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赏析【原文】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作者:辛弃疾
绿树听鹈�_,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注释】
①茂嘉:辛弃疾族弟,亦是爱国志士。

时因事贬官桂林。

②鹈�_(tíjué):鸟名,又作“���_”。

即杜鹃。

《楚辞.离
骚》:“恐鹈�_之先鸣兮�o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王逸注:鹈�_�o一名买?�o 常以春分鸣也。

一说鹈�_与杜鹃为两种鸟。

洪兴祖补注:”按《禽经》云:�Q周�o子规也。

江介曰子规�o蜀右曰杜宇。

又曰:���_鸣而草衰。


云:���_�o《尔雅》谓之�V�o《左传》谓之伯赵。

然则子规�p���_�o 二物也。

"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又为“�`”、���_、杜主、杜魄、催归、鹈
�`、姊归、��(圭鸟)等名称,真可谓举不胜举。

③鹧鸪(zhègū):鸣声凄切,如说“行不得也哥哥”。

鹧鸪是一种山中珍禽,鹧鸪又称石鸡、红腿小竹鸡。

鹧鸪产于我国云南、贵州南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山西及安徽黄山也有分布。

④杜鹃:杜鹃有杜鹃花和鸟,这里是指杜鹃鸟。

别名:子规布谷鸟杜宇。

其声哀婉,如说“不如归去”。

相传,古代有一位蜀国的皇帝杜宇,很爱他的百姓。

死后,他的灵魂变为一只杜鹃鸟。

每年春季,杜鹃鸟飞来唤醒老百姓“快快布谷! 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

这就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

⑤未抵:比不上。

⑥马上琵琶:用王昭君出塞典故。

⑦更长门:用陈皇后失宠典故。

⑧翠辇:翠绿宫车。

⑨金阙(jīn què):金子搭成的宫殿。

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

⑩将军:引用汉武帝时李陵。

⑨向河梁:引用李陵别苏武典故。

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⑾故人:指苏武。

苏武出使匈奴,被强留十九年。

坚贞不屈。

⑿长绝:永别。

⒀易水:在今河北省,战国使燕太子丹送别荆轲于易水。

引用《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典故。

⒁萧萧( xiāoxiāo):风声。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晋・陶潜《自祭文》
⒂还知:倘知。

⒃如许恨:像上面的许多恨。

【译文】
听着绿树荫里伯劳鸟叫得凄恶,更如何忍受,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地号呼。

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

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换抵不上,人间生离死别的痛楚。

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皇阿妖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

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妾。

流代史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

到河边桥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矿园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

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易水寒冽,送别的宾客素衣素冠像一片白雪。

正是勇士壮别去国,慷慨悲歌无尽无歇。

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

如今嘉茂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
【赏析】
这是一首寄寓着作者忧国深情的送别词,作于瓢泉闲居时期。

作者对他的族弟茂嘉调任远地深有感触。

辛弃疾的这首词大约作于他闲居铅山期间。

茂嘉是他的堂弟,其事迹未详。

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

词的开头几句:“绿树听鹈�_,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采用了兴与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说它是“赋”,因为它写送别茂嘉,是在春去夏来的时候,可以同时听到三种鸟声,是写实。

鹈�_,一说是杜鹃,一说是伯劳,辛弃疾取伯劳之说;说它是“兴”,因为它借闻鸟声以兴起良时丧失、美人迟暮之感。

伯劳在夏至前后出鸣,故暗用《离骚》“恐鹈�_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意,以兴下文“苦恨”句。

鹧鸪鸣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鹃传说为蜀王望帝失国后魂魄所化,常悲鸣出血,声像“不如归去”。

词同时用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感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接着“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是上下文转接的.关键。

它把“离别”和啼鸟的悲鸣作一比较,以抑扬的手法承上启下,为下文出的“别恨”作了铺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两句,有人认为写的是两事:其一指汉元帝宫女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离开汉宫的事;其二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汉阙”,幽闭长门宫。

也有认为只写一事的,谓王昭君自冷宫出而辞别汉阙。

今从多数注释本作两件事看。

“看燕燕,送归妾”,写的是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美而无子”,庄公妾戴妫生子完,庄公死后,完继立为君。

州吁作乱,完被杀,戴妫离开卫国。

《诗经。

邶风》的《燕燕》诗,相传即为庄姜送别戴妫而作。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引用了汉代另一个典故。

汉李陵抗击匈奴,力战援绝,势穷投降,败其家声;他的友人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节不屈。

后来苏武得到归汉机会,李陵送他有“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之语;又世传李陵《与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长当从此别”等句。

词人又借此暗讽当世降金之人。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写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

相传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荆轲临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以上这些事都和远适异国、不得生还,以及身受幽禁或国破家亡之事有关,都是极悲痛的“别恨”。

这些故事,写在与堂弟的一首送别词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当时沉重、悲壮之情。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这又是承上启下的两句。

句中说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如果也能了解人间的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随啼声眼中滴出的不是泪而是血了。

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省力的铺垫。

“谁共我,醉明月?”承上面两句转接机势,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点破题目,结束全词,把上面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一下子收拢到题中来,有此两句,词便没
有脱离本题,只是显得善于大处落墨、别开生面而已。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不愧为宋代一代文豪!
辛弃疾的这首词,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气氛强烈外,还得力于它的音节。

它押入声的曷、黠、屑、叶等韵,在“切响”与“促节”中有很强的摩擦力量,声如裂帛,声情并至。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评此词“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反映了古人对此词的推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