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及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诵读诗歌,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碣.()石澹澹.()萧瑟.()沙堤.()
早莺.()新燕.()竦峙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东临.碣石()海日生残夜
..()
幸甚至.哉()争暖树
..()
3.请将作家作品及其朝代连线
《观沧海》马致远东汉末年
《钱塘湖春行》曹操唐
《天净沙秋思》王湾唐
《次北固山下》白居易元
4.按要求写出诗句:
(1)《次北固山下》中的千古名句是:
(2)《钱塘湖春行》描绘西湖胜景的诗句是:
(3)《天净沙》点明主旨的词句是:
二、阅读理解:
(一)《观沧海》(曹操)
1. 这首诗选自,是组诗中的一章。

这是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回师路过碣石山时所作。

诗中借大海形象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慨。

2. 诗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发的诗句是。

3.汉“乐府”是配乐诗,最后八字是配乐时加上的,其中“歌以咏志”揭示诗歌的点。

4. 填写。

(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

(2)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后四句写。

(3)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

(4)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5. 选择。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意思是 ( )。

A.日月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人沧海。

D.日月的行踪,都好像与沧海有关。

(2)对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借景抒情,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 全诗呈总分结构,分写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和星汉。

C.诗人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D.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该诗押的韵是,韵脚是
2.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不足:阴:
3.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4.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5.《钱塘湖春行》一诗,处处紧扣早春西湖的特征,描绘了西湖早春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好游的性格,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6.请试说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7.“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三)《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这首曲中点明全篇主旨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 2.全曲感情的基调是()。

A.依恋 B.悲伤 C.惆怅 D.痛苦
3.本曲运用了的写法表现羁旅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前三句写景抒情的突出特点是:
5. 本曲中在满目萧瑟的秋景中为何插入写“小桥流水人家”?
6. 展开想像的翅膀,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改写成一段散文。

(四)《次北固山下》(王湾)
1.诗题中的“次”是什么意思?()
2.请找出本诗的韵脚:()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字用得好,可以成为炼字的典范?找出并品味妙处。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白日和黑夜的交替以及新年和旧年的交替,由此你会联想到什么?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能表达这种情感?请写下来。

三、课外拓展
读《题李凝幽居》(贾岛),回答下列问题。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

B.“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籽,故读来回味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