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联接概念的演变及其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范式的内在联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檧殌
1
类联接( colligation) 概念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提 , 出 哈里·西蒙 ( H. F. Simon ) 于 1953 年发表 Two Substantive Complexes in Standard Chinese 一文, 文中首次使 “ ( colligation ) ” , 的表述 并主要对汉语中的 用了 类联接 类联接进行研究, 然而此文的发表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 关注。弗斯 ( J. R. Firth ) 于 1957 年发表 A Synopsis of “类联接” Linguistic Theory 一文, 其中使用了 的概念, 并 对其概念和范畴做了界定和详述。自此, 类联接概念逐 。“类联接” 渐为学界所接受, 其使用也随之扩展开来 一 但弗斯对于这种语法层面搭配思想 词虽不为弗斯首创, 的形成颇具开辟草莱之功? 。此后, 约翰·辛克莱( John Sinclair) 、 韩 礼 德 ( M. A. K. Halliday ) 、 霍 伊 ( Michael Hoey) 、 波斯曼 ( H. Bussmann ) 以及麦肯瑞 ( T. McEnery) 等分别对此做出过解释, 但在内涵和范围上均有 不同。从搭配( collocation) 到类联接, 学界对二者在其 概念迥异程度上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类联接概念自提
3
( colligation ) ” 根据现有大量文献 一词多 然而这种表述并非其首创?。 被认为由弗斯最先提出,
? Halliday 在 1986 年的一次访谈中也提到类联接一词确由 Harry Simon 命 名。 参 见 http: / / sfs. scnu. edu. cn / halliday / show. aspx? id = 67&cid = 101.
作者简介: 庞双子: 男, 讲师, 博士生。研究方向: 翻译学、 语料库语言学。 收稿日期: 2013. 10. 15 “英语类联接对现代汉语文学语体的历时影响 ” ( 批准号: 11YB05 ) 的 基金项目: 本项研究得到天津外国语大学十二五科研立项 特此鸣谢。 资助,
· 11·
庞双子: 类联接概念的演变及其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范式的内在联系 本文主要结合此概念的内涵、 提出的背景、 其代表人物 的学术观点, 及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范式等方面考察 类联接概念演变的动因和发展趋势 。 类型; 对现有理论的态度; 研究重心; 范式主张。 语料 库驱动派在观察语料之前不做任何预设, 完全以收集 到的语料库为基础, 认为语料数量越大越好; 基于语料 库的研究则是预先有理论假设, 主张语料选取平 衡 ( Mecnery, 2006 : 9 ) 。 弗斯认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 论选取的语言事实容易使结论产生偏颇, 并且认为语 , “语言学 言可以用来研究“社会过程中的重复事件” 家的任 务 是 从 可 以 视 为 典 型 的 个 体 中 归 纳 共 性 ” ( 1957 : 183 ) 。而 “这也正与语料库驱动学派从索引行 中抽取重复搭配来观察语言事实的行为是 一 致 的 ” ( TogniniBoenalli, 2001 : 88 ) 。 由此, 类联接概念从创 是需要与语料库驱动的研究范式紧密结合在 立之初, 一起的。但是, 麦肯瑞 ( 2006 : 11 ) 曾对此进行评点说: “尽管语料库驱动派主张贯穿于弗斯的作品, 但类联 因为这个概念提出 接概念的界定在应用中有时松动, 。 由此可 的最初是需要对语料进行词性和句法标注 ” , “类联接 ” 见 这个概念创立之初, 便与其语料库驱动 具备可以调和的 派的主张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矛盾, 空间, 而这也的确构成了其概念被其他学者重释的部 分动因。 2. 3 类联接的研究价值 目前, 类联接在国内外的研究数量较少, 根据 LLBA 1970 年相关研究开始兴起, 的检索统计, 随后一度消 2000 年后开始大幅度地增长。类联接通常被认为 沉, 是词语搭配的抽象组合, 对于类联接的研究有助于从更 抽象的层面研究句子结构之间的组合关系, 它打破了原 有的词汇、 短语、 句段之间的限制, 将语言研究推向了 2009 : 19 ) 。 由此, 更为抽象的层面 ( 许家金, 熊文新, 对于类联接的研究有利于对语言系统内部的探究 , 是 对语言特征的本质更为抽象和深入的探索 。 此外, 正 如弗斯( 1957 ) 所述, 与搭配不同, 类联接作为语法概 念很难被察觉。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 在我们不熟悉 的语言中去寻找共性则成为必要, 这在语言对比研究 领域同样有着较高的价值。
