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III使用手册(08070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M-III型电除尘控制器
使



杭州天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版本:V2.0
时间:2008-2-19
目录
1 概述 (1)
2 系统结构 (2)
2.1TM-III控制器监控系统框图 (2)
2.2功能框图 (2)
3 使用条件 (4)
4 安装和调试 (5)
4.1安装 (5)
4.2调试 (5)
5 接口定义 (8)
6 TM-III型控制器使用说明 (12)
6.1TM-III控制器面板说明 (12)
6.2功能描述 (14)
6.2.1 供电方式 (14)
6.2.2 火花跟踪 (15)
6.2.3 火花抑制 (17)
6.2.4 功率优化 (17)
6.2.5 浊度优化 (18)
6.2.6 可编程IO组和辅助输入 (18)
6.2.7 VI 特性曲线 (21)
6.3开机 (21)
6.4停机 (21)
6.5参数设置 (22)
6.5.1 电场参数的设置 (22)
6.5.2 其它参数的设置 (23)
6.6故障查找 (23)
6.6.1 故障指示 (23)
6.6.2 故障处理 (23)
6.7TM-III控制器的安装尺寸 (26)
7 TM-III型控制器RTM页面描述 (28)
7.1控制器菜单结构 (28)
7.2页面描述 (28)
7.2.1 【节点选择】 (28)
7.2.2【操作】 (29)
7.2.3【监控1】 (30)
7.2.4 【监控2】 (30)
7.2.5【监控3】 (31)
7.2.6 【报警1】 (32)
7.2.7【报警2】 (33)
7.2.8【A:最佳工作点探测运行方式】 (34)
7.2.9 其它5种运行方式页面 (34)
7.2.10 【电场参数设定1】 (35)
7.2.11【电场参数设定2】 (35)
7.2.12 【系统设定】 (36)
7.2.13 【IO 设置】 (36)
7.2.14 【定时器设置】 (37)
7.2.15 【降压振打设置】 (38)
7.2.16 【辅助输入设置】 (38)
7.2.17 【温度可编程】 (39)
7.2.18 【恒温加热上下限设置】 (40)
7.2.19【报警逻辑】 (40)
7.2.20 【VI特性曲线】 (41)
7.2.21 【VI曲线参数设置】 (42)
7.2.22 【VI曲线图】 (42)
7.2.23 【VI曲线对应参数】 (43)
7.2.24【功率优化设置】 (44)
7.2.25 【参数保存上传下载】 (44)
7.2.26 【历史报警】 (47)
7.2.27【主控设置】 (47)
8 参数列表 (49)
9 TM-III控制器辅助板 (61)
9.1采样板 (61)
9.2触发板 (61)
附录 (63)
1 概述
TM-III型电除尘控制器具有以下特点:
核心控制逻辑采用先进的双32位ARM9微控制器和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具有处理能力强,响应速度快,精度高,可靠性好等优点。

