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为王》教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作品版权由王玉忠老师所有,授权予北京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擅自复制、传播。
本公司热忱欢迎广大一线教师加入我们的作者队伍。
有意者
请登录高考资源网()
版权所有,盗用必究!
6 我若为王
【背景资料】
一、关于作者(姚树)
聂绀弩(1903—1986),笔名有耳耶、萧今度等。
湖北京山人。
1924年人黄埔军校,1925年进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7年回国,曾任中央通讯社副主任。
1932年参加左联,1934年编辑《中华日报》副刊《动向》。
1938年到延安,不久到新四军编辑《抗敌》杂志。
1940年参加《野草》编辑部。
1945~1946年任重庆《商务日报》和《新民报》副刊编辑。
建国后,任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文学部主任。
杂文集有《关于知识分子》(1938)、《历史的奥秘》(1941)、《蛇与塔》(1941)、《血书》(1949)、《二鸦杂文》(1950)、《寸磔纸老虎》(1951)、《聂绀弩杂文选》(1956)、《聂绀弩杂文集》(1981)。
另有《中国古典小说论集》《聂绀弩诗全编》。
聂绀弩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
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以耳耶、萧今度、迈斯、悍膂、淡台、灭暗等为笔名,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创作了大量的战斗杂文。
对于聂绀弩的战斗杂文,人们早就给予很高的评价。
1947年林默涵在评论聂绀弩的杂文《往星中》时说:“绀弩先生是我向所敬爱的作家,他的许多杂文,都是有力的响箭,常常射中了敌人的鼻梁。
”(《天上与人间》,刊于《野草》新四号)解放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专著也都指出了聂绀弩在杂文创作上的成就。
1982年胡乔木在为聂绀弩的旧体诗集《散宜生诗》写的《序》中说:“绀弩同志是当代不可多得的杂文家,这有他的《聂绀弩杂文集》(三联书店出版)为证。
”(《人民日报》1982年8月16日)杂文大家夏衍在一次座谈会上回顾他的杂文创作历程时说,他写杂文“先是学鲁迅,后来是学绀弩,绀弩的‘鲁迅笔法’几乎可以乱真,至今我案头还摆着一本他的杂文。
”(《杂文复兴首先要学鲁迅》,刊于《新观察》1982年第24期)但是,对于这样的战斗杂文大家,“人们对他还缺乏研究”(张大明:《杂文还活着——聂绀弩的杂文值得一读》,刊于《读书》1982年第10期)。
(节选自《20世纪中国杂文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二、聂绀弩的勇气与才气(姜振昌)
清人叶燮说:“文章千古事,苟无胆,何能千古乎?吾故曰:无胆则笔墨畏缩。
胆既诎矣,才何由而得伸乎?”真正的艺术家不但要有艺术良知,而且要具备艺术勇气。
对于优秀的杂文作家来说更是如此。
这是由杂文直接干预现实、参与政治、抨击邪恶的特性所决定的。
在这方面,聂绀弩的表现非同一般。
前面已说过,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帮闲帮凶的批判,是聂绀弩杂文的一个重要内容。
他曾提醒、告诫自己时时注意“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打击旧世界的统治者”(《天亮了·序》)。
可以说这是聂绀弩全部杂文中最有价值、最富生气的部分。
这种倾向还直接影响着他对其他问题的涉及:他抨击过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礼教,大都是反动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例如,他指出“孝”道的实质,就是要儿女长大后成为“惯于向强权屈膝的柔顺的奴才”,这“于皇帝阔人之流是有利的”。
聂绀弩像鲁迅那样,敢于用自己的笔对付反动当局的手枪,除了在作品中运用大量隐喻、讽喻之外,被他指名道姓抨击的国民党要员就有汪精卫、潘公展、萧毅肃、孙元良、张笃伦,甚至蒋介石。
中国原本是“官本位”的国家,权力意味着一切。
因之,封建君臣们历来都有像神佛一
样的庄严相,处处要金妆彩绘,掉一块皮露出麻布泥胎便是不敬,更何况赤裸裸地点名批判呢?这无疑比泛泛的社会批评要危险、艰难得多。
在桂林的时候,国民党中央图书杂志审查机关审查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聂绀弩。
重庆的军政当局也把他视作眼中钉、肉中刺。
他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迫害。
然而,聂绀弩对此毫无惧色,甚至公开为自己的作品能让“统治者感到我打在他们身上的拳头的分量”而骄傲和自豪,他在《天亮了·序》中说:“这是比批评我的人更公平的批评,是比赞美我的人更切实的赞美,这光荣是属于我的!”从桂林到重庆再到香港,他抨击反动统治者的杂文越写越多,这就实在非有一种伟大的勇敢精神支撑不可。
