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初二初中物理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初二初中物理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估测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一名中学生的升高约160mm
B.太原11月份的平均气温约30℃
C.教室里课桌的高度约0.8m
D.中学生跑完50m所用的时间约3s
2.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A.5.1Km=5.1Km×1000m=5100m B.5.1Km=5.1Km×1000=5100m
C.5.1Km=5.1×1000=5100m D.5.1Km=5.1×1000m=5100m
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时出现的误差就是错误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误差是由于操作错误造成的
D.利用精密仪器测量可消除误差
4.自行车是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我市为市民提供了公共自行车的服务,如图是小聪骑着公共自行车沿迎泽大街自西向东骑行,看到两旁的高楼向西运动,小聪选择的参照物是()
A.小聪骑的自行车B.对面驶来的汽车
C.迎泽大街D.天上飞过的小鸟
5.如图为一枚古钱币,人们常用手指弹银元边缘并移动到耳边听其声音来鉴别银元的真假,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A.声速B.响度C.音色D.回音
6.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D.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7.地震前,地下的地层岩石运动或断裂会产生次声波.某些动物会接收到并做出反应.如图是几种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其中能提前感受到地震的动物是()
A.狗B.猫C.蝙蝠D.海豚
8.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其原理是()
A.凝固吸热B.熔化吸热C.凝华放热D.液化放热
9.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它的熔点也在升高
B.在第6min时该物质已全部熔化
C.该曲线可能是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D.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10.如图是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两木块每次曝光时自左向右运动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在下列v﹣t图象中正确描述两木块运动情况的是()
A.B.
C.D.
二、填空题
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放在真空罩里的发声手机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这说明了;严禁爬雪山的登山运动员高声喊叫,是为了防止声波传递而引起雪崩.
2.如图是某住宅小区内的提示牌,图中A表示在处减弱噪声,图中B表示的含义是,按规定,汽车在小区内行驶100m至少需要 s.
3.如图是将三个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与甲音调相同的是 ,响度相同的是 .
4.在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有一种独特的取水方法,日落后的几个小时,甲壳虫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将头插进沙里,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如图所示,当水珠越聚越多时,这些水珠就会沿着弓形背滚落入甲壳虫的嘴中.水珠的形成属于水蒸气 的现象(填写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在这个过程中物质会 (选填“吸热”或“放热”).举出一个与此现象形成原理相同的生活实例 .
5.甲、乙两车分别从公路上的P 、Q 两点同时同向沿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v 甲、v 乙,经过4s 甲、乙两车相遇,已知P 、Q 间的距离为s ,如图是它们运动的s ﹣t 图象,由图可知:甲、乙两车都在做 运动,v 甲 v 乙,s= m .
6.如图是一支自制的简易温度计,它是利用液体 的原理制成的,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自制温度计先后放入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标出液柱达到的位置分别为A 和B ,再将一支刻度尺放在旁边作为温度计的刻度,则此温
度计的分度值是 ℃,为了使度数更精确,可选择 的玻璃管.
7.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 ,某次试验中,他驾车以20m/s 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测得的行驶距离为33m ,其中反应过程中的行驶距离是 m ;在相同情况下,他边打电话边驾车时测得的行驶距离为39m ,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 s .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 (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
三、作图题
取甲、乙两只相同型号的温度计,其中甲玻璃泡上裹着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将它们同时挂在同一教室的通风处,记录的数据如下表,请在如图的甲、乙中分别作出两支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情况的大致图
象.
四、简答题
去年寒假期间,小聪到太原五龙滑雪场滑雪,恰逢有一块空地正在人工造雪,如图所示,造雪机在不断将水吸入,并持续从造雪机的前方喷出“白雾”,而在“白雾”下方,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白雪”,请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人
工造雪”的成因.
五、实验题
1.小聪将图中的齿数不同、大小和材料均相同的发音齿轮分别装在同一玩具电动机上,当齿轮以相同的转速匀速转
动时,用大小的力将一张硬纸片分别接触四个不同的齿轮,使硬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分别是“dou(1)”“rui (2)”“mi(3)”“fa(4)”四个音阶,其中使硬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为fa(4)的齿轮为;接着,他用大小不同
的力将一张硬纸片接触转速不变的同一齿轮,这是探究声音的与的关
系.
2.小明和小华分别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水温接近90℃,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如图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象.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在如图甲的一处错误是:;
(2)在改正后的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液柱到达图乙所示位置时的水温是℃,同时看到水中有气泡不断上升、变小、到水面消失,这是水(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现象;
(3)分析图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烧杯中水的不同.
