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性的七种网络商业逻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人性的七种网络商业逻辑
有一个名为“极客公园”的网站,最近小结了五种基于人性的网络商业手法,分别是贪婪、色欲、虚荣、窥视和懒惰。

我觉得很有意思,再加上两个就算凑成“七种兵器”了。

后来,我又琢磨了一下,对这个网站的五个提法做了一些小修改,另外再附上两种,分别是:虚荣、免费、懒惰、好奇、恐惧、好胜,以及,情色。

虚荣
玩虚荣玩得最好的是腾讯,大量的虚拟物品交易,其实都是虚荣心所致。

以至于连个小号QQ(比如五位数的),都可以进行所谓的地下黑市交易。

从使用上来说,如果你对你的QQ不进行任何付费,该有的功能都会有。

但就是这些看上去毫无用处的“花边功能”,却成就了QQ商业帝国,说到底,人类的虚荣心是最强的动因。

最近一些LBS业务,仿效Foursquare也在搞“徽章”,徽章就是一种典型的虚荣心。

虽然徽章不能直接产生收入(至今尚未见到有所谓的收费徽章),但徽章的多寡能刺激用户屡次进行“签到”,也就是使得用户活跃起来。

这也是一种诉诸虚荣的手法。

免费
有所谓的“免费经济”一说。

互联网重要的组成部分:大众媒体,之所以能够确立它的优势地位,在于较之于传统媒体而言,它是免费的。

而随之而来的林林总总的网络服务,也都是以免费为招牌,吸引用户,形成规模。

互联网经济说到底是注意力经济,故而,规模几乎可以决定生死。

在网络疆域里,小而美的公司是很难存在下去的:要么被出局,要么被并购。

我之所以将“贪婪”改为“免费”就是这个缘故。

毕竟,贪婪这个词太过宽泛(贪婪是一切商业活动的原动力),而免费,则是规模经济的根本要义。

懒惰
免费能成就规模,收费也不见得不能成就规模,如果后者能够做出很方便的使用体验来的话。

人们在网络上愿意用免费的方式阅读文章,在我看来,不见得就是纯粹为了省钱,还有个原因就在于付费不方便。

如果能够让人在一种“不知不觉”中掏出银子来,收费模式也能成立,比如,iPad上大量的应用——要知道,app store里可是有很多东西是要银子的。

移动中的很多付费订阅,也是这个道理。

故而,对于小额支付来说,不是人们不愿意付钱,而是人们懒得付钱。

当你能解决好这个“懒惰”问题后,银子一样收得到。

另外一种懒惰模式,就是搜索。

没有搜索引擎,找资料实在是太辛苦了。

而一旦有了谷歌百度,在MSN上,在QQ上,装成一个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人,那可真是分分秒秒里的事。

好奇
在我过去的一篇文章里,我曾经提到过,人们因懒惰而发明,因好奇而发现。

极客公园用“窥视”这个词,但我以为,窥视也是一种好奇,而为了满足好奇心,支付一点费用,也顺理成章。

好奇心,驱动人们去搜索,去门户闲逛,去各种新应用上体验一把,一不小心就成了
heavy user。

网络世界,本身就是一群人的“发明之物”,而这群人的“发明之物”之所以有更多的使用者,则在于后者的好奇心。

好奇是撬动一切商业模式的初始杠杆,此言大致不虚。

恐惧
所有的安全软件,都是诉诸恐惧,而迄今为止最负盛名的3Q大战,打的就是恐惧之战:360说腾讯在偷窥你隐私,腾讯则反驳360在劫持你的QQ。

不得不承认,360是诉诸恐惧玩得最好的公司,在一篇文章中我提到过,的庞升东在亦步亦趋地学着腾讯玩虚荣,但周鸿祎则带有创新性质地找到了“恐惧”——虽然玩的还是人性。

