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志趣的激活机制与提升路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社会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志趣的激活机制与提升路径
作者:周玉容王辰琛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2022年第03期
[摘要]学术志趣是学术创新的动力,对创新学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群体学术志趣缺失是目前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难题,需要有效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志趣,才能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学术人才。

以特质激活理论为基础构建学术志趣的激活模型,探析人文社会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志趣的激活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任务能力匹配度、注重对组织情境的调节、对个体的认知及情感反应进行干预,以及适度激励的4条激活路径。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术志趣;特质激活理论;任务能力匹配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3-0127-06
[DOI]10.13980/ki.xdjykx.2022.03.021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拔尖创新学术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研究生群体选择从事学术研究、开启学术生涯,离不开对学术的热情及志趣也只有在这种内在动力的驱使下,学生才能矢志不渝地坚持学术研究的道路,进行学术创新。

因此,如何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志趣,是当前研究生教育中的关键问题。

由于研究生是否具有学术志趣,在招生入学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考量,而且研究生在本科期间接受的学术训练较少,对学术研究缺乏了解,导致许多研究生学术志趣不高,无法尽快地融入到学术研究之中。

而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生中学术志趣不高的现象尤为突
出。

一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跨专业报考比例高于其他学科,相对薄弱的专业基础成为其开展学术研究的一大阻力,进而削弱了其学术志趣。

二是人文社科的研究对象复杂多元、研究过程开放、研究成果形式多样、学术团队对学生的学习约束松散等原因致使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生的学术志趣不易得到培养和提升。

有效提高这类研究生的学术志趣,进而实现人文社会学科學术研究真正的学术繁荣,已是当务之急。

一、学术志趣:一种潜在的人格特质
研究生的学术志趣指学术型研究生在读期间基于内在的学术兴趣,热爱学术、认同学术价值、付出学术努力,并有继续进行学术性内容学习的期望及以学术为业的倾向的一种特质[1]。

学术志趣是学者潜心学术、琢磨学问的动力之源,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的重要基础,带有明显的动力特征。

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根源特质、体制特质、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学术志趣是一种动力特质,是潜在的,是个体内在的品质属性,不具备绝对的外化形态,反映的是个体对学术研究的积极态度——主动倾向于从事学术研究会渗透到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之中,并展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因此,充分激活学术志趣,便能发挥其对个人学术方向的牵引作用和导向功能,激发个人的创新活力。

激活学生的学术志趣需要解决学生“我要成为谁”“我能不能”和“我能得到什么”3个疑问[2]。

这3个疑问可以反映学生对学术角色身份、学术自我效能和学术结果回报这3个方面的认知,进而对其学术志趣产生制约。

要解除这些认知约束,需要找到能将3者协同起来的作用机制,有效激发学术志趣这一特质。

二、特质激活理论:激活学术志趣的理论分析框架
特质激活理论,指的是人格特质因为受到适当的外部环境刺激而被激活。

人格特质为个体本身不变的、稳定的、内在的隐形品质,通过激活,可以将隐蔽的人格特质显现为显性的行为。

特质激活理论认为,人格特质与情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个体行为主要通过人格特质和情境的交互影响、相互作用下产生。

不仅如此,个体可以在展示自身的过程中获得鼓励,也会更热衷留意、探求与自己特质紧密联系的情境[3]。

特质激活理论认为情境在人格特质的激活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休眠”于个体内部的特质是否能被激活取决于相关线索是否存在,而这些线索都依赖于情境提供,故依据来源将复杂情境中能够调节特质对行为影响的线索分为任务层、社会层和组织层3个层级子系统[4]。

与此同时,在情境能为特质激活提供足够的相关线索时,情境强度越高,特质越活跃,特质和特质表达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就越强越稳;反之,情境强度越低,特质被激活的程度越低,特质和特质行为之间的关系就越微弱。

但当情境缺乏特质激活所需的线索时,无论情境强度如何变化,都不足以激活相关特质。

综上可知,尽管特质存在稳定的行为特征,但不代表其能够准确表达内心所想和行为的一致,而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情境线索对其造成的影响。

换言之,个人行为、情境线索、人格特质3者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行为是情境线索和人格特质共生的产物[5]。

