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最新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天天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最新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与理解天天练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思念一块月饼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

”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

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

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

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中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

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

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

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打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

晩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
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

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

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

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

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

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

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

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

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jiáo jué)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掰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作者:张金春)
1.根据文意,请用“√”在下面选择正确的词语或读音。

悄悄(盘算打算)咀嚼(jiáo jué)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牵肠挂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窃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给下列情节排序(将序号写在横线上)。

1.忆吃月饼
2.诉说思念
3.思念月饼
4.偷吃月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短文,你觉得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从母亲给我们兄弟俩分月饼,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关爱孩子并很公正的母亲。

B.从母亲发现“我”偷吃了月饼,但没有责怪“我”这件事,体会到母亲很宽容。

C.从母亲说自己不爱吃月饼明手去捡屑子,可以看出她是个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

D.从“我”吃女儿扔下的奇形怪状的月饼,体会“我”对家乡及母亲的思念。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第一次盼望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

那是一个礼拜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那个礼拜日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动物园,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地方,总之她很久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礼拜日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

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望一个日子,都不会错。

而且就在前一天早晨,母亲也还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

买完菜,买完菜就去。

洗完衣服就去……
母亲走到哪,我就跟到哪。

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

那个礼拜日的傍晚,母亲发现我蹲在地上一动不动的在哭,在不出声的流泪。

我感觉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抚摸着我的头,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1.结合全文,说说“我”为什么对“第一次盼望”记忆犹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画线句是怎样既交代了时间变化,又写出了“我”的心理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

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狐狸和猫
一次,猫在森林里遇到了狐狸先生,猫想:“他精明,有经验,对世界上的事都有见识。

”猫就友好地招呼狐狸。

“您好,亲爱的狐狸先生!你好吗?身体怎样?您在艰难的日子里过得怎么样?”
狐狸傲慢地把猫从头到脚打量了好久,不知道他是否该回答猫。

狐狸终于说:“噢,你这可怜的捋胡须的,你这花斑的傻瓜,你这饿鬼,你这捕食老鼠的东西!你脑子里在想什么呢?你怎敢问我过得怎么样?你学到了多少东西?你懂得了多少本领?”“我只一种。

”猫温顺地答道。

“那是一种什么本领呢?”狐狸问。

“猎狗追我时,我会跳到树上逃命。

”“就这些吗?”狐狸问。

“我掌握了一百多种本领,另外我还有满满一袋子计谋。

但是我可怜你,和我一起吧,我教你怎样逃避猎狗。


就在这时候,一个猎人带着四条猎狗来了。

猫敏捷地跳到树上,悄悄地爬到树顶上,这样树枝和枝叶可以把它完全遮住。

“打开袋子,狐狸先生,打开袋子!”猫对狐狸叫道,但是猎狗们已经咬住了狐狸,叫它动弹不得。

“噢,狐狸先生!”猫叫道,“你有一百种本领,可还是给抓住了,而我只有一种本领,却逃了命。

如果你能像我一样爬上来,你就不会丢命了。


1.从我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骄傲──(______)困难──(______)
计策──(______)灵敏──(______)
2.按要求改句子:
⑴但是猎狗们已经咬住了狐狸。

(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另外我还有满满一袋子计谋。

(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照应了上文中的哪句话,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地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

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后来变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

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

萵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

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向前伸了头,做出努力倾听的样子。

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突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

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

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

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

那笑容真是灿烂,像盛开的野菊花一般,有大把阳光栖息在里头。

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答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

”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

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心关系)到学校的声誉。

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都很令人失望。

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一共十个。

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

作品拿到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

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

(热闹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

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
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

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宁静平静)。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

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着。

1.用“√”画出文中括号里使用恰当的词语。

2.第③段中,母亲所说的“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而文题中的“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他的笑容之所以那么灿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前四段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为下文写
_______________作铺垫。

5.读完全文,你从文中那位“做出泥娃娃的孩子”身上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感悟。

神奇“鱼医”
在浩瀚的海洋世界里,鱼类也有自己的医生,这里所说的鱼医并不是我们人类,而是一种小鱼。

“鱼医”体态小巧、行动轻盈,它给鱼治病,不是通过用药,而是用那尖尖的嘴巴,为病鱼清除细菌和坏死的肉。

实际上,鱼医是以病鱼身上的寄生虫和坏死组织当佳肴(yáo)美餐的。

说来颇为有趣,病鱼与“鱼医”的关系相当融洽,凡是前来接受治疗的病鱼,就诊时,必须
..头朝下,尾朝上,笔直地悬浮在水中。

如果是喉咙生病,那么病鱼就得乖乖地张大嘴巴让鱼医钻进嘴里去,吃掉其坏死的组织。

也许有人会问,病鱼会不会把鱼医吃掉?据海洋学家考察,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即使是遇上敌害,病鱼也不会匆匆将鱼医吞之,而是立即将鱼医带到安全地方后吐出来。