第 156 期 2014 年 3 月
外语电化教学 CAFLE
No. 156 Mar. 2014
*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檧殌
檧檧檧檧檧檧殌
语言研究新视野
(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 100089 / 天津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 300204 ) 北京, 天津, 摘 要: 类联接概念自 20 世纪 50 年代初提出以来, 从最初的词汇在“语法范畴间的共现关系 ” 到
2006 年麦肯瑞( McEnery) 将其列为词条为止, 其内涵和外延逐渐扩大。 本文从此概念提出的语言学史 背景为起点进行分析, 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两种范式 ( 语料库驱动和基于语料库 ) 及语料库技术的 发展对类联接概念的演变进行总结和分析 , 从而得出结论: 类联接概念的不断完善, 正是这两种研究范 式在对立中融合的体现。在将搭配研究推向更为抽象的层次的同时, 类联接也充分反映了语言在各个 层次的语法现象, 从而将两种研究方式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 关键词: 类联接; 语料库驱动; 语料库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H319. 3 文献标识码: A 5795 ( 2014 ) 0200110006 文章编号: 1001出后, 直至 1970 年代才为更多的学者关注; 1980 年后 辛克莱 ( Sinclair ) 等人对于其概念进行拓展, 直到 20 年后, 类联接的研究开始在国内外悄然兴起 , 但对其概 有利 念的界定却莫衷一是。 类联接概念的历史溯源, 于对类联接概念的较为精确的理解; 对其概念演变的 脉络进行梳理, 有利于探究和挖掘其真正研究价值所 在。国外的类联接研究, 早期主要是和搭配研究相结 合, 或者用于辅助搭配研究, 以语料库赋码技术为依 托, 多应用于词汇、 二语习得及词汇启动领域。国内的 类联结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词类 、 主题的研究, 多是从英语学习者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 20 世纪 50 年 代初这个概念的提出, 到 2006 年贝克 ( Baker ) 等人在 《语料库语言学术语汇编》 一书中将其列为词条, 其内 涵意义不断演变和扩展。
檧檧檧檧檧檧殌
类联接概念的演变及其与语料库 语言学研究范式的内在联系
庞双子
引言
Simon 在其 Two Substantival Complexes in Standard Chinese 一文
, “Thus the technique is parallel—and indeed owes its existence—to 中写道 that employed by J. R. Firth in Modes of Meaning” ( 1953 : 327 ) .
2
类联接的研究价值和产生背景
, “类联接” 追本溯源 概念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
2. 1 “心智” “情境” 与 初期。从语言学发展史上来看, 其间以笛卡尔理性主 义思想为基础的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盛行 , 贯穿于 整个语言学发展史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纷争也日 趋 明 显。 据 罗 伯 特 · 布 格 兰 德 ( de Beaugrande ) ( 1994 ) 所述, 语料库作为语言研究的方法主要源于语 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须从文本中进行考察, 由此语料库 的使用引起了对语言意义研究的“功能主义 ” 和“形式 的对立。斯塔布斯 ( Stubbs ) ( 1996 ) 进一步将其 主义” , “英式传统 ” , 分为两大学派 和“美式传统 ” 并认为前 而后者则兴起 者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30 年代的弗斯, 于乔姆斯基。