以此为基础,Tett 等依据交互心理学将特质激活思想嵌套在理论模型之中,构建了特质激活理论模型(见图1)。

三、情境线索:学术志趣的激活机制
根据特质激活理论,个体特质是基于情境而呈现的,个体特质能否有效作用于个体行为取决于情境能否提供激活个体特质的相关线索。

因此特质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受到情境中相关联因素的影响,从而激发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能否提供相契合的情境线索是激活学生学术志趣的关键[6]。

学术志趣的激活线索存在于3个情境层中:第一层是常见于传统工作分析的工作职责和过程等工作本身,即任务层;第二层是个体间的交往沟通过程,即社会层;第三层是个体存在的组织环境、组织特征,即组织层。

在每个层次上都存在着关键的激活线索,它们交互作用,进而影响特质对行为的预测度(见图2)。

(一)任务层:科研任务情境
任务水平的情境变量对“特质—工作结果”关系有直接影响,这得到了基于特质取向的工作绩效研究的支持。

通常人文社科类研究都具有研究对象复杂、研究周期长的特点,并且研究中往往渗透了研究者的价值偏好,针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学科背景会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

因此,要发挥任务层情境调节作用,关键在于从3个“程度”去提升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信心:一是学生对科研项目有较深的理解程度;二是学生对科研项目有较好的接受程度;三是科研过程中学生有较高的自主程度。

1.较深的理解程度。

对科研项目较深的理解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宏观方面指对项目类型项目目标、项目周期、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进度安排等的整体把握;微观方面指对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深入考察。

一般硕士学习阶段学生的科研经验是相对欠缺的,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清晰的任务分工安排,会使其在研究过程无所适从,不知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做这些工作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对继续学术研究产生动摇和迷茫感,不能坚定学术信心。

尤其是比起单纯向学生传达项目最终要实现的总目标,学生更需要接收的是他们做每一步工作要达成的具体目标。

更为具体和短期内能够实现的目标更能帮助学生确立研究方向和决心。

而对研究对象的深入挖掘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锁定研究问题,获取研究思路,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能避免研究过程中的重复劳动。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研究,既是创新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学术研究自信的有效方式。

2.较好的接受程度。

學生对学术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接受程度关键在于项目本身的难度和学生自身的技能的平衡。

就项目复杂性而言,一方面,对认知能力的研究表明,由工作知识要求决定的工作复杂性是能力和绩效之间关系的重要决定因素。

谢尔顿(Sheldon,K.M)等人研究了努力实现令人满意的事件或经历的10个动机,结果表明,自尊、与他人有意义的交往、自主性以及能够展示自己能力的挑战性工作,这个4个动机与个人愿意努力实现的满意事件密切相关[7],故而有挑战性的科研任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术动机。

另一方面,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科研任务,激发学生的学术潜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也契合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但当任务复杂性远超学生能力范围,则可能会对其动机水平产生负面影响,进而约束学术志趣的激活状态。

3.较高的自主程度。

关于任务自主性,巴里克(Barrick,M.R)和芒特(Mount,M.K)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工作中的自主程度较高时,相关的人格特征与绩效有更高的相关性[8]。

可见,在学术研究中赋予学生更多的学术活动自主权是一条非常有利于增强学生学术志趣的措施。

除了项目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可交付的成果等方向性、原则性的内容是不可更改的,学生在具体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如何及何时、何地、与谁合作等方面是可以给予其充分的自主发挥空间的。

在赋予学生一定自由裁量权的同时,他们也分担了部分责任,提高了个人参与感、责任感,进而激发学术研究的自我效能感。

(二)社会层:群体沟通情境
社会层情境中学术志趣的激活,以学生与两个群体的人际交往为主,分别是学生与导师的交往和同侪群体间的交往,他们是影响学生对学术认知的重要因素。

随着科研工作任务综合化和多学科的融合发展,绝大多数科研任务已经无法由单个科研人员独立完成,往往需要组成一个科研团队来开展。

具体到人文社科领域,这种科研团队结构以“导师—学生”型团队为主,即师门组织。

这种结构的组织规模较小,组织内部的社会网络关系较为简单,成员大多跟随导师的研究方向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所以相对地,师门内成员之间沟通和交往更为频繁和紧密,导师作为学生科研的主要负责人,其支持与鼓励能够使学生获得精神动力。