如果说,一般作者能做到这样就已属十分难能可贵的话,那么聂绀弩则更有其非同寻常的地方:聂绀弩原是国民党军官和国民党党员,从1928年起曾兼任过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副主任的要职,按说是有所皈依并受到器重的。
但他却不因此而“愚忠”,也不像有些身居官场的知识者那样将自己陷入一种渴望人格独立而又有所恐惧的矛盾之中,在心灵深处挑起极不和谐的紧张冲突。
他决不放弃批判的权利,并依据内心准则而自由行动,因此便常常遭受“背后的枪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因反对国民党打内战,主张停止“剿共”联合抗日,并亲自到请愿学生中散发反日传单,受到反动当局通缉,从此便彻底脱离了国民党。
由此产生的“逆反”情绪无疑加重了他对反动政权的敌意,但这首先离不开他自身所具有的那种“特立独行”的气节和勇敢精神。
而支持这种精神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识见,是一个正直的、具有良知的作家所不能推卸的历史责任感。
祖国的命运是那么坎坷多难,当权者们是那样昏庸腐败,而国人们又大多像“猪羊”一样地任人宰割、任“监斩官”们“泰然自若”(《怀〈柚子〉》),像母亲拷问自己的儿子一样,聂绀弩不能不作出勇敢的抉择。
归根结底,聂绀弩对真理和事业有着绝对属于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一旦认准就义无反顾,穷追到底,有的是不受别人命令、不顾个人利害的诚心和勇气,甚至“劝以爵禄不肯移,惧以斧钺不肯止”(清·魏禧语)。
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土壤上因特殊际遇才产生出的像鲁迅所推崇的极有韧性、绝无媚骨、超凡脱俗的“摩罗”战士一样的优异之士,五四以后除鲁迅、闻一多之外还不多见。
勇气和才气是杂文家不可或缺的一对翅膀。
有才无勇固然不可,大彻大悟必须靠大无畏精神来支持,靠“殉道”精神来补充;然而有勇无才也决不是好的杂文家,因为失却后者,其作品只能变得干巴巴,味同嚼蜡,或者只有骨力而缺乏灵气。
因而谙熟杂文创作规律的日本作家厨川白村曾指出:“作者这一面,既须很富于诗才学殖,而对于人生的各种现象,又有奇警的锐敏的透察力才对,否则,要做Essayist,到底不成功”。
聂绀弩无疑属于那种才气横溢、天分极高的作家。
有人说他“几乎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不会让人久盼,确是一位七步成章的才子”。
这固然是基于他的先天素质,当他还在刚刚启蒙读《三字经》的时候,就曾因“对句”的奇特而将授课先生惊得激动不已;但更重要的在于他的后天修养,因为人归根结底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任何先天素质的深化和提高,只能有赖于作家在实践活动中博学、冶炼才能完成,《文心雕龙·体性篇》所说的“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就不但阐明了作家个性的形成包括先天禀赋、气质等因素,更强调了后天的学识、实践的重要性。
聂绀弩的文化层次较高,他虽然没有受过非常系统的高等教育,但知识积累却相当丰厚,学贯中西,对新事物、新思潮更是如饥似渴地接受。
同时他参过军,从过政,作过编辑,写过诗歌和小说,到过不少国家,见多识广,加之肯动脑筋,勤于思索,这就使他的天资得以充分地发展,有条件成为才华型的杂文作家。
聂绀弩在杂文创作中体现出的才气主要有三个方面:敏锐的思维、不拘一格的形式和极富文采的语言。
随便翻开他的一篇作品,都可以感受到思维敏感而又锐利的特点。
聂绀弩观察生活、捕捉素材的能力特别强,确有巴尔扎克所要求的“蜗牛般的眼观四方的目力、狗一般的嗅觉、田鼠般的耳朵”。
他能够从一些看似平常的事件中,发现甚或预测阶级力量的消长、社会的变化和时代发展的趋向。
而尤能体现其杂文敏锐特点的,是在他与论敌论战中善于发现论敌的言行不一、自相矛盾之处展开攻势,从而战胜对手。
例如,鲁迅逝世后,向培良多次发表文章攻击鲁迅,说鲁迅“性情狷急,睚眦不忘,又不肯下人”,“琐屑争斗,猜疑自苦,胸襟日益褊狭”。
聂绀弩在《鲁迅的褊狭与向培良的大度》一文中,以无数的事例解释了鲁迅的“褊狭”与“不褊
狭”之后,写道:和鲁迅对于别人的不“褊狭”相反,向培良对于鲁迅却常常是“褊狭”的,“据我所知,他是像伍子胥鞭打楚平王的尸骸一样鞭打过两次了。
我不知道和‘褊狭’对立的,是不是就是大度,也不知道说别人‘褊狭’,是不是因为自己大度,如果是,向培良先生一次两次地鞭尸,莫非倒是大度的真正表现吗?”聂绀弩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有力地回击了向培良对鲁迅的攻击。
其他诸如《老子的全集》《伦理三见》《谈杂文》《女权论辨·题记》《颂中国古代的选举》等文与《鲁迅的褊狭与向培良的大度》相比,也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正因为聂绀弩具有深邃的思想洞察力和敏锐的眼光,他才能在形形色色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中,发现表层后面掩藏着的矛盾、荒谬、虚伪的东西,例如,“孝道讲得太过,或反为离间恩谊,戕害性情之蟊贼。