3.小聪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影响木块运动快慢的因素,他将一个木块从斜面上静止释放,当撞上金属片时,测出
所用的时间,再算出木块在此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表是用粗糙程度相同、质量不同的木块做实验测得的数据,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需要测量的运动距离s;
(2)在四次实验中,木块的平均速度都是 m/s,通过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木块从斜面滑下的快慢与木块
的无关.
试验次数木块质量/g运动距离/m运动时间/s
4.小聪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了一个“比较不同种类液体蒸发快慢”的实验.首先,在吸管的中间插入一枚大头针,如
图甲所示,把大头针的两端搭在两个纸杯的边沿并使吸管保持水平平衡;其次,在这两纸杯中分别倒入少许质量、温度相等的酒精与水,取两片相同的纸巾分别浸入酒精与水中;待杯中酒精与水全部被纸巾吸收后,取出湿纸巾分别摊开相同的面积并挂在吸管的两端,如图乙所示然后调节两片纸巾的位置直到吸管恢复平衡.(空气流速不变)
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实验中,最终看到吸有的纸巾的一端下沉,说明蒸发的快;
(2)若想利用这套装置继续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大小的关系,他应该在空气流速不变时,控制液体的相同,改变湿纸巾的,再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
六、综合题
请欣赏下面的一首诗并解答下列问题:
傍晚农村小河旁,姑娘独自洗衣裳,湿衣叠放石板面,棒打衣物响四方,小弟沿河踏歌来,见景一事费思量,棒打衣服悄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
(1)这首诗加横线部分的声学知识有,;(写出两条即可)
(2)若小弟看到“棒打衣物”到“棒举空中”所用时间为0.4s,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计算小弟与洗衣姑娘之间的距离.
七、计算题
暑假小聪和妈妈乘坐K520到距太原880km的北戴河旅游,列车于8月10日19:20出发,此日实际到站如图所示.在行驶途中,列车以144km/h的速度匀速全部通过长度为400m的隧道所用的时间是25s.请你计算:
(1)该列车从太原开往北戴河的实际平均速度;(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该列车的长度.
山西初二初中物理期中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估测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一名中学生的升高约160mm
B.太原11月份的平均气温约30℃
C.教室里课桌的高度约0.8m
D.中学生跑完50m所用的时间约3s
【答案】C
【解析】解:
A、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60cm=1600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太原11月份气温就很低了,最高气温不超过30℃,平均气温更不可能达到30℃.故B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0.8m左右.故C符合实际;
D、中学生50m跑的时间一般在7s左右,不可能为3s.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点评】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2.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A.5.1Km=5.1Km×1000m=5100m B.5.1Km=5.1Km×1000=5100m
C.5.1Km=5.1×1000=5100m D.5.1Km=5.1×1000m=5100m
【答案】D
【解析】解:5.1km=5.1×1km=5.1×1000m=5100m.
故选D.
【点评】物理上的数据包括数值和单位,数值表示倍数,物理上任何一种单位的换算,前面的倍数不进行单位换算,只是把后面的单位进行单位换算.
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时出现的误差就是错误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C.误差是由于操作错误造成的
D.利用精密仪器测量可消除误差
【答案】B
【解析】解:(1)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此误差不是由于测量方法
错误造成的,故AC错误;
(2)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
误差.所以选项B正确,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4.自行车是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我市为市民提供了公共自行车的服务,如图是小聪骑着公共自行车沿迎泽大街自
西向东骑行,看到两旁的高楼向西运动,小聪选择的参照物是()
A.小聪骑的自行车B.对面驶来的汽车
C.迎泽大街D.天上飞过的小鸟
【答案】A
【解析】解:A、以小聪同学的自行车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与自行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路两面的高楼是向西
运动的,故A正确;
B、对面驶来的公共汽车是向西运动的,以公共汽车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与公共汽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路两
面的高楼是向东运动的,故B错误;
C、以迎泽大街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和迎泽大街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路两面的高楼是静止的,故C错误;
D、以天上飞过的小鸟为参照物,路两面的高楼和天上飞过的小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由于天上飞过的小鸟的方向
不确定,所以路两面的高楼运动的方向是不确定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谁是参照物时,关键是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没有位置的变化.
