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下鲁科生物练案(五四)期末综合检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下鲁科生物练案(五四)期末综合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连线不能正确表示生物与其主要特征的是( A )
A.海带——有根和叶的分化
B.葫芦藓——有茎和叶的分化
C.油松——有种子无果实
D.小麦——有真正的花和果实
解析:海带属于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A错误。

2.下列哪种植物所代表的类群最早出现根( D )
A.水绵
B.葫芦藓
C.金花茶
D.石松
解析: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大多生活在水中,苔藓植物比藻类植物高等一些,有了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植株矮小,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蕨类植物又比苔藓植物高等一些,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得比较高大。

水绵属于藻类植物,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金花茶属于被子植物,石松属于蕨类植物,由此判断在这四类植物中最早出现根的应该是石松。

3.炎炎夏日,硕果满枝。

素有“梅李之乡”美称的八步区贺街镇又迎来了三华李丰收年。

若根据某个器官判断三华李是被子植物,这个器官是( D )
A.茎
B.叶
C.种子
D.果实
解析: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

具有果实这一器官,可判断是被子植物。

4.霏霏同学在公园内发现了如图所示的植物。

对该植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B )
A.生殖过程不受水的限制,适合生活在多种环境中
B.一生具有根、茎、叶、花、果实以及种子等器官
C.根、茎、叶都很发达,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
D.属于木本植物,具有净化空气、绿化环境等作用
解析:图中所示植物为苏铁,属于裸子植物,具有根、茎、叶、种子等器官,无花、果实。

5.(2018海南)如图是大豆的种子、幼苗和根尖结构的示意图。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D )
A.甲中的A发育成乙中的2
B.乙中的1是由甲中的B发育来的
C.丙中的b和c可以使乙中的3不断长长
D.甲萌发长成乙的过程中,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丙中的a
解析:图甲中A是胚轴,B是胚芽,C是胚根,D是子叶;图乙中1是叶,2是连接茎和根的部位,3是根;图丙中,a是成熟区,b是伸长区,c是分生区,d是根冠;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种子本身,水分大多来自种皮吸收的水分;而图丙中
的a成熟区为幼苗长成之后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故D错误。

6.(2018云南)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不包括( D )
A.适宜的温度
B.一定的水分
C.充足的空气
D.适量的二氧化碳
解析:种子萌发的外界环境条件有: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适量的二氧化碳不是种子萌发环境条件。

7.秋季小麦播种后,接着下了一场大雨,结果小麦出苗很少,其主要原因是( A )
A.土壤中空气不足
B.土壤中养分流失
C.土壤的温度过低
D.土壤中水分不足
解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秋季小麦播种后,接着下了一场大雨,土壤长时间浸水使土壤中空气不足,导致出苗很少。

8.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无机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合理施肥主要目的是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所需的有机物
B.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的无机盐是氮、硫、磷
C.“微量元素”虽然含量微少,但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影响很大
D.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通过筛管运输到茎、叶等其他器官
解析:合理施肥主要目的是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所需的无机盐,A错误;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的无机盐是氮、磷、钾,B错误;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导管运输到茎、叶等其他器官,D错误。

9.(2018保定)下列关于植物生活及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不同植物的生长所需水量相同
B.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
C.西瓜籽的壳由子房壁发育而来
D.植物生长只需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解析:不同的植物生长所需的水量不同,如仙人掌需水量小,荷花需水量大,A错误;西瓜籽是种子,其外壳是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C错误;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D错误。

10.如图是绿色植物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
A.①过程向上运输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B.②可以表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C.③表示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
D.④过程能促进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解析:①的箭头向上,表示水分向上运输,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②表示吸入气体,应该是二氧化碳;③表示向根部运输的物质,应是有机物。

④过程表示蒸腾作用,蒸腾作用能促进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1.(2018日照)如表是对某地小麦在不同发育期需水量的测量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发育期天数需水量(米3/公顷)
返青期29 635
A.小麦不同发育期的需水量不同
B.抽穗期平均每天的需水量最大
C.灌浆期需水量最大,主要用于种子的呼吸作用
D.小麦各时期吸收的水分大多通过蒸腾作用散失
解析:植物在生长发育期需水量主要用于植物的蒸腾作用,不是呼吸作用,C错误。