大舜号泣于曼天,其失也矫;文王为世子,其失也伪,郭巨埋儿,其失也狠;曹娥救父,其失也愚;而一切孝行故事,皆非本有,而为说教者‘创作’,其失也诬”(《诸夏有君论》)。
虽系只言片语,却同样洞幽烛微,令人回味无穷。
这种敏锐的思维能力还常常促使他能超凡拔俗,在真理的认同上显示出独立的价值判断意识。
例如,“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现代史上较为敏感的话题,他能在对知识者的片面责难声中更多地看到了他们所固有的许多宝贵之处,力抹着被人为地涂在他们身上的种种污垢,并且强调指出:“被奴役被蒙混了几千年的无智大众”,“在把知识夺回以前,在争取自身解放的运动中,正迫切地需要着知识分子的助力”(《关于知识分子》)。
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他没有盲目地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在与封建“皇帝老子”“代表人民选举”的对比中,将其作为鞭挞国民党政府所谓“民主政治”的参照物(《颂中国古代的选举》)。
最值得重视的是那篇以“推己及人”的方式写成的《我若为王》,在文中作者没有一般地批判皇权思想,而是说,“我若为王”之后,肯定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任何过错,听不到任何反对的声音。
然而“我”却翻然醒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
王权和奴才是一对孪生子,后者甚至比前者更可怕,它是王权思想赖以生存的温床。
因而作者以满腔悲愤的心情写道:“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作品由对皇权思想的形象化揭示而转入的对奴性的批判,正是从一般作者和读者思考止步的地方、从浅尝辄止者容易满足的地方起步的,因而显得新颖、深邃、不同凡响。
聂绀弩反对将杂文形式固定在一个僵化的模式里,他说:“杂文还没有定型在一种特定的格式里,只要觉得有战斗性,讽刺性,特别是有寓言性便行了。
”在杂文创作中,聂绀弩实现了他自己的这一主张。
他的杂文常常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和不同时地、不同审美趣味,巧妙地变幻着各种各样的形式,显示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貌。
他的大量的以立论或驳论为主的作品自不待言,其他的诸如:《阔人礼赞》被他赋予了散文诗般的题目和意境;他把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专制制度的《韩康的药店》,写成了一个富于喜剧性的“新编故事”;《怎样做母亲》在他的笔下,充满了短篇小说和叙事散文一样的情趣和波澜。
文学创作常容易被体裁的机械性所束缚,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成为分工的奴隶,分工所具有的限制人的、使人片面化的影响”。
鲁迅逝世后,不少杂文作家逐渐习惯于将自己框定在单一的、狭窄的、封闭的议论圈子里,与其他文学体裁互不侵犯。
这样做固然容易突出杂文的议论特性,但却妨碍了杂文汲取其他文学体裁的丰富营养,因而也势必影响其艺术表现力和思想震撼力。
聂绀弩的上述做法,不是有意抹杀杂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而是以一种“拿来主义”的眼光和气魄,兼收并蓄,打破了文学体裁的狭隘局限,使杂文获得更加丰富的表现力,甚至具有诗的风采和魅力。
聂绀弩在创作中挥洒自如地融合多种文学因素,为中国现代杂文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经验。
聂绀弩的杂文语言很富有文采。
杂文说到底是一种议论文体。
由于议论本身的抽象性,如果不是有意打破文体形式上狭隘的格局,可供凭借的技巧毕竟是有限的,这时,语言本身的是否富有文采就显得十分重要。
大约是受鲁迅的影响,聂绀弩极少使用枯燥呆板、拖泥带水、佶屈聱牙的文字。
他用笔“曲”却不蔓,精练含蓄,生动传神。
一些平常的生活现象,普通的人情事理,
一经他点化,就妙趣横生,显示出神奇的艺术力量。
例如《明术》对“鞭尸”现象的抨击:楚平王是伟大的,因为他的尸体也可以使英雄们建功立业。
伍子胥也是伟大的,因为当他鞭打楚平王的尸体的时候,那尸体连哼也不敢哼一声。
然而伍子胥却是无法可想,兴师动众地赶来,楚平王已经死了,就只好鞭尸泄愤。
伍子胥的徒孙们则不然,楚平王活着的时候,一个个销声匿迹,不知躲在何处;刚一死,他们就从各个角落里伸出头来。
楚平王的尸体莞尔笑曰:“山人早已算就了!”
短短一百余字,入木三分地刻画出鞭尸者们的丑行恶德。
这段文字以一种谐谑和嘲讽的格调,通过夸张、变形、隐喻等表现方式,对鞭尸者作了尽情的嘲弄和鞭挞。
合起来看,通篇都是“形象化的议论”;分开看,一句话抑或几个字,也大都形象可感,包含着丰富的内涵:“那尸体连哼也不敢哼一声”,一句话就精到地揭示、同时也嘲讽了鞭尸者们的嚣张气焰;而一个“伸”字,则把伍子胥的徒孙们(自然使人们联想到鲁迅身后的攻击者们)只能死后鞭尸的卑鄙丑态写活了,他们比伍子胥还不如;而最后一句,既是对这一现象的规律性概括,又以楚平王的大度对这些鞭尸者们的渺小作了生动的映衬。
