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生态名著之二《自然的经济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十大生态名著之二《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
初版于1977年的《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是美国当代著名生态学者和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的第一部生态思想著作。
—作者介绍
唐纳德〃沃斯特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历史系担任美国史赫尔名誉教授。
他写作、编著和出版了八部著作,其中有《地球的终结(The Ends of Earth)》、《尘暴(Dust Bowl)》、《一条向西流淌的河(A RunningRiver to West)》等。
《尘暴》曾荣获1980年美国历史学最高奖项《班克若夫特奖》。
这是一位对我非常有吸引力的学者,同时我觉得对于在生态领域之外的读者而言,《自然的经济体系》也绝对是开卷有益的。
唐纳德〃沃斯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学者和历史学家。
《自然的经济体系》是他的成名作,多年来这本关于生态思想史的书不仅一印再印,而且还陆续被译成了其他文字。
英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安娜〃布拉姆韦尔曾对这本书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同类著作中最富有见地的作品‛;《美国历史评论》则认为沃斯特的书‚为生态学历史的研究做了良好的开端‛。
而他的代表作则是《尘暴》,该书曾获美国历史学最高奖—斑克罗夫特美国历史奖,而且从此奠定了他在美国环境史和西部史领域的学术地位。
《尘暴》一书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资本主义大农场的生产模式和美国人滥用土地的文化传统对大平原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为环境史这一新生的学科研究提供了一个杰出的范例。
该书出版后不久,他还当选为美国环境史学会主席。
—简介
●一本‚要把生态学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的书。
●勾勒西方近代以来生态思想的发展脉络、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思潮和生态运动的整体框架,深入探究当代生态思想深广的哲学根源。
●这是第一部比较系统地探讨生态学的渊源和变迁的著作。
它将生态学的发展变化臵于特定的历史画面与文化传统中予以考察,为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杰出的范例。
本书是对生态学史的广泛考察。
它溯本求源,探讨了生态学史这一概念的来源,追述了生态学史形成过程中的思想家,进而说明了生态学的发展如何决定了我们对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认知。
我们对现存世界的看法是一种文化的产物;而生态学的发展,自1 8世纪以来,就一直密切地反映着社会中各种变化的关联。
本书作者唐纳德‘沃斯特重点对那些以其观念和作品表达并影响了社会观点的个人进行了考察,对林奈、吉尔伯特〃怀特、达尔文、梭罗以及弗雷德里克〃克莱门茨、奥尔多〃利奥波德和尤金〃奥德姆这样一些20世纪的重要生态学家们作了生动的描述。
本书的结尾对生态学最近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该书以清新的笔触和卓越的史识勾勒了西方近代以来生态思想的发展脉络,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思潮和生态运动的整体框架,深入探究了当代生态思想深广的哲学根源。
正如作者所说,本书‚要把生态学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甚至要追溯到生态学命名和有历史记载之前‛。
该书以欧美,特别是英美生态思想和生态学学科的发展为主线,全面分析、介绍了生态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各种流派尤其是其中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与观点,相互间的继承关系及其对生态思想和生态学发展的贡献与局限。
他还饶有兴趣地探索了生态学与哲学、文学、物候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地理学业已形成的边缘交叉和互补互渗的学术姻缘。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重点论述了生态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的主要生态思想及其杰出思想家:吉尔伯特〃怀特、林耐、梭罗、达尔文、克莱门茨、利奥波德和怀特海等。
作者把每位重要生态思想家或生态学家放到了其所处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分析它们对其思想形成的影响。
这有利于我们从理论与现实各方面深刻地了解和把握西方各种生态思想和学术观点的发展演化规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书,对中国的生态学和哲学研究及生态保护实践均有重要意义;其中理论阐述和方法,也可填补中国生态思想史研究的空白。
—这本书的内容和过我的一些想法
作者曾这样谈起过他开始对这门科学发生兴趣的起因:在若干年前的一个冬天,在康涅狄克州的一个树林里,他看到了一些以前从未见过的野生动物,‚一只正在啄取坚硬树脂的长羽啄木鸟,一只红尾巴的飞得很低的、使那只啄木鸟恐惧地紧贴在树干上的秃鹰,一只正奔向灌木丛的狐狸和一只伏在石崖下冬眠的花鼠。
‛他被它们迷住了。
不仅因为它们就住在他旁边,而且还因为它们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美丽的综合的典范‛。
对于他这个在现代大平原—那是被他称之为‚一个野生动物几乎被农业消灭殆尽的‘生态沙漠’‛上长大的人来说,他所寄居的这个尽管已经砍伐过了和郊区化了的康涅狄克森林,仍然是一种奇观。
由此,沃斯特发现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一个召唤他去进行探索的广阔空间。
