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哲学基础阴阳五行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 ppt课件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f049fcb84ae45c3a358c7e.png)
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的运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阳——上部 上下
阴——下部
人
阳——体表
背腹
阳——背 阴——腹
体 分 表里
四肢
阳——外侧 阴——内侧
阴
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阴——体内——内脏
阳——六腑 阴——五脏
阳—心肺
阴—肝脾肾
经脉
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面 阴经——循行于四肢内侧面
(二)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
• 普遍性: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存在阴阳关系
。
❖ 自然界:
❖ 机体:
• ❖阳
❖阳
日天昼火热温夏 春 干 清……
男 外 表 背 上气 腑 实……
❖阴
❖阴
月 地 夜 水 寒 凉 冬 ❖ 女 内 里 腹下 血 脏
秋 湿 浊……
虚…
相对性: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
阳来说明。
二.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阴阳对立 (二)阴阳互根 (三)阴阳消长 (四)阴阳转化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属性是对立、矛盾的。
如寒与热、上与下
相互对立基础上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 系。
表现出阴阳平和、阴强则阳弱、 阳盛则阴退等
阴阳的互根
• “阴”“阳”任何一 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 独立存在。
Relative and dynamic balance
阴阳转化
•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 的条件下的相互转移、变
化。
•
阴阳消长(量变)阴
阳转化(质变)
•
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
定的条件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6e847948d7c1c708a1452c.png)
相反:阴阳的属性完全相反,故构成对立的关系。 例: 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 降、昼与夜、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等等,皆 为属性相反的矛盾双方 制约:阴阳双方相互抵制、相互压制、相互克制 或相互牵掣。 例: 水与火的相互制约, 寒与热的相互制约; 兴奋与抑制的相互制约, 如同力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电学中的正 电与负电一样。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指阴和阳之间的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 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 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基 本形式。 具体表现为二类八种。
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 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此消彼长, 此长彼消。
阴消阳长 阳长阴消 阳消阴长 阴长阳消
关联性 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 者同一统一体中相互关联的 两部分,才能分属阴阳。 前提 属于同一范畴、同一层次。
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 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 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阴阳的无限可分 阴阳互藏 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事物、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
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 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 抑制的都属于阴;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 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 兴奋的都属于阳。
正常的阴阳对立制约 如:春夏秋冬的气候变化 异常的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 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 “制约太过”。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 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 “制约不及”。
统一(动态平衡)
正是由于阴阳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或 现象的阴阳双方之间取得统一,取得相对 的协调平衡——阴平阳秘 动态平衡:平衡的取得是阴阳双
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 中相互感应,即不断地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和变化的根本 条件。 阴阳交感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 件。
第一章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
![第一章中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b92a2ceaef8941ea76e05ce.png)
(绝对的) 制约——相互克制(相对的)
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相互依存(绝对的) 互用——相互促进(相对的)
4、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是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消——减少、消耗 长——增多、增长 消长——制约——动态平衡 (1)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SUCCESS
THANK YOU
•
辨证:阴虚火旺 治则:滋阴降火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 —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
以之分类而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运 动变化。 “行”——①行列,次序;②运动变化 ——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水(阴)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 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 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划分: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 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 2、普遍性(认识宇宙万物的发展与联系)
正气不足 阳气
阴精
偏衰
机体阴阳
平衡失调 发病
邪气侵入 阳邪
偏胜
阴邪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阴阳失去
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是其前提和基础。