师兄师姐作为“过来人”能理解师弟师妹的学术困惑和压力,提供经验指导或起榜样示范作用。

这种人际上的互动和调节效应,使学生的科研压力得到释放缓解的同时获得了正向的情感支持,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更加理性客观看待学术研究中的困难和失败,树立积极的学术态度,增强学术角色认同,保持对学术的高度投入。

(三)组织层:组织合作情境
组织层情境强调从组织氛围去影响学生的学术志趣,包括组织支持和组织制度两个维度。

Litwin认为,组织氛围是在特定的组织情境中,组织成员对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知觉,这种知觉影响着成员间的动机和行为[9]。

组织支持主要表现为组织通过对成员的关心和重视,包括对成员经济和社会性利益报酬的奖赏和对成员满意度、幸福感的关注,使成员获得组织支持感,进而影响他们的认知和行为。

清华大学吴志明等在对364名主管与员工的配对进行实证研究后指出,组织支持感对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10],进一步指出如果员工感知到组织对自己支持,有助于其做出更多的利他行为,比如对组织的忠诚。

学术组织作为以从事科学研究、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为主旨的组织,当其成员感知到组织对自己的支持,基于互惠原则,成员会想要报答组织,从而更加努力开展研究,忠诚于学术。

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人文社会学科的学术资源比较薄弱。

比如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计立项32 486项,而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仅4 629项。

因此组织支持对于学者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刚刚步入学术研究道路的硕士研究生而言,在学术研究中能够感觉到来自相关学术组织的关心和支持,他们为学术付出的努力能够得到及时的肯定与回报,就会受到鼓舞与激励,学术研究积极性便会被激发出来。

组织支持的实现离不开组织制度的规范与保障。

硕士研究生主要在以导师为核心的师门组织下开展学术活动,这类学术组织具有非正式组织的特征,通常是以非正式制度来规范学术研究行为的,导师对所有组员的共同要求或者师门组织中约定俗成的惯例就发挥着制度性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它的作用机制一方面表现在学生通过选择符合组织要求或惯例的行为以获得自己所期望的成就,比如学术荣誉、学术奖金等;另一方面在学生对于组织要求或惯例的遵守,使得组织取得所期望的管理成效,比如导师要求学生学术严谨、遵守学术规范、形成师门良好的学风,以及通过定期组织学术沙龙保持师门浓厚的学术氛围等。

如此,通过组织制度构建有利于学生开展学术活动的约束激励机制,强化学生对学术研究的积极主观感受。

综上,对情境系统的分层解释了学术志趣的情境激活机制。

首先,学术志趣的作用只有通过组织情境的作用才能得以显现;其次,这种作用机制的作用条件是需要与之契合的情境线索才能得以显现和增强,体现了情境在特质与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

上述3个层次的情境系统中提供的与学术志趣相契合情境线索越多,就越能激活研究生的学术志趣。

1.较深的理解程度。

对科研项目较深的理解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宏观方面指对项目类型项目目标、项目周期、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进度安排等的整体把握;微观方面指对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深入考察。

一般硕士学习阶段学生的科研经验是相对欠缺的,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清晰的任务分工安排,会使其在研究过程无所适从,不知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做这些工作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对继续学术研究产生动摇和迷茫感,不能坚定学术信心。

尤其是比起单纯向学生传达项目最终要实现的总目标,学生更需要接收的是他们做每一步工作要达成的具体目标。

更为具体和短期内能够实现的目标更能帮助学生确立研究方向和决心。

而对研究对象的深入挖掘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锁定研究问题,获取研究思路,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能避免研究过程中的重复劳动。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研究,既是创新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学术研究自信的有效方式。

2.较好的接受程度。

学生对学术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接受程度关键在于项目本身的难度和学生自身的技能的平衡。