也正因为360这点创新,隐隐约约已经成了腾讯的大敌,而,热闹一阵子后,现如今基本淡出公众视线。

恐惧之后,人们必定要寻求安全,而且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有时候会不惜一切代价。

早先还在那里盘算如何让自己电脑更安全,现在开始担心自己的帐号安全。

你想获得安全感么(请注意这个感字)?just follow me,照我说的去做吧!
好胜
另外一个跟着腾讯学玩人性学出点花样的,就是史玉柱,他诉诸的是另外一种人性:人都有好胜心。

而且,他还创造性地进行了一个“mashup”:先是你因为好奇而注意,然后因为免费而入局,最后激发你的好胜心:被人砍了?付点钱来,让你快速获得顶级装备,然后砍回去。

本质上讲,游戏都是诉诸“好胜心”,而网络游戏之所以比单机游戏更好玩的缘故在于:单机游戏你会玩腻味,因为电脑就这点水平,当你摸透了它的规律后,百战百胜,谈何好胜心。

但网络游戏不是。

大家都是人,要摸透什么规律,太难了。

情色
呵呵,这个,我想就不用多说了,你懂的。

这七种基于人性的商业手法,还谈不上什么“网络七宗罪”,在商言商,道德批判的事,留给其他人去做吧,我只说事实。

基于“理性”的五种网络商业逻辑
一个月前,在这个专栏写了一篇《基于人性的七种网络商业逻辑》,总体上可以视为数字公司诉诸人的感性层面而获取利益的七种方法。

那么,诉诸理性层面的商业逻辑有么?也就是说,在消费者(或者目标公司)相对冷静的情况下,还能不能建立自己的商业逻辑?我们可以来稍许梳理一下。

帮助人赚钱
广告模式是一种,比如CPA(按具体使用情况付费)或CPS(按销量付费)。

但这种计费方式过于严苛,一些小型网络媒体在商业谈判上居于弱势,不得不为之。

但凡有点实力的网络媒体,对于纯CPS广告,都不是很愿意。

这个广告套路的主要问题在于,它太过纯粹了:要么帮到人赚钱,要么没帮到人赚钱。

这种非此即彼很二维的思考方式,势必对于其中一方是不利的。

有时候,用户会由于A的原因到达了B的领域,但却不是立即进行消费,过了十天半个月再和B进行交易,这时候便和A无关了。

但你不能说A在其中毫无作用。

过于纯粹和简单的方式,必然会出现一种“跳过中间人”的结果,这就是A不怎么愿意长期使用这种方式的原因。

但话说回来,在A还不够强大的时候,起步时分,有一点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故而,这是会长期存在的商业逻辑,只不过,A这个角色,不断出现替代者而已。

许多所谓平台式服务都有这个特征,比如淘宝以及阿里巴巴平台,帮助人通过贸易赚钱后,再赚取它的商业利益。

平台式服务就是向淘金的卖水这种模式。

与CPA之类的广告模型不同的是,它们的规模宏大得多,后文还会提到。

帮人建立影响力
信息时代的一个特征就是信息过载,而不是信息匮乏。

故而从信息供求关系角度讲,需求者具有更强的价格谈判权:因为他们不是信息的饥渴者,而是过度富裕者。

而对于供给者来说,便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想要有人注意你以及你供给的信息,你可能需要付钱。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哭着喊着掏着银子请别人来看一看你。

广告是这种商业手法的具体体现形式之一。

虽然广告行业向有“我知道浪费了一半的钱,但我不知道浪费在哪里”的说法,但从行业整体而言,这是一个偏向理性的领域。

广告主也想了很多法子,来测量他们付了银子的大声疾呼被人关注的程度。

而如何赚取广告主的投入,自然是一门可以走很远的生意经。

微博粉丝现在在一些电商网站上被****,先把所谓的僵尸粉放一放,从这个交易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本质就是建立一种影响力(也许是虚幻的)。