1、阴阳偏盛: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
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阳盛则热,阳胜则阴病
实热证 急性肺炎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实寒证
痛经
1、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相互依存(绝对的) 互用——相互促进(相对的)
4、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是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消——减少、消耗 长——增多、增长 消长——制约——动态平衡 (1)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SUCCESS
THANK YOU
•
辨证:阴虚火旺 治则:滋阴降火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 —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
以之分类而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运 动变化。 “行”——①行列,次序;②运动变化 ——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水(阴)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 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 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划分: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 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 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 2、普遍性(认识宇宙万物的发展与联系)
正气不足 阳气
阴精
偏衰
机体阴阳
平衡失调 发病
邪气侵入 阳邪
偏胜
阴邪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阴阳失去
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是其前提和基础。
1、阴阳偏盛: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
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阳盛则热,阳胜则阴病
实热证 急性肺炎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实寒证
痛经
1、阴阳的对立制约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2cc1dd580216fc710afd90.png)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
完整版ppt课件
1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 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 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多种 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 使用望、闻、问、切等 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 手术等治疗方法。
完整版ppt课件
2
中医基础理论
完整版ppt课件
3
❖ 1、无极表示万物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世界 是无形的用 没有 表示 但 并不是没有的意思
❖ 水克火:水可以灭火所以水克火。 ❖ 火克金:火可以炼金(熔化金属)所以火克金。 ❖ 金克木:金属可以砍材所以金克木。
完整版ppt课件
36
木曰曲直
曲 — 弯曲; 直—伸直; 能屈能伸。 生长、升发、 舒畅、条达
完整版ppt课件
37
火曰炎上
炎 热、 光 明、 升 腾。
完整版ppt课件
38
土爰稼穑
❖ 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
稼
❖ “土载四行” ❖ 生化、承载、
受纳
完整版ppt课件
穑
39
金曰从革
刚柔相济,沉降 收敛、肃杀
完整版ppt课件
40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 寒凉、闭藏
完整版ppt课件
41
❖ 肝的性质跟木的特性特别相似,是一样的长疏调理 的,所以中医叫肝属木;
❖ 心是温驯向上热乎乎的,跟火的个性特别相似,所 以心属火;
❖ 如何调理阳虚
❖ 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 肉、鸡肉,常用药物有、冬虫夏草、、胡桃、 等,可选用金匮肾气丸。
❖ 问题:阳虚的人适用人身、鹿茸吗
完整版ppt课件
29
中医基础理论
五行
完整版ppt课件
30
五行的定义
阴阳五行
完整版ppt课件
1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 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 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多种 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 使用望、闻、问、切等 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 手术等治疗方法。
完整版ppt课件
2
中医基础理论
完整版ppt课件
3
❖ 1、无极表示万物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世界 是无形的用 没有 表示 但 并不是没有的意思
❖ 水克火:水可以灭火所以水克火。 ❖ 火克金:火可以炼金(熔化金属)所以火克金。 ❖ 金克木:金属可以砍材所以金克木。
完整版ppt课件
36
木曰曲直
曲 — 弯曲; 直—伸直; 能屈能伸。 生长、升发、 舒畅、条达
完整版ppt课件
37
火曰炎上
炎 热、 光 明、 升 腾。
完整版ppt课件
38
土爰稼穑
❖ 万物土中生, 万物土中灭。
稼
❖ “土载四行” ❖ 生化、承载、
受纳
完整版ppt课件
穑
39
金曰从革
刚柔相济,沉降 收敛、肃杀
完整版ppt课件
40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 寒凉、闭藏
完整版ppt课件
41
❖ 肝的性质跟木的特性特别相似,是一样的长疏调理 的,所以中医叫肝属木;
❖ 心是温驯向上热乎乎的,跟火的个性特别相似,所 以心属火;
❖ 如何调理阳虚
❖ 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 肉、鸡肉,常用药物有、冬虫夏草、、胡桃、 等,可选用金匮肾气丸。
❖ 问题:阳虚的人适用人身、鹿茸吗
完整版ppt课件
29
中医基础理论
五行
完整版ppt课件
30
五行的定义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精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3f53e225c52cc58bd6becb.png)
。 ❖ 如:天为阳,火为阳,热为阳,白天为阳
❖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 晦暗的,都属于阴。
.
17
小问题
河南岸河北岸怎么分阴阳? ????
.
18
河南岸为阴, 河北岸为阳。
原因:河的南岸日光照不到,为阴。 河的北岸日光照的到,为阳。
.
19
小知识
带阳的城市有名字有哪些?举例。
洛阳、淮阳、等带阳的城市名字怎么来的?
北—阴(山北、. 阴坡)
15
❖ 阴阳双方,在对立统一中始终处于“阳消
4.阴阳的消长 阴长,阴消阳长”的不断运动之中 。
昼--- 阳
上午—阳渐长,阴渐消—阳中之阳
下午—阳渐消,阴渐长—阳中之阴
1
夜—阴 上半夜-X见长,x渐消—阴中之阴
天
下半夜—x渐消,x渐长—阴中之阳
自
春分——阴阳各半,昼夜均而寒暑平;
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 象相互对立双方的的概括。
.
11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对立
❖ 阴阳互根
❖ 阴阳消长
❖ 阴阳转化
.
12
1.阴阳的对立制约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气候变化,人类社会、机体自身, 都普遍存在着两两对应的“两端现象”,
例如:
天·日·明··增长·上·外·动·刚…—阳
地·月·暗··消亡·下·内·静·柔…—阴
举案例:每人1个
自然界
春(湿)—秋(燥) 夏(热)—冬(冷)
.
