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担杆岛原生态旅游业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海担杆岛原生态旅游业发展研究
作者:闫玉科周雨妍梁荣俊廖颖莹林晓燕张妍
来源:《南方农村》2021年第03期
摘要:珠海市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拥有众多的原生态海岛及其资源,为科学有效利用珠海万山区原生态海岛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团队以担杆岛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定性分析,概述了担杆岛原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特色资源优势,深入分析了担杆岛原生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科学提出了担杆岛原生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对策。
关键词:海岛旅游;特色资源;原生态开发;珠海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1)03-0040-06
一、珠海担杆岛原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担杆列岛位于珠江口的伶仃洋与太平洋交界处,距香港2.04km、距深圳7.41km[1]。
担杆列岛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出海门户,其独特的自然地缘条件为其带来了独特的自然资源,形成其特有的原生态景观与文化。
2019年,担杆列岛上仅有1家旅馆、5间农家乐,每年约8000人来岛旅游,游客以香港、珠海市居民占大多数。
(一)原生态环境保存完好
担杆岛以“仙人顶”、“石涌坡”为界划分为担杆头、担杆中、担杆尾三部分,担杆头作为现今的经济活动中心,具有良好的配套基础设施,是担杆岛原生态旅游业的游客承载区;担杆中为生态保护中心,为担杆猕猴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游客观光核心区;担杆尾地区鲜有人迹,不受人为干扰,生态发育态势良好,因此保有完整的生态多样性,有大量珍稀动植物栖息。
历史记载,担杆村发展至今只有100年的时间,居民的主要活动区域为担杆头。
由于居民人口规模限制和政策管理,加之居民们因地制宜地生活,仅有限地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进行生产活动。
岛上居民以海洋捕捞为主的生产方式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破坏程度低,是当地原生态环境保存较完整的重要原因。
(二)稀有生物种类繁多
担杆岛为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东南一隅,当地怡人的气候条件、特殊的地形及生物的和谐共生,造就了担杆岛原生态的环境及其资源。
担杆岛为南中国最大的猕猴种群栖息地。
独特的封闭环境使得此地猕猴的种群纯正。
据考证,此地的猕猴为当地原生种
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目前岛上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2000多只,其中人工喂食的有130多只。
除重点保护的猕猴外,岛上的野生生物种类众多。
据统计,岛上罗汉松、白桂木、黄杨等珍贵植物共582种;山地鸟类和海岸鸟类约80余种,野生动物多达150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1种,占广东省珍稀濒危动物总数(117种)的17.95%。
担杆岛的罗汉松被考证为第三纪残留的远古植物—海岛罗汉松种。
此种数量稀少且生长极为缓慢,拇指粗大的树苗需3年的成长。
独特的生长环境,加上常年的海风吹袭、暴雨洗礼,使得海岛罗汉松枝干挺拔、造型独特,极具艺术观赏性,具有非常高的市场价值。
(三)地方特产丰饶
当地独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承,使担杆岛具有丰富多样的土特产,使其成为担杆村特色名片。
当地居民用传承技艺晒制的,最具担杆特色的是鲣鱼咸鱼干。
鲣鱼咸鱼以古法晒制,成品劲道十足,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颜色与熟牛肉相似,因此被美誉为“水中牛肉干”。
正所谓“山上鹧鸪獐,海里马鲛鱼”,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肉质细腻、色味俱佳、香甜软糯的马鲛鱼,而担杆岛的马鲛鱼味道尤其清爽、质量上乘。
担杆岛上的另一著名特产为鱿鱼干,此产品品质卓越、芳香四溢、别有风味、绿色天然,颇具盛名。
当地还有紫菜、“将军帽”、马鲛鱼、鱿鱼、斑点螃蟹等特色海产品,物美价廉,畅销港珠澳。
(四)红色文化氛围浓厚
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传唱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担杆岛上独有的渔家传统。
岛上旧营房、防空洞遗址随处可见,通过修缮和改造,可以打造为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促进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始建于1972年“军办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以“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校训作为纲领,时刻提醒当地居民不忘初心跟党走,以“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校风来宣传毛泽东思想、弘扬红军文化,提高居民爱国意识,增强抵御外敌的信心。
