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脐旁压痛有关的各种祛瘀剂(下)一针一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脐旁压痛有关的各种祛瘀剂(下)一针一药
在确认脐左斜下两横指处有压痛的场合,几乎同时亦于脐右斜下旁开两横指处、左斜上或右斜上旁开两横指处、还有脐上或脐下旁开两横指处,均可触及抵抗和放射性压痛。

所以可以一括将这些部位统称为脐旁压痛点吧。

将脐旁压痛程度、腹力程度,再加上各种自觉症状等进行综合,以判断该瘀血状态适宜某方药,汉方的诊断过程便得以确立。

下面从虚实之别论述与脐旁压痛有关的各种祛瘀剂。

5 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散证为虚证,腹力为中等度略弱,但不是软弱或无力的程度。

其压痛部位与桂枝茯苓丸相同,即在脐右斜下或右斜上、或脐左斜下或左斜上1-2横指处,用中指的指腹向下按压时,可触及轻度抵抗,如果进一步按压,可出现向上方或下方的放射疼痛。

有时除压痛外,还有上腹部轻度振水音,但振水音不是必有症状。

稻叶文礼著《腹证奇览》的当归芍药散项中载有提示脐部四周抵抗的示意图,并说明道:“如图,脐旁有拘挛,以指头轻轻按压之,则其疼痛彻及腰背者,或心下悸,小腹强痛,或冒而渴,小便不利者,则成为此方之正证,不拘男女老幼,不问何病,用此方则病患无不愈。


汤本求真在《临床应用汉方医学解说》当归芍药散腹证一项论述如下:
“与桂枝茯苓丸的腹证相似,以贫血或衰弱或贫血兼有水气者为指征。

若其证疑似而难以决定时,可先予桂枝茯苓丸试其有否反应,若无效,即可视为当归芍药散证。

又因本方中有泽泻、术,常用于兼发冒眩证者。

所以应特别留意鉴别单纯的泽泻汤证。

在原文为,师曰,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妇人腹中诸疾痛等,本方适用范围仅限于妇人,也是妇科疾患不可缺少的要方,特别冠有“妇人”二字。

其腹痛的部位常为左侧,没有痛在右侧的经验。


引用汤本求真所论桂枝茯苓丸证腹证:“同等力度按压患者左右腹直肌,较之右侧无疼痛或者疼痛程度较弱,而左侧疼痛较强,于脐周或者脐下可触知不坚硬的瘀血块,按之疼痛,无贫血貌,可决定本方证。


据此可以认为,桂枝茯苓丸与当归芍药散的脐旁压痛点是相同的,仅仅为虚实的差别。

关于汤本求真瘀血在左侧的主张,根据笔者的经验,认为这一点是否强调得有些过度。

另外,汤本求真在论述中,认为在难以判断是桂枝茯苓丸还是当归芍药散证时,可以先试以桂枝茯苓丸,若无效,则可考虑为当归芍药散。

然而笔者认为是否当为相反顺序,因为如果将实证误诊为虚证,给予虚证药方,多数情况仅仅为无效而已,几乎不会造成对身体的伤害。

但如果反过来做,则会引起某些事情发生而危害身体。

笔者曾经诊察一位患心脏瓣膜病的少女,判断为木防己汤证,给予该方药。

但是服用约两个月时,发现病情有加重的征兆,遂意识到应该是木防己汤相对的方剂,即虚证的茯苓杏仁甘草汤证,随即改换方剂,但最终未能生效,这真是一次很愧疚的经验。

即使这么说,上述方案也仅仅适合于慢性疾患,如果在急性或重症疾病场合,肯定是不适用的。

例如诊察因热厥而导致肢体厥冷的病人,当一时难以判断热厥还是寒厥时,如果先试投虚证的方药如四逆汤等,很有可能误治而迅速致死,而这种场合,往往须用白虎汤、大承气汤等才可能救治。

