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本章达标检测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达标检测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朋友圈里学地理”,下图是某市地理教研员牟老师发的一则朋友圈。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拍摄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硬叶林
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图示该市中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土壤
B.气温
C.降水
D.光照
辽宁省是我国少有的枫树占主体的红叶树种分布区。

每到秋季,从辽东到辽西都可以邂逅“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象。

下图是几张不同的枫叶图片。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与热带雨林植被相比,枫树所在区域的植被特征是( )
A.高大茂密
B.群落结构简单
C.有板状根
D.种类丰富
4.相对于辽西枫树,辽东枫树多生长的十分高壮,原因主要是( )
A.气候相对湿润
B.光照更加充足
C.山地分布较广
D.人为破坏较少
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

“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
A.生物
B.气候
C.地形
D.成土母质
6.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
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C.陡峭的山坡上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物厚度逐渐加大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端,阿尔泰山南部。

千百年来,生活在该地区的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都沿着“四季牧场,终年放牧”的传统生活和生产方式,年复一年,山上山下,长途跋涉。

11月末或12月初,牧民赶着上百万头牲畜转场至冬牧场越冬,随着越来越多牧民的定居,饱含浪漫想象的游牧之歌,在阿勒泰已渐行渐远。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图中阿勒泰地区的丙牧场对应的植被主要为( )
A.荒漠及荒漠草原
B.灌木草原
C.森林和森林草原
D.草甸草原
8.春夏秋冬牧民大致沿一条条支流转场上下山,影响转场线路最主要的因素为 ( )
A.水源
B.气温
C.地形
D.光照
南美洲的“瓶子树”,因其独特的形状而闻名。

多雨时期,它利用发达的根系,最大限度地吸收并贮存水分;干旱时期,则通过落叶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损失。

左图为“瓶子树”景观图,右图为南美洲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瓶子树”主要分布在右图中的(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0.影响“瓶子树”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洋流
D.海陆位置
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1.关于图示成土母质的来源,分析正确的是( )
A.残积物是风化基岩①风化残留的碎屑物
B.坡积物是风化基岩②风化而成的堆积物
C.洪积物主要来自风化基岩②的风化
D.坡积物主要由山洪携带的残积物堆积而成
12.甲、乙、丙、丁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3.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 ) A.成土母质 B.地貌 C.时间 D.气候
14.a 、b 、c 、d 四幅图及其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 )
①a 图—低等生物作用 ②b 图—岩石风化崩解 ③c 图—土壤分层形成 ④d 图—成熟土壤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为了探究土壤颗粒与透水性的关系,森特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4个漏斗中分别装入等量的甲、乙、丙、丁土壤样品(下表),再倒入等量的纯净水;静置3分钟后,观察滴入锥形瓶中的水量。

实验装置与结果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土壤样品 砂粒占比(%) 粉粒占比
(%) 黏粒占比(%)
甲 90 5 5 乙 80 10 10 丙 35 35 30 丁
5
5
90
15.该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 (
)
A.土壤种类和加入漏斗的水量
B.土壤种类和锥形瓶中的水量
C.锥形瓶中的水量和土壤种类
D.加入漏斗的水量和锥形瓶中的水量
16.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A.砂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
B.粉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
C.黏粒占比越高,土壤透水性越好
D.土壤透水性的高低与土壤颗粒关系不大
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的过程。

下表示意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

读表完成下面两题。

深度(cm)

(mg/kg)

(mg/kg)

(mg/kg)
镁(mg/kg)
0 128 340 30 10
20 91 265 45 10
50 84 283 56 8
17.表中受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 )
A.氮
B.磷
C.钠
D.镁
18.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 )
A.地下水水位下降
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肥力下降
D.土壤盐碱化加剧
苹果为落叶乔木,生长期为4—10月。

苹果园的传统生产方式为定期松土、清除杂草(简称清耕),近年来土壤覆盖技术得以广泛应用。

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的水分、温度和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

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南部某苹果园3—9月不同生产方式下土壤水分的变化。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9.与其他生产方式相比,该果园清耕状况下3—6月土壤水分较少的原因是( )
A.径流流失较多
B.土壤蒸发量大
C.地面温度高
D.果树生长繁盛
20.该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
A.清耕区
B.黑膜覆盖区
C.白膜覆盖区
D.生草覆盖区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0分)
21.读非洲植被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植被类型A的名称是,其特点
是。

植被类型C处的气候类型
是。

(4分)
(2)植被类型D处的气候类型是,在南半球与它相对应的植被类型是
(填字母),南半球该植被类型所在地区雨季出现在月份(代表性月份)。

(3分)
(3)植被类型B为,其特点是。

(3分)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绿山红遍,层林尽染,每年秋季正是日本的赏枫旺季。