5.如图为一枚古钱币,人们常用手指弹银元边缘并移动到耳边听其声音来鉴别银元的真假,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
A.声速B.响度C.音色D.回音
【答案】C
【解析】解:人们常用手指弹银元边缘并移动到耳边听其声音,是因为银元的真假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音色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6.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D.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答案】D
【解析】解:
A、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
B、小鸟的“唧唧”声也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
C、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是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不符合题意;
D、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说明水能够传播声音,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学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7.地震前,地下的地层岩石运动或断裂会产生次声波.某些动物会接收到并做出反应.如图是几种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其中能提前感受到地震的动物是()
A.狗B.猫C.蝙蝠D.海豚
【答案】A
【解析】解:因为地震产生的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而图中的狗听觉频率是15Hz~50000Hz,正是在此范围之内,所以狗会有较为明显的反应.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次声波的频率,结合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即可判断哪些动物可以听到次声波.
8.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其原理是()
A.凝固吸热B.熔化吸热C.凝华放热D.液化放热
【答案】B
【解析】解: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是因为冰块熔化会吸热,使饮料的温度降低.
故选B.
【点评】解此题的难点:一是对于物态变化种类的判断,二是对于物态变化对应的吸放热的记忆.
9.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它的熔点也在升高
B.在第6min时该物质已全部熔化
C.该曲线可能是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D.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解:A、从图象上看,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但不能表示它的熔点也在升高,故本选项说法错误.
B、由图可知,在第6min时该物质刚开始熔化,故本选项说法错误.
C、该曲线是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蜡不是晶体,所以不可能是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故本选项说法错误.
D、BC段表示该物质温度不随时间改变,说明该物质正在熔化,因此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
变,故本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的熔化图象.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与晶体有关的信息.关键是掌握晶体的熔化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10.如图是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两木块每次曝光时自左向右运动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连
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在下列v﹣t图象中正确描述两木块运动情况的是()
A.B.
C.D.
【答案】A
【解析】解:由图可知,其中一个木块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做匀速直线运动,一个木块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断增大,做加速直线运动.
图象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在v﹣t图象中,匀速直线运动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A、A图象表示一个木块做加速直线运动,一个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符合题意;
B、B图象表示两个木块都做减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C图象表示一个木块做减速直线运动,一个木块做匀速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D图象表示两个木块都做加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填空题
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放在真空罩
里的发声手机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这说明了;严禁爬雪山的登山运动员高声喊叫,是为了
防止声波传递而引起雪崩.
【答案】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能量
【解析】解: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发声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③爬雪山的登山运动员严禁高声喊叫,其原因是防止声波传递能量,容易引起雪崩.
故答案为: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能量.
【点评】此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传播的条件和声音的特性,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2.如图是某住宅小区内的提示牌,图中A表示在处减弱噪声,图中B表示的含义是,按规定,汽车在小区内行驶100m至少需要 s.
【答案】声源;最大车速不超过5km/h;72
【解析】解:(1)图中A是禁鸣标志,禁鸣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2)图中B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汽车最大速度不能超过5km/h,
由v=可得在不违反交通法规的前提下,汽车在小区内行驶100m时间:
t===0.02h=72s.
故答案为:声源;最大车速不超过5km/h;72.
【点评】①明确减弱噪声与监测噪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是此题容易迷惑人的地方.再去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②由标志牌获取足够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标志牌,我们应能够读懂各种标志牌,懂得标志牌所表示的含义.
3.如图是将三个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与甲音调相同的是 ,响度相同的是 .
【答案】乙;甲、丙
【解析】解:(1)甲、乙两图中,波的疏密程度相同,因此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甲、乙音调相同; (2)甲、丙两图中,波的幅度大小相同,说明振幅相同,因此响度相同. 故答案为:乙;甲、丙.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音调和响度的掌握,知道影响它们大小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同时要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4.在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有一种独特的取水方法,日落后的几个小时,甲壳虫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将头插进沙里,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如图所示,当水珠越聚越多时,这些水珠就会沿着弓形背滚落入甲壳虫的嘴中.水珠的形成属于水蒸气 的现象(填写一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在这个过程中物质会 (选填“吸热”或“放热”).举出一个与此现象形成原理相同的生活实例 .
【答案】液化;放热;冬天从室外进入室内时,眼镜片上出现的小水珠
【解析】解:小水珠是液态,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 冬天从室外进入室内时,眼镜片上出现的小水珠,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故答案为:液化;放热;冬天从室外进入室内时,眼镜片上出现的小水珠.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解答这类题我们首先要判断出生成物的状态.
5.甲、乙两车分别从公路上的P 、Q 两点同时同向沿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v 甲、v 乙,经过4s 甲、乙两车相遇,已知P 、Q 间的距离为s ,如图是它们运动的s ﹣t 图象,由图可知:甲、乙两车都在做 运动,v 甲 v 乙,s= m .