12.下列农业生产活动与其目的不相符的一项是( B )
A.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枝叶——降低蒸腾作用
B.播种前松土——抑制种子的呼吸
C.初春播种后覆盖地膜——提高土壤温度
D.适当提高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促进光合作用
解析:播种前松土,使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氧气,有利于促进种子的呼吸,B错误。

13.走进森林公园,你会感到空气特别清新和湿润。

从生物学角度看,空气清新湿润主要是由于( B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C.植物的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D.动物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蒸腾作用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使人感觉空气清新;蒸腾作用是指把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的
过程,增加了大气的湿度,使人感觉空气湿润。

14.某同学制作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图中固定装置省略),并将该装置放在阳光直射处,10分钟后观察到U形管右侧的液面明显下降,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B )
A.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
B.植物进行了蒸腾作用
C.植物进行了呼吸作用
D.植物吸收了无机盐
解析:图中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使植物吸收水分,导致U形管右侧的液面明显下降。

15.如图是用天竺葵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步骤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a步骤在黑暗中耗尽叶片中的二氧化碳
B.b步骤用黑纸从上、下两面遮住叶片同一部分
C.d步骤用碘液染色,叶片遮光部分将变蓝色
D.该实验可以验证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解析:a暗处理的目的为耗尽叶片中的淀粉,A错误;d染色观察,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滴加碘液变蓝色,C错误;欲验证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应选用银
边天竺葵叶片做对照实验,该实验无法验证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D错误。

16.现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于晴天的凌晨置于室外,并进行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得出气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乙),该气体是( A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氮气
解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只能在光下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有光无光均可。

在0~6时,缺少光照,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应为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所以图示中应为氧气含量变化曲线;且符合6~18时、18~24 时氧气的含量变化特点。

17.下面是某小组进行实验时设置的装置图,能验证植物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是( B )
解析:B装置是在植物体上套上了塑料袋,并且扎紧,会看到塑料袋内壁上有大量的水珠,可以证明蒸腾作用散失水分;A装置是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水浴加热脱去叶绿素;C装置是在绿色植物上套上试管,收集气体,是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释放氧气;D装置是把瓶内的气体导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验证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18.在一株树上的相同的位置,早晨和傍晚各取一片大小相同的叶片,分别用a、b表
示,将两片叶脱水后称重,其关系为( C )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解析: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但在夜晚只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早晨摘取的叶片,由于植物进行了一夜的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淀粉,所以这时候叶片中的淀粉比较少,重量较轻。

而在傍晚,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体内积累的淀粉较多,故摘下叶片称量比较重。

19.大气中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它是通过植物的进入到生态系统中( B )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蒸腾作用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能释放出氧气。

光合作用是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体内的过程,B正确。

20.人行道旁的爱心提示牌写着:“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

践踏草坪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其原因是( C )
A.植物缺少无机盐,影响生长
B.植物缺少水,影响光合作用
C.土壤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
D.气孔关闭,影响蒸腾作用
解析:践踏草坪会造成土壤板结,导致草的根部氧气供应不足,呼吸作用减弱,不利于根部的生长和对无机盐等养料的吸收,而影响草的生长。

21.如图为不同温度下,甲、乙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速度变化图。

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D )
A.10 ℃时,甲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速度较乙植物低
B.30 ℃时,甲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速度较乙植物高
C.单位时间内甲植物在30 ℃产生的有机物比在10 ℃时多
D.单位时间内乙植物在30 ℃产生的有机物比在20 ℃时多
解析:从图上看,10 ℃时,甲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速度较乙植物高,A错误;从图上看,30 ℃时,甲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速度较乙植物低,B错误;从图上看,甲植物在30 ℃的光合作用的反应速度比在10 ℃时低,因此单位时间内甲植物在30 ℃产生的有机物比在10 ℃时少,C错误。

22.(2018江西)如图表示农作物种植密度与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 )
A.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强度均增强
B.种植密度越大,农作物产量越高
C.种植密度为m2时,有机物积累最多
D.种植密度在m4之后,有机物积累继续增多
解析: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呼吸作用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加不明显,A错误;由图可知叶面积指数过低和过高,都会影响光合作用强度,影响有机物的积累,因此在
农业种植时,只有合理密植才能提高产量,B错误;由图可知种植密度在m4之后,呼吸作用占优势,影响有机物的积累,D错误。