13
2.阴阳的互根
❖ “阴”“阳”任何一 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 独立存在。
❖ “阴阳相倚” ❖ “阴阳互根”
❖ “阴”“阳”双方互以对方 为“生”、“化” 的条件。
❖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 晦暗的,都属于阴。
.
17
小问题
河南岸河北岸怎么分阴阳? ????
.
18
河南岸为阴, 河北岸为阳。
原因:河的南岸日光照不到,为阴。 河的北岸日光照的到,为阳。
.
19
小知识
带阳的城市有名字有哪些?举例。
洛阳、淮阳、等带阳的城市名字怎么来的?
北—阴(山北、. 阴坡)
15
❖ 阴阳双方,在对立统一中始终处于“阳消
4.阴阳的消长 阴长,阴消阳长”的不断运动之中 。
昼--- 阳
上午—阳渐长,阴渐消—阳中之阳
下午—阳渐消,阴渐长—阳中之阴
1
夜—阴 上半夜-X见长,x渐消—阴中之阴
天
下半夜—x渐消,x渐长—阴中之阳
自
春分——阴阳各半,昼夜均而寒暑平;
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 象相互对立双方的的概括。
.
11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对立
❖ 阴阳互根
❖ 阴阳消长
❖ 阴阳转化
.
12
1.阴阳的对立制约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气候变化,人类社会、机体自身, 都普遍存在着两两对应的“两端现象”,
例如:
天·日·明··增长·上·外·动·刚…—阳
地·月·暗··消亡·下·内·静·柔…—阴
举案例:每人1个
自然界
春(湿)—秋(燥) 夏(热)—冬(冷)
.
13
2.阴阳的互根
❖ “阴”“阳”任何一 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 独立存在。
❖ “阴阳相倚” ❖ “阴阳互根”
❖ “阴”“阳”双方互以对方 为“生”、“化” 的条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1ccaae708a1284ac850433e.png)
木
火
土
Hale Waihona Puke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 木。
水
相生
金
相克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实际 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 行对其子行的资生、 促进和助长。
《难经》:“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
木
水 生 金
火
土
2、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是指木、 火、土、金、水之间 存在着有序的互相克 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次序是:木→土 →水→火→金→木。
五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自
然
界
人
体
酸
苦
青
赤
生
长
风
暑
东
南
春
夏
木 火
肝 心
胆 小肠
目 舌
筋 脉
怒 喜
甘
辛 咸
黄
白 黑
化
收 藏
湿
燥 寒
中 长夏 土
西 北 秋 冬 金 水
脾
肺 肾
胃
大肠 膀胱
口
鼻 耳
肉
皮 骨
思
悲 恐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
木 火
克 侮
金
土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
太过—所胜之行过亢,反向 金
侮
克
木
木 木
制约其所不胜行。 如“木旺侮 金”。
木 火
乘
金
土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
太过—所不胜过亢,对其
木
乘 克
火
土
Hale Waihona Puke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 木。
水
相生
金
相克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实际 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 行对其子行的资生、 促进和助长。
《难经》:“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
木
水 生 金
火
土
2、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是指木、 火、土、金、水之间 存在着有序的互相克 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次序是:木→土 →水→火→金→木。
五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自
然
界
人
体
酸
苦
青
赤
生
长
风
暑
东
南
春
夏
木 火
肝 心
胆 小肠
目 舌
筋 脉
怒 喜
甘
辛 咸
黄
白 黑
化
收 藏
湿
燥 寒
中 长夏 土
西 北 秋 冬 金 水
脾
肺 肾
胃
大肠 膀胱
口
鼻 耳
肉
皮 骨
思
悲 恐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
木 火
克 侮
金
土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
太过—所胜之行过亢,反向 金
侮
克
木
木 木
制约其所不胜行。 如“木旺侮 金”。
木 火
乘
金
土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
太过—所不胜过亢,对其
木
乘 克
最新中医理论基础第一节阴阳五行上ppt课件
![最新中医理论基础第一节阴阳五行上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ab6db1ddccda38366baf5c.png)
阴阳学说,就是从不同角度阐述阴阳之间的关系和运动规 律,表达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阴阳转化例子
塞翁失马,焉知福祸。否极泰来,乐极生悲。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阴
阳
形态结构 体内;胸腹;四肢内侧 体表;背;四肢外侧 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泄 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
生理功能 血、津液(生命物质) 气(营气、卫气)
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同病异治举例: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
证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
感
[症状] 怕冷重,发热轻,头 发热重,怕冷轻,头
冒 另
痛身疼,鼻塞流清涕 ,痛,鼻塞流涕黄稠, 有
咳吐稀白痰,口不渴 口渴,咽痛或红肿 风
[治法]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辛凉解表,清热宣肺。
湿 、
食疗法 姜糖饮或香菜葱白汤 萝卜汤或梨汤
黑为阴,白为阳,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二)阴阳对立制约
(三)阴阳互根互用
(四)阴阳消长平衡
(五)阴阳转化
(六)阴阳自和
现代阴阳立体图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恢复协调平衡状态的 能力和趋势。“和”是宇宙最基本的法则,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的最佳状态。阴阳二气只有经常保持着“和”的状态,宇宙万 物才能生生不息。
• 1931「中央国医馆」成立,致力推动中医科学化思潮。 • 1936 民国政府颁布「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
