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历史 七上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第二单元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这表明,分封制()
A. 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
B. 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
C. 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
D. 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
2.《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竹书纪年》记载商代第24代商王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股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王又作辟”“贞王闻惟辟”,学者注释:“辟,刑”。
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能证实商朝()
A. 用刑罚来维持统治秩序
B. 主张实行“礼治”
C. 祖甲主张无为而治
D. 郡县制度得到较好运行
3.西周由同姓子弟所封的“诸侯国”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来的邦国部族区域强行楔入,如同往原方邦部族里“掺沙子”,这些新建的基地成为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
材料表明西周分封制()
A. 冲击了传统贵族血缘政治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形成自上而下的层层拱卫
D. 具有监临督察的特点
4.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 禹继承父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B. 西周的分封制,只根据亲属关系进行分封。
C.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后,周武王建立西周。
D. 如果你是西周时被封的一位诸侯,你不需要向周天子进纳贡物。
5.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西周( )
A. 手工业中的冶铜业发达
B. 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 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特征
D. 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6.下列朝代更替顺序正确的是()
A. 夏—商—西周(春秋)—东周(战国)
B.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C. 夏—商—东周—西周(春秋战国)
D. 夏—西周—东周—商
7.甲骨文()
A. 是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B. 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C. 是中国古代体系最为完整的文字
D. 是古代中国年代最早的文字
8.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
9.河南省博物院有很多珍贵的藏品。
莲鹤方壶造型精美,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妇好鸮尊,出土于安阳殷墟,是商朝青铜器的精品;贾湖骨笛,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云纹铜禁,印证了失蜡法源自中国,产生了世界影响。
这表明()
10.绱葛之战是公元前707年郑国在绡葛大败周王室联军的一次战争。
此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
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 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B. 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
C. 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
D. 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
11.“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
”这反映了()
A. 周王室势力大减
B. 周朝即将灭亡
C. 分封制得到巩固
D. 周朝政局稳定
12.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得()
A. 周王朝统治日益巩固
B. 社会秩序安定繁荣
C. 社会生产力稳步提高
D. 民族矛盾不断尖锐
13.据《史记》载“商鞅治素,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商鞅此举()
A. 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 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 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14.作家余秋雨曾经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下列历史人物中,主导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A. 大禹
B. 商鞅
C. 李冰
D. 李春
15.《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受了车裂之刑。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最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
A. 奖励耕织
B.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 建立县制
16.《论语先进》记载,因弟子冉求做季氏宰,替季氏聚敛财富,孔子愤怒地说:“这样的人不是我的学生,弟子们敲着鼓攻击他吧!”这体现了孔子的()
A.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B. “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C. “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
D.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17.《论语》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日:“庶矣哉。
”冉有日:“既庶矣,又何加焉?”日:“富之。
”日“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
孔子的主张()
A. 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B. 说明教育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C. 为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D. 反映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18.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河南鹿邑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河南鲁山人;秦国主张改革的商鞅,河南安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苏秦,河南洛阳人。
这表明()
A. 天下英才,皆出河南
B. 河南历史,英才创造
C. 河南名人,文化之源
D. 中国历史,河南贡献
二、填空题
19.写出《战国形势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诸侯国名称:
B________ C________ D ________
20.春秋的首位霸主是________,卧薪尝胆的是________。
21.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其典型的青铜器物有体型巨大的
“________”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战国时,各国注重水利、发展
农业,其中,造就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美名的水利工程是________。
22.中国俗语讲“三教九流”,其中三教指________。
23.“烽火戏诸侯”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________制。
24.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战例的双方统帅是________。
25.西周时期,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辨析改错:________。
26.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是________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
这与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________ 的主张不谋而合。
三、问答题
27.商鞅变法是秦国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请回答,商鞅变法的内容?任答三点即可。
上表述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材料分析题
29.阅读材料后判断:
中国古代的和同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论述了和与同的区别,从总体上倡导和同,并将它运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和同思想体系。
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杂家对和、同思想多有阐述,出现了玄同、太和、和合、和同、大同等思想观念。
这些思想观念表现于人们的宇宙观,成为士人自身修养和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也成为政治思想和社会理想。
这些思想经过秦汉以降思想家、政治家的传承与发挥,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同思想的弘扬对于提高民众思想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自程有为《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和同思想》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答“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答“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答“C”。
(1)春秋时期形成的和同思想体现出思想论述和实践生活相结合的特点。
(2)战国时期各学派对和同思想的理解高度一致。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4)经过不断传承与发挥,和同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5)和同思想对今天社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鞅在新法中规定,凡是尽心从事耕织生产劳动者,交粮多、织布帛多,可以免除赋税徭役。
新法不准商人私贩粮食,并提高对商人的税率,以此来抑制商人势力的扩张。
由于秦国荒地比较多,商鞅还以优惠政策吸引韩、魏等国的百姓来秦国开垦荒地。
——摘编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二:秦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然鞅内刻刀锯之刑,外深斧钺之诛杀,一日临渭杀囚七百余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车裂灭族,得其所也。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欲知商鞅何以主张此种政策及其成功之由,须一察当时各国之社会经济情况。
就当时社会经济之大略言之,秦与东方各国有相同者,有不相同者。
其相同者,即农民、地主地位极艰苦,既对国家负担极重之征役,又受豪贵之剥削。
惟商鞅之特识,能见及之,故重农抑商,顺农民、地主之情。
不同者,东方各国地狭人稠,秦则农户少而地多,无分配之难……铁制之耕具盛行,盖此时之农业技术较前进步,小农户之独立耕作,其收获之平均率较丰,商鞅政策以此为出发点……又赖孝公支持,故变法胜过六国。
(2)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对秦国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在秦国成功推行的原因。
(4)司马迁一面说商鞅变法使“秦民大悦”,一面又说商鞅被车裂罪有应得。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司马迁运用了什么方法评价历史。
五、综合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判断: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在中国教育文化史上是唯一值得国人骄傲的人,西方人把他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一起看成是人类文明的化身。
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教育。
正是在这种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才铸就了中国灿烂辉煌的文化,才有了“唐诗宋词汉赋明清小说”的骄傲。
才有了“华佗张仲景张衡李时珍祖冲之”等一批自然科学家的诞生。
才给中国人提供了今天引以为豪的资本。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深受弟子爱戴。
他搜集并整理出《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极大。
以下结论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卷对应题号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卷对应题号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卷对应题号涂“C”。
(1)孔子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灿烂文化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3)孔子只编订的《诗》《书》作为教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4)孔子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5)孔子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