如今,学校的旧址残存在担杆尾,其墙体上依稀可见“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毛主席语录和最高指示。
学校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对研究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五)民居建筑风格独特
担杆岛主体为花岗岩,其硬度较高,开采方便。
岛上居民就地取材,依据当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在山麓上建造特色石头房。
房屋由生产大队出资,居民自建,军队协建。
此类房屋为复式住宅,呈链状分布,坐东北朝西南,依山傍水,全年采光充足,正式建成时间为1974年。
房屋以钢筋、花岗岩条石和碎石、水泥为原料建成,具有良好的通风和抗灾功能,保留时间长。
花岗岩矿物成分简单,易加工,质感浑厚,呈现出十分丰富的天然纹理效果,在海岛上呈现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珠海担杆岛原生态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政府主导作用弱,生态旅游业发展缓慢
自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之后,国家和地方政策明显呈现出文化和旅游统筹发展、融合发展的導向[2]。
2018年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的通知,提出了培育精品品牌、完善公共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传承农耕文化、注重规范管理促升级五大任务目标。
但珠海市政府仍重点发展伶仃岛海岛旅游业,忽视了担杆岛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原生态特点。
珠海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至今没有出台和实施《珠海市担杆岛原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珠海市、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担杆特色旅游资源了解不充分,导致两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担杆岛经济发展经营主体、土地扶持、资金扶持和智力扶持等方面的政策缺乏,导致担杆岛生态旅游业发展缓慢。
(二)生态脆弱,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岛内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自然景观丰富,但海岛环境承载力低,海岛生态环境脆弱,易遭破坏。
担杆头是珠海市一个重要的渔港,人类活动频繁,岛上产生的垃圾、污水等废弃物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自然灾害频发,导致海岛生态系统脆弱。
猕猴保护区成立以来,作为广东省第一个猕猴自然保护区,对其建设经费投入和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自2011年至2017年间,岛上罗汉松、黄杨等植物的盗伐现象频发,保护区工作人员对非法偷盗行为的制止不力,保护区内巡查效率低下,工作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加之我国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上均采用封闭式保护措施,缺乏对当地居民有关保护珍稀动物方面的宣传教育,缺乏社区合作及公众参与机制。
(三)原生態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缺乏吸引力
岛内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珍稀动植物品种多,观赏价值高,但空间可达性不高。
担杆岛生态园、猕猴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广度、力度、深度均不足,缺乏合理修缮,无法有效提高其美誉度和知名度。
现有活动主要有海钓、猕猴观赏、登山等,活动种类少,娱乐性不足。
农家乐、体验游、特色游等体验式旅游活动有待挖掘,游客重游率较低。
担杆岛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特色建筑和红色资源。
民居建筑风格独特,以花岗岩为主要建材,保护完好,分布集中,易于游览观光。
岛内现存的军办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等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如具有时代特点的口号和一些大字报等,但缺乏维护,荒草丛生。
人文资源开发利用存在规划设计深度不够,不同资源间连通性不强的问题,导致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吸引力不足。
由于居民受教育程度低,渔民建设海岛的自主意识不强,海岛旅游缺乏多元化宣传,知名度低。
(四)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滞后
岛内交通不便,出行方式单一。
担杆岛与外界的唯一交通联系方式为海上运输,从珠海市区至担杆岛每周仅有两趟客船,分别在周六和周一;每周仅有一班货船前往担杆岛,居民的生活物资均依靠此船运输。
由于轮船航行受天气的影响较大,船期极不稳定。
因此,海洋运输成为制约海岛发展和影响居民生活的最大因素。
目前,岛内仅有一条纵穿岛屿的硬化公路,宽度仅容一车通行,由于地形限制,道路蜿蜒崎岖,驾驶难度较大,游客出行不便。
担杆岛公共设施建设滞后还体现在水电设施不完善。
担杆岛水电资源紧缺。
岛内仅有一个水库和一个小型火力发电厂。