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思想学派 “心智” , 相信人类的 认为语言实质上指的是人类的内 语言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 反对以获取数据为 在能力, 基础的研究方法 ( Chomsky,1965 : 20 ) ; 而以弗斯为代 , 表的伦敦语言学派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社会行为 ” 主 “意义情境化” 张对于 的探讨, 强调语言描写统计的必 1957 : 193 ) 。虽然两种观念互为对立 , 但 要性( Firth, 乔氏在那个时代提出的语言学观念却将人们的视野 其对句法层面的关注 由语音分析引 向 了 句 法 研 究 , 也暗示了 语 料 库 的 研 究 可 以 为 此 提 供 大 量 的 数 据 ( Leech ,1991 : 13 ) 。 乔氏认为一种语言的句法是一 种生成系统 , 可以从有限的规则中生成无限多的句 子 。 而这种观点恰为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从一种语言 层次 到 另 一 种 层 次 的 迈 进 起 到 了 促 进 的 作 用 ( Leech ,1991 : 13) 。“搭配 ” 和“类联接 ” 的概念也正 是在这样的基础和背景下提出 。 2. 2 “极端” “温和” 与 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范式可分为两类: 基于语料 库和语料库驱动。 前者旨在通过语料库的使用来解 释、 验证和例证已经存在的理论和描述 ; 后者则试图从 词语复现的频率和组合中系统地得出语言范畴和类别 ( TogniniBonelli, 2001 : 66 ) 。从其理论基础来看, 前者 “温和的经验主义” 建立在 的基础之上, 后者则发轫于 “极端的经验主义” ( 梁茂成, 2012 : 323 ) 。这两种语料 库语言学的研究范式总结起来可以归为四点 : 语料库 · 12·
庞双子: 类联接概念的演变及其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范式的内在联系 首次提出该词并将其用于语言研究的是哈里 · 西蒙 ( H. F. Simon ) , 这 在 弗 斯 于 1957 年 发 表 的 论 文 集 Studies in Linguistic Analysis 中有所提及。 这本论文集 收录了由弗斯、 韩礼德、 哈斯 ( Hass ) 等诸多伦敦语言 其中第一篇为弗斯的“A Synop学派代表学者的著作, sis of Linguistic Theory, 19301955 ” 。 此文汇总了弗斯 的语言学思想, 明确阐述了“类联接 ” 一词的概念和意 义。然而, 弗斯在使用“colligation ” 这个词语时, 将其 并在其后含蓄加注, 援引了哈里 · 西蒙于 设为斜体, 1953 年 发 表 的 文 章 Two Substantive Complexes in Standard Chinese, 正是在此文中“colligation ” 一词首次 出现在语言学界的视野。 西蒙( 1953 : 328 ) 对比了英语和汉语中的类联接 结构, 并将其分为“主要类联接 ( major colligation ) ” 和 “次要类联 接 ( minor colligation ) ” 。前 者 是 指 整 个 句 子, 后者指句子中的不同搭配成分。 作者在文中将其 归功于弗斯的搭配概念, 试图仿照同样的方式对语法 并对“colligation ” 一词做出 间的组合进行界定和研究, :“ ‘类联接 ’ 被用来描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如下定义 , ‘类联接能力 ’ 类别的句法组合 一词被创用表达任一 ( Simon 1953 : 25 ) 。 全文旨在界定 类别的搭配能力?” 类联接的概念, 并对其进行描写研究, 并以汉语中“三 ” 、 “一个人 ” 、 “很好的一本书” 这三个短语构成的 年前 运用了大量的实例来进行 次要类联接为主要考察点, 分析说明。文中对词语类别和类联接类别进行了详细 在那样的年代虽未使用计算机的辅助 , 但俨然 的列举, 近似于如今赋码系统的雏形。 弗斯虽未首创类联接的表述, 但这种思想在其早 期著作中已初见端倪。弗斯于 1951 年发表文章“The Modes of Meaning” , 于 1957 年整理进纪念文集 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51 中。在此文中, 他提出了意义的 语境论, 首次提出了“搭配 ( collocation ) ” 的概念, 并且 提出了“搭配能力 ( collocability ) ” 的检验方法。 文章 : “短语‘意义的低级形式 ( the low mode 中有如下表述 of meaning) ’ 主要被用来描述其在语音的、 音系的、 韵 ( Firth 1957 : 197 ) 。 律的, 以及语法层面的抽象” 弗斯( 1957 /1962 : 13 ) 对类联接的概念进行了解 释和界定, 并将其推广开来。 他指出类联接即指语法 范畴间的关系, 并以 I watched him 为例阐明语法之间 的关系在这里是指第一人称单数, 与及物动词的过去 式, 以及第三人称单数的组合。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 成否定句式的 24 个具体的操作词, 并且指出这些操作