• 人体内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 间,如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经络等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 虽然不同,但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活动中 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阴阳转化例子
塞翁失马,焉知福祸。否极泰来,乐极生悲。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阴
阳
形态结构 体内;胸腹;四肢内侧 体表;背;四肢外侧 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泄 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
生理功能 血、津液(生命物质) 气(营气、卫气)
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同病异治举例: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
证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
感
[症状] 怕冷重,发热轻,头 发热重,怕冷轻,头
冒 另
痛身疼,鼻塞流清涕 ,痛,鼻塞流涕黄稠, 有
咳吐稀白痰,口不渴 口渴,咽痛或红肿 风
[治法]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辛凉解表,清热宣肺。
湿 、
食疗法 姜糖饮或香菜葱白汤 萝卜汤或梨汤
黑为阴,白为阳,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二)阴阳对立制约
(三)阴阳互根互用
(四)阴阳消长平衡
(五)阴阳转化
(六)阴阳自和
现代阴阳立体图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恢复协调平衡状态的 能力和趋势。“和”是宇宙最基本的法则,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的最佳状态。阴阳二气只有经常保持着“和”的状态,宇宙万 物才能生生不息。
• 1931「中央国医馆」成立,致力推动中医科学化思潮。 • 1936 民国政府颁布「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
• 人体内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 间,如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经络等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 虽然不同,但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活动中 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课件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db982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7b.png)
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其消长运 动总是在一定的调节限度内维持着此消彼长、此进 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如失去了正常的相互制约协 调关系,则可表现为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
以气血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故气虚 亏损,持续发展,则常可使血液生化不足而表现为 气血两虚;相反,若补气,促使气旺出血,则又可 使气血有所恢复。前者则是“阴阳皆消”的过程, 后者则为“阴阳皆长”的过程。
说 的 主
原来含义朴素,指日光向背。如《吕氏春秋》说: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
要
内
阴阳概念逐渐超出了朴素的理解,发展到认为
容 阴阳本身实际代表着两种相反的物质力量,且彼
此之间发生着作用,从而导致了自然变化。
当人们对众多的矛盾现象观察积累到一定的程 度,则对阴阳的认识也就升华到一个更为高级的 水平,成为一种标示两种抽象属性的哲学范畴, 用以概括一切具有这些属性的矛盾事物。
医 学
素问:阳胜则热(实热),阴胜则寒(实 中
寒)”。
的
阴阳偏衰:虚弱不足的生理状态
应
素问:阳虚则外寒(虚寒),阴虚则内热 用
(虚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二
阴
阴 阳说明病理变化
阳 学 说
在
中 医
阴阳互损及转化
学 中
的
中医病机学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应 机体阴精阳气任何一方亢盛或虚损到一定的程度,用
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母子关系: “生我”和“我生” 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相生关系又称之为“母子关系”。、 如水为木之母,木为水之子。
五行相克
关 其转化的前提,而阴阳的转化,则是
以气血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故气虚 亏损,持续发展,则常可使血液生化不足而表现为 气血两虚;相反,若补气,促使气旺出血,则又可 使气血有所恢复。前者则是“阴阳皆消”的过程, 后者则为“阴阳皆长”的过程。
说 的 主
原来含义朴素,指日光向背。如《吕氏春秋》说: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
要
内
阴阳概念逐渐超出了朴素的理解,发展到认为
容 阴阳本身实际代表着两种相反的物质力量,且彼
此之间发生着作用,从而导致了自然变化。
当人们对众多的矛盾现象观察积累到一定的程 度,则对阴阳的认识也就升华到一个更为高级的 水平,成为一种标示两种抽象属性的哲学范畴, 用以概括一切具有这些属性的矛盾事物。
医 学
素问:阳胜则热(实热),阴胜则寒(实 中
寒)”。
的
阴阳偏衰:虚弱不足的生理状态
应
素问:阳虚则外寒(虚寒),阴虚则内热 用
(虚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二
阴
阴 阳说明病理变化
阳 学 说
在
中 医
阴阳互损及转化
学 中
的
中医病机学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应 机体阴精阳气任何一方亢盛或虚损到一定的程度,用
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母子关系: “生我”和“我生” 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相生关系又称之为“母子关系”。、 如水为木之母,木为水之子。
五行相克
关 其转化的前提,而阴阳的转化,则是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课件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4340a827284b73f342503a.png)
❖ 土爰稼穑: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或特性的事 物。
❖ 金曰从革: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等作用或特性的事 物。
❖ 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或特性 的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2、事物的五行归类和推演