你说这是虚荣么?不完全是。

假模假样的影响力,可能会导致实实在在的商业利益,即便导致不了,一个看上去拥有很多粉丝的人在关注他人时,我觉得,得到反关注的可能也会高一点。

帮人成名,从来是一门生意,只不过在数字世界里,目前还没看到规模太宏大的模式出来。

我琢磨着这里面的道理在于,帮人成名的方式五花八门,很难复制。

数字世界的商业模型,必须建立在可复制之上(数字本身就是一种具有高强复制性的东西)。

如果帮人成名能够复制的话,它本身会形成极大的产业。

帮助人省钱
这是一门实打实的生意经,而且能做出极大的规模来。

云计算就是这种商业逻辑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亚马逊的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让IT 资源成为一种类似水电费的成本:随需随用随支付。

DropBox的每个用户2G网络空间的同步服务,就是建立在亚马逊这一服务之上的。

SaaS(软件即服务)也是一种帮人省钱的方式。

说到云计算,得提及一下PaaS(平台即服务),这个除了帮你省钱——比如google的app engine——还能形成“帮助人赚钱”的商业逻辑,无论是Android Market还是App Store,本质上都是这个:建构一个平台,吸引很多试图赚取商业利益的个人或小团队,然后与之收入分成。

而PaaS所形成的模型,和前文提到的CPA之类的广告模型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当消费者需要消费时,TA除了登录这个平台,别无二选。

故而,其实,对于需要赚钱的平台而言,必要的封闭性是不可能缺少的。

这话的意思是,Android Market从商业角度讲,是有漏洞的。

时下最火爆的网络服务:电子商务,也是帮人省钱的商业逻辑。

如果它的价格不能做到比线下店低的话,这个电商网站,吸引力会大大下降。

和云计算看上去很复杂很技术不同,电商至少面上让人觉得不就是个卖货的。

既然是帮助人省钱,那么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省得越多越好,故而,电商的价格战,是必然的。

而所有电商的第一个行动,都是低价(相对其它同类)作为进村的第一枪。

帮助人节约时间
现代人其实有时候时间多得用不完,故而要kill time式的服务,比如网游就是。

但同时,吊诡的是,现代人有时候还拼命想省时间。

所以有一种说法,真正能受到最广大群众喜欢的服务,要么就是kill time,要么就是save time。

节约时间的服务很多了,搜索引擎自然是一例。

能搞出垂直搜索,也是因为在垂直领域中,一个垂直搜索引擎可能能更好地帮人节约时间。

有些搜索引擎——比如一些学术论文数据库——还可以直接为搜索者要求付费。

这些论文免费拿不到么?不见得,图书馆的大门是免费开放的,但人们觉得跑图书馆或者委托他人跑图书馆,太浪费时间了。

帮人节约时间的收费一般都是后端的(即广告主第三方付费),前端收费不多见,因为节约时间本身是很难估算的行为。

只有在没有行免费之道的参与者参与的情况下,它才能成立。

比如上面提到的论文搜索,万方和维普都是收费的,彼此相安无事,没有破坏既有的游戏规则。

炮制概念制造需求
这是最胆大的一种商业手法,也就是硬生生地做出一个市场来。

最好的例子就是平板电脑。

这种手法通常感性和理性同时诉诸,并利用一些其实是第三方买单(即礼品经济)来撬动。

曾经红火一时的商务通,说到底,也是这个逻辑。

SNS就是最典型的制造需求。

可以仔细地冷静地想一想,SNS究竟帮助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似乎它能解决的,早就有各种工具来帮我们解决了。

但为什么还要SNS?也许一开始是一种感性冲动,但到了后来,也不能说不是理性的。

通常情况下,这类手法,要么就大到不会死,要么就根本成不了事,适合特别有钱特别有理想的玩家去玩。

而基于这种手法的公司,对资金的渴求度,是最高的。

要知道,硬生生砸出一个概念来,没点本钱,绝无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