檧殌
1
类联接( colligation) 概念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提 , 出 哈里·西蒙 ( H. F. Simon ) 于 1953 年发表 Two Substantive Complexes in Standard Chinese 一文, 文中首次使 “ ( colligation ) ” , 的表述 并主要对汉语中的 用了 类联接 类联接进行研究, 然而此文的发表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 关注。弗斯 ( J. R. Firth ) 于 1957 年发表 A Synopsis of “类联接” Linguistic Theory 一文, 其中使用了 的概念, 并 对其概念和范畴做了界定和详述。自此, 类联接概念逐 。“类联接” 渐为学界所接受, 其使用也随之扩展开来 一 但弗斯对于这种语法层面搭配思想 词虽不为弗斯首创, 的形成颇具开辟草莱之功? 。此后, 约翰·辛克莱( John Sinclair) 、 韩 礼 德 ( M. A. K. Halliday ) 、 霍 伊 ( Michael Hoey) 、 波斯曼 ( H. Bussmann ) 以及麦肯瑞 ( T. McEnery) 等分别对此做出过解释, 但在内涵和范围上均有 不同。从搭配( collocation) 到类联接, 学界对二者在其 概念迥异程度上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类联接概念自提
3
( colligation ) ” 根据现有大量文献 一词多 然而这种表述并非其首创?。 被认为由弗斯最先提出,
? Halliday 在 1986 年的一次访谈中也提到类联接一词确由 Harry Simon 命 名。 参 见 http: / / sfs. scnu. edu. cn / halliday / show. aspx? id = 67&cid = 101.
作者简介: 庞双子: 男, 讲师, 博士生。研究方向: 翻译学、 语料库语言学。 收稿日期: 2013. 10. 15 “英语类联接对现代汉语文学语体的历时影响 ” ( 批准号: 11YB05 ) 的 基金项目: 本项研究得到天津外国语大学十二五科研立项 特此鸣谢。 资助,
· 11·
庞双子: 类联接概念的演变及其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范式的内在联系 本文主要结合此概念的内涵、 提出的背景、 其代表人物 的学术观点, 及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范式等方面考察 类联接概念演变的动因和发展趋势 。 类型; 对现有理论的态度; 研究重心; 范式主张。 语料 库驱动派在观察语料之前不做任何预设, 完全以收集 到的语料库为基础, 认为语料数量越大越好; 基于语料 库的研究则是预先有理论假设, 主张语料选取平 衡 ( Mecnery, 2006 : 9 ) 。 弗斯认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 论选取的语言事实容易使结论产生偏颇, 并且认为语 , “语言学 言可以用来研究“社会过程中的重复事件” 家的任 务 是 从 可 以 视 为 典 型 的 个 体 中 归 纳 共 性 ” ( 1957 : 183 ) 。而 “这也正与语料库驱动学派从索引行 中抽取重复搭配来观察语言事实的行为是 一 致 的 ” ( TogniniBoenalli, 2001 : 88 ) 。 由此, 类联接概念从创 是需要与语料库驱动的研究范式紧密结合在 立之初, 一起的。但是, 麦肯瑞 ( 2006 : 11 ) 曾对此进行评点说: “尽管语料库驱动派主张贯穿于弗斯的作品, 但类联 因为这个概念提出 接概念的界定在应用中有时松动, 。 由此可 的最初是需要对语料进行词性和句法标注 ” , “类联接 ” 见 这个概念创立之初, 便与其语料库驱动 具备可以调和的 派的主张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矛盾, 空间, 而这也的确构成了其概念被其他学者重释的部 分动因。 2. 3 类联接的研究价值 目前, 类联接在国内外的研究数量较少, 根据 LLBA 1970 年相关研究开始兴起, 的检索统计, 随后一度消 2000 年后开始大幅度地增长。类联接通常被认为 沉, 是词语搭配的抽象组合, 对于类联接的研究有助于从更 抽象的层面研究句子结构之间的组合关系, 它打破了原 有的词汇、 短语、 句段之间的限制, 将语言研究推向了 2009 : 19 ) 。 由此, 更为抽象的层面 ( 许家金, 熊文新, 对于类联接的研究有利于对语言系统内部的探究 , 是 对语言特征的本质更为抽象和深入的探索 。 此外, 正 如弗斯( 1957 ) 所述, 与搭配不同, 类联接作为语法概 念很难被察觉。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 在我们不熟悉 的语言中去寻找共性则成为必要, 这在语言对比研究 领域同样有着较高的价值。
