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热身训练专题汇编: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平市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热身训练专题汇编
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据练计,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例,1950年仅为25%,1953年上升到76%。
这一变化
A、是“一边倒”政策影响的结果
B。
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C、保证了“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D、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和封锁
答案及解析:
1、A
新中国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策略,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促使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例增加,A正确;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是恢复,B错误;C是1953—1957年;此时美国对中国是孤立于封锁,并没有打破,D错误、
2、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
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
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答案及解析:
2。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说明了我国当时没有民间融资,D项排除。
题干说明的是我国的财政政策,和外交没有关系,排除A选项。
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贷款并不表明我们依赖外援,因此答案为C选项、B选项说法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外交观念的变化
【名师点睛】美国目前欠下了14、28万亿美元的国债,目前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美国市场上真正的买家在不断退场,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号称“债券大王”的比尔·格罗斯,近期宣布清空旗下所有美国国债。
这条被特别多人忽视的消息,事实上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美债的30年牛市结束了。
然而中国手中却还握着1。
2万亿的美国国债。
假如美国议会不能如期提高国债的上限,除了引发市场对美国国债估计违约的担忧,还将引发短期内市场抛售美国国债,进一步引发欧元、大宗商品等风险资产的反弹。
3。
有学者如此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该观点的依据是新中国
A、参加日内瓦会议
B。
提出“一边倒"的方针
C、参加万隆会议
D。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及解析:
3、D
依据材料“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可知,这一外交政策不再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不同,开始较多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走向务实;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成为国际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D项正确;参加日内瓦会议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开展的,故A项不正确;“一边倒"政策突出了意识形态,故B项排除;万隆会议提倡的“求同存异”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体现,故C项不正确。
点睛:抓住材料“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来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4、
1955年,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一方针的提出
A。
深化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修正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C。
使两大阵营关系缓和
D。
打破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答案及解析:
4。
A
5。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一度兴起“俄语热"。
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提出:中国学习英、俄语人数的比例,由现在的一比二调整到一比一,然后再逐步调整到二比一。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外交环境的变化
B、国内政局的稳定
C、教育体制的改变ﻩ
D、经济水平的提高
答案及解析:
5、考点:FJ: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边倒"是指坚定地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并把中国纳入全球战略的轨道、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人民的革命给予支持和同情、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联合的必要性、
解答:新中国初期,美苏“冷战”,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外语教育出现新的转机,故A项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的原则为引导积极拓展外交空间,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然而,当时开展外交的国际环境关于新中国特别不利、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
新中国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6、
2019年4月15日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举行会谈。
中俄双方差不多商定,2019年共同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
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当前形势下,这对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具有重大意义。
双方要紧密配合,办好有关活动。
这表明
A。
中俄两国在对待二战的问题上具有一致性
B、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己使联合国名存实亡
C、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D、中俄两国力图恢复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
答案及解析:
6。
答案:A
分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中俄关系。
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B与史实不符,联合国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C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D错误,当今世界处于多极化趋势之中,中俄两国都是其中的重要力量、因此应选A。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世界格局•中俄关系
7、
下列日程是周恩来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
这次会议:上午10点,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中午11点40分,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下午1点起,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外长范文同会谈;下午4点50分,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这次会议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
反映中美关系的缓和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及解析:
7、答案: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由材料中“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访唔英国外交大臣”“与苏联外长、越南外长会谈”“访晤法国总理所学”
可知,参加这次会议的既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该会议是日内瓦会议。
解决这类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多是找出关键词,紧扣史料的主旨信息,理解史料蕴含的观点或者历史结论。
8。
时下,“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战略伙伴关系”等新型国际关系名词展见报端。
“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己经改变。
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明( )
A、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己经形成
B、新时期各国外交政策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C。
和平与发展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D、利益和实力的变化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答案及解析:
8考点:FS: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因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当前国际关系中,各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演变、要求学生结合冷战前后的世界政治现实来分析材料、
解答:A、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还没有完全形成,经济上全球化进程再进一步发展,政治上多极化还没有完全形成。
B、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各国外交政策发生实质性改变,只是说明他们进行了一些调整,一些新型的国际关系特征开始出现,然而矛盾冲突也依然存在、
C。
材料中没有看出各国共同的追求,说明国际关系的特征发生改变。
D、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各国外交关系、之因此发生如此的改变,主要是因为二战冷战格局结束以后,我力量和实力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利益要求有所不同所导致、
故选D、
9、
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体现出的显著特点是
A、坚持独立自主,冲击两极格局B。
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
C。
倡导睦邻友好,推进周边外交D。
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
答案及解析:
9、B
依照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并推动会议取得成就,万隆会议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思想被与会各国接纳,推动万隆精神的形成,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日益显示出中国特色, B项正确、新中国初期仍然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不估计冲击两极格局,故A项错误;谋求周边稳定指的是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与万隆会议无关,故C项错误;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与万隆会议无关,故D项错误。
因此选B
10、
1953年,周恩来总理宣布:“我们相信不同制度的国家能够和平共处……我们情愿同一切情愿维持和平关系的国家恢复和建立贸易关系,发展和平经济。
”周总理发表此番言论的目的是( )
A、提倡求同存异,以解决国际争端ﻩ
B、冲破欧美封锁,改善外贸局面
C、实行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D、寻找盟友,应对中苏关系恶化
答案及解析:
10。
11。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规定了在发生与第三国冲突时互助的义务、在理论上,条约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驰援苏联;而实际上,也意味着假如中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保障了中苏双方的国家安全B。
实践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D、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答案及解析:
11、“条约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驰援苏联;而实际上,也意味着假如中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表明条约保障了中苏两国的国家安全,故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的,1950年从时间上无法进行实践,故B项错误;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的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故C项错误;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故D项错误。
A
12、
《全球冷战》一书中说,“会议在亚非国家之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的同时,也在华盛顿和莫斯科引起了严重的关切。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断定,第三世界国家新近获得的采取一致行动的能力,意味着‘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世界之间的战场正在转移’”、该会议是( )
A。
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答案及解析:
12、依照材料中的参加会议的对象是亚非国家,第三世界国家,能够判断该会议指的是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日内瓦会议1954年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参加会议的有美国、苏联等国家,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之间的一次会议,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参加会议的国家包括各个大洲的国家不仅仅是亚非国家,故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不仅包括亚非还有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