频率自动检测功能,适合任何交流工频输入电压。

能根据电场中电压电流的变化情况,快速准确地捕获闪络信号,并根据运行情况做出最佳的处理。

六种运行工作方式,可根据运行条件选择最优的运行方式。

提供10组可编程IO和6路辅助输入,可以现场编程IO口和辅助输入的功能来控制不同的外围设备,并能联入DCS监控电场,提高了工程应用的灵活性。

振打时序可以通过配置由10个时序控制模块级联组成的时序控制模块组来实现,使用户能够更准确地控制振打时序。

优化控制。

节省高压电场以及振打和加热部分的能量消耗。

人性化的用户设备接口。

可通过RTM(远程终端监控器)控制设备的启停,参数的显示/设置和运行方式的切换,报警/故障的显示,实现现场级监控。

也可
通过工业以太网进行工厂级监控,降低维护成本。

完备的检测功能。

能对电压、电流、浊度、料位和变压器油温等多个信号进行实时检测。

完善故障保护和报警功能。

控制单元对故障及时作出响应和处理;监视设备及时显示故障或报警信息。

实时时钟。

可以显示/修改当前年月日和时分秒。

断电保持功能。

设定的参数断电后予以保存,无需重新设定。

灵活的参数上传下载功能。

在RTM本地修改的数据可以保存到本地RTM或当前被监控控制器,也可以保存到其它控制器。

另外,可以把控制器保存的数据
下载到本地RTM。

2 系统结构
2.1 TM-III控制器监控系统框图
TM-III监控系统框图如图2-1所示。

RTM通过RS-485总线对总线上所有TM-III控制器进行现场级监控和控制。

每个系统只允许一个RTM,。

另一方面,也可以由监控计算机通过路由器对以太网上的所有TM-III控制器进行工厂级监控。

TM-III控制器在RS-485总线上的地址可由TM-III控制器上的拨码开关设置,在以太网上的IP地址可由RTM设置。

图2-1 TM-III型控制器RTM监控系统框图
2.2 功能框图
高压供电装置的功能框图如图2-2所示。

~380V工业用电通过可控硅的变换后,进入变压器进行升压,再经过整流桥整流后给除尘器供电。

TM-III控制器检测相关信号,根据要求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调节除尘器的供电。

此外,根据设置,TM-III控制器还对振打电机和加热装置等低压设备进行控制。

图2-2 TM-III型电除尘用高压供电装置的功能框图
3 使用条件
使用的环境温度为0~40℃。

空气最大相对湿度不超过90%(在相当于空气温度20±5℃时)。

控制器周围的气体应无导电尘埃,和含有腐蚀金属或绝缘材料的气体或蒸汽存在。

非爆炸性危险工作环境,控制器周围无剧烈震动和冲击,且垂直倾斜度不超过5%。

输入的交流电压应符合以下规定:波形为正弦波,适合任意频率,波动范围不超过±2%;电压为380V,其幅度变化不超过±5%,瞬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0%。