总之,病鱼决不让鱼医受到伤害。

由此可见,鱼类中鱼医是不可或缺
的,只要有鱼医在,病鱼就能得到及时救治,患病致死的现象大大减少。

鱼医的诊所总是生意兴隆、门庭若市,病鱼过多时,甚至会出现排队候诊现象。

一遇这种情况,鱼医也会()、撤手不干,躲到清净的地方去。

而此时,病鱼也常常()地把它拦住,()之际,鱼医又不得不重新开始治病工作。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怀疑其真实性。

这并不奇怪,海洋学家们也颇感疑惑。

为了证实鱼病是否真的由鱼医治好,他们在鱼医经常活动的水域将鱼医捉走,结果前往求医的病鱼大大减少。

更令人惊讶的是,鱼医失踪10天后,该水域的很多鱼都染上了疾病,一些鱼的鳞、鳃和鳍上开始出现脓肿。

这是因为鱼类无时无刻不受到微生物、细菌和寄生虫的侵蚀,随时都能患病。

加上鱼类间并不那么文明,争斗的事常有发生,受伤在所难免。

如果没有鱼医,伤病就得不到及时救治。

在鱼类中约有50种鱼是鱼医,他们夜以继日地从事“救死扶伤”的医疗工作。

“医疗站”通常设在珊瑚礁、岩石旁、海草茂盛等水流不急的水域或沉船残骸(hái)边。

鱼医治病的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

研究人员曾连续6小时在水中观察鱼医治病,经统计,一条鱼医6小时内竟医治了10条病鱼。

1.根据所给解释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

1.门口或庭院里像市场一样,形容来往的人众多,非常热闹。

(______)
2.日夜不停,加紧工作或学习。

(______)
3.令人难以相信。

(______)
2.将下面成语还原至文中括号内。

前呼后拥无可奈何勃然大怒
3.文中画线句中的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点的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以“神奇‘鱼医’”为题,你从哪些方面看出了鱼医的“神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理解,完成练习。

荷叶·母亲(节选)
冰心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

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hàn)萏(dàn)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敲(qī)斜。

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文章开头关于天气描写的语句的作用是________。

2.“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敲斜。

”这句话与下文哪一句相照应?用波浪线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描写了作者的心情。

想一想,作者原来的心情怎样?原因是什么?现在的心情怎样?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该怎么理解这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荷叶与红莲”这般的亲子关系让人动容。

当今时代,我们常常会听到不少紧张的亲子关系引发的热议。

对此,你怎么看?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
①忧天,人类才可自教。

②不必援引枯燥的数据,不必借用古老的格言,我们只需用肉眼仰望一下头顶的天吃当惊愕地承认: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已经被“现代文明”的烟尘复印得浑浊而模糊。

③“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那四种颜色——黄、翠、白、青,为什么那样清晰?只是因为那时的“天”是“原天”,清激适明得近乎庄子笔下的“无”——无尘、无形、无秽。

④今天,全世界每年有56亿吨矿物燃料变成烟尘,留在大气中。

老实说,我们不仅失上,“原天”本身,此外还失去了原云、原霞、原雪、原气……
⑤不必讳言,在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视野中,已无一块净土:珠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的海底有铅沉积,南极的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的烟雾在加浓变酸。

⑥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于流星撞击地球产生的有毒烟尘,今天呢?
⑦今天,地球上每天大约有400万人患上各种环境病。

和“龙”比肩的物种“虎”,9 个亚种灭绝4个,仅仅50年,亚洲虎的总量就由6万多只锐减为400余只,中国境内的虎则由2万多只暴减为几百只。

⑧人类唯一的生存场所——地球,已经在呻吟,在呼喊,“我好痛……”1.第②段中画“”句子中的“原稿”比喻___________。

这一段中最能形象体现“污染”的意思的词语是 _________ 。

2.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列举两种,并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事?
_____
4.为了不让地球母亲再次发出呻吟,请你结合生活实际,向大家提出两条合理
_______
5.给短文取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中横线上。

_______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素颜如雪
①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

银镯子上刻着缠枝
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

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

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

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

②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
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

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

③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
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簌寂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

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净。

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优雅的事吗?
④几百年来,赏雪吟诗的文人们来去匆匆,唯有张岱手中的笔,极简极
淡。