由于水库修建完成后,常年缺乏维护、对水质测评以及对水库水的净化,水质较差,目前基本荒废。
担杆岛集水面积小,储水量有限,淡水资源也颇为短缺,当地居民依靠自行打井取水和收集雨水等方式来满足日常用水需求。
目前,担杆岛供电方式以自主发电为主,仅有一家小型火力发电厂作为电力供应商。
当地电费为3.8元/度,价格高昂且供电不稳定,用电条件有待改善。
(五)产业结构初级化,留岛劳动力少
岛上支柱产业为海洋捕捞业,生产经营以家庭为单位,规模较小,自给自足,具有较为鲜明的小农经济特征。
“以捕为主,靠天吃饭”为主要特点,对海洋资源的依赖性较强。
当地的海洋捕捞业为低效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发秩序比较混乱,开发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对当地海洋资源的整体认知与综合开发。
岛内自然风光、人文风景等旅游资源丰富,但缺少特色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内涵挖掘不足,尚未形成现代化的第三产业。
由于岛内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缺乏经济活力,吸纳年轻劳动力就业能力弱。
与陆地城市、乡村相比,海岛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严重落后,生活条件更为艰苦。
因此,年轻岛民更倾向于在岛外的城镇居住和工作。
年轻劳动力流出而缺少人才流入,人力资本储备不足。
总之,海岛捕捞业结构初级化,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创造的经济价值和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产业升级的资金短缺,经济增长缺乏发展动力。
三、珠海担杆岛原生态旅游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原生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 高起点、科学制定担杆岛原生态旅游规划
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须转变发展思路,强化创新开发意识,深入挖掘担杆岛独特文化内涵,保持原生态特色,出台激励政策引导担杆岛创新开发特色资源,发展海岛原生态旅游业。
通过科学制定担杆岛旅游发展规划,聚焦担杆岛原生态特色,站在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大旅游的高度,高起点科学规划,结合当地休闲渔业产业,打造“海岛—海洋—文化”交互式原生态
旅游体验网络[3]。
做好原生态旅游规划顶层设计,注重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坚持陆海统筹、科学规划,建设“万山群岛—担杆岛”蓝色经济空间,共同推进海洋产业现代化。
因地制宜,完善和制定促进担杆岛原生态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原生态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优先保证原生态旅游业发展需求的要素,完善保护和开发利用措施。
2.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水平经营管理队伍
建立和完善“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担杆岛原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撑。
采取“走出去”的策略,定期派出担杆镇主管部门干部和担杆岛旅游业从业者到生态旅游业发展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学习他们的经验和先进理念;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班,提高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
采取“引进来”的策略,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外旅游公司间的合作,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搭建人才聚集平台,引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实现担杆岛原生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3. 完善猕猴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治理制度
坚持和完善猕猴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治理各项制度,集中力量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以制度优势推进其治理效能提升。
我国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行科学研究和公民文化需求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珠海市万山区及其职能部门加强对猕猴自然保护区管理与保护,建立担杆岛居民参与管护机制,促进担杆岛生态文明发展。
(二)生态脆弱,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岛内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自然景观丰富,但海岛环境承载力低,海岛生态环境脆弱,易遭破坏。
担杆头是珠海市一个重要的渔港,人类活动频繁,岛上产生的垃圾、污水等废弃物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自然灾害频发,导致海岛生态系统脆弱。
