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名校语文真题】2017-2018陕西省西安雁塔区高新一中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七年级语文
(总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和运用。
(共6小题,计18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1)zhù()蓄(2)分qí()(3)dǎo()告(4)qī()斜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2分)
(1)喉咙.()(2)薄.()烟(3)浸.()满(4)倜傥.()
3.请从所给的词语中,选出最符合语境的一项。
(2分)
(1)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沣河之滨的诗经里小镇,开园以来参观者非常多,可谓游人如织,______。
(A.纷至沓来B.眼花缭乱C.接踵摩肩)
(2)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秋已悄然而至,我倚坐在窗前,思绪如白云______(A.彷徨B.徘徊C.徜徉)于蓝天。
4.经典诗文默写。
(7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_____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4)_____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5)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6)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____________________。
(朱自清《春》)(7)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____________________,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5.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3分)
①“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是对读书乐趣的真实写照。
②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③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
④读书可以增长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⑤你想生活中有更多的乐趣吗?那就读书吧!
(1)第①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句中“自言自语”的词性是______(1分)
6.名著阅读。
(2分)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
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
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
(1)文段出自鲁迅《朝花夕拾》的____________________(篇名)。
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
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
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____________________’。
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
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
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2)文段出自《西游记》第一回,请把石碣上镌刻的内容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
(7分)
校歌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校训是校风、学风的浓缩。
为激发广大师生的爱校热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学校决定面向全体师生开展校歌征集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活动一:知校训】下面是我校的校训,请你工整、美观地抄写在田字格里。
(2分)
仰高笃行知新致远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话邀请】假如你是学生会的代表,请你去邀请王校长来参加11月15日校歌征集活动的启动仪式,地点在校本部图书馆一层报告厅,你会怎么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1分)
读秋
①我还是小学生时,读到过这样的句子:“稻子笑弯了腰,高粱笑红了脸。
”那是小时候我对天的印象。
在小小心灵里,秋天是喜滋滋的,有点暖烘烘的甜味,连空气里都流动着作物成熟气息。
后来我才知道“春耕秋收”,这是我们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
因了成熟与收获的期许,■们觉得秋天是一个有内涵的季节。
春华秋实既是对季节的礼赞,更是对生命完满的向往,一个■命在春天的萌发和夏天的绽放后一定要在秋天结由果实,才不会失于轻飘,才不会虚于此行。
②长大以后,我开始看到秋天的美,这样的美逐渐清晰起来。
③其实,漫长的少年时代,我也隐约感觉到了秋天的美丽,我时常在暮色四起的田野里游荡,■割后的田野空空荡荡的,夕阳像薄纱一样。
看到“秋天”这个词语,或者一阵阵微凉的风开始■大地上跑动,它们就氤氲开来,缭绕在心里。
现在,听过春无华丽的喧响,看过夏天盛大的热■,我能深切体会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是收敛的,沉静的,不事张扬的,像一个艺术家,有宽■的内心,却在眉眼间藏着那么些让人琢磨不透的忧郁。
④如果你有时间凝视一棵树,你会看到我说的静美,它在秋天里呈现出一种历经风雨和青涩■的祥和,它的叶慢慢变黄,那些叶很从容地落下来,没有一丝慌乱的感觉。
同样,这样的祥和■了秋天的传达,呈现在许多事物上面:天空突然高远,夕阳变得彤红,像枝头丰盈的柿子,仿佛随时都流出香甜的汁来。
岸边的苇丛。
此刻有了花白的芦花,在秋风里摇曳,它们也是不急不躁的,一茎芦苇,就是一个悄然独立的思想者。
河水不再暴涨了,一条河度过夏天就恢复了冷静,它有了一种舒缓的节奏,有了处变不惊的阅历。
⑤这是时间上的秋天,她以一个季节的形式出现,从九月的眸光里开始。
⑥秋天有更多内涵。
秋天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现在我更倾向于认为“秋天”是一个关乎文化和心灵的词汇。
真正的秋天,在时间的远方,在古老的典籍里,在脆薄的纸页间。
从屈原写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从庾信写下“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开始,从马致远写下那首著名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开始,秋天就有了另外一种形式。
她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我们古老中国的秋天,其实住在诗行里,住在文字里,住在游子绵长的乡愁里。
⑦现在,在我看来秋天已是一种气象了,像一条流到开阔处的大河,像一座到了深秋的寒山,白云生处有人家。
秋天也是一个放下成见的人,不再愤怒不再计较不再轻易害怕未知的人生。
在秋天里,我愿意将心安放下来,将那些生命里的烦扰理清。
我要只留下爱和深思,秋天到来的时候,我愿意是一棵落尽繁花的树。
(有删改)8.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赏析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联系全文,概括作者所说的“秋天的内涵”具体指哪些内容。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古诗词中,描写“秋”的诗句不胜枚举,请你也列举两句。
(选文中的诗句除外)(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18分)
开在心灵的荞麦花
①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
荒芜的山坡上,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
我汗流浃背地在前面刨地开垄,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种补苗。
②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曝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就像这暴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
请原谅一个刚刚得知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的少年,在生命之初沉重的打击下,没有人安慰和鼓励,却要像个农夫一样在农田里拼命劳作。
③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罪吗?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
④母亲直起腰擦一把头上的汗水,望着荒芜的田地说:“浪费了这片地多可惜,只要下半年雨水调和,荞麦会很快长起来,等冬天给你做饸饹面吃哈。
”
⑤在那个贫穷的旧时光里,能吃上一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荞麦花开,在微风中荡漾。
我又有了力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继续劳作。
⑥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都种完了,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但我却看到母亲欣慰地笑了。
下山的路上,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地说:“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望有出息了,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
”
⑦我心灰意冷,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
”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农村的苦,和盼望我能有出息的决心。
但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决意留在家中务农。
⑧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
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⑨一天傍晚,回家后发现母亲没回来。
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
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
我微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我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
⑩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
看着辛苦的母亲,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母亲为了这点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饸饹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
⑪母亲发现了我,直起腰兴奋地对我说:“你不是说怕种晚了荞麦熟不了吗,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
⑫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
而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轻言放弃了呢?
⑬几天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临走前,母亲竟然激动而自豪地说:“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一刻我也一样激动万分,暗暗下决心发奋读书。
后来终于在第二年榜上有名,满足了母亲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⑭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辛苦劳作的母亲。
⑮那一片带着清香的荞麦花,把坚定的信念深植于我的心田,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全文,理清文中“我”的情感(心情)变化的过程。
(3分)
烦乱——()——微醉——()——感动——()
13.品味语言,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4分)
(1)“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
”一句中“杂草丛生”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曝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訧像这暴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的题目“开在心灵的荞麦花”有哪些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根据选文内容,在文末空缺处填上一段恰当的文字,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罕》)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
(4分)
(1)不亦说.乎()(2)人不堪.其忧()
(3)择其善者
..而从之()(4)逝者如斯.夫()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水何.澹澹白雪纷纷何.所似
B.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19.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结合生活实谈谈你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的理解。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洗。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1.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蛾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为我们展现的画面。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诗歌连用五个地名,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分)
23.新初一的生活,有欢笑,有喜悦,有悲伤,也有苦涩,这些都构成了一个个难忘的故事,■“我的初一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②不得透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③书写认真,■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