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之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起之死
作者:曾祥伍
来源:《职业》2014年第07期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与王翦、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将”,被封武安君,担任秦国国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
他曾大破楚军,迫使楚国迁都,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长平一战击败强大的赵军,歼敌45万,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
他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武官一直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
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旷世奇才,最终却被秦王赐死,究竟是为什么?
白起在长平之战歼灭赵军四十多万,重创赵国主力之后,赵国派密使苏代,带了很多金银珠宝到秦国做工作。
苏代对秦国宰相范雎说:“白起为秦国夺取了七十多座城池。
现在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霸,白起的功劳天下第一,那么他的地位和权势肯定要超过您。
”于是,范雎深信其言,就说服秦昭王放弃了灭赵的计划。
白起知道此事后极为气愤。
第二年,秦国又派王陵继续进攻赵国邯郸,战事不利,秦昭王要起用白起。
这时白起分析说,现在要想取得胜利已经很难了。
其一,秦国虽然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但士兵死伤过半,国内空虚。
其二,各诸侯国对秦国有意见也不只是一天两天了,他们的救兵马上就要到了,如果各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秦国必败。
我建议现在不要打了。
秦昭王再三下令,白起始终不肯前往。
秦昭王派其他战将继续攻打邯郸,但损失了很多兵马也未能攻破。
白起得知战事失利后对人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策,现在如何?”秦昭王听后十分恼怒,一定要白起带兵再打,白起干脆推说自己病得很重,范雎亲自去请也没请动。
秦昭王一怒之下免去白起的一切官职。
过了三个月,秦军又连打了几次败仗,秦昭王就把满腔的恼怒发泄在白起身上,命人遣送白起离开咸阳。
不久,秦昭王与范雎等一班大臣商议如何处置白起。
有人借机说:“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于是秦昭王派使者赐剑,令白起自裁。
白起想,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过,使我到了这个地步?良久,又说:“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于是自杀。
白起死后,秦人很惋惜,乡邑地方都祭祀他。
东方六国闻讯,皆酌酒相贺。
白起在历史上是一个神话般的英雄。
对于白起之死,后世人一直争论不休,很多人说他不够变通,认为他有很多办法,继续在秦国乐享高官厚禄,直到寿终正寝,但当时秦国却很少有人设身处地,用一个有良知的军事家的内心来思考问题。
可以想见,白起在无法说服秦昭王的情况下,如果硬着头皮执行战争命令,无疑就会面临秦国惨烈败绩和数以万计士兵的死亡,这既不符合昭王的根本利益,更不符合白起的价值观和英雄品格。
后人对白起之死无不充满痛惜之情,因此就有了种种让白起不死的假设。
其实,在大义面前,古代贤人常常不以自己的进退生死为忧,有面对炮烙之刑、车裂之惨直言谏君的,也有放
弃君位和厚禄,不食周粟而活活饿死的,这是对人道和社稷的一种超功利的敬畏和忠诚。
这恰恰是古人留给后人的可贵财富和崇高的职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