为了把生态学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沃斯特一直追溯到生态学命名和有历史记载之前。
‚生态学‛这个词直到1866年才出现,而且几乎在100年后才被广泛使用。
它的近代历史始于18
世纪,当时它是以一种更为复杂的方式出现的:是探求一种把所有地球上的有机体描述为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的观点,这个观点通常被归类于‚自然的经济体系‛。
沃斯特认为,这个短语足以概括这门学科,所以他用它来作为这本书的一条主线。
从科学思想史的角度看,《自然的经济体系》可谓开风气之先。
沃斯特认为,任何科学思想都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产物。
因此,他摆脱了科学史中仅就人物的思想和概念进行论说的惯例,在说明生态学历史的每个阶段时,都只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并把他臵于特定的历史画面之中。
在本书中,沃斯特回顾和剖析了生态思想史上每一个具有里程牌意义的人物:自然博物学者、牧师吉尔伯特〃怀特,伟大的瑞典‚花圣‛卡罗勒斯〃林奈,自然主义先驱戴维〃梭罗、查尔斯〃达尔文等,探讨了奥尔多〃利奥波德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土地道德的背景。
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对当代自然观念的起源有一种更深刻的领悟。
同时,这也是第一部比较系统地探讨生态学的渊源和变迁的著作。
生态学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
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群众性的环境保护运动,逐渐成了一项社会性的思潮。
生态学不仅从生物学中完全脱离出来,而且还演变为生态经济学、生态政治学、甚至可以冠以各种前缀的学科,如文化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艺术生态学等。
同时,生态学与环境保护主义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生态学的声名鹊起,一直是与内涵更为丰富的文化变革相联系的。
沃斯特认为,生态学并不仅仅是一门学问,除了向科学、哲学、艺术以及经济学的传统观点挑战之外,它还提出了一个新观点:生态学所描绘的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以及有着错综复杂联系的世界。
对于这一点,沃斯特以他生动的笔触写道:‚许多人开始声称,所有自然万物、
所有人类生命,从根本上讲都是飘忽不定、断断续续和不可预测的。
乌云在我们头顶聚积,眼看就要下雨了,最后却没有下,令气象预报者们感到局促不安。
一个人的心脏年复一年地有规律地工作,却突然开始无规律跳动,而医生却诊断不出原因。
一个乒乓球在桌面上可以跳向任何一个没法明确的方向。
每片雪花从天空中飘下来,都会变成彼此完全不同的形状,这归因于它们所处条件的细微差别。
所有这些正是自然界最难以正确估计的地方。
‛记得一位气象学家提出了一个闻名于世的蝴蝶效应:如果一只蝴蝶今天在中国的一个公园里扑打翅膀扇动了空气,可能会改变下个月出现在北美一个城市上空的风暴系统。
科学家们称这种现象是‚对最初条件的灵敏依赖‛。
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是:我们无从知道在某一个地方或某一时间正发生着的每一个细微差别;就算是我们知道了这些差别,我们还是没法弄清哪一种细微差别会在产出中产生哪一种特定的实质性差别。
只能说可变项太多了,以致于不能描绘出全部影响、原因和结果。
沃斯特据此提出,对生态学而言,蝴蝶效应是很深刻的。
如果另一大陆上的一只昆虫翼翅的简单一扑,就能导致纽约市出现一场倾盆大雨的话,那么,这又会对大黄石公园生态系统造成什么影响呢?或者说知道多少关于这些力量对于某块土地、某个生物群落的影响呢?就外来力量而言,他们感到安全,可以忽视的,又是哪些呢?甚至现在正发生着的会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动植物结构的,又可能是哪些遥远的、看不见的和很不重要的变化呢?当然,沃斯特说,这一点并不是令我们绝望的理由。
作为观察者,我们自己总要站在我们正在观察的现场,并以我们的存在影响着观察。
科学不能像上帝一样,漠不关心,相距遥远,超然公正,永远臵身于大自然之外,我们必然要在这个整体之内得到发展,尽管我们永远看不到这个整体的全部,只能看到闪现在我们面前、并对我们做出反应的某些部分。
但我们对事物真理的追求将不会因为这些困难而被放弃,也不会放弃寻找合理秩序的梦想。
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即我们必须树立一种新的道德观:人类是其周围世界的一部分,既不优越于其他物种,也不能不受大自然的制约。
沃斯特坚信:‚通过对不断变化的过去的认识,即对一个人类和自然总是相互联系为一个整体的历史的认识,我们能够在并不十全十美的人类理性的帮助下,发现我们珍惜和正在保卫的一切。
‛我想,沃斯特的这本书最终想要告诉读者的正是这点。
沃斯特使我们在回顾生态学的历史时,更清醒地认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能够以一种平等而温和的态度来对待自然,对待那些在地球上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和伙伴。
—这本书的地位和带来的意义
1)‚田园诗式‛和‚帝国式‛生态思想的交锋
按照唐纳德〃沃斯特的考察,‚田园诗式的‛和‚帝国式的‛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一直双峰对峙。
一种是天人合一的、阿卡迪亚式的、侧重于系统论和整体论的生态学;另一种是科技理性的、强力征服的、侧重于理性分析和经济利益的生态学。
前者可以追溯到约翰〃雷和吉尔波特〃怀特,后者则滥觞于培根和达尔文。
前者的生态思想传统将人视为天地自然的一分子,倡导节约资源,尊重热爱自然,与大自然和平友好地相处;而后者则认为人类是自然资源的管理者、使用者和控制者,鼓励无限开发与肆意掠夺。
爱默生、梭罗、利奥波德、汤因比、雷切尔〃卡森的思想与前者一脉相承;达尔文、林耐和克莱门茨在价值取向上更接近于后者。
作者认为,直面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时代‛伴随着后工业社会悄然来临了。
‚人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部分,他必须与大自然的其他部分和谐共存,任何对环境的破坏、对环境的人为选择,都只能使人的生存条件恶化,反制于人自身的发展。
‛
2)为生态文学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