6 芎归胶艾汤
本方腹力略软,特别是下腹部的腹力更低下一个层次,脐下2-3㎝处的附近可触及横向的椭圆形的轻度抵抗,具有向上或向下的放射性压痛。

但笔者认为对于本方来说,较之这些腹候,应当将出血、贫血、下腹痛、脉弱等作为临床应用的主要指征。

古人在此叙述的腹候颇为纷繁。

《腹证奇览》“芎归胶艾汤和猪苓汤证”中有图A提示曰:“如图所示,小腹有物,按之痛者,即此证也。

然而按之疼痛者易与桃军
丸证混淆,但桃军丸证按之腹底应之,有力而坚痛,符合急结二字之义。

芎归胶艾汤证按之虽疼痛,但未呈急结,故无坚硬,仅轻微拘挛,可思方中有芍药,且较桃军丸药味多,且甘草分量少,以此分别之。

凡此证,大体当时有腹痛,或下血漏下。

余经历诸多困惑艰难探求而得其腹证,甚为难解。

如欲详知其与桃军丸之别,按之疼痛,其痛向下牵引者,为该方证,其痛向上牵引者,为桃军丸证。

又猪苓汤之腹证,如图所示,小腹有物,按之疼痛,颇与胶艾汤腹证相似,故当以其外证别之。

然而其外证易与五苓散证混淆,当察其血证之有无,猪苓汤有血证,冒悸而渴,小便不利,腹中满,按之濡似胶艾汤之证。


但如图A所示,本方的抵抗和压痛部位在脐上方。

但文中却有“如图所示,小腹如有物……”等文字,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稻叶文礼对小腹有独自的解释。

▲图A 芎归胶艾汤及猪苓汤证
作为“桃军丸证二图”之图B,文礼在该图说明中道:“古今医书,大概将脐以下名为小腹,吾门仅将脐旁以上之左右为小腹。

盖虽与古今医书不合,但医原以事实为本,若以一定病位为主,即以毒之所在而定其名。

大凡此方之证,世间可谓甚多,余治疗数百人后,若论其效,未有不确者。

且吾师鹤先生,虽为慕东洞翁者,但未入其门,以己天资之力,究极腹诊,至其精妙之所,为世俗之论所不及”。

由此看来,其对小腹的看法,似为其师鹤泰荣所遗,该观点是否真的正确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吧。

▲图B 桃军丸证二图
汤本求真在前面提到的著作中,关于本方腹证一项,论述如下:“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

漏下为子宫出血甚者。

胞阻的胞为子宫。

金鉴曰,胞阻者胞中气血不和而阻其化育也。

因本方中也有地黄,下腹状态如前所述,常为左侧腹直肌挛急,按之疼痛。

呈该腹形状者,下腹痛,或有出血,或不孕,或流产,皆为本方主治之证。


另外,关于引文中提到的地黄的腹部形状,汤本求真在八味丸腹证一项有所论及:“……仲师方中含有地黄者,为本方、三物黄芩汤、芎归胶艾汤、炙甘草汤、黄土汤等五方,其腹形状均或为为下腹部软满无抵抗,按之如棉,或为触之有牵拉收紧样感觉(恩师和田先生所发现)……”
但如何评价其所论之下腹部软满无抵抗按之如棉呢,如果说配伍地黄的古方腹候均如此,笔者是不太相信的。

7 温经汤
温经汤证为虚证,故其腹力为中等度略软,但也并非软弱无力的程度。

本方的瘀血压痛点与前述当归芍药散基本相同,有时还可触及脐下二横指处附近横向椭圆形的轻度抵抗和压痛。

但如果从本方应用而言,这些压痛点可看做次要指征,主要指征应当是手掌烦热、下腹部冷胀不适、口唇干燥、月经异常、不规则出血、不孕,腰膝发凉等症
状。

本文选摘自藤平健先生原著《汉方腹诊讲座》(《伤寒论腹诊讲座论著选译(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