第 156 期 2014 年 3 月
外语电化教学 CAFLE
No. 156 Mar. 2014
*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檧殌
檧檧檧檧檧檧殌
语言研究新视野
(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 100089 / 天津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 300204 ) 北京, 天津, 摘 要: 类联接概念自 20 世纪 50 年代初提出以来, 从最初的词汇在“语法范畴间的共现关系 ” 到
2006 年麦肯瑞( McEnery) 将其列为词条为止, 其内涵和外延逐渐扩大。 本文从此概念提出的语言学史 背景为起点进行分析, 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两种范式 ( 语料库驱动和基于语料库 ) 及语料库技术的 发展对类联接概念的演变进行总结和分析 , 从而得出结论: 类联接概念的不断完善, 正是这两种研究范 式在对立中融合的体现。在将搭配研究推向更为抽象的层次的同时, 类联接也充分反映了语言在各个 层次的语法现象, 从而将两种研究方式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 关键词: 类联接; 语料库驱动; 语料库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H319. 3 文献标识码: A 5795 ( 2014 ) 0200110006 文章编号: 1001出后, 直至 1970 年代才为更多的学者关注; 1980 年后 辛克莱 ( Sinclair ) 等人对于其概念进行拓展, 直到 20 年后, 类联接的研究开始在国内外悄然兴起 , 但对其概 有利 念的界定却莫衷一是。 类联接概念的历史溯源, 于对类联接概念的较为精确的理解; 对其概念演变的 脉络进行梳理, 有利于探究和挖掘其真正研究价值所 在。国外的类联接研究, 早期主要是和搭配研究相结 合, 或者用于辅助搭配研究, 以语料库赋码技术为依 托, 多应用于词汇、 二语习得及词汇启动领域。国内的 类联结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词类 、 主题的研究, 多是从英语学习者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 20 世纪 50 年 代初这个概念的提出, 到 2006 年贝克 ( Baker ) 等人在 《语料库语言学术语汇编》 一书中将其列为词条, 其内 涵意义不断演变和扩展。
檧檧檧檧檧檧殌
类联接概念的演变及其与语料库 语言学研究范式的内在联系
庞双子
引言
Simon 在其 Two Substantival Complexes in Standard Chinese 一文
, “Thus the technique is parallel—and indeed owes its existence—to 中写道 that employed by J. R. Firth in Modes of Meaning” ( 1953 : 327 ) .
2
类联接的研究价值和产生背景
, “类联接” 追本溯源 概念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
2. 1 “心智” “情境” 与 初期。从语言学发展史上来看, 其间以笛卡尔理性主 义思想为基础的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盛行 , 贯穿于 整个语言学发展史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纷争也日 趋 明 显。 据 罗 伯 特 · 布 格 兰 德 ( de Beaugrande ) ( 1994 ) 所述, 语料库作为语言研究的方法主要源于语 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须从文本中进行考察, 由此语料库 的使用引起了对语言意义研究的“功能主义 ” 和“形式 的对立。斯塔布斯 ( Stubbs ) ( 1996 ) 进一步将其 主义” , “英式传统 ” , 分为两大学派 和“美式传统 ” 并认为前 而后者则兴起 者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30 年代的弗斯, 于乔姆斯基。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思想学派 “心智” , 相信人类的 认为语言实质上指的是人类的内 语言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 反对以获取数据为 在能力, 基础的研究方法 ( Chomsky,1965 : 20 ) ; 而以弗斯为代 , 表的伦敦语言学派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社会行为 ” 主 “意义情境化” 张对于 的探讨, 强调语言描写统计的必 1957 : 193 ) 。