23.我国北方农村常把红薯储存在地窖中,人们在进入地窖之前,往往先把一盏点着的油灯吊入地窖中,这样做的目的是( B )
A.测量地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B.测量地窖中氧气的含量
C.为了照明
D.测量地窖中一氧化碳的含量
解析:地窖内储存的红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了地窖内氧气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地窖内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对较高,氧气的浓度相对较低。

利用氧气助燃的原理,先把一盏油灯用绳子吊入地窖内是看看地窖里的氧气是否充足,油灯正常燃烧说明氧气含量正常,人可以下去;油灯灭了,说明氧气太少,人暂时不能下去。

因此,人们在进入地窖之前,往往先把一盏点着的油灯吊入地窖中,目的是测量地窖中氧气的含量。

24.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现象日趋严重,其主要是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沙漠化面积越来越大造成的,那么,你认为导致草原沙漠化的原因是( D )
A.气候干燥
B.过度放牧
C.开垦草原
D.前三项都是
解析:气候干燥,容易造成土壤干裂,植物稀少。

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生。

因此气候干燥、过度放牧、开垦草原均是导致草原沙漠化的原因。

25.关于我国植被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B )
A.草原沙漠化严重
B.我国植被中,草原占据了主体
C.人均森林面积少
D.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
解析:我国植被类型中,森林占据主体,故B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9分)如图所示是几种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各异的植物,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没有根、茎、叶等器官分化的是 C (填字母代号)类植物。

(2) E (填字母代号)类植物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原因是其叶只有一层细胞,有毒气体可以背腹两面侵入细胞。

(3) ABD (填字母代号)类植物已具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并且体内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所以该类植物同E类植物相比长得较为高大且结构也更为复杂。

(4)A、D两类植物的共同特点是都能产生种子,但A类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D类植物的种子是裸露的,属于裸子植物。

(5)以上几种植物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是C→E→B→D→A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解析:(1)图中的C属于藻类植物,它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但体内无输导组织,叶只由一层细胞构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而威胁苔藓植物的生活,因此我们常把苔藓植物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从蕨类植物开始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并且体内开始有了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株生长利用,因此一般比较高大。

(4)A是被子植物,D是裸子植物,两者的共同特点是都能产生种子;两者的区别是裸子植物的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而被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5)在进化历程中,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顺序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即C→E→B→D→A。

27.(8分)小麦是我国广泛种植的农作物。

2018年5月,烟台市农科院培育的“烟农5158”小麦新品种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第一名。

达尔文社团的同学也对小麦进行了相关研究。

(1)播种前,要从种子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进行发芽率的检测,以样本的检测结果来反映总体情况,这种科学方法是抽样检测。

度过休眠期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种子是完整的,胚是活的并有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2)出苗后,有的麦苗会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现象,应该施加氮肥并及时灌溉。

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麦叶片横切面,推测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会沿着导管运输到叶,一部分水分被叶肉细胞用于光合作用,绝大部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这就是蒸腾作用。

(3)开花时,同学们观察小麦花,其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推测将来发育成麦粒的应该是子房。

(4)收获的麦粒要及时晒干,并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储藏,依据的原理是降低呼吸
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储存时间。

解析:(1)在调查过程中,当调查对象特别多时,常采用抽样调查法。

从种子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进行发芽率的检测,这种方法叫抽样检测。

度过休眠期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种子是完整的,胚是活的并有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2)氮肥能够使植物枝叶繁茂,生长旺盛,所以麦苗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现象,应该施加氮肥;茎、叶中的导管能够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植物体吸收的水分除一部分被叶肉细胞用于光合作用外,绝大部分都会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去,这个过程称为蒸腾作用。

(3)小麦花为两性花,所以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它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小麦粒属于果实。

受精完成后,子房发育成果实。

(4)干燥少水、低温可以抑制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种子的储存时间。

28.(12分)七年级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相关知识后,利用课余时间,用银边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作了进一步探究。

请根据以下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图示,写出正确的操作步骤: ⑦→①→③→②→④→⑤→⑥(用箭头和序号表示)。

(2)上述图②操作有误,请改正: 小烧杯装酒精、大烧杯装清水,隔水加热。

(3)步骤①中,A、B两装置形成了相互对照,其变量是二氧化碳;步骤⑥中,a与b
相互对照所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4)步骤⑦中,一昼夜后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主要原因是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5)受该实验的启发,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温室内农作物的产量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增加光照、提高二氧化碳含量(或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 (请答出两条)。