取象比类法(归类):取象—从事物的形象(形态、 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应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 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征 象相比较,确定其五行归属。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1、何谓阴阳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2、何谓五行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3、试述古代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何为气化?气的运动与气化的关系如何? 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6、五行生克理论在阐释五脏病变的传变方面 有何意义?举例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4、指导临床诊断
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面色青、口泛酸水、脉弦—肝病 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心病患者,面见黑色—肾水上凌于心 推测疾病的预后
主色—五脏本色。肝(青)、心(赤)、脾(黄)、肺 (白)、肾(黑) 客色—应时之色。春(青)、夏(赤)、长夏(黄)、秋 (白)、冬(黑)。客色胜主色—顺;主色胜客色—逆。 色脉合参:脉克色—逆;脉生色—顺。
日出东方—东方属木;南方炎热—南方属火。 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肝属木;脾主运化水谷, 为人体后天之本—脾属土。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 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肝属木
与胆相表里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附:常见事物的五行归类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 金曰从革:具有肃杀、收敛、清洁等作用或特性的事 物。
❖ 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等作用或特性 的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2、事物的五行归类和推演
取象比类法(归类):取象—从事物的形象(形态、 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应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 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征 象相比较,确定其五行归属。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1、何谓阴阳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2、何谓五行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3、试述古代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何为气化?气的运动与气化的关系如何? 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6、五行生克理论在阐释五脏病变的传变方面 有何意义?举例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4、指导临床诊断
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面色青、口泛酸水、脉弦—肝病 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心病患者,面见黑色—肾水上凌于心 推测疾病的预后
主色—五脏本色。肝(青)、心(赤)、脾(黄)、肺 (白)、肾(黑) 客色—应时之色。春(青)、夏(赤)、长夏(黄)、秋 (白)、冬(黑)。客色胜主色—顺;主色胜客色—逆。 色脉合参:脉克色—逆;脉生色—顺。
日出东方—东方属木;南方炎热—南方属火。 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肝属木;脾主运化水谷, 为人体后天之本—脾属土。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 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肝属木
与胆相表里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附:常见事物的五行归类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2中医学第一章阴阳五行PPT课件
![2中医学第一章阴阳五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9ae813fd0a79563d1e7204.png)
腰 背
背
胸
六 腑
心 肺
三 阳 经
阴
内
下
右
内 侧
胸 腹
腰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三 阴 经
20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阳
生理功能
生理活动促进物质代谢 物质运动产生生理功能
阴 物质基础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人体正常的 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21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内的阴阳消长与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 基本条件。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 理。(邪气与正气概念)
① 阴阳偏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 阴病,阴胜则阳病。
② 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中医学病理总纲
22
阳偏盛(热)
阴偏盛(寒)
阳偏衰(寒)
阴偏衰(热) 23
③ 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 引起另一方逐渐不足的病理变化。包括阳损及阴和 阴损及阳两方面的病机。 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无力促进 阴精的化生,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 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不能滋养 于阳,使阳亦随之化生不足的病理过程。 结局——阴阳亡失(离决)
▪ 1、阴阳交感 ▪ 2、阴阳对立 ▪ 3、阴阳互跟 ▪ 4、阴阳消长 ▪ 5、阴阳转化
12
1、阴阳交感 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交感而交合的
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 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13
2、阴阳对立 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互相对立、抑制、排
斥(昼夜为例)。 阴阳之间的相互对立制约关系,是促进事物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d27298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18.png)
THANK YOU.