于是,聂绀弩的杂文语言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既隽永幽默,也机敏便捷、辛辣深刻。
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当然不只是作者对遣词造句的考究,关键的还在于:其语言是饱含着思想与激情的有生命力的活语言,是独特的思想与强烈的激情赋予了作品的语言以内在的血脉,它们在作品中的涌动宛如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载动着遣词造句一泻千里或慢慢流淌,有时澄静如练,有时则浪花翻卷,最终使抽象的议论变得生动、形象、斐然成章。
(节选自《中国现代杂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示范教案】
我若为王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大开大合的结构特点,理清全文思路,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二、学习作者采用虚拟假定的写法,用简短的篇幅淋漓尽致地表达观点的特点。
三、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隽永幽默、机敏便捷、辛辣深刻的语言。
四、认识本文铲除一切奴种的思想深刻。
教学建议
一、不妨从本文大开大合的结构人手,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二、要使学生认识到,本文思想的深刻性在于:不是一般性地批判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而是对皇权的基础——奴才,表示了尤为强烈的愤慨,非要铲除一切奴种不可。
三、引导学生体会,如果从正面批判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写几十万字还怕不够,难得的是作者采用虚拟假定的写法,用短短一千多字就波澜起伏地把观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四、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隽永幽默、机敏便捷、辛辣深刻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名篇《灯下漫笔》中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归纳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把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之外,同时也鞭挞了国民
的奴性人格,而后者是封建统治得以维持的基础。
其实有很多有识之士都深深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请看聂绀弩先生的《我若为王》。
二、作者简介
聂绀弩(1903—1986),笔名有耳耶、萧今度等。
湖北京山人。
1924年人黄埔军校,1925年进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7年回国,曾任中央通讯社副主任。
1932年参加左联,1934年编辑《中华日报》副刊《动向》。
1938年到延安,不久到新四军编辑《抗敌》杂志。
1940年参加《野草》编辑部。
1945~1946年任重庆《商务日报》和《新民报》副刊编辑。
建国后,任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文学部主任。
杂文集有《关于知识分子》(1938)、《历史的奥秘》(1941)、《蛇与塔》(1941)、《血书》(1949)、《二鸦杂文》(1950)、《寸磔纸老虎》(1951)、《聂绀弩杂文选》(1956)、《聂绀弩杂文集》(1981)。
另有《中国古典小说论集》《聂绀弩诗全编》。
聂绀弩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
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以耳耶、萧今度、迈斯、悍膂、淡台、灭暗等为笔名,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创作了大量的战斗杂文。
三、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这是没有疑问的。
它的思想的深刻性在于,不是一般地批判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
课文假设“我若为王”以后的种种情景,“我”将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任何过错,听不到任何反对的声音。
然而“我”却突然觉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
皇权和奴才是一对双胞胎,后者是前者生存的基础。