解析:(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操作步骤是⑦暗处理一昼夜→①设置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③取下叶片→②酒精脱色→④清水漂洗→⑤滴加碘液→⑥观察叶色变化。

所以正确的操作步骤:⑦→①→③→②→④→⑤→⑥。

(2)酒精能溶解叶绿素。

把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于酒精中,直到叶片变成黄白色。

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

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因此酒精脱色时要隔水加热。

所以图②操作有误,改正:小烧杯装酒精、大烧杯装清水,隔水加热。

(3)A装置中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A装置中有二氧化碳;B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因此B装置中没有二氧化碳。

所以步骤①中,A、B两装置形成了相互对照,其变量是二氧化碳。

步骤⑥中,a银边部分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色;A叶片的b能吸收到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B叶片的b,由于缺乏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色。

所以a与b相互对照所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因此步骤⑦中,一昼夜后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主要原因是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5)受该实验的启发,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温室内农作物的产量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增加光照强度或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蔬菜大棚内通风;合理密植,让作物的叶片充分利用单位面积光照,而不互相遮挡;间作套种等措施可以提高产量。

29.(9分)图一为植物叶片的生理活动示意图(①②代表不同的物质,箭头表示物质进出的方向),图二为该植物在夏季晴朗天气中一天内某些生理过程的变化曲线。

请据图分析作答。

(1)从叶片的结构分析,图一中物质①②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

(2)若图一表示呼吸作用过程,则①代表的物质是氧气,②代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图二中能够表示呼吸作用的曲线是乙。

(3)若图一表示光合作用过程,则①代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②代表的物质是氧气,物质②产生于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填细胞结构);图二中表示一天内光合产物开始积累的时间是7 点。

请你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解析: (1)气孔位于叶片的表皮,由保卫细胞组成,既能张开又能闭合,不仅是植物蒸腾作用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所以图一中物质①②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的。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若图一表示呼吸作用过程,则①是氧气,②是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不受光的约束,一天24小时都进行,只是适宜的温度下呼吸作用会略有加强,故图二中曲线乙表示的是呼吸作用的过程。

(3)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若图一表示光合作用过程,则①是二氧化碳,②是氧气;根据图二分析,从7时开始,曲线甲的活动强度高于曲线乙的活动强度,也就是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有机物开始积累;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30.(12分)仔细阅读有关被子植物一生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在学习了种子的萌发课题后,某同学进行了几项研究,请根据如图分析回答:
(1)该同学进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取三粒饱满、完好的菜豆粒,按照图1所示进行组装,将装置放置在室内温暖处,观察记录种子萌发情况,该装置设置了 2 组对照实验。

甲、乙对比,探究了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图1的实验设计不合理之处在于种子数目太少,存在偶然性。

(3)图2中种子萌发时首先萌发的是[ ③] 胚根。

(二)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遗传现象。

请分析回答:
(1)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种下去的“瓜”应该是由花的胚珠发育来的,收获得到
的“瓜”应该是由花的子房发育来的。

(2)研究人员把番茄种子播种在苗床上,在适宜的条件下,种子萌发,第6天幼苗出土后,子叶展开,第9天幼叶出现,研究人员从种子到幼苗形成期间,每天测定其干重,并绘成如图所示曲线。

则:前6天干重逐渐减少的原因是种子在萌发过程中,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了储存在子叶中的有机物;从第6天开始,干重又开始增加,这是因为展开后的幼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三)同学们在学农活动中将荞麦种子磨成荞麦粉。

制作面条进行品尝,然后学习了相关知识。

(1)荞麦花有香味,子房周围有蜜腺。

推测其主要进行异花(填“自花”或“异花”)传粉。

荞麦的花粉落在柱头上后,精子沿花粉管进入胚珠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

(2)我国北方常用荞麦壳制作枕芯,荞麦壳是荞麦的果皮,用它制成的枕头具有通风透气、清热除疲的功效。

从分类上看,荞麦属于被子植物。

(3)荞麦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茎不能逐年长粗,原因是茎内没有形成层。

解析:(一)图中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⑤种皮。

(1)丙与乙唯一的变量是水分,可以构成以水分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甲与乙唯一的变量是空气,可以构成以空气为变量的对照实验。

此实验说明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只用1粒种子做实验,种子数目太少,存在偶然性。

所用种子的数量足够且是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