就项目复杂性而言,一方面,对认知能力的研究表明,由工作知识要求决定的工作复杂性是能力和绩效之间关系的重要决定因素。

谢尔顿(Sheldon,K.M)等人研究了努力实现令人满意的事件或经历的10个动机,结果表明,自尊、与他人有意义的交往、自主性以及能够展示自己能力的挑战性工作,这个4个动机与个人愿意努力实现的满意事件密切相关[7],故而有挑战性的科研任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术动机。

另一方面,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科研任务,激发学生的学术潜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也契合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但当任务复杂性远超学生能力范围,则可能会对其动机水平产生负面影响,进而约束学术志趣的激活状态。

3.较高的自主程度。

关于任务自主性,巴里克(Barrick,M.R)和芒特(Mount,M.K)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工作中的自主程度较高时,相关的人格特征与绩效有更高的相关性[8]。

可见,在学术研究中赋予学生更多的学术活动自主权是一条非常有利于增强学生学术志趣的措施。

除了项目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可交付的成果等方向性、原则性的内容是不可更改的,学生在具体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如何及何时、何地、与谁合作等方面是可以给予其充分的自主发挥空间的。

在赋予学生一定自由裁量权的同时,他们也分担了部分责任,提高了个人参与感、责任感,进而激发学术研究的自我效能感。

(二)社会层:群体沟通情境
社会层情境中学术志趣的激活,以学生与两个群体的人际交往为主,分别是学生与导师的交往和同侪群体间的交往,他们是影响学生对学术认知的重要因素。

随着科研工作任务综合化和多学科的融合发展,绝大多数科研任务已经无法由单个科研人员独立完成,往往需要组成一个科研团队来开展。

具体到人文社科领域,这种科研团队结构以“导师—学生”型团队为主,即师门组织。

这种结构的组织规模较小,组织内部的社会网络关系较为简单,成员大多跟随导师的研究方向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所以相对地,师门内成员之间沟通和交往更为频繁和紧密,导师作为学生科研的主要负责人,其支持与鼓励能够使学生获得精神动力。

师兄师姐作为“过来人”能理解师弟师妹的学术困惑和压力,提供经验指导或起榜样示范作用。

这种人际上的互动和调节效应,使学生的科研压力得到释放缓解的同时获得了正向的情感支持,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更加理性客观看待学术研究中的困难和失败,树立积极的学术态度,增强学术角色认同,保持对学术的高度投入。

(三)组织层:组织合作情境
组织层情境强调从组织氛围去影响学生的学术志趣,包括组织支持和组织制度两个维度。

Litwin认为,组织氛围是在特定的组织情境中,组织成员对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知觉,这种知觉影响着成员间的动机和行为[9]。

组织支持主要表现为组织通过对成员的关心和重视,包括对成员经济和社会性利益报酬的奖赏和对成员满意度、幸福感的关注,使成员获得组织支持感,进而影响他们的认知和行为。

清华大学吴志明等在对364名主管与员工的配对进行实证研究后指出,组织支持感对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10],进一步指出如果员工感知到组织对自己支持,有助于其做出更多的利他行为,比如对组织的忠诚。

学术组织作为以从事科学研究、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为主旨的组织,当其成员感知到组织对自己的支持,基于互惠原则,成员会想要报答组织,从而更加努力开展研究,忠诚于学术。

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人文社会学科的学术资源比较薄弱。

比如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计立项32 486项,而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仅4 629项。

因此组织支持对于学者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刚刚步入学术研究道路的硕士研究生而言,在学术研究中能够感觉到来自相关学术组织的关心和支持,他们为学术付出的努力能够得到及时的肯定与回报,就会受到鼓舞与激励,学术研究积极性便会被激发出来。

组织支持的实现离不开组织制度的规范与保障。

硕士研究生主要在以导师为核心的师门组织下开展学术活动,这类学术组织具有非正式组织的特征,通常是以非正式制度来规范学术研究行为的,导师对所有组员的共同要求或者师门组织中约定俗成的惯例就发挥着制度性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它的作用机制一方面表现在学生通过选择符合组织要求或惯例的行为以获得自己所期望的成就,比如学术荣誉、学术奖金等;另一方面在学生对于组织要求或惯例的遵守,使得组织取得所期望的管理成效,比如导師要求学生学术严谨、遵守学术规范、形成师门良好的学风,以及通过定期组织学术沙龙保持师门浓厚的学术氛围等。