《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甫一问世,就使得作者声名鹊起,先后在美国再版十余次。
1990年《美国历史评论》发文认为该书‚在史学界影响深远,极富思想史见解,
为未来的生态学和环保学的历史钩沉做出了优异的开端‛。
该书还获得了美国历史学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历史奖。
美国著名生态批评家格伦〃洛夫在《价值重审:走向一种生态批评》一文里指出,沃斯特的这本书为美国作家的生态文学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
美国和世界生态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组织‚文学与环境研究会‛(ASLE)把沃斯特的这本书列为最主要的参考书。
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的建筑与景观设计研究者艾森〃卡尔指出,在当代美国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领域,许多人都以沃斯特的这本书的生态思想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
这本书的影响不仅涉及学界、文艺界和思想界,还广泛波及最基层民众的文化生活。
在俄克拉荷马州,当地的‚可持续绿色社区‛举办活动,专门邀请沃斯特去讲解他这本书里的思想。
3)对全球生态思想的兴起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这本书很快就被翻译成德文、西班牙文、日文、法文、中文等十余种版本,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该书深受英国学者喜爱,其简缩本成为英国的绿色组织和大中小学必备之书。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生态学家安娜〃卡拉姆韦尔女士对该书给予极高的赞誉:‚《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是生态领域著作中的翘楚,在该领域显示出卓尔不凡的学术眼光和思想见地‛。
德国历史学家埃里森〃弗兰克强调,探讨欧洲自然史需要用新的思想和新的视角,而沃斯特的这本书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样板。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伦纳〃曼斯特滕开创性地发现了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作品
的生态蕴涵,而启发他进行这项研究的正是沃斯特的这本书。
法国学者格林伯格和帕克指出,当今生态政治学的基本思想,在《自然的经济体系》一书里已经提出。
巴拿马著名生态史学者圭勒莫〃卡斯特罗〃赫若拉指出,沃斯特对拉美生态思想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拉美各国学者、作家和政治家深入思考指导‚人们作用于自然界的社会行为的价值体系、认识方式和伦理准则‛。
澳大利亚学者斯科特〃布鲁尔指出,澳洲的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的发展,充分借鉴了沃斯特等人的生态思想,特别是《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
中国学者侯文蕙1999年把该书翻译成中文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译本面世之时,沃斯特兴奋地说:‚这个新的中译本是一个使我能接触到世界上最大国家读者的令人激动的机会。
……对于下个世纪的世界来说,没有比人类同自然界的剩余部分的关系更为重要的了。
没有什么事比改善这种关系更能影响人类幸福。
科学对于这种改善将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尽管科学在未来将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成为独自就足以进行这种改善的力量。
因此,从最深远的角度上说,我们全都得去重新思考和重新检验我们的文化传统‛。
此后,该书迅速被中国的生态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列为必读书目。
著名学者鲁枢元将该书的主要观点收入他主编的《人文与自然——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中,并在《生态批评的空间》一书中给予深入介绍。
学者郑也夫在《中华读书报》上推荐了十部生态学著作,该书就是其中的一部。
他评价道:‚这是第一部比较系统地探讨生态学的渊源和变迁的著作。
它将生态学的发展变化臵于特定的历史画面与文化传统中予以考察,为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杰出的范例。
‛ 当代中国的许多生态文学作家都深受这本书启发,例如著名的生态诗人华海就曾详细描述过这本书对他创作的借鉴意义。
可以预见,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当代人类之共识的未来,《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一书必将产生更大的现实影响。
—总结
在世界绿色运动史上,有许多生态著作以其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体悟、对家园毁损和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历史性反思,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激励他们自觉投身于生态保护事业之中。
其中有些著作,一出版就引起公众巨大震动,成为人人争读的‚绿色圣经‛,甚至影响政府决策,促成了世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正是这些著作的广泛传播,在一定意义上改变着整个人类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了国际性生态保护机构的酝酿成立及国际性生态保护运动的风起云涌,也在一定意义上延缓了某些生态劫难的发生时间。
我希望这些生态巨著能够形成一股绿色冲击力,增进和深化公众的生态意识,也希望能为有识之士在消化吸收绿色观念方面提供一些独到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