阴阳理论
阴阳对立
阴阳双方彼此对立,相互 制约,存在排斥、斗争的 关系。
阴阳互根
阴阳双方彼此依存,相互 扶助,存在依从、促进的 关系。
阴阳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双方 可以互相转化,阴可以转 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
五行理论
五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
五行相克
木、火、土、金、水之间按照特定的顺序依 次相生,促进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保健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情志等方 面来预防疾病。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发展历程
中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展重点,如汉代张 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现况
现代中医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阴阳五行与中药治疗
阴阳学说
中药的性味归经是中医治疗的关键。中药 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 四种药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并且归属于不同的脏腑经络。根据中药 的药性、药味和归经的不同,可以调节人 体的阴阳平衡。
VS
五行学说
根据五行养生法,中药可以按照五行属性 进行分类,如肝属木,与酸味、绿色、春 季等相应,因此治疗肝病多用具有酸味和 绿色属性的中药材,如柴胡和茵陈蒿等。 同样地,其他脏腑也可以通过五行养生法 来选择相应的中药材进行治疗。
中医与阴阳五行
01
02
03
阴阳学说
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的基 本规律,人体内部也存在 阴阳平衡的问题。
五行学说
中医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 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 人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课件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c9bdf59ec3d5bbfd0a74fa.png)
中医诊疗式美容院 培训资料
医学课件
1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 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归类 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 兴奋的--------------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 暗的、抑制的----------阴.
医学课件 15
(二)与形、窍、液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指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的壮 实及其功能发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2.在窍为口: 是指人的食欲、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 密切相关。 其华在唇: 是指口唇的色泽可以反映脾气功能的 盛衰。 3.在液为涎 : 是指涎的分泌与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 关。
3. 五行的母子相及
医学课件 7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 (2)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 统;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 (2)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相侮” . 3.指导疾病的诊断 4.指导疾病的治疗 (1) 指 导 脏 腑 用 药 ; (2) 控 制 疾 病 的 传 变 (略);
医学课件
18
五、肾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肾主水: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 的功能。 (1)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 (2)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肾主纳气 :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 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 用。
医学课件 19
二)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医学课件
1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 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归类 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 兴奋的--------------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 暗的、抑制的----------阴.
医学课件 15
(二)与形、窍、液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指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的壮 实及其功能发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2.在窍为口: 是指人的食欲、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 密切相关。 其华在唇: 是指口唇的色泽可以反映脾气功能的 盛衰。 3.在液为涎 : 是指涎的分泌与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 关。
3. 五行的母子相及
医学课件 7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 (2)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 统;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 (2)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相侮” . 3.指导疾病的诊断 4.指导疾病的治疗 (1) 指 导 脏 腑 用 药 ; (2) 控 制 疾 病 的 传 变 (略);
医学课件
18
五、肾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肾主水: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 的功能。 (1)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 (2)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肾主纳气 :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 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 用。
医学课件 19
二)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分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属性归类的依据
双方的性质、动态、位置、发展、趋势 等不同因素。
实用文档
●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归类表
空 间
阳天
上 外
左
时间 温度 湿度 季节 重量 亮度 动态
上 动、
白天 温热 干燥 春夏 轻 光亮
刚、
升 兴奋
阴地 下 内 右
夜晚 寒凉 湿润 秋冬
下 静、
重 晦暗
柔、
降 抑制
实用文档
Hale Waihona Puke 阴阳(说明事物对立统一矛盾现象的机
动的代名词)
阴阳学说(是用对
立统一的关系来阐释世界万物发展变化
的一种思想和方法论)
