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 区域的基本含义课后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湘教版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的基本含义
时间:25分钟总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下图示意1981~2006年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水平地域分异特征。
其中Ⅰ、Ⅲ为植被指数上升区,Ⅱ为植被指数稳定区,Ⅳ为植被指数下降区。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有关区域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上图中各区域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上图中各区域是以经纬度为标准划分的
C.上图中各区域之间植被特征差异较大
D.上图中各区域大小不一,为不同层次的区域
解析:图中各区域之间植被特征差异大。
图中各区域是按植被类型划分的,划分指标单一。
图中各区域有大有小,但都为同一层次的区域。
2.Ⅱ区域主要植被类型是( A )
A.荒漠、草原 B.森林、草原
C.山地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解析:Ⅱ区域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阿里高原和柴达木盆地,这里气候寒冷干燥,是青藏高原地区荒漠和草原的主要分布地区,其主要植被类型是荒漠、草原,A项正确。
3.Ⅲ区域植被增加的主要原因最可能为( C )
A.生态退耕B.人口外迁
C.全球气候变暖D.降水显著增加
解析: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对外界干扰如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敏感。
Ⅲ区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部、雅鲁藏布江的上游地区,植被类型主要是草甸,由于该区域人迹罕至,植被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故排除A、B项。
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量增加,Ⅲ区域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得到改善,可使Ⅲ区域植被增加,C项正确。
Ⅲ区域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内部,降水不会有明显变化,D项错误。
读区域空间结构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中圈注的两个国家级改革试验区的建立,主要考虑的区域特征是( D )
A.区域界线有的明确有的模糊
B.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C.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区域发展水平
D.区域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解析:改革试验区的建立,主要考虑了区域内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5.有关区域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A.区域内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要素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B.区域不仅与其他区域有差异性,区域内部也有一定差异性
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与特色,因此是独立存在并与其他区域无联系的
D.区域的差异性是区域划分的基础,也是区域联系的前提
解析:区域是按一定指标划分的特定地理空间,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的特性。
差异性不仅存在于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也存在。
由于差异性的存在,不同区域之间发生联系,形成开放性的特点。
地理标志是指标志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特性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决定的。
地理标志已成为区域形象的名片。
比如,浙江绍兴市——绍兴黄酒,吉林延边州——延边苹果梨,宁夏中宁县——中宁枸杞,黄山市——黄山毛峰茶等。
据此完成6~7题。
6.黄山毛峰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被誉为茶中精品,定为国家礼品茶。
黄山毛峰口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等特有品质主要得益于黄山独特的( D ) A.市场优势 B.历史悠久的文化优势
C.科技优势 D.地理环境优势
解析:黄山毛峰品质优良主要是由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
7.关于黄山毛峰产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B.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C.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D.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解析: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界;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黄山毛峰产地没有明确界线。
读山西省2000、2005、2006三年的产业结构图,完成8~9题。
8.山西省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是( C )
A.第一产业的比重略有回升
B.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
C.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且占据主导地位
D.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幅度最大
解析:比较三年的数据可知,该省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第一、三产业的比重都有下降,但从幅度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幅度最大。
9.山西省工业的主导产业是( C )
A.机械制造 B.有色冶金
C.能源工业 D.轻纺工业
解析:山西省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区,该省工业的主导产业以能源工业为主。
读我国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的比较(2008年)图,回答10~12题。
10.图中A、B分别为我国和美国第一产业的百分比,A、B的数值分别为( D )
A.16.4 16 B.1.64 1.6
C.1.6 16.4 D.16.4 1.6
解析:由图中数据计算,即用百分百分别减去两国其他产业的百分比即可。
11.我国与美国相比,在产业结构上最大的不同点是( C )
A.第一产业比重太大 B.第二产业比重太小
C.第三产业比重太小 D.第三产业比重太大
解析: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只有33.4%,远低于美国的73.5%。
12.上述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了( A )
A.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美国差距较大
B.我国发展商业和服务业的地理条件较差
C.我国的人口素质较美国低
D.我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好,农业发达
解析:产业活动是经济活动的表现,产业结构也能反映出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决定设立喀什经济特区。
喀什将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依托国家批准设立“中国—喀什经济特区”的特殊扶持政策,面向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加快超常规发展步伐,努力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
(1)有关喀什经济特区的叙述,正确的是(2分)( C )
A.区域界线是模糊的
B.区域内部自然环境完全一致
C.具有明显的优势区位特征
D.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推动力不大
(2)试分析设立喀什经济特区的主要区位条件。
(6分)
(3)读1978~2002年新疆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变化图,分析新疆产业结构特点。
(6分)
答案:(2)地理位置重要,边境线漫长;与周边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国家西部开发和新疆建设等优惠政策的支持。
(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且比重最低;第二产业波动较大,但比重最高;第三产业持续上升,呈现出“二、三、一”的格局。
解析:第(1)、(2)题,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是我国为推动西部开发与新疆建设的重要战略措施。
喀什位于我国西大门,边境口岸众多,便于与中亚、南亚各国加强经济合作。
第(3)题,分析时注意三次产业的变化状况与比值大小。
14.(牛刀小试)(12分)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天津近、现代工业集聚地经历了由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附近→市区海河两岸、铁路沿线→市区边缘→滨海地区、卫星城镇的变化过程。
(1)①~④表示的地理事物中,空间分布形式表现为点状的是②(填序号)。
(2分)
(2)从总体上看,区域①和区域②有何区别和联系?(6分)
(3)请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描述出天津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该变化的原动力是什么?(4分)
答案:(2)区域①为乡村地域,区域②为城镇地域。
区别:乡村地域的范围远大于城镇地域;乡村地域主要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主要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但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3)变化:天津市发展早期为乡村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大;发展中期,乡村地域发展为城镇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变小;发展晚期,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原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在思考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区别和联系时,可借助下图进行:
第(1)题,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城市表现为点状。
第(2)题,区域①为乡村地域,区域②为城镇地域,二者的区别主要从地域范围和主要产业活动两个方面归纳;二者的联系主要从二者的相互影响的角度思考。
第(3)题,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城市规模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