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南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黄向东;陈良昌
【摘要】对湘西南山区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山区温、湿度和降雨量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都有影响,但不是单因子发生主要作用;在山
区南坡山脊、林缘、8~15年树龄的松树中马尾松毛虫分布较多;海拔500 m以下、东坡和干燥林地中的松林,马尾松毛虫为害严重,纯林和混交林为害同等严重.
【期刊名称】《湖南林业科技》
【年(卷),期】2008(035)005
【总页数】4页(P19-22)
【关键词】湘西南;山区;马尾松毛虫;环境因子;发生规律
【作者】黄向东;陈良昌
【作者单位】湖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湖南,长沙,410007;湖南省森林病虫
害防治检疫总站,湖南,长沙,4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63.42+1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rus Walker)是湖南省发生范围最广,危害面积最大,成灾频率最高的历史性森林害虫。
20世纪90年代湘西南山区马尾松毛虫发生
严重,给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由于湘西南所属怀化市的会同、靖州、通道以及邵阳市的绥宁、城步等县山区特征明显,森林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异,该地区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具有相对独
立性。
为此,开展湘西南山区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对于指导该地区马尾松毛虫防治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选择湘西南山区具有代表性的绥宁县为研究区,收集绥宁县20年以上的年均月、年的温度、湿度、降雨量数据,分析各因子与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的相关性。
在绥宁县设立调查点,按林地坡向东南西北4个方位、山体上中下3个部位、林中林
缘等不同立地类型,各随机选10株标准树,调查马尾松毛虫分布数量。
同时按树龄4~7年、8~15年、16~20年,分别调查标准树15、14、5株,了解不同树龄马尾松越冬幼虫分布情况。
在马尾松毛虫发生危害的绥宁、通道两县山区,按海拔(500m以下、510~90m、800m以上)、坡位(东、西、南、北)、林分(纯林、
混交林)、林龄(幼林、中幼林、成熟林)、土壤湿度(干燥、湿润、中度)等立地条件,设立436块20m×30m的调查样地,记录各相关因子以及发生危害程度(轻、中、重),分析各相关因子与危害程度之间的关系。
2.1 气候因子对马尾松毛虫发生的影响
2.1.1 温度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的影响直接影响松毛虫的世代、生长发育、栖息繁殖以及生存,而且还间接作用于天敌因子的消长,食物植物的生理代谢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同时还影响松毛虫的数量变动和地理分布。
在山区由于山脊比山脚气温高0.5~1℃,所以山脊松毛虫发生快,分布多。
温度也影响发生趋势,绥宁县
松毛虫每隔3~4年出现一次高峰,发生周期为3~4年。
以1960—1997年的发生面积与年均温度来看,变化幅度不大,年均温度都在16.2℃以上,最高为
17.3℃,1983年和1984年两年之间年均温度相差最多,为0.9℃,最少相差仅0.1℃。
因此,松毛虫基本上按3~4年的规律大面积发生1次,然后又下降再上升,周而复始。
结果见图1。
通过年均温度、每月月均温度、主要月份平均温度与发生面积的相关性比较,相关系数都在0.3以下,说明温度不是单独影响松毛虫的发生。
2.1.2 湿度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的影响绥宁县年平均湿度都在79%以上,高的达83%,在植被条件好的林区,湿度更高,与国内同类如河南等地1年1代区相比较湿度大,所以山区松毛虫1年发生1代主要是高温、高湿原因造成。
同时,4—5月间连绵阴雨,林内湿度相当大,也有利于白僵菌的繁殖和流行。
通过年均湿度、每月月均湿度、主要月份月均湿度与年发生面积相关性分析,见图2。
相关系数也在0.3以下,这可证明湿度因子也不是单独影响松毛虫的发生。
2.1.3 降雨量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的影响降雨可改变大气和土壤的湿度,影响寄生植物的含水量和害虫本身的发育。
根据绥宁气象资料分析,绥宁年降雨量一般相差100~300mm左右,1994—1995年相差最多达735mm。
降雨对马尾松毛虫的影响决定于降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降雨对马尾松毛虫造成冲刷作用,使其生存不利。
同时,4—5月间连绵阴雨,林内湿度相当大,也有利于白僵菌的繁殖和流行, 通过年均降雨量、每月月均降雨量、主要月份平均降雨量与发生面积的相关性比较,相关系数都在0.3以下,见图3。
说明降雨量也不是单独影响松毛虫的发生。
2.1.4 综合气象因子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的影响根据每个月平均温度、平均湿度和平均降雨量与松毛虫发生相关性分析,选定相关性最高的气象因子月份。