※阴阳学说认为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
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 立统一的结果
实用文档
二、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源于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自然万
物万象的观察、分析、抽象和纯化,是从 朴素的经验发展起来的。
实用文档
注意:
阴阳之间的制约和斗争,应当是“势均力敌” 的。
一。
双方势均力敌,斗争的结果才能统
取得相对平衡——自然界正常变化、
人体健康不病
阴阳斗争
某一方过亢或衰弱,斗争的结果出现
胜负而失调,平衡被破坏——自然灾 害、人体发生疾病
实用文档
(二)阴阳的互根 或称“阴阳相成” ●“互根”的含义
对立着的阴阳双方,又相互依存、互为 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 在。
实用文档
●联系人体生命过程而言
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
人体
的物质或属性
阴——具有宁静、凉润、抑制作用
的物质或属性
精血—— 有形物质,滋润营养
精气
主静(属阴)
气——无形功能推动、激发
主动(属阳)
实用文档
四、就阴阳属性划分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一)阴阳属性的相关性
用阴阳来概括或区分事物属性,必须是 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 方面,才具有实际意义。
之道,曰阴与阳”的思想。
实用文档
阴阳学说大发展,渗透至各个领域: 阴阳学说作为一种方法论,渗入到天文、
地理、农业、气象等各方面,也包括医学 领域,成为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法。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末期,阴阳学说 便成为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用文档
三、阴阳属性的归类 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其阴阳属性的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实用文档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精气论基础上的古代 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 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
实用文档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 及其属性对立双方的概括。
对
立 阴阳
统
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天——阳 地——阴
实用文档
※制约 阴阳双方相互抵制、相互压制、相互克制
或相互牵制。 例: 水与火的相互制约, 寒与热的相互制约; 兴奋与抑制的相互制约, 如同力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电学中的
正电与负电一样。
实用文档
※统一(动态平衡) 正是由于阴阳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或
现象的阴阳双方之间取得统一,取得相对 的协调平衡——阴平阳秘
一
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方面 昼——阳 夜——阴
实用文档
阴阳所代表的对立相反的两种属性,是 从无数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 本质的属性,故具有普遍和一般意义, (但并非专指某一具体事物或现象,其本 身也无实物可见)
实用文档
●阴阳学说 是我国古代一种哲学思想,是运用阴
阳所代表的事物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 的两个方面(即对立统一关系),认识 和解释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法 则。
实用文档
形成的源流脉络:
原始概念出现 哲学概念性·阴阳学说萌芽时期
(殷商时期或更早)
(西周末期)
阴阳学说形成 大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时期)
实用文档
阴阳学说形成: 《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 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形成的标志: 《易经》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立天
动态平衡:平衡的取得是阴阳双方斗争 的结果,是一种相互制约状态下的平衡, 而不是静止状态下的平衡。
实用文档
阴阳对立统一结果的意义: ○阴阳对立斗争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和变化 (如昼夜更替,寒热交替、月往日来等)。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事物正常活动的保 障,也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的保证。 例: 人体机能的兴奋与抑制,昼夜的不同状 态。
实用文档
2、事物具有无穷可分性,因而事物的阴阳 属性又是可变的、相对的。
例: 中午——阳中之阳
昼——阳 黄昏——阳中之阴
一天之中 午夜——阴中之阴
夜——阴 平旦——阴中之阳
实用文档
注意: 任何事物皆可概括为阴阳二类,任何一
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阳两方面,而每一事 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 阳——事物无穷可分性。
例: 水与火、日与月、男与女、 左与右、上与下等
实用文档
(二)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从总体方面来看,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
性是确定的、不变的。 但从具体方面来看,事物的阴阳属性又
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 1、任何一种事物表现为在一定条件,阴
和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例: 夏(阳之极) 秋(凉) 性质的变化 冬(阴之极) 春(温)
通俗而言即“相互依存”“相反相成”。
实用文档
●“互根”的表现 ※相互依存
阴阳双方各以 其对立面的存 在为自己存在 的前提
阳依阴而存 阴依阳而在
可分不可离
实用文档
※相互为用 阴阳双方不断资生、促进和促长对方。
相互为用
阴精在内,是阳气的根基— 阴为阳之基
阳气在外,是阴精所化生— 阳为阴之用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对立是统一的前 提
※然而,它们即对立又统一
统一是对立的结 果
●“对立”的表现
※相反:
阴阳的属性完全相反,故构成对立的关 系。
例:
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 与降、昼与夜、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
实用文档
※斗争、排斥 阴阳相反导致双方处于相互对抗、相互
排斥状态。 例: 温热可驱散寒冷,冰冷可降低高温; 水可灭火,火将水烧干等。 大都这些斗争都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
《内经》“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 然其要一也”。
实用文档
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可用“对立、互根、交感、消长、转化”
十个字来概括其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
阴阳对立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规律。 ●“对立”的含义
通俗而言:对立即相反。 ※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 内相互对抗、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双方的性质、动态、位置、发展、趋势 等不同因素。
实用文档
●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归类表
空 间
阳天
上 外
左
时间 温度 湿度 季节 重量 亮度 动态
上 动、
白天 温热 干燥 春夏 轻 光亮
刚、
