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二历史暑假作业(一)——中国古代史(政治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高二历史暑假作业(一)——中国古代史(政治史)
一、选择题
1.元朝时,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
A.书省B.中行省
C.尚书省D.宣政院
2.三省六部制的积极意义在于
A.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了皇权
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扩大统治基础
3.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清朝雍正帝时开始设置,由亲信组成
②提高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③军国大事完全由军机处裁决
④军机处的建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③④ B.①④C.②③ D.①②
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

其“优秀”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6.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7.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8.史学家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了1 100多枚秦代竹简。

墓主人生前任县令,竹简上是他抄录的有关刑事、经济、民事和官吏管理的法律文书,这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从中可以得到秦朝的确切信息是
A.关心民众生活 B.加强专制集权 C.形成立法规范 D.进入法治社会
9.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10.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1.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其政治作用是
A.保证京师的财政供应B.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
C.为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筹措军粮D.防止人民反抗
12.西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设御史大夫
B.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C.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
D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1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14.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5.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16.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17.在2005年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

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

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的表述中最恰当的是( )
A.宗法制
B.科举制
C.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
D.郡县制
18.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

《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9.“要之,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其所以是由秦国开其端绪,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

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

”王亚南在1948年版《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提出该结论
A.夸大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B.开创了现代化史观的研究新视角
C.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态度
D.肯定了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20.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21.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某一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机构
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B.能够参与中央决策
C.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D.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
2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持皇权的“万世一系”和宗法等级社会的长治久安,特别重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道德伦常教育,并使之与选官制度相结合。

下列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3.“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
A.中朝制度
B.郡国并行制度
C.刺史制度
D.行省制度
24.在中国古代社会,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

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

下列制度与此规定有关联的是
A.分封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25.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是公款还是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26.《春秋左传》记载:“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适,则择立长。

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特权地位
B、传统政治中表现出一定的理性成分
C、废长立幼是宗法制的核心
D、儒家伦理道德成为立君王的主要依据之一
27.在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过程中,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平定七国之乱②颁布"推恩今"
③分封同姓王④削夺王国封地
A.③①②④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③④①
28.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叛乱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主要原因是某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
③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④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必须保持中央政令的畅通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9.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任嚣任南海郡尉,(注:南海郡郡级小,只设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揭阳、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根据秦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30.元朝行省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
A.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管辖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为我国明清以来的行政划分奠定初步基础
D.拓展了疆土,使疆域变得空前广大
二、解答题
31.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

“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

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添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

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5分)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4分)
32.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1)结合材料一,说明“周”与“秦”各自建立了什么制度?有何优越性? (4分)
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汉朝中央官制“大变动”指什么?(2分)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分)
材料三: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6分)
材料四: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

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

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里用来概括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

它们包括
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

——丛日云《“一”与“多”: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分析》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一”和“多”这两种个性特征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并简析其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

(10分)
答案与解析
1.B
元代的行政体制。

元代实行的是省制,地方上实行行省制,中央则是建立了中书省,负责行政大权,故选B。

2.A
三省六部制。

依据所学知识,唐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相互制约,减少了决策的失误。

故选A。

3.D
本题考查了清朝军机处设置的有关史实。

军机处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而设,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

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①②④表述正确,③与史实相违背,故选D。

4.A
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专制注意中央集权制度,且分封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故①错误;刺史制度属于监察制度,其职能是监察地方官员,与题干加强君主专制的要求不符,故②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宋朝设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

5.B
中央集权制度。

“优秀”应该指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故选B项。

A、C、D三项都不是从“影响”的角度分析中央集权制的。

6.C
明代内阁与军机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材料问题强调的是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点。

结合所学判断,从机构属性而言二者性质相同,都是皇权的秘书侍从机构,他们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所以C项符合题意。

7.A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解答本题要结合军机处的职能。

注意试题的限制条件是“直接说明”。

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决定,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往下传达。

虽然D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不符。

B、C均不符合史实。

8.B
秦朝政治制度。

材料中显示的是秦代的法律方面的竹简这是封建统治者加强统治的手段,所
以B正确,A错误CD在封建社会不会是法治社会,错误。

9.D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并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宋代为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知州,又设“通判”监督知州,与其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防止了武人割据的重现。

10.A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理解题干材料,实际上是在阐述兵权、财权、行政权等都收归了中央。

以革除藩镇割据之弊。

题干意在说明中央集权而不是地方政府收权,B错。

政治和理学思想在题干中没有体现,C错。

题干中也没有表达D项意思,答案为A。

11.B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将地方财政大部分上交中央,从而使得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因此选B.
12.A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此题实际是在考查史实,联系所学可知,A项设御史大夫是在秦朝,其它选项都是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答案为A。