猕猴保护区成立以来,作为广东省第一个猕猴自然保护区,对其建设经费投入和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自2011年至2017年间,岛上罗汉松、黄杨等植物的盗伐现象频发,保护区工作人员对非法偷盗行为的制止不力,保护区内巡查效率低下,工作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加之我国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上均采用封闭式保护措施,缺乏对当地居民有关保护珍稀动物方面的宣传教育,缺乏社区合作及公众参与机制。
(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缺乏吸引力
岛内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珍稀动植物品种多,观赏价值高,但空间可达性不高。
担杆岛生态园、猕猴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广度、力度、深度均不足,缺乏合理修缮,无法有效提高其美誉度和知名度。
现有活动主要有海钓、猕猴观赏、登山等,活动种类少,娱乐性不足。
农家乐、体验游、特色游等体验式旅游活动有待挖掘,游客重游率较低。
担杆岛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特色建筑和红色资源。
民居建筑风格独特,以花岗岩为主要建材,保护完好,分布集中,易于游览观光。
岛内现存的军办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等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如具有时代特点的口号和一些大字报等,但缺乏维护,荒草丛生。
人文资源开发利用存在规划设计深度不够,不同资源间连通性不强的问题,导致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吸引力不足。
由于居民受教育程度低,渔民建设海岛的自主意识不强,海岛旅游缺乏多元化宣传,知名度低。
(四)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滞后
岛内交通不便,出行方式单一。
担杆岛与外界的唯一交通联系方式为海上运输,从珠海市区至担杆岛每周仅有两趟客船,分别在周六和周一;每周仅有一班货船前往担杆岛,居民的生活物资均依靠此船运输。
由于轮船航行受天气的影响较大,船期极不稳定。
因此,海洋运输成为制约海岛发展和影响居民生活的最大因素。
目前,岛内仅有一条纵穿岛屿的硬化公路,宽度仅容一车通行,由于地形限制,道路蜿蜒崎岖,驾驶难度较大,游客出行不便。
担杆岛公共设施建设滞后还体现在水電设施不完善。
担杆岛水电资源紧缺。
岛内仅有一个水库和一个小型火力发电厂。
由于水库修建完成后,常年缺乏维护、对水质测评以及对水库水的净化,水质较差,目前基本荒废。
担杆岛集水面积小,储水量有限,淡水资源也颇为短缺,当地居民依靠自行打井取水和收集雨水等方式来满足日常用水需求。
目前,担杆岛供电方式以自主发电为主,仅有一家小型火力发电厂作为电力供应商。
当地电费为3.8元/度,价格高昂且供电不稳定,用电条件有待改善。
(五)产业结构初级化,留岛劳动力少
岛上支柱产业为海洋捕捞业,生产经营以家庭为单位,规模较小,自给自足,具有较为鲜明的小农经济特征。
“以捕为主,靠天吃饭”为主要特点,对海洋资源的依赖性较强。
当地的海洋捕捞业为低效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发秩序比较混乱,开发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对当地海洋资源的整体认知与综合开发。
岛内自然风光、人文风景等旅游资源丰富,但缺少特色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内涵挖掘不足,尚未形成现代化的第三产业。
由于岛内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缺乏经济活力,吸纳年轻劳动力就业能力弱。
与陆地城市、乡村相比,海岛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严重落后,生活条件更为艰苦。
因此,年轻岛民更倾向于在岛外的城镇居住和工作。
年轻劳动力流出而缺少人才流入,人力资本储备不
足。
总之,海岛捕捞业结构初级化,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创造的经济价值和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产业升级的资金短缺,经济增长缺乏发展动力。
三、珠海担杆岛原生态旅游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原生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 高起点、科学制定担杆岛原生态旅游规划
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须转变发展思路,强化创新开发意识,深入挖掘担杆岛独特文化内涵,保持原生态特色,出台激励政策引导担杆岛创新开发特色资源,发展海岛原生态旅游业。
通过科学制定担杆岛旅游发展规划,聚焦担杆岛原生态特色,站在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大旅游的高度,高起点科学规划,结合当地休闲渔业产业,打造“海岛—海洋—文化”交互式原生态旅游体验网络[3]。
做好原生态旅游规划顶层设计,注重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坚持陆海统筹、科学规划,建设“万山群岛—担杆岛”蓝色经济空间,共同推进海洋产业现代化。
因地制宜,完善和制定促进担杆岛原生态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原生态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优先保证原生态旅游业发展需求的要素,完善保护和开发利用措施。