如此,通过组织制度构建有利于学生开展学术活动的约束激励机制,强化学生对学术研究的积极主观感受。

综上,对情境系统的分层解释了学术志趣的情境激活机制。

首先,学术志趣的作用只有通过组织情境的作用才能得以显现;其次,这种作用机制的作用条件是需要与之契合的情境线索才能得以显现和增强,体现了情境在特质与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

上述3个层次的情境系统中提供的与学术志趣相契合情境线索越多,就越能激活研究生的学术志趣。

1.较深的理解程度。

对科研项目较深的理解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宏观方面指对项目类型项目目标、项目周期、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进度安排等的整体把握;微观方面指对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深入考察。

一般硕士学习阶段学生的科研经验是相对欠缺的,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清晰的任务分工安排,会使其在研究过程无所适从,不知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做这些工作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对继续学术研究产生动摇和迷茫感,不能坚定学术信心。

尤其是比起单纯向学生传达项目最终要实现的总目标,学生更需要接收的是他们做每一步工作要达成的具体目标。

更为具体和短期内能够实现的目标更能帮助学生确立研究方向和决心。

而对研究对象的深入挖掘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锁定研究问题,获取研究思路,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能避免研究过程中的重复劳动。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研究,既是创新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学术研究自信的有效方式。

2.较好的接受程度。

学生对学术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接受程度关键在于项目本身的难度和学生自身的技能的平衡。

就项目复杂性而言,一方面,对认知能力的研究表明,由工作知识要求决定的工作复杂性是能力和绩效之间关系的重要决定因素。

谢尔顿(Sheldon,K.M)等人研究了努力实现令人满意的事件或经历的10个动机,结果表明,自尊、与他人有意义的交往、自主性以及能够展示自己能力的挑战性工作,这个4个动机与个人愿意努力实现的满意事件密切相关[7],故而有挑战性的科研任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术动机。

另一方面,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科研任务,激发学生的学术潜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也契合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但当任务复杂性远超学生能力范围,则可能会对其动机水平产生负面影响,进而约束学术志趣的激活状态。

3.较高的自主程度。

关于任务自主性,巴里克(Barrick,M.R)和芒特(Mount,M.K)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工作中的自主程度较高时,相关的人格特征与绩效有更高的相关性[8]。

可见,在学术研究中赋予学生更多的学术活动自主权是一条非常有利于增强学生学术志趣的措施。

除了项目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可交付的成果等方向性、原则性的内容是不可更改的,学生在具体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如何及何时、何地、与谁合作等方面是可以给予其充分的自主发挥空间的。

在赋予学生一定自由裁量权的同时,他们也分担了部分责任,提高了个人参与感、责任感,进而激发学术研究的自我效能感。

(二)社会层:群体沟通情境
社会层情境中学术志趣的激活,以学生与两个群体的人际交往为主,分别是学生与导师的交往和同侪群体间的交往,他们是影响学生对学术认知的重要因素。

随着科研工作任务综合化和多学科的融合发展,绝大多数科研任务已经无法由单个科研人员独立完成,往往需要组成一个科研团队来开展。

具体到人文社科领域,这种科研团队结构以“导师—学生”型团队为主,即师门组织。

这种结构的组织规模较小,组织内部的社会网络关系较为简单,成员大多跟随导师的研究方向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所以相对地,师门内成员之间沟通和交往更为频繁和紧密,导师作为学生科研的主要负责人,其支持与鼓励能够使学生获得精神动力。

师兄师姐作为“过来人”能理解师弟师妹的学术困惑和压力,提供经验指导或起榜样示范作用。

这种人际上的互动和调节效应,使学生的科研压力得到释放缓解的同时获得了正向的情感支持,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更加理性客观看待学术研究中的困难和失败,树立积极的学术态度,增强学术角色认同,保持对学术的高度投入。

(三)组织层:组织合作情境
组织层情境强调从组织氛围去影响学生的学术志趣,包括组织支持和组织制度两个维度。

Litwin认为,组织氛围是在特定的组织情境中,组织成员对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知觉,这种知觉影响着成员间的动机和行为[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