13.A
三省六部制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与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

因此应选A项。

B项说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材料未体现;CD项说法本身错误,古代中国中央的权利哎不断上升,地方权力不断下降;君主权利不断强化的过程。

14.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

根据所学知识,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权力体制成熟的标志,其运行程序是:皇帝下旨→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尚书省执行,修建水利工程是工部的职责。

所以答案选B。

15.B
宰相制度的废除。

注意题干中的要求是“不符合”,丞相制度的存在有助于限制皇权,丞相参与决策,有助于减少皇帝独裁下的决策失误,丞相专权不利于社会稳定,但制度本身并不是一定带来社会动乱,B项必然说法太过绝对化,不符合实际情况。

故选B。

A、C、D说法都没有问题。

16.C
宗法制。

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

故选C。

A项明显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制度,是一场政变;B项是说的兄终弟及的制度;D项和A项一样,都是不符合宗法制的原则。

17.A
宗法制。

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在此制度下,人们特别在意家族的血缘传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它的现实影响就是重男轻女,从而造成男女比例失调。

故选A。

18.C
分封制。

封黄帝之后于蓟”可知是指西周分封制;禅让制是指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井田制是西周的土地制度;郡县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雏形形成,秦朝全面推广,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因此ABD都与题干不符
19.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依据材料中“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从中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地主经济制度”对“专制官僚政治局面”的决定作用,正确指出了政治和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一种冷静的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态度。

故选C。

D项说法与材料观点不符,B项材料无从体现。

A项“夸大了”表述错误。

20.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的了解,以及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题目中梁启超认为专制的削弱引起分裂,分裂之后便是统一,统一后专制进一步加强。

所以AB均为对材料的错误理解,D专制制度的基础应是小农经济,故选C。

21.D
明朝内阁制度。

从材料“票拟批答”可以看出是明朝出现的内阁,内阁有票拟的权力。

内阁并无决策权,无法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大权完全被皇帝掌握,是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而设立的。

因此AB错误D正确。

故选D。

C项材料并未体现。

22.B
选官制度。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道德伦常教育,并使之与选官制度相结合。

依据所学知识,A项是宗法制的核心,故排除;察举制是一种以品德、才能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是门第、血缘;科举制是一种以考试的方式进行选拔的选官制度。

故选B。

23.B
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这是同秦朝最大的不同之处。

因此“中间路线”是指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

AC是汉武帝时期的制度,D项是元代的政治体制。

都与题干不符。

24.D
宗法制的影响。

根据材料“养异姓子为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本题应与宗法制有关联。

“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这么做是为了维系血缘的传承。

故本题正确的答案应该选择D项。

25.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

题目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轻……”、“王公贵族……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权力的滥用。

故本题应选D项;C项中“有效”、A项中“遏止”、B项中“严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宋朝的情况,故排除。

所以应选D。

26.B
宗法制。

从材料“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已经确立了一整套的权利继承的原则,一些特殊的情况都已经有了细致的规定。

故选B。

27.A
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西汉初期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为王,但是导致了后来的王国问题,汉景帝时期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的权力,故选A。

28.D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地方分裂或叛乱现象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①②两项是从原因角度进行认识的,正确;③项是从带来的影响角度认识的,正确;④项是从启示角度进行认识的,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29.B
郡县制。

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全部由皇帝任免,不能世袭,A、D项正确;任嚣任南海郡郡尉,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项正确;郡县制下地方官员不再拥有封地,B项不符合史实。

30.A
行省制。

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团结,故选A。

BCD 项都是行省制的影响和作用,但是并不是最突出的贡献。

31.参考答案:
(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受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

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7分)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

(5分)
(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4分)
试题分析:
考点:本题比较新颖,以“家谱”这种形式来考查宗法制度,要求比较高,注意语言表述也要得当。

(1)分析原因时,注意从政治、道德观念、经济等方面展开分析,并且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作用时注意多角度分析,抓住道德、人际关系、政治几方面展开理解。

(2)注意紧扣材料,全面分析,综合归纳;(3)注意从一分为二角度展开。

32.参考答案:
(1)周:分封制,优越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2分)
秦:郡县制,优越性: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分)
(2)汉朝:中朝制。

(2分)
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2分)清朝设军机处。

(2分)
(3)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2分)
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分) 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

(2分) (4)表现:“一”指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多”指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

(2分) 原因:中国——政治:秦统一全国后,吸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历史教训;经济:小农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对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4分)
希腊——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提供了前提条件;
经济: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为希腊民主政治莫定了经济基础。

(4分)
试题分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近代西方的政体。

(1)“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指的是周朝的分封制;“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拱卫王室,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

秦朝“裂都能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实行郡县制;“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1)结合秦汉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分析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