4 安装和调试
4.1 安装
TM-III控制器应牢固安装于控制柜内。

TM-III控制器的安装尺寸见6-5。

按图纸要求进行接线。

接线图见附录五。

TM-III控制器应安装在可控硅的附近,尽量缩短控制器与触发板之间、以及触发板与可控硅之间触发信号线的长度。

触发信号线应采用屏蔽线,并确保两
端可靠接地。

一次电流取样线、二次电压取样线、二次电流取样线和5路温度取样线应采用屏蔽线,并确保可靠接地。

若需利用二次电压输出和二次电流输出,则这些模拟量的输出信号线也应采用屏蔽线,并确保可靠接地。

采用适合截面的屏蔽双绞线作为RS-485网络的通信线。

通信线尽量远离高压线路,避免与电源线并行。

总线到每个终端设备(控制器或RTM)的分支线长
度应尽量短,一般不超过5米。

总线拓扑宜采用手拉手结构,而不能采用星形
结构,以减少信号反射。

若通信距离超过100米,则应根据通信距离的大小在
通信线两端增加相应的终端电阻。

用仪表检查所有连线以确认连接正确可靠。

4.2 调试
设备安装好后,按下述步骤进行调试。

1)确认QFS1、SA和QFS2处于断开位置,整流变压器二次侧未带电场负载。

2)按连线图要求,用万用表检查各连接线,确保连线正确。

3)通过拨码开关为每台TM-III控制器设置地址,要求地址不重复。

然后把TM
-III控制器面板上的“NETWORK”按钮扳至右侧使能RS-485通信。

4)断开电源A1与TM-III控制器1#、13#端口的接线,断开变压器TC1副边
与TM-III控制器10#、22#端口的接线。

5)先合上QFS1,再合上SA,再合上QFS2。

用万用表测量A1的输出是否为24V,
变压器TC1副边输出是否为5V。

若输出不符合要求,则检查A1或T2是否有故障。

6)断开SA,然后断开QFS1,再断开QFS2。

重新接好A1与1#、13#端口的接线,
以及T2副边与10#、22#端口的接线。

7)先合上QFS1,再合上SA,再合上QFS2使TM-III控制器获得供电。

若此时
控制器面板上“Power”指示灯亮,则表示TM-III控制器的供电正常。

8)确认RS-485通信。

检查RTM的节点列表(开机页面显示),若列表中控制器
的节点数与实际连接的控制器台数相一致,则表明RTM与所有控制器通信正常。

9)为RTM选择监控对象。

过程如下:“节点列表”页面(开机页面)→按或
键移动光标至节点列表中被监控控制器节点处→按键。

则RTM把该控制器节点作为监控对象,并进入该控制器节点对应的菜单系统(RTM的使用见文档《TM_RTM使用手册》)。

10)把RTM中保存的出厂参数下载到TM-III控制器。

过程如下:“主菜单”页面
→选中“参数保存”菜单项→进入“参数保存上传下载”页面→执行“恢复出厂参数设置”操作。

操作的具体执行过程见“7.2.12 【参数保存上传下载】”。

11)检查TM-III控制器是否能正常起停。

按下RTM上的“运行/停止”键,
若TM-III控制器面板上“RUN”指示灯亮,则表明TM-III控制器成功启动
运行。

稍等片刻后,再次按下RTM上的“运行/停止”键,TM-III控制器面板上“RUN”指示灯灭,则表明TM-III控制器正常退出运行。

12)检查可控硅触发系统是否正常。

按下RTM上的“运行/停止”键,片刻
后,控制器面板上“T/R1 ON”和“T/R2 ON”指示灯同步闪亮,二次电压和二次电流表头有示数,则表明可控硅触发系统工作正常,高压供电装置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约十五秒后,控制器面板上“ALARM”指示灯亮,“T/R1 ON”
和“T/R2 ON”指示灯灭,可控硅触发系统停止运行。

RTM显示输出开路故障。

手动清除故障后再次按下RTM上的“运行/停止”键,控制器重新开始启动可控硅触发。

13)保证在电除尘器内及整流变压器附近无人的条件下,将整流变压器带上电场负
载。

14)按下RTM上的“运行/停止”键,整套装置进入运行状态。

一次电流、二
次电压、二次电流表头指示值将随着电除尘器内电场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15)校正二次电压或二次电流表头的指示(可选)。

用标准表测量二次电压和二次电
流,依此来调整采样板上的二次电压电位器R1和二次电流电位器R5。

5 接口定义
TM-III控制器接口定义如表5-1所示。

表5-1 TM-III控制器接口定义
注[1]:“INPUT+”端口接正极,“INPUT-”端口接负极。

注[2]:输出回路中继电器触点与压敏电阻并联。

当输出继电器吸合时,继电器触点把提供输出电压的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短接(压敏电阻被短路),使两者同电位,均为DC 24V。

当输出继电器释放时,继电器触点把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断开;另外,此时压敏电阻阻值极高,近乎开路,故输出端口为高阻态。