他似乎信手在西湖的舟中泼洒一幅水墨丹青,寥寥数笔,清淡、素净之极。

好文字原来正是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素雅纯粹。

那些文字有画意,有诗情,有韵味。

⑤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

不唱高调,至情至
性,质朴无华。

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素面相见。

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静,纯粹。

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天空,如一树清寒的梅。

⑥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真是冰清玉洁。

白衣女子坐在
堂中,黑发挽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纯洁素雅,安详从容。

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

她们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

你会感到,原来娴静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

⑦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残荷前,惊呆了。

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

一瞬间,荷的清气扑面而来。

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

⑧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

有一幅油画,傍晚昏黄的烛光
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

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

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不说一句话,素净安详如两尊佛。

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

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

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

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

终无语,竟是最深情时。

⑨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灵,
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和素洁。

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

⑩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境界。

1.作者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至少答出3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第④⑤段的“好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素颜如雪”为题,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一例简述你心目中的“素颜如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读短文,回答问题。

衣服简史
①人类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历史上已无法考证,只能推测:远古时代的人类在偶然的机会里,发现有些动物的毛皮相当柔软,而且具有保暖的功能,于是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就把兽皮披在身上。

后来,他们又用兽骨做成针,利用兽皮或是动物的筋做线,把一块块的兽皮缝合起来,这就是人类最早的“衣服”了。

②到了夏天,古代的人类就将树叶、野草缠绕在身上,当作“衣服”。

但是,树叶和野草容易枯萎,人们便开始寻找替代品。

首先是将葛藤类的植物编结成网,“穿”在身上;之后,人们发现这些植物的茎或皮可以撕得更细,于是编了更细密的“衣服”,而且韧度也增加了。

其实所谓更细的成分,就是指植物的纤维。

纤维泛指一切线状的构造,这种构造正是构成“布”的基本单位。

③人类自从开始畜养一些动物,例如羊、兔等后,发现它们身上的毛较长,不但柔软而且温暖,于是便用来作为毛纺织品的主要原料。

最常见的毛是绵羊毛。

羊毛剪下来以后,首先分出等级,之后,就成了一匹匹的毛布。

这种利用动物纤维做出来的纺织品,就叫“毛纺织品”。

④除了植物性纤维和动物性纤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纤维呢?当然有。

现代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用石油、煤等物质,经由化学方法可以合成各种人造纤维。

例如用石油化学制品所制成的纤维有尼龙、聚酯、亚克力和石蜡。

你也许还不知道,由树木或木材工业的废弃物产生的木质纸浆,也可以制造出人造丝和醋酸纤维呢!人造纤维的优点是更强韧,更具有弹性,我们的袜子、衣服以及毛毯等,很多都是由人造纤维制成的;如果再加入特殊材料,还可以制成潜水衣、防弹衣等特殊用途的衣服。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读第①段,补全下面内容。

人类最早的“衣服”所需的材料:
针——(_______)线——(_______)布——(_______)
2.读第②至④段,可以知道构成“布”的基本单位是__,它可以分成____、
____和___三种,其中第三种的优点是_____。

2.下列选项中,填入第③段横线上最合适的是()
A.洗涤、梳理、纺纱B.梳理、洗涤、纺纱
C.洗涤、纺纱、梳理D.梳理、纺纱、洗涤
3.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人类穿上衣服可能是一件偶然的事。

(_____)
2.兽皮制成的衣服比植物的茎或皮制成的衣服保暖。

(____)
3.“毛纺织品”就是利用绵羊毛做出来的纺织品。

(_____)
4.石油、煤、树木或木材工业的废弃物产生的木质纸浆等物质,经由化学方法可以合成各种人造纤维。

(_____)
4.用“﹏﹏﹏”划出介绍古代人类使用衣服过程的句子。

5.针对各自的阅读任务,下面选择阅读方法不正确的是()
A.查找建筑发展资料的李刚看到题目就知道这篇文章与他的目的没关系。

B.王悦想了解毛纺织品的制作过程,要细读第③段。

C.下周的科普小课堂上,吕峰想介绍一些关于人造纤维的知识,他必须把本文逐字逐句地读明白。

D.想了解古代制衣方法的张灵,对第④段大致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十、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地球之水天外来?
地球之水哪里来?
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仍一直在探索。

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是:地球上的水是在地球形成时,从那些宇宙物质中分离出来的;而在地球形成以后,从地球内部不断析出水分并聚集在地表。

这由今天的火山活动可以得到证实。

从地下分离出水的规模现在还很大。

一次火山爆发,它喷出的水蒸气就可达几百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