下图是日本主要岛屿的红叶观赏日期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日本红叶观赏日期的变化特点,并简析原因。

(6分)
(2)与N地相比,指出M地观赏红叶的时间特点,并分析原因。

(4分)
富士山海拔3 776米,是日本最高峰,山顶终年积雪。

富士山是一座天然植物园,山上的植物多达2 000余种。

(3)判断富士山山麓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6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深度解析
土壤在发育过程中往往形成不同层次,其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

2020年10月3日我国广东某学校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

测量红壤的深度和垂直分层,同学们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

同学们还采集了制作的土壤剖面中不同土层的土样标本,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验,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

报告中写道:测定红壤分布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低山丘陵地区,其pH在6.5以下,碱性较强;红壤黏度高,透气性差。

并绘制了土壤垂直剖面图(如图)。

(1)该地理兴趣小组报告文字材料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2分)
(2)请帮他们填写完整土壤剖面图。

(2分)
(3)红壤的垂直剖面图中,甲层包括层和层,并说明红壤中甲层发育较薄的原因。

(6分)
(4)红壤是一种肥力较低的土壤,试说明其改良措施。

(2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长时间演化形成的肥沃土壤。

下图示意美国中央大平原某优质黑土区。

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区域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60年代起,该区域采取了滴灌等一系列措施,黑土侵蚀明显减少。

(1)说明该地区气候条件对黑土形成的影响。

(3分)
(2)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地区黑土侵蚀严重的原因。

(6分)
(3)说明滴灌对减轻地区黑土侵蚀的作用。

(3分)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D 图中信息是寒冬季节树木长出新叶,故图中植被属于落叶林,长出的新叶是阔叶,故拍摄地自然植被属于落叶阔叶林,D正确。

2.B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市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植物生长必须达到一定的积温条件,达不到积温条件,植物不会生长。

因此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B对。

土壤、降水、光照不是植物萌芽生长的必要条件,A、C、D错。

3.B 从我国辽东到辽西都有枫树分布,因此枫树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

高大茂密、有板状根、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是热带雨林植被的特点;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群落结构简单,种类较少。

故与热带雨林植被相比,枫树所在区域的植被特征是群落结构简单,B正确。

4.A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东距海较近,且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气候相对湿润,因而枫树的长势更好,A正确。

5.D 成土母质是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的疏松的风化物,是土壤初始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故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成土母质,D选项正确。

6.C 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快,土壤发育程度较差,故C选项正确。

土壤形成过程中,气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故A选项错误。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故B选项错误。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降低,风化物厚度逐渐变小,故D选项错误。

7.A 甲牧场海拔最高,为夏季牧场,对应的植被为草甸草原;乙牧场为春秋牧场,对应的植被为灌木草原;丙牧场为冬季牧场,对应的植被为荒漠及荒漠草原。

8.A 阿勒泰地区牧民随着季节变化而转场,其转场上下山大致沿一条条支流进行,主要是为了靠近河流,有利于牲畜饮水,故影响转场线路最主要的因素为水源,A项正确。

9.B 由材料“多雨时期,它利用发达的根系,最大限度地吸收并贮存水分;干旱时期,则通过落叶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损失”可知,“瓶子树”生长的气候环境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为热带草原气候,读右图可知,乙地为热带草原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故“瓶子树”主要分布在乙地,B项正确。

10.B 分析材料可知,“瓶子树”的独特性是为了适应当地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的气候特征,故影响“瓶子树”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气候,B项正确。

11.A 残积物是风化基岩①风化残留的碎屑物,A正确;坡积物是较高处岩石风化后沿斜坡向下移动,堆积在坡脚形成的,B、D错误;洪积物主要是山洪携带的在山前谷口一带堆积的砂粒、泥沙,C错误。

12.D 受地形影响,甲、乙两地地势较高,有一定坡度,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土壤发育程度较差;丙地地势平坦,洪积物在稳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丁地为基岩,缺少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程度最差,D正确。

13.C 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C项正确。

14.D 读图可知,a图为岩石风化崩解,b图为低等生物作用,c图为土壤分层形成,d图为成熟土壤形成,③④正确,故选D。

15.B 根据材料信息,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种类,即土壤中不同颗粒物的含量。