注[3]:“57”为RS-485端口A;“65”为RS-485端口B。

6 TM-III型控制器使用说明
6.1 TM-III控制器面板说明
TM-III控制器面板如图6-1所示。

图6-1 TM-III控制器面板视图
面板上分布着指示LED、RTM通信接口、按钮以及接线端子分布示意图。

1~24
1~24号端子分布示意图。

左边一列由上到下依次为1~12号端子,右边一列由上到下依次为13~24号端子。

端子的接口定义见“表5-1 TM-III控制器接口定义”。

T/R1 ON
可控硅触发信号1指示LED。

控制器发出可控硅触发信号1,则该LED亮。

若可控硅触发系统正常工作,则该LED与“T/R2 ON”同步闪亮。

T/R2 ON
可控硅触发信号2指示LED。

控制器发出可控硅触发信号2,则该LED亮。

若可控硅触发系统正常工作,则该LED与“T/R1 ON”同步闪亮。

25~56
25~56号端子分布示意图。

左边一列由上到下依次为25~40号端子,右边一列由上到下依次为41~56号端子。

端子的接口定义见“表5-1 TM-III控制器接口定义”。

Power
电源指示LED。

控制器供电正常,该LED常亮。

ALARM
报警指示LED。

控制器检测到故障信号或报警信号,该LED常亮;故障信号或报警信号消失,该LED灭。

RUN
运行指示LED。

在TM-II控制器停止状态下,操作人员按下”运行/停止”键,该LED亮;在TM-II控制器正常运行过程中,该LED常亮;在TM-III控制器正
常运行状态下,操作人员按下”运行/停止”键,该LED灭。

LOCK
实时值超过封锁值(导通角/一次电流/二次电压/二次电流)或者有其它优化限制,该LED亮。

实时值下降到封锁值以下,无优化限制,该LED灭。

COM
RTM通信指示LED。

控制器与RTM通信正常,该LED闪烁。

RTM
RTM通信接口。

SYS
该LED亮,操作系统已经启动并运行正常。

NETWORK
RS-485通信使能按钮。

按钮扳至下方使能RS-485通信,按钮扳至上方禁止RS-485通信。

57~72
57~72号端子分布示意图。

左边一列由上到下依次为57~64号端子,右边一列由上到下依次为65~72号端子。

端子的接口定义见“表5-1 TM-III控制器接口定义”。

73~92
73~92号端子分布示意图。

左边一列由上到下依次为73~82号端子,右边一列由上到下依次为83~92号端子。

端子的接口定义见“表5-1 TM-III控制器接口定义”。

93~124
93~124号端子分布示意图。

左边一列由上到下依次为93~108号端子,右边一列由上到下依次为109~124号端子。

端子的接口定义见“表5-1 TM-III控制器接口定义”。

6.2 功能描述
6.2.1 供电方式
为满足各种工况的要求,TM-II控制器提供6种供电方式。

供电方式的选择可在“操作”页面的“当前模式”参数项中设置。

最佳工作点探测运行方式(方式A)
工作方式A为最佳工作点探测方式。

在该运行方式下,控制器根据采样到的二次电压、二次电流信号变化,来调节可控硅的导通角,使设备的二次电压输出维持在电场闪络击穿点附近。

该运行方式有效地减少了电场的闪络次数,其每分钟闪络的次数一般少于10次。

间歇供电运行方式(方式B)
工作方式B为间歇供电方式。

在该运行方式下,供电装置向电场供电一段时间,然后停止供电一段时间,交替进行。

这种供电方式适用于粉尘电阻比较高或易产生反电晕的场合,具有保证除尘效率和节能的优点。

间歇供电的半波数由电场的工况条件确定,具体数值可通过修改参数设定值设定。

简易脉冲供电运行方式(方式C)
工作方式C为简易脉冲供电方式,它是周期改变供电幅度的一种方式,适用于粉尘电阻比较高的场合,控制原理与方式B类似,供电的高波数,低波数由电场的工况条件确定,具体数值可通过修改参数设定值设定。

火花率整定控制方式(方式D)
工作方式D为火花率整定运行方式,它是以控制火花率为目标的一种工作方式。

控制原理是在一次电流、二次电压、二次电流未达到额定值的条件下,当工况条件变化时,自动调节上升率,使火花率稳定在设定值上,电场电压非常接近火花电压。

普通火花跟踪运行方式(方式E)
工作方式E为普通火花跟踪方式,控制原理是随着工况条件的变化,火花率会发生一些变化,闪络时的电压下降率和上升率由控制器自动完成。

闪络频率自动控制运行方式(方式F)
工作方式F为闪络频率自动控制方式,适用于工况条件变化比较大的场合。

控制原理是将方式A与方式D有机结合,根据工况条件的变化,自动选择方式A或方式D,如在运行参数大时,工作在方式A;如在运行参数不大时,工作在方式D,并自动选择电场闪络的频率。