虽然两种观念互为对立 , 但 要性( Firth, 乔氏在那个时代提出的语言学观念却将人们的视野 其对句法层面的关注 由语音分析引 向 了 句 法 研 究 , 也暗示了 语 料 库 的 研 究 可 以 为 此 提 供 大 量 的 数 据 ( Leech ,1991 : 13 ) 。 乔氏认为一种语言的句法是一 种生成系统 , 可以从有限的规则中生成无限多的句 子 。 而这种观点恰为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从一种语言 层次 到 另 一 种 层 次 的 迈 进 起 到 了 促 进 的 作 用 ( Leech ,1991 : 13) 。“搭配 ” 和“类联接 ” 的概念也正 是在这样的基础和背景下提出 。 2. 2 “极端” “温和” 与 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范式可分为两类: 基于语料 库和语料库驱动。 前者旨在通过语料库的使用来解 释、 验证和例证已经存在的理论和描述 ; 后者则试图从 词语复现的频率和组合中系统地得出语言范畴和类别 ( TogniniBonelli, 2001 : 66 ) 。从其理论基础来看, 前者 “温和的经验主义” 建立在 的基础之上, 后者则发轫于 “极端的经验主义” ( 梁茂成, 2012 : 323 ) 。这两种语料 库语言学的研究范式总结起来可以归为四点 : 语料库 · 12·
庞双子: 类联接概念的演变及其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范式的内在联系 首次提出该词并将其用于语言研究的是哈里 · 西蒙 ( H. F. Simon ) , 这 在 弗 斯 于 1957 年 发 表 的 论 文 集 Studies in Linguistic Analysis 中有所提及。 这本论文集 收录了由弗斯、 韩礼德、 哈斯 ( Hass ) 等诸多伦敦语言 其中第一篇为弗斯的“A Synop学派代表学者的著作, sis of Linguistic Theory, 19301955 ” 。 此文汇总了弗斯 的语言学思想, 明确阐述了“类联接 ” 一词的概念和意 义。然而, 弗斯在使用“colligation ” 这个词语时, 将其 并在其后含蓄加注, 援引了哈里 · 西蒙于 设为斜体, 1953 年 发 表 的 文 章 Two Substantive Complexes in Standard Chinese, 正是在此文中“colligation ” 一词首次 出现在语言学界的视野。 西蒙( 1953 : 328 ) 对比了英语和汉语中的类联接 结构, 并将其分为“主要类联接 ( major colligation ) ” 和 “次要类联 接 ( minor colligation ) ” 。前 者 是 指 整 个 句 子, 后者指句子中的不同搭配成分。 作者在文中将其 归功于弗斯的搭配概念, 试图仿照同样的方式对语法 并对“colligation ” 一词做出 间的组合进行界定和研究, :“ ‘类联接 ’ 被用来描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 如下定义 , ‘类联接能力 ’ 类别的句法组合 一词被创用表达任一 ( Simon 1953 : 25 ) 。 全文旨在界定 类别的搭配能力?” 类联接的概念, 并对其进行描写研究, 并以汉语中“三 ” 、 “一个人 ” 、 “很好的一本书” 这三个短语构成的 年前 运用了大量的实例来进行 次要类联接为主要考察点, 分析说明。文中对词语类别和类联接类别进行了详细 在那样的年代虽未使用计算机的辅助 , 但俨然 的列举, 近似于如今赋码系统的雏形。 弗斯虽未首创类联接的表述, 但这种思想在其早 期著作中已初见端倪。弗斯于 1951 年发表文章“The Modes of Meaning” , 于 1957 年整理进纪念文集 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51 中。在此文中, 他提出了意义的 语境论, 首次提出了“搭配 ( collocation ) ” 的概念, 并且 提出了“搭配能力 ( collocability ) ” 的检验方法。 文章 : “短语‘意义的低级形式 ( the low mode 中有如下表述 of meaning) ’ 主要被用来描述其在语音的、 音系的、 韵 ( Firth 1957 : 197 ) 。 律的, 以及语法层面的抽象” 弗斯( 1957 /1962 : 13 ) 对类联接的概念进行了解 释和界定, 并将其推广开来。 他指出类联接即指语法 范畴间的关系, 并以 I watched him 为例阐明语法之间 的关系在这里是指第一人称单数, 与及物动词的过去 式, 以及第三人称单数的组合。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 成否定句式的 24 个具体的操作词, 并且指出这些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