因而作者以满腔悲愤的心情写道:“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作品由对皇权意识的形象化批判转入对奴才思想的抨击,正是从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的,因而课文的思想性显得尖锐、深刻,不同凡响。
四、课文分析
文章的寓意也许不难理解,那就是批判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
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所以必须批判,必得铲除,就在于它是“封建的残物”,泯灭人性,阻碍社会发展。
“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
”难得的是笔致的曲折跌宕,表现的淋漓酣畅。
文忌平淡,要讲究开合擒纵,疾徐虚实,作者可谓深谙此道。
文章要批判王权观念和奴才意识,可偏不从正面落笔,而是从反面切入。
先假定我若为王该如何,此谓之开或纵。
文章的思路和笔触的确放得开,全文八段,有四大段是设想我若为王该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作者充分发挥想像的作用,由妻子、儿女一直联想到自身。
“我若为王”,妻子、儿女们不管有才无才,有德无德,都会被捧为贵人,而我则将具有无上的威权,将没有任何过失,将看不到任何不驯顺的人,将听不到任何反对的声音。
在这四大段中,作者用铺排的方式,层层推进,把势蓄得很足,但这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作者真正的用心是先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跌在实处,示其本相,这叫捧高跌重。
果然,“我”在登上权力的宝座之后,并不感到怎样的得意,相反,“我甚至会感到单调、寂寞和孤独”。
我终于醒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
这一段是过渡。
至此,我们终于明白了上面种种虚设的假象,都是为正面展开议论和批判作铺垫的,用的是欲擒故纵之法。
王权和奴才是一对孪生子,不仅彼此都无人气,而且阻碍社会进步。
作者对此表示了深深的憎恶和愤慨:“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这一层是文章的核心,前面都是虚写,这一层才真正落到实处,亦谓之合。
要是平常人,文章写到这里也许就难以为继了,可作者忽地又宕开一笔,另翻出一层意思。
因为对奴才首领地位的反省和痛恨,“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
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这一层说得斩钉截铁,与前半部分的舒徐轻漫又自不同,充分显示了作者铲除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愿望。
最后一段,是全文收束,理清文章脉络,表明作者心迹,此又一合。
五、问题探讨
1.课文描绘“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景,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假定又假定”的前三段联想,句式几乎相同,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明确:课文描绘“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景,是为下文正面展开议论和批判作铺垫。
作者设想“我若为王”后出现的情形,由妻子、儿女一直联想到自身,把势蓄得很足。
但这仅是手段。
真正的目的是,先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示其本相,加以批判。
这叫欲擒故纵。
“假定又假定”的前三段联想,句式几乎相同,用铺排的方式,层层推进。
在表达上,起到强调的作用。
2.下列语句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1)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明确:上文写到,作者对王权和奴才这一对孪生子表示深深的憎恶和愤慨:“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作者在这里又翻出一层意思,认为奴才比王权更可怕,它是王权思想赖以存在的温床,因而“不留一个奴种在人间”,斩钉截铁地表示铲除一切奴种的强烈愿望。
2.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
“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明确:意思说,世界上没有了奴才,“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那么,“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真的人们”了。
对这种景象,“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