6.2.2 火花跟踪
火花跟踪采用三折线跟踪法。

火花跟踪的原理如图6-2所示。

图6-2 火花跟踪原理
如图6-2所示,当电除尘器中的电场电压达到一定值后,发生火花放电(火花点A)。

火花熄灭使电流急降为零,然后控制器使电流迅速恢复到比火花电流小一个电流步长的水平。

然后控制器控制电流按照ABC三折线逐步上升。

与火花水平跟踪相关的参数有:“电流步长”、“A段上升幅度”、“A段上升时间”和“C段上升速度”。

其中,“电流步长”为放电后电流迅速恢复点距火花放电电流点的百分比,“A段上升幅度”为斜坡A的电流上升幅度,其值为“电流步长”的百分比;“A段上升时间”为斜坡A 的持续时间,其值为火花间隔时间的百分比;“C段上升速度”为斜坡C的电流的上升速度,其值为“低”、“中”或“高”。

这些参数可由操作人员在“电场参数设定1”页面内设定。

火花跟踪的运行过程举例说明如下:
设置“电流步长”为15%,“A段上升幅度”为20%,“A段上升时间”为80%,“C 段上升速度”为“中”,火花率为6次/每分钟,并假设火花放电电流为400mA。

则电流迅速恢复到距一个“电流步长”点400*(1-15%)=340mA,然后再按ABC折线走一个“电流步长”400*15%=60mA到达闪络点,“A段上升幅度”实际值为60*20%=12mA,火花间隔时间为60/6=10秒,“A段上升时间”的实际值为10*80%=8秒。

从而,B段的上升幅度为60*(1-20%)=48mA,B段的上升时间为10*(1-80%)=2秒。

理想情况下,在B段的末尾会发生火花放电(火花点B),但实际上由于工况的变化和计算误差,B 段的末尾可能并未发生火花放电(当然也有可能在B段中间某个位置发生火花放电),
则继续运行一个B段。

若第二个B段末尾仍未发生火花放电,则继续按C段运行,直到发生火花放电或达到电流极限值。

6.2.3 火花抑制
根据火花和电弧的情况,火花抑制可以有4种方式。

自熄灭(self)
火花发生后,不封锁可控硅,待烟气绝缘度恢复到不足以维持火花的水平时,火花自行熄灭。

除非火花的维持时间超过了火花间隔时间(可由火花率计算得到的),则立即减小可控硅的导通角,或封锁可控硅。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可能会引起深度的电弧放电。

短暂封锁(short)
火花发生后,短暂封锁可控硅,加速火花的熄灭。

熄灭时间以半波为单位可以在“操作”页面中的“火花抑制数”参数项设定。

自熄灭+短暂封锁(self+short)
火花发生后,只要火花的维持时间不超过火花间隔时间,就不封锁可控硅。

但若发生了双火花(在连续的两个半波内发生两次火花),则封锁可控硅,熄灭火花。

熄灭时间以半波为单位可以在“操作”页面中的“火花抑制数”参数项中设定。

灭弧
控制器检测到电弧放电,则封锁可控硅进行灭弧。

灭弧时间以半波为单位可以在“电场参数设定1”页面中的“灭弧脉冲数”参数项设定。

6.2.4 功率优化
针对单个电场的优化。

运行过程中,根据工况的变化实时调整运行充电比和充电电流达到最佳除尘效果。

功率优化控制的启用提高除尘效率主要依据利用充电比来降低二次电流和二次电压,而不是采用提高二次电流和二次电压的方法来达到最佳除尘效果,因而能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功率优化具有以下作用:
对单电场进行优化控制,使运行效率最大化;
抑制反电晕,减少烟气排放,提高除尘效率(特别适用于的高比电阻烟气);
降低能耗。