为此,我们选择4、11月份的月平湿度设为X1、X2;4、7、10的月平温度设为X3、X4、X5;6、9、12月的月平降雨量设为X6、X7、X8,8个因子作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
经检验分析其相关系数 R=0.5529。
主要月份平均温度、平均湿度和平均降雨量与松毛虫发生相关系数的提高,说明了温度、湿度和降雨量是共同影响松毛虫灾的发生。
2.2 自然环境对马尾松毛虫分布的影响
研究区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海拔较高,山势复杂,不同立地条件都将影响马尾
松毛虫种群的分布,甚至影响其生长发育。
2.2.1 不同海拔、坡向对马尾松毛虫分布状况影响由于坡向不同,温度、湿度会有明显区别,在山区越冬代虫口密度分布一般阳坡高于阴坡,西坡高于东坡,以南坡分布密度最大(见表1)。
根据我们在山区调查资料与丘陵区相比较,发现山区马尾松毛虫危害与各环境因子关系有别于丘陵区。
在丘陵区海拔500m以下低山丘陵地带马尾松毛虫猖獗,在海拔500~700m以上地区属安全地带,在山区200~300m以下发生面积大,但400~500m半山区也时常发生。
据当地林业部门20世纪90年代后调查,海拔800m以上山区也时常发生。
发生趋势呈向高海拔扩散蔓延趋势。
从表1可知,山区在各坡向越冬代虫口百分率中,东坡为12.55%、西坡37.22%、南坡41.99%、北坡8.22%。
而在丘陵区则为东坡18.99%,西坡19.89%,南坡35.18%,北坡12.44%。
比较山区与丘陵区数据可知,在山区主要发生在东坡,其次为南坡和西坡。
而丘陵区主要发生在南坡,主要原因是地形地势和林分结构的影响所决定的。
2.2.2 不同地形对马尾松毛虫的影响根据对绥宁3个标准地10株树的调查,马尾松毛虫越冬代虫口数量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其分布的密度不同。
从表2可得出山脊(山顶)马尾松毛虫分布密度是山谷的4倍。
根据总体频率的假设检验,u=0.043,实得|u|<u0.05,故上述调查结果可信,也就是说马尾松毛虫在山脊与山脚的分布是有显著差异的。
这是由于山顶光线好,光可以直接影响马尾松毛虫的生长发育,特别是成虫有很强的趋光性,有利于成虫在山顶的交配产卵,所以山脊马尾松毛虫分布的较多。
2.2.3 林中、林缘对马尾松毛虫分布影响根据表3在研究区内防治区和未防区中调查第1代马尾松毛虫数量可知,一般林缘比林中马尾松毛虫分布多3倍,这与成虫有趋光性、产卵习性有关。
根据两个总体频率差异的假设检验,u=6.718,实得|u|>u0.05,说明松毛虫在防治区与未防区的林中、林缘中分布有明显差异,主要
原因可能与人为防治干扰有关。
2.2.4 树龄对马尾松毛虫分布影响调查不同树龄松树上松毛虫分布可知(见表4),在山区中成熟林比中幼林松毛虫分布密度高4倍,大发生时,幼树和成年大树均遭到危害,一般受害较重的为8~20年左右的中幼林。
而在丘陵区,中幼林、成熟林危害相差不大,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山区成熟林高大,首先成为马尾松毛虫迁入点和危害对象。
2.2.5 海拔、坡位、林分、林龄、土壤湿度对马尾松林危害程度的影响在山区海拔500m以下危害最严重,占84.3%,510~790m危害占15.7%。
从坡位来看,东坡为害较重占37.2%,北坡较轻占15.1%。
纯林和混交林被危害的标准地数基本相同,可以说其发生危害程度相差不大。
中幼林和干燥型土壤危害重(见表5)。
将不同发生条件与马尾松虫危害程度做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立地条件F临界值=2.06大于F0.05=2.72,对马尾松毛虫有显著影响,但在同一类型立地条件中发生程度F临界值=
3.34小于F0.05=3.16,说明没有明显的差异。
(1) 在山区,温、湿度和降雨量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都有影响,但不是单因子发生主要作用,而是气象因子共同对马尾松毛虫发生作用产生影响,4、11月份的月平湿度,4、7、10的月平温度,6、9、12月的月平降雨量影响较大。
(2) 在山区南坡山脊、林缘,8~15年树龄的松树中马尾松毛虫分布较多。
海拔500m以下、东坡和干燥林地中的松林,马尾松毛虫为害严重,纯林和混交林为害同等严重。
所以在测报中,调查点的设立应首先考虑在500m以下的山脊、东坡和土壤干燥的林中。
(3) 由于山脊多为虫源地,山脊常常最先成灾,然后马尾松毛虫向山腰、山谷针叶保存好的松林迁移,在此猖獗为害后,再向山脊恢复的松林迁移,并反复危害。
马尾松毛虫迁移主要选择高大的母树林。
越冬幼虫80%以上分布在1.5m以下的树
干中,所以下部树干应是越冬后上树前主要调查部位。
【相关文献】
[1] 陈昌洁.松毛虫综合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2] 怀化地区林业局.怀化林业区划成果选编[Z].1984.
[3] 王治国.湖南省农业区划(湖南省农业气象资源)[M].长沙:湖南省科技出版社,1983.
[4] 张真.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与有害生物生态管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4):
24-27.
[5] 李兆麟,贾凤友.马尾松毛虫光照周期反应中光照强度和光谱的感受性[J].林业科学研
究,1994,7(4):377-380.
[6] 孙向文,白玉桐.松林立地类型与松毛虫发生量相关性调查[J].森林病虫通讯,1997,16(4):
21-22.
[7] 李天生,周国法,吴坚.不同立地条件下昆虫群落对马尾松毛虫密度影响的估计(英
文)[J].Entomologia Sinica, 1998(2).
[8] 毛超旭,汤荣堂.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与松树高和树冠大小关系的初步研究[J].森林病虫通讯,1991,10(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