【答案】匀速直线;大于;8
【解析】解:(1)由图象知:甲乙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甲的速度:v 甲==
=1m/s ; 乙的速度:v 乙=
=
=3m/s ;
所以v 乙>v 甲;
(3)由图象读出经过4s 时,甲行驶的路程s 甲=4m ,乙行驶的路程s 乙=12m ,所以P 、Q 间的距离为s=s 乙﹣s 甲=12m ﹣4m=8m .
故答案为:匀速直线;大于;8.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读懂图象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6.如图是一支自制的简易温度计,它是利用液体 的原理制成的,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自制温度计先后放入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标出液柱达到的位置分别为A 和B ,再将一支刻度尺放在旁边作为温度计的刻度,则此温
度计的分度值是 ℃,为了使度数更精确,可选择 的玻璃管.
【答案】热胀冷缩;2.5;较细 【解析】解:
(1)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为了给他标上刻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将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将液面处标记为0℃;再将温度计放入沸水中,将液面处标记为100℃.
由题意知,A 处的温度为0℃,B 处的温度是100℃,所以每厘米的温度是t 0=
=25℃;如图,该刻度尺的分
度值是1mm;当时实际刻度高出0℃处1cm,所以实际温度为25℃,由图知,刻度尺1mm对应的温度值为
2.5℃,即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5℃.
(3)玻璃管越细,液体热胀冷缩引起液柱的变化越明显.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2.5;较细.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温度计的选用及温度计的读数,此题关键是搞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和标注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计算出每毫米代表的温度.
7.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某次试验中,他驾车以20m/s的速度
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测得的行驶距离为33m,其中反应过程中的行驶距离是 m;
在相同情况下,他边打电话边驾车时测得的行驶距离为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 s.由此研究可知,
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
【答案】8;0.7;变慢
【解析】解:(1)由题知,反应时间是t=0.4s,此时的速度是v=20m/s,
根据v=可得,此时运动的距离:
s=vt=20m/s×0.4s=8m,
故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即经过8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
(2)据(1)可知,汽车的司机反应后的距离是:
s=33m﹣8m=25m,
故当司机打电话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即汽车司机从发现情况到刹车运动的距离是:
=39m﹣25m=14m,
s
1
故据v=得,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
t===0.7s;
故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变慢.
故答案为:8;0.7;变慢.
【点评】此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读懂题意题意,并能准确的利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是解决该题的关键.三、作图题
取甲、乙两只相同型号的温度计,其中甲玻璃泡上裹着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将它们同时挂在同一教室的通风处,记录的数据如下表,请在如图的甲、乙中分别作出两支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情况的大致图
象.
时间/min012345
【答案】如下图的甲乙所示
【解析】解:
根据表格中数据分别在甲乙两图中描点,并用直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数据作图的能力,这是学习物理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四、简答题
去年寒假期间,小聪到太原五龙滑雪场滑雪,恰逢有一块空地正在人工造雪,如图所示,造雪机在不断将水吸入,并持续从造雪机的前方喷出“白雾”,而在“白雾”下方,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白雪”,请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人
工造雪”的成因.
【答案】见“解析”
【解析】答:人工造雪机在造雪时,吸入大量的水而产生雪,因此这个“雪”是由“水”变化来的,属于凝固现象.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分析,要抓住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这才是解题的关键.
五、实验题
1.小聪将图中的齿数不同、大小和材料均相同的发音齿轮分别装在同一玩具电动机上,当齿轮以相同的转速匀速转动时,用大小的力将一张硬纸片分别接触四个不同的齿轮,使硬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分别是“dou(1)”“rui (2)”“mi(3)”“fa(4)”四个音阶,其中使硬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为fa(4)的齿轮为;接着,他用大小不同
的力将一张硬纸片接触转速不变的同一齿轮,这是探究声音的与的关
系.
【答案】相同;A;响度;振幅
【解析】解:(1)要想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应控制声音的响度不变,即用力的大小相同;
读图可知A齿轮最密,所以当与硬纸片接触振动时,其频率最高,所以音调最高,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为fa(4);(2)用大小不同的力将一张硬纸片接触转速不变的同一齿轮,这是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故答案为:相同;A;响度;振幅.
【点评】了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并能结合实验中的要求进行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小明和小华分别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水温接近90℃,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如图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象.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在如图甲的一处错误是:;
(2)在改正后的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液柱到达图乙所示位置时的水温是℃,同时看到水中有气泡不断上升、变小、到水面消失,这是水(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现象;
(3)分析图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烧杯中水的不同.
【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容器底;(2)95;沸腾前;(3)质量
【解析】解:(1)由图知,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的底部,会导致测量结果偏高;
(2)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是零上,液柱上表面对准了90℃上面第5个小格处,读作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