2.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水平经营管理队伍
建立和完善“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担杆岛原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撑。
采取“走出去”的策略,定期派出担杆镇主管部门干部和担杆岛旅游业从业者到生态旅游业发展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学习他们的经验和先进理念;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班,提高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
采取“引进来”的策略,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外旅游公司间的合作,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搭建人才聚集平台,引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实现担杆岛原生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3. 完善猕猴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治理制度
坚持和完善猕猴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治理各项制度,集中力量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以制度优势推进其治理效能提升。
我国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行科学研究和公民文化需求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珠海市万山区及其职能部门加强对猕猴自然保护区管理与保护,建立担杆岛居民参与管护机制,促进担杆岛生态文明发展。
(二)生态脆弱,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岛内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自然景观丰富,但海岛环境承载力低,海岛生态环境脆弱,易遭破坏。
担杆头是珠海市一个重要的渔港,人类活动频繁,岛上产生的垃圾、污水等废弃物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自然灾害频发,导致海岛生态系统脆弱。
猕猴保护区成立以来,作为广东省第一个猕猴自然保护区,对其建设经费投入和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自2011年至2017年间,岛上罗汉松、黄杨等植物的盗伐现象频发,保护区工作人员对非法偷盗行为的制止不力,保护区内巡查效率低下,工作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加之我国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上均采用封闭式保护措施,缺乏对当地居民有关保护珍稀动物方面的宣传教育,缺乏社区合作及公众参与机制。
(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缺乏吸引力
岛内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珍稀动植物品种多,观赏价值高,但空间可达性不高。
担杆岛生态园、猕猴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广度、力度、深度均不足,缺乏合理修缮,无法有效提高其美誉度和知名度。
现有活动主要有海钓、猕猴观赏、登山等,活动种类少,娱乐性不足。
农家乐、体验游、特色游等体验式旅游活动有待挖掘,游客重游率较低。
担杆岛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特色建筑和红色资源。
民居建筑风格独特,以花岗岩为主要建材,保护完好,分布集中,易于游览观光。
岛内现存的军办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等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如具有时代特点的口号和一些大字报等,但缺乏维护,荒草丛生。
人文资源开发利用存在规划设计深度不够,不同资源间连通性不强的问题,导致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吸引力不足。
由于居民受教育程度低,渔民建设海岛的自主意识不强,海岛旅游缺乏多元化宣传,知名度低。
(四)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滞后
岛内交通不便,出行方式单一。
担杆岛与外界的唯一交通联系方式为海上运输,从珠海市区至担杆岛每周仅有两趟客船,分别在周六和周一;每周仅有一班货船前往担杆岛,居民的生活物资均依靠此船运输。
由于轮船航行受天气的影响较大,船期极不稳定。
因此,海洋运输成为制约海岛发展和影响居民生活的最大因素。
目前,岛内仅有一条纵穿岛屿的硬化公路,宽度仅容一车通行,由于地形限制,道路蜿蜒崎岖,驾驶难度较大,游客出行不便。
担杆岛公共设施建设滞后还体现在水电设施不完善。
担杆岛水电资源紧缺。
岛内仅有一个水库和一个小型火力发电厂。
由于水库修建完成后,常年缺乏维护、对水质测评以及对水库水的净化,水质较差,目前基本荒废。
担杆岛集水面积小,储水量有限,淡水资源也颇为短缺,当地居民依靠自行打井取水和收集雨水等方式来满足日常用水需求。
目前,担杆岛供电方式以自主发电为主,仅有一家小型火力发电厂作为电力供应商。
当地电费为3.8元/度,价格高昂且供电不稳定,用电条件有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