升 兴奋
阴地 下 内 右
夜晚 寒凉 湿润 秋冬
下 静、
重 晦暗
柔、
降 抑制
实用文档
Hale Waihona Puke 阴阳(说明事物对立统一矛盾现象的机
动的代名词)
阴阳学说(是用对
立统一的关系来阐释世界万物发展变化
的一种思想和方法论)
※阴阳学说认为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
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 立统一的结果
实用文档
二、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源于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自然万
物万象的观察、分析、抽象和纯化,是从 朴素的经验发展起来的。
实用文档
注意:
阴阳之间的制约和斗争,应当是“势均力敌” 的。
一。
双方势均力敌,斗争的结果才能统
取得相对平衡——自然界正常变化、
人体健康不病
阴阳斗争
某一方过亢或衰弱,斗争的结果出现
胜负而失调,平衡被破坏——自然灾 害、人体发生疾病
实用文档
(二)阴阳的互根 或称“阴阳相成” ●“互根”的含义
对立着的阴阳双方,又相互依存、互为 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 在。
实用文档
●联系人体生命过程而言
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
人体
的物质或属性
阴——具有宁静、凉润、抑制作用
的物质或属性
精血—— 有形物质,滋润营养
精气
主静(属阴)
气——无形功能推动、激发
主动(属阳)
实用文档
四、就阴阳属性划分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一)阴阳属性的相关性
用阴阳来概括或区分事物属性,必须是 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 方面,才具有实际意义。
之道,曰阴与阳”的思想。
实用文档
阴阳学说大发展,渗透至各个领域: 阴阳学说作为一种方法论,渗入到天文、
地理、农业、气象等各方面,也包括医学 领域,成为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法。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末期,阴阳学说 便成为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用文档
三、阴阳属性的归类 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其阴阳属性的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实用文档
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精气论基础上的古代 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 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
实用文档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 及其属性对立双方的概括。
对
立 阴阳
统
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天——阳 地——阴
实用文档
※制约 阴阳双方相互抵制、相互压制、相互克制
或相互牵制。 例: 水与火的相互制约, 寒与热的相互制约; 兴奋与抑制的相互制约, 如同力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电学中的
正电与负电一样。
实用文档
※统一(动态平衡) 正是由于阴阳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或
现象的阴阳双方之间取得统一,取得相对 的协调平衡——阴平阳秘
一
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方面 昼——阳 夜——阴
实用文档
阴阳所代表的对立相反的两种属性,是 从无数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 本质的属性,故具有普遍和一般意义, (但并非专指某一具体事物或现象,其本 身也无实物可见)
实用文档
●阴阳学说 是我国古代一种哲学思想,是运用阴
阳所代表的事物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 的两个方面(即对立统一关系),认识 和解释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法 则。
实用文档
形成的源流脉络:
原始概念出现 哲学概念性·阴阳学说萌芽时期
(殷商时期或更早)
(西周末期)
阴阳学说形成 大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时期)
实用文档
阴阳学说形成: 《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 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形成的标志: 《易经》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立天
动态平衡:平衡的取得是阴阳双方斗争 的结果,是一种相互制约状态下的平衡, 而不是静止状态下的平衡。
实用文档
阴阳对立统一结果的意义: ○阴阳对立斗争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和变化 (如昼夜更替,寒热交替、月往日来等)。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事物正常活动的保 障,也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的保证。 例: 人体机能的兴奋与抑制,昼夜的不同状 态。
实用文档
2、事物具有无穷可分性,因而事物的阴阳 属性又是可变的、相对的。
例: 中午——阳中之阳
昼——阳 黄昏——阳中之阴
一天之中 午夜——阴中之阴
夜——阴 平旦——阴中之阳
实用文档
注意: 任何事物皆可概括为阴阳二类,任何一
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阳两方面,而每一事 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 阳——事物无穷可分性。
例: 水与火、日与月、男与女、 左与右、上与下等
实用文档
(二)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从总体方面来看,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
性是确定的、不变的。 但从具体方面来看,事物的阴阳属性又
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 1、任何一种事物表现为在一定条件,阴
和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例: 夏(阳之极) 秋(凉) 性质的变化 冬(阴之极) 春(温)
通俗而言即“相互依存”“相反相成”。
实用文档
●“互根”的表现 ※相互依存
阴阳双方各以 其对立面的存 在为自己存在 的前提
阳依阴而存 阴依阳而在
可分不可离
实用文档
※相互为用 阴阳双方不断资生、促进和促长对方。
相互为用
阴精在内,是阳气的根基— 阴为阳之基
阳气在外,是阴精所化生— 阳为阴之用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对立是统一的前 提
※然而,它们即对立又统一
统一是对立的结 果
●“对立”的表现
※相反:
阴阳的属性完全相反,故构成对立的关 系。
例:
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 与降、昼与夜、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
实用文档
※斗争、排斥 阴阳相反导致双方处于相互对抗、相互
排斥状态。 例: 温热可驱散寒冷,冰冷可降低高温; 水可灭火,火将水烧干等。 大都这些斗争都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
《内经》“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 然其要一也”。
实用文档
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可用“对立、互根、交感、消长、转化”
十个字来概括其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
阴阳对立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规律。 ●“对立”的含义
通俗而言:对立即相反。 ※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 内相互对抗、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