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品语文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一只贝》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只贝》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认读上节课所学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几种贝?(两种)(出示课件:课本插图)
[设计意图]通过认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复习导入,夯实学生生字基础,是第一课时的及时反馈,并为第二课时的学文读文打好基础。
二、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1.师:那么这两种贝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作者又是怎样来向我们介绍它们的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能反映两种贝特点的语句,细细品读、感悟。
在默读时可以划出自己有感悟的句子,并把你的体会简要的写在旁边,以便一会儿你来汇报。
2.生默读课文。
3.交流阶段。
(1)首先交流“普通贝”所具有的特点。
文中有这几个句子能反映“普通贝”的特点,有感情地读好这些句子。
(课件出示)
A: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漩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他们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这色彩和线条。
(出示课件:贝壳图片)(引导学生联系“贝的荣誉”体会到他们的美丽来自于与海浪的搏击,来自于大自然的赐
予。
)B: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壳,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系在脖项上。
人都在说:这孩子多么漂亮!这漂亮的贝壳!(结合学生的回答巧妙地联系到刚才送出的贝壳项链,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创设理解课文的情景。
)
C:他们玩腻了那些贝壳,又来寻找更漂亮的呢。
(“普通贝”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普通贝很美丽,但这种美丽还不足以让人们珍藏他。
)(这些漂亮的贝虽然能够得到人们的欣赏,但那只是暂时的,它们也许有一天会被人们所厌倦)
(2)其次交流“一只贝”的特点。
A:师:文中对于一只贝又作了什么评价呢?(课件出示)
B:生找到中心句------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C: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小孩与大人的对话,以及课文的结尾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心,感悟用细节突出中心的写法。
)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A:请同学样再读第3自然段,说说这段文字中的哪个词句一下子打动了你?再读读体会一下。
B:生读交流。
读词语并说体会。
a引导学生从“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出示课件)想象“一只贝”是如何与石子作抗争,从“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想象用柔弱的肉挤石子是多么无奈、痛苦。
b师: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只贝所受的折磨用表情、声音表现出来。
c扣住“但他默默的。
他说不出来。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这仅是一只可怜的贝,他想说什么;如果是可敬的贝,他又会说什么呢?针对文本空白点的拓展,能使学生更深入理解“一只贝”的内心感受。
d师:如果说贝的这种不屈于磨难的精神是一首诗,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壮丽的诗篇;如果说是一首歌,那么它一定最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让我们饱含着崇敬之情,再来读读贝与石子较量,与命运抗争的语句吧!
e孩子与大人的对话,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大人的两句话。
(出示课件)“这是珍珠!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反映的是惊讶;)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
啊,那贝壳呢?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流露的是敬佩。
)
(4)学习课文的结尾
A:孩子们为什么要重新去沙滩寻找它?它去了哪呢?和普通贝的结
局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这只贝他“磨制”成珍珠之后的不显露,不张扬,更不叫卖,且最终竟至于选择了恬静地退隐。
孩子们的寻而未见,更能激发起人对这只贝的怀恋和敬意。
)
B:师:这只贝的去向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它带着人们对它的怜爱与敬佩悄无声息的离去,留下是那颗光彩夺目,无比璀璨的珍珠,就让我们带着你的感情,你的理解,细细的体味那一只贝吧!
4.指名读课文。
你能从贝的身上学到了什么?(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
)
5.深层体悟,总结写法
A: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写法?(对比的写法,经历的对比,色彩的对
比,外形的对比,评价的对比,当然,更主要的是价值的对比。
)B:师:如果你可以选择,你想做哪种贝呢?(学生畅所欲言。
)
6.背诵下面的一段话,学习语句中的描写方法。
(课件出示)
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旋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它们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这色彩和线条。
[设计意图]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突破教学重难点,学习了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教师总结
我们通过多次读文不难理解这篇短文的旨意。
原来,作者是要借这只贝(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思(寄意)。
那么,他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思考呢?概而言之,就是生命的价值。
这种价值的差异,首先取决于这只贝异乎寻常的经历。
如果没有小石子的钻入,恐怕“一只贝”不过仍是一只贝,充其量是在众多华丽的贝壳中增加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色而已。
正因为这只贝生命中多了一份磨难,因而也便多了一份走向辉煌成就大我的机会。
其次取决于对痛苦的态度。
面对这份痛苦和磨难,是默默地忍受,吞噬它、消化它,并借助它生成有用的新物,这决定了你是成为价值昂贵的“珍珠”还是沦为仅供装饰的廉价贝壳。
而这只贝的可敬处正在于他对有棱角的硬石子的介入不怨、不弃,他认了,受了,忍了,并设法化育它,因而成全了自己,成全了石子,也成就了珍珠。
就是他“磨制”成珍珠之
后的不显露,不张扬,更不叫卖,且最终竟至于选择了恬静地退隐。
孩子们的寻而未见,更能激发起人对这只贝的怀恋和敬意。
2.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一只贝”所对应的人会遇到哪些不幸——可能是21岁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可能是被剥夺说话的功能;可能是身体彻底变形,可能是不会写字,不会看书……冷峻的语句配以多媒体效果,能让学生感受到遭受这一切是多么残酷,要珍惜普通人的幸福。
进而让学生思考,要是这一切不幸变成了现实,我们又该怎么办?从而使学生明白:要珍惜普通人的幸福,但当不幸降临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一个可敬的人。
最后(课件出示)遭受如此不幸的人——斯蒂芬.霍金的图片、名字、资料,告诉学生,他遭受以上种种不幸,却依然取得非凡成就,成为与牛顿、爱因斯坦齐名的大科学家。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 这是一篇关于贝的文章,更是一篇人生的寓言,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会自然的由一只贝想到万物之灵的人,我们都在努力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有价值的人生,而人生的真正价值与一个人的丑陋或漂亮无关,他只与你承受不幸,抵御磨难的气度有关;与你经受挫折打击、忍受痛苦挤压的能力有关;与你看待痛苦是财富还是灾难的眼光和心境有关。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敬、可爱、可贵,也就有价值了。
这便是《一只贝》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也是《一只贝》耐人寻味的地方。
2.作业: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欣赏。
出示资料: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名叫《丑石》。
(3)搜集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名叫《丑石》,希望你课后细细阅读品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励学生做一个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人。
板书设计
一只贝
漂亮:投影显示
可怜、可敬
丑陋:挤碎、折磨
[设计意图]为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激励学生做一个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人。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作者采用的是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无法走近文本。
因此,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特别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贯穿于我教学的始终。
并通过词语的品析,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方法,达到积累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目的。
让有效性落到实处。
课堂上,我要更注重学生的学习状况。
适时运用激励性教学评价语
言,较好地调控了课堂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