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作者:王文燕
来源:《软件导刊》2014年第12期
摘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及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了课程目前建设情况,探讨了该课程教学所采取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模式,以及课程考核方式,并对课程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操作;示范引导;干中学
DOI:10.11907/rjdk.143863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12-0173-03
作者简介:王文燕(1965-),女,北京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数字化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对于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而言,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事务已成为一项必备技能;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熟练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使用Office办公套件进行文档处理、表格操作、演示文稿制作,并能熟练运用互联网查阅所需资源等亦是必须掌握的技能。

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尤为重要。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1.1 课程定位及目标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计算机操作基础”和“大学计算机基础”两部分,是大学新生入校后必修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内容涉及Windows操作系统的掌握、Microsoft Office办公套件的熟练使用、计算机各应用领域概念,以及相关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操作基础》采取全程在机房讲解、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短期内较为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档处理等知识要点与技能。

《大学计算机基础》较全面、概括性地介绍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1-2],期间会安排适当的上机操作,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效果。

1.2 课程教学基本情况
尽管目前计算机应用面已很广,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甚至更小年龄段就能接触到计算机并进行使用,但对于普通二本院校来讲,近年来农村生源占比很大,这部分生源在中学阶段更多精力是围绕升学考试。

另外,受教学资源限制,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也没有相应的条件学习计算机相关技能,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在进入大学后才开始接受正规的计算机教育,因而往往会有自卑、胆怯等因素导致的学习进度与进步缓慢等现象出现。

与之相比,来自城市的生源则这方面的问题就相对较少,大多数学生会上网、聊QQ,能较熟练地使用键盘,甚至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文字处理等。

这两类学生同堂上课,容易产生前者跟不上,后者吃不饱的状况。

鉴于此,近年来对这两部分课程的教学尝试着进行分级教学试验,即通过新生入校后组织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摸底测试,将程度较好和较差的分别组成实验班(即A班、C班),针对学生实际状况组织教学;而对处于中间水平的大多数学生则使用相同的教学资源(B班)。

课程结束时,A、B、C各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基本持平,A班学生基础知识、相关理论知识深度、广度略胜一筹,B、C班学生这种差异很小,各方面较为接近。

在课程建设方面,《计算机操作基础》为16学时,全部在机房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为32学时,其中有课堂讲授24学时,实验8学时。

该课程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包括授课大纲、教学计划、实验指导书、上课课件、供学生课余练习使用的实验教学视频课件及练习资料等资源。

教学资源网站方便学生使用;注重追踪学科领域新理念、新方法,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课程组成员年龄、职称等呈梯队状态,教授、副教授、讲师均上讲台为大一新生授课,实验辅导教师包括高级实验员、实验员等,形成年龄、职称、教学经验等都较为完善、合理、稳定的教学团队;课程组定期或不定期的教研活动已成常态;该课程已建设成为学校的精品课程。

2 课程教学模式
实际授课时,先进行《计算机操作基础》教学,后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先有感性认识,熟悉计算机常用软件的操作方法与技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1 课程讲解与示范
《计算机操作基础》的任务是全面地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套件的使用,主要包括:①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②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③掌握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方法;④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方法。

在讲授《计算机操作基础》时根据课程特点,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教学做合一”理论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长期的教育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符合中国实际的教学理论思想。

教学过程中,遵循陶行知先生<sup>[3]</sup>“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

在较短时间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完成课程任务,课程结束时使学生掌握Windows平台及Microsoft ;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并能运用这些软件完成相应文档、表格、演示文稿的制作。

例如,要求对给定的图1所示文字进行如下操作:
(1)在正文的前面插入一标题段落“1.2.1 文字处理软件概述”,在标题和正文之间加小标题段落“1.文字处理软件的发展”。

(2)将标题设段落设置为“标题3”样式、居中对齐、华文行楷、加2.25磅的蓝色阴影段落边框;将小标题段落设置为“标题4”样式。

正文段落的中文字体宋体、英文字体Arial、都是小四号。

将正文中的“文字处理软件”设置为字体华文琥珀、红色、加粗,加1磅的文字边框、30%的灰色底纹、字符放大到200%。

单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

(3)首字下沉功能在“插入”选项卡中通过相关命令按钮来实现。

分栏功能在“页面布局”选项卡中完成。

原始文档截图和操作完成后的文档截图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原始文档截图
图2 完成后的文档截图
教师在讲解上述内容时,在机房教师机上锁定学生机屏幕进行示范操作、讲解,学生在听讲的同时观看教师对各知识点应用的操作,使学生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学习“做”的方法,教师讲解、示范完毕即刻解锁学生机,学生立即自己动手模仿教师的示范操作过程做一遍,达到会做且熟练完成操作的目的。

这样,各知识点融于“做”的过程,学生自然而然牢记于心,学生在学习“做”的过程中也容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往往很多学生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对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2 课程教学安排
完成16学时的《计算机操作基础》教学后,紧接着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这部分的课时为32学时,其中实验8学时,共4个实验,每个为2学时,在每个实验内容上都做了精心选择,旨在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4个实验分别是:①操作系统安装及观看微机硬件组装视频;②计算机网络实验(一)——网络基础;③计算机网络实验(二)——互联网的使用;④Access数据库操作实验。

在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时,要求课程组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综合运用讲解、示范、演示等多种手段,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让不同专业的大一新生都能够从思想上、心理上接受,并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虽然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一样需要并且一定能够学好这门课程”。

2.3 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的课程考核采用无忧考试系统实行无纸化考核,考核内容覆盖了教学大纲内容,基础知识、实战操作,均按大纲分配比例,题型包括选择、判断、按给定要求完成操作等类型,以达到全面、公平的考核要求。

《计算机操作基础》考试时间为45分钟,包括打字(1题,10分钟,20分,100~150个汉字左右)、Windows(1题,5分钟,20分)、Word(1题,10分钟,20分)、Excel(1题,10分钟,20分)、Powerpoint (1题,10分钟,20分),作为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80%;平时实验成绩占20%作为实践环节得分,评定内容包括平时上机课状态、表现、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时间55分钟,包括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填空题(10题,每题1分)、判断题(10题,每题2分)、Access操作(1题,10分),作为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80%;平时实验成绩占20%,作为实践环节得分,评定内容包括平时上机课状态、表现、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

课程结束后,学校机房对学生开放,使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复习及模拟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为后续课程考虑,在安排本课程时考虑后续计算机类课程师资的延续性,如后续C语言、VB程序设计等课程,尽量安排学生已经熟悉并适应的教师来上课,这样学生能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及前导、后继课程间的衔接。

该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所有学科和专业都会开设,但由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后续需求不同,因而任课教师应及时给予相应指导。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多动手、多思考,结合当前新媒体的应用与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引导学生了解新技术发展动态及应用实况,将学科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渗透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好身边的电子资源(如手机、电脑、网络等)。

3 结语
仅仅在(16+32)学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分属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达到统一的认知水平和高度有一定困难。

但近年来,通过课程组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结束时,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并超过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大一新生的心理状态、学习现状,有助于帮助他们学好、用好计算机,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薛礼.大学计算机基础 [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 龚沛曾,杨志强. 大学计算机基础 [M]. 第5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张伯兴.陶行知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及其现实指导意义[EB/OL].http://.
(责任编辑:孙娟)
Discussion on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Fundamentals” Course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positio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Fundamentals” ;course are described and analyzed in detail.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the course is presented. The class and laboratory teaching modes are explored. We also introduces th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some promis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s for this course.
Key Words: Computer Fundamentals;Computer Operations;Demonstration and Guidance;Learning by Do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