因变量是锥形瓶中的水量。

而漏斗中的水量应该固定,是需要控制的变量,B正确。

16.A 锥形瓶中的水量越多,说明土壤透水性越好。

锥形瓶中水量由多到少分别为甲、乙、丙、丁,故甲瓶土壤透水性最好。

这说明砂粒占比越高,透水性越好,A项正确。

17.C 由表中各个元素在不同深度的指标变化可知,氮、磷、镁的表层含量比深层高,淋溶程度不高;钠由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由表层通过淋溶作用转移到深层的钠多,则钠受淋溶程度最高,C项正确。

18.C 随着淋溶作用的进行,土壤逐步酸化,D项错误;地下水水位下降与淋溶作用关系不大,A项错误;水土流失是外力作用导致的土体及营养物质的减少,淋溶作用是土体内部物质
的迁移,B项错误;在湿润地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表层土壤中的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可能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C项正确。

19.B 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的水分、温度和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与其他生产方式相比,清耕状况下,地表缺少足够覆盖物,太阳辐射强,土壤中的水分大量蒸发,土壤水分较少,所以B 选项正确。

20.D 草的生长可以为该果园的土壤提供有机质,所以该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生草覆盖区,所以D选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热带雨林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状根热带沙漠气候
(2)地中海气候 F 7
(3)热带草原湿季葱绿,干季枯黄,散生着乔木和灌木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植被类型A的名称是热带雨林,其特点是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状根。

植被类型C处的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

第(2)题,植被类型D和F分别为北半球和南半球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对应的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典型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雨季出现在7月份(代表性月份)。

第(3)题,植被类型B为热带草原,其特点是湿季葱绿,干季枯黄,散生着乔木和灌木。

22.答案(1)变化特点:自北向南,日期逐渐延后;大致从10月20日到12月20日。

原因:自北向南,纬度变低,气温升高,枫叶变黄变红的日期变晚,观赏日期延后。

(2)特点:M地晚(12月10号)。

原因:受日本暖流影响,M地气温偏高,枫叶变黄变红的日期晚,所以观赏日期也晚。

(3)自然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理由:富士山位于35°N附近的亚洲东部群岛上;受季风、海洋和暖流的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长,因此,富士山山麓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1)据图分析可知,日本红叶观赏日期自北向南,由10月20日到12月20日,日期逐渐延后。

自北向南,纬度变低,气温升高,枫叶变黄变红的日期变晚,因此观赏日期延后。

(2)N 地观赏红叶的时间是11月20日之前,M地观赏红叶的时间是12月10日,M地观赏红叶的时间晚。

M地受暖流影响,气温比N地偏高,枫叶变黄变红的日期晚,所以观赏日期也晚。

(3)富
士山位于35°N附近的亚洲东部群岛上,受季风、海洋和暖流的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长,因此,富士山山麓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3.答案(1)碱性较强改为酸性较强。

(2)如图:
(3)有机腐殖质红壤分布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量丰富,腐殖质层淋溶作用强,养分流失多。

(4)实施秸秆还田,提高其有机质含量;增施熟石灰,中和其酸性;掺入沙土,增加其透气性。

解析(1)由材料“红壤pH在6.5以下”,可推知属于酸性土壤。

(2)上层为淋溶层,下层为淀积层。

(3)红壤的垂直剖面图中,甲层是红壤的表层,包括有机层和腐殖质层。

红壤分布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速度快;降水量丰富,腐殖质层淋溶作用强,养分流失多,导致有机层和腐殖质层都较薄,所以红壤中甲层发育较薄。

(4)改良红壤的措施包括实施秸秆还田,提高其有机质含量;增施熟石灰,中和其酸性;掺入沙土,增加其透气性。

红壤的特点及改良措施
1.有机质含量低,肥力较低—种植绿肥作物,增加有机质含量;增施矿物肥料,丰富协
调养分。

2.土壤酸性较强—增施熟石灰,中和土壤中的酸性,另外还要种植适合酸性土壤的植物。

3.土质黏重—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良土壤结构。

24.答案(1)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植被生长;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多;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分解缓慢。

(2)种植面积扩大,导致森林、草地破坏,黑土退化加剧;黑土区深居内陆,年降水较少,地势平坦,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显著;汛期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3)保持黑土水分,防止旱季土壤过度干燥,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防止过度灌溉造成水土流失。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西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植被生长;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多且分解缓慢,利于有机质积累,利于黑土的形成。

第(2)题,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地区的种植面积扩大,导致森林、草地破坏,黑土退化加剧。

黑土区深居内陆,年降水较少,地势平坦,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显著。

汛期流水侵蚀作用强,导致黑土侵蚀严重。

第(3)题,滴灌利于保持黑土水分,防止旱季土壤过度干燥,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

滴灌的灌溉水量小,防止过度灌溉造成水土流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