电场优化的使能可以在“操作”页面的“功率优化”参数项中设置(设定为“开”)。

6.2.5 浊度优化
针对多电场的优化。

电除尘器在有效运行的同时,还有足够富余的收尘能力,在维持达标排放的情况下通过烟尘浊度检测,对多电场进行协同自动闭环控制,尽可能降低电量消耗,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实际运行过程中多台控制器必须通过TCP/IP组网,选择其中一台控制器作为主控制器,主控制器通过设置从控制器IP地址范围来选择被控的从控制器对象。

浊度优化功能的使能可以在“操作”页面的“浊度优化”参数项中设置(设置为“开”)。

6.2.6 可编程IO组和辅助输入
简介
可编程扩展I/O功能能够利用通用的固件程序来控制不同的外围设备,例如振打设备、加热设备、清灰设备等。

1路输出可编程扩展I/O组对应1路输入可编程扩展I/O 组,构成信号反馈,实现闭环控制。

总共有10组I/O,每组有11种类型可以选择。

另外,还有6路可编程辅助输入,每路辅助输入有7种类型可以选择。

可编程IO组
设置页面:[参数设置][低压部分设置][IO设置]。

可编程IO组总共有10组,每组有11种类型可以选择:
●无连接
●振打
●加热1
●加热2
●加热3
●加热4
●DSC运行
●DSC报警
●DSC备妥
●无反馈输出
●带反馈输出
振打有3种模式:
●连续
●停机
●时序
加热也有3种模式
●连续
●停机
●恒温
振打设置
在页面[参数设定][低压部分设定][IO设置]中类型选择“振打”,模式可以选择“停机”、“连续”、“时序”。

若选择“时序”,还要选择“Timer”。

并且在[参数设定][低压部分设定][Timer设置]中对Timer进行设置。

Timer设置
设置页面:[参数设定][低压部分设定][Timer设置]。

振打时序可以通过配置由10个时序控制模块级联组成的时序控制模块组来实现,原理如图6-3:
图6—3
每组Timer包括启动时间、周期时间、运行时间和以及与前一个定时器的耦合关系
(第一个定时器是与辅助输入中的“振打”相耦合)。

耦合关系包括NO(不进行耦合),AND(与),NAND(与非),OR(或)。

该功能的使用举例说明如下:“起始时间”设为“6时0分0秒”,参数项“周期时间”设为“2时0分0秒”,参数项“运行时间”设为“0时30分0秒”。

则振打电机1的运行时序如图6-4所示。

图6-4 定时
加热设置
在页面[参数设定][低压部分设定][IO设置]中类型选择“加热x”(x为1~4),模式可以选择“停机”、“连续”、“恒温”。

若选择“恒温”,还要在页面[参数设定][低压部分设定][温度可编程]中选择一个温度为“加热x”;在页面[参数设定][低压部分设定][恒温加热上下限设置]中为“加热x”设定上下限温度。

辅助输入
设置页面: [参数设定][低压部分设定][辅助输入设置]。

辅助输入总共有6路,每路有6种类型可以选择:
●无连接
●振打
●T—报警
●W—报警
●电场开关
●故障复位
●DCS备妥信号
●监控信号
降压振打
设置页面: [参数设定][低压部分设定][PCR设置]
振打时减小二次电压可以减弱或避免反电晕,并减少电能消耗。

