初读标记。
教师引导学生在标记旁边进行批注,掌握“分析、概括、评价、感想、疑问”等语句批注的具体方法,并展示具体的例题。
如《骆驼祥子》的开篇形容祥子的话:“祥子,在与骆驼这个外号发生关系以前,是个年轻力壮的洋车夫。
”批注的内容为:“小说开门见山,一开始就点明主人公祥子,以及祥子的身份。
”而针对祥子的外貌“头不很大,圆眼……都那么结实硬棒”时,教师给的批注为:“白描式肖像描写紧扣其个性特征,彰显了年轻的祥子憨厚壮实、乐观而又富有朝气与活力。
”
二、通过信息技术设计情景,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中丰富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名著的人文价值,也是教师开展引导式名著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
纵贯古今的文学名著都是大浪淘沙后的精品。
文学名著是历史明镜,是文化传承,亦是一种情感体验。
学生在名著的阅读过程中将文字转化为脑海中的画面,尤其是一些自传、小说等名著作品,与名著达成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学生在读到一些名著作品的片段时会有激动、悲伤、沉痛、喜悦等丰富的情绪,而教师在开展引导式名著阅读时,可以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设计一些情景,通过一些图片、声音、影像来还原名著片段的某个场景或讲述文学名著的文化背景,将学生在“脑海中转化的画面”进行实体化,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核心进行赏析,既能丰富学生个人的情感,陶冶情操,也能提升学生文学修养和鉴赏水平。
例如在语文九年级上册关于《三国演义》中的片段《三顾茅庐》的名著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原著片段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释义,才能了解整个故事,阅读体验感并不佳。
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了解节选片段的故事内容,可以从网络上搜索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孔明”片段视频进行播放,将文字以视频情景的模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故事内容,可以方便学生之后的阅读,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直接。
教师运用多媒体图片介绍“三顾茅庐”发生的背景,让学生想一想:“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时为
什么要访求人才?”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行阅读“三顾茅庐”这则故事,在文字的阅读中找出“刘备第三次去隆中,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的答案,并在找寻的过程中感受到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作品形成共鸣,最后让学生观看视频及自行阅读过后,试着总结片段中刘备三次去隆中,第一次与第二次所作所为。
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片段中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情感的共鸣,探知名著故事中的人文价值。
三、通过组织名著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中提高思辨思维
思辨思维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而实践活动是验证学生名著阅读效果的重要方式。
名著虽说需要学生静心品读、品鉴,但同时语文的学习讲究“读而思之、思而辨之”,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也需要锻炼学生名著阅读的思辨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名著阅读活动,组织学生自发成立阅读小组、开设名著阅读、在学校设立名著阅读天地等,并且定期组织各个小组之间进行名著阅读的辩论交流。
例如在语文九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中,古典小说的阅读以中国“四大名著”为首,但同时每部作品篇幅长,学生很难一时读完,所以教师组织学生共同阅读《水浒传》时,将《水浒传》的前十回作为一周的阅读内容,如选择“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这一片段。
确定阅读内容后建立4人阅读小组,让学生详细阅读,引导学生从“故事内容的复述、英雄人物小传、人物语言特色赏析”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进行小组内的分析讨论,选择相同角度的小组可以重新组建一个较大的合作小组展开集体阅读讨论。
在学生阅读讨论过后,教师组织一场辩论活动,让各个小组以“鲁智深、林冲”两个人物为核心,另找角度辨析“当代鲁智深、林冲这类人物的是非好坏”。
学生在辩论中汲取新的观点意见、深度挖掘《水浒传》中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辨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名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初中语文教材的占比逐渐增加,在课堂及课外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名著阅读,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审美意识有深远的意义,也是大幅度提升初中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加快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郑晗.探究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开展引导式名著阅读[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9(3).
[2]刘佳佳.探讨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开展引导式名著阅读[J].新智慧,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