降压的时序可以和10个定时器之一绑定,配合振打按照时序降压,并且可以设置降压的幅度(百分比)。

6.2.7 VI 特性曲线
控制器根据上一次闪络二次电流计算出8个二次电流采样点,然后在各个采样点上采集对应的二次电压的平均值,峰值,谷值。

每个采样点之间的时间间隔由“采样间隔”设定,8个采样点的范围为0~(1-闪络电流减小幅度)*闪络二次电流。

数据采集完成后可通过“VI曲线图”页面察看VI曲线,并可以通过更改“电流坐标单位”更改VI曲线横轴比例。

通过“VI曲线参数”页面察看具体的数值。

6.3 开机
开机操作按下述步骤进行。

1)合上QFS1。

2)合上SA,合上QFS2使TM-III控制器获得供电。

片刻后,控制器面板上“Power”
指示灯亮。

3)按下RTM面板上的“运行/停止”键。

片刻后,TM-III控制器面板上“RUN”
指示灯亮。

4)在无RTM的情况下,可预先由RTM设置辅助输入为电场开关,由外部开关启
动TM-III控制器。

6.4 停机
停机操作按下述步骤进行。

1)按下RTM面板上的“运行/停止”键。

片刻后,TM-III控制器面板上“RUN”
指示灯灭。

2)在无RTM的情况下,可预先由RTM设置辅助输入为电场开关,由外部开关停
止TM-III控制器。

3)断开QFS2,后断开SA。

片刻后,控制器面板上“Power”指示灯灭。

4)断开QFS1。

6.5 参数设置
6.5.1 电场参数的设置
“初始导通角”、“火花灵敏度”、“灭弧脉冲数”、“A段上升幅度”、“A段上升时间”、“C段上升速度”、“振打时降压”、“阳极振打降压”、“阴极振打降压”、“导通角极限”的额定值、“二次电压极限”的额定值、“二次电流极限”的额定值、“一次电流极限”的额定值、“偏励磁电流值”的额定值、“危险油温”的额定值、“一次电压变比”、“一次电流变比”、“二次电压变比”和“二次点流变比”是受保护的参数,查看或修改这些参数需进行密码验证。

这些参数的设定步骤如下:
1)在节点列表页面(开机页面)按或键选择节点列表中相应的控制器节
点,按键进入“主菜单”页面。

2)在“主菜单”页面按或键选择菜单列表中的“参数设定”菜单项,按
键进入“参数设定”页面。

3)在“参数设定”页面按或键选择菜单列表中的“电场参数设定”菜单
项,按键弹出“密码验证”页面。

4)在“密码验证页面”输入密码,输入完毕后,若通过验证,则按键自动进
入“电场参数设定1”页面。

5)在“电场参数设定1”页面按或键选择参数列表中某一参数项,按
键进入参数修改状态。

6)按或键输入参数值,按键确认并保存修改,或按或键选
择上一参数项或下一参数项继续进行输入。

7)本页面参数修改完毕后,按键进入“电场参数设定2”页面进行其余参数
项参数值的设置。

8)电场参数修改完毕后,按键可以返回上层菜单。

在5分钟内再次访问“电
场参数设定1”或“电场参数设定2”页面无需再次进行密码验证。

6.5.2 其它参数的设置
“报警”复位、“当前模式”、“导通角极限”、“火花率”、“一次电流极限”、“电流步长”、“二次电压极限”、“火花抑制数”、“二次电流极限”、“火花抑制”、“充电比”、“充电比优化”、“幅度比”、“浊度优化”、“IO类型”“IO模式”“Timer”“辅助输入类型”、“辅助输入逻辑”、“上限温度”、“下限温度”、“起始时间”、“运行时间”、“间歇时间”、“Cpl”、“控制器名称”和“控制器IP地址”不是受保护的参数,查看或修改这些参数无需进行密码验证。

除无需密码验证外,这些参数的设定步骤与电场参数的设定类似。

6.6 故障查找
6.6.1 故障指示
在运行状态下,当设备遇到异常情况时,控制器会进行故障保护,并使RTM进入故障显示页面,并在“报警1”或“报警2”页面中出现故障的项目后面以“■”标记。

6.6.2 故障处理
故障的种类和各类故障的处理说明如下。

输入过流
1)检查“一次电流变比”参数项的设定值是否符合实际。

若不合实际,则应根据
实际情况修改设定值。

2)根据运行过程中一次电流的实际值,检查“一次电流极限”参数项设定值的合
理性。

若该参数项的设定值不合理,则应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设定值。

3)检查输出回路是否短路。

输入开路
1)检查“一次电流变比”和“二次电压变比”这两个参数项的设定值是否符合实
际。

若不合实际,则应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设定值。

2)根据运行过程中一次电流和二次电压的实际值,检查“一次电流极限”和“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