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域分异与农业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光资源丰富,农业上限提高


由于地势高亢,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因此日照极为 丰富,辐射强烈。 优越的光照条件,加上辽阔高原面的聚热和增温作用,提 高了温度的有效性,从而使青藏高寒区农业分布上限大大 升高,扩大了土地利用的地域范围。
(三)水分欠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影响青藏高寒区农业分布的另一个因素是天然降水和大 气干湿状况。水分条件的差异影响到本区农牧业的质量与 稳定程度 。降水量的趋势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

新疆伊犁河谷
4 .分为三大自然区域
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可分为三大区域: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Fra bibliotek第二节
自然地域分异与农业发展
一、东部季风区与农业分布
本区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5 % ,拥有全国人口的 94 % ,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季风影响强烈,光、 热、水的配合良好,农业结构多种多样,大尺度的自 然地域分异对农业分布的影响极其深刻,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方面: (一)纬度地带性影响明显 1 、自然地带制约农业分布 东部季风区第一层的差异是区分出三个带,即温带、亚 热带及热带。每个带内部各划分三个亚带,均具有不 同的农业意义。
三、青藏高原地域分异与农牧分布


高寒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因海拔高,积温不足, 生长期短,故主要为牧业,河谷地区有部分农业,都具有 高寒地区的共同特点。 本区自然条件十分复杂: 1 、温度和降水都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反映出有规律的地 带性变化; 2 、由于山体高度、山脉走向和河谷切割程度等非地带性 因素的作用,使水热条件的地带性分布在不同地区发生了 严重扭曲,并对本区农牧业生产产生了巨大影响。
环境与资源生态学
第一章
自然地域分异与农业发展

农业自然资源或农业自然环境,包括气候资源、水资 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等,不但有其各自的特性和规 律,而且作为一个统一体的自然环境,有着共同的特性 和规律。 首先,组成农业自然资源的各种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的整体。 第二,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组合具有区域性。 第三,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和循环的, 第四,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 是无限的。
(一)热量不足,畜牧业优势明显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热量资源不足。 热量条件是决定青藏高寒区农牧分布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 其中最暖月温度 10 ℃ 和 18 ℃ 两条等温线对农牧分布有 直接影响: 1. 最暖月 10 ℃ 平均气温是农作物和天然森林分布的下限 温度,因此,最暖月平均温度 10 ℃ 等温线成为青藏高寒 地区农牧分异的地域界限 。 2. 最暖月温度 18 ℃ ,是许多喜温作物地理分布的温度下 限。它代表了青藏高寒区农业一熟与两熟的界线。



2 .高山屏障对农业地域差异的作用

同纬度地区的自然条件因有无高山屏障会产生巨大差异。 东部季风区内的西部位于我国地形的第二阶梯,高山、盆 地与高原相互交错,且有比东部更为复杂多样的农业自然 条件。
3.山地的分布和组合对立体农业结构的影响


山地的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所决定的立体农业结构的特点, 不仅受山地的分布和组合及其所联系的山区气候与土地结 构等的制约,而且还受纬度高低和距海远近所联系的气候 条件的影响。 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以及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相互渗 透,并叠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山区不同的立体农业 结构特征。
2 .三条重要的地带界线
在东部季风区有三条具有十分重要农业意义的地带界线: 一是暖温带的北界。这是我国农作物稳定复种的北界,即 一熟区的南界,也是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分界及农业区和牧 业区的分界线。 二是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界线,北亚热带的北界大致与秦 岭一淮河一线基本一致。此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界线,自 古以来以此划分南北。此线以北基本上无常绿阔叶林,农 作物以旱作为主,此线以南有常绿阔叶林,以水田作物为 主。 三是中亚热带的南界,以南岭为界。南岭是典型亚热带即 中亚热带的南界,南亚热带的北界。山地南北两侧的自然 景观有很大不同,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与稳定发展三熟的 北界。 从上述农业地带界线的形成,可以看出种植制度的变化主 要受水平地带纬度变化的影响,即热量条件的制约。


( 2 ) 水平地带性分异,主要决定于与太阳高度有关的纬
度位置及与大气水分分配有关的海陆相对位置,但不同走 向的山脉是大气水分与温度的障碍,成为水热状况差异的 分界。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大气热量及水分的再分配,特别 是减弱北来冷空气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
天山山脉
(中温带与暖温带界线)
大 兴 安 岭 阴山山脉
第一节
我国自然环境与地域分异的基本特征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环境的基本规律之一。农业自然 条件的地域差异是影响我国农业分布的重要制约因素。 我国自然环境具有南北纬度差异大、沿海与内陆差别 显著、地势东西高低悬殊以及季风强盛与地形复杂等 特点。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与巨大的垂直地貌差异等综 合影响与作用,形成了我国大尺度分异的基本轮廓和 地域差别。
自然地域分异对牧、农业的影响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以 下儿个方面: (一)以经度地带性影响为主 西北干旱区经度地带性从东往西由半干旱、干旱向极 端干旱地区过渡。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内陆降水量逐渐 减少,植被类型自东向西由草甸草原、干草原演变为 荒漠化草原和草原化荒漠、荒漠。 1. 400毫米等雨线的农牧意义 400 毫米反映了我国最大的农业地域差异,是我国农 区与牧区的重要分界线,也是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 2 . 250 毫米等雨量线的农牧意义 250 毫米等雨量线是干旱区与半干旱的分界线,也是 我国旱作农业的最西界。此线以西己是东南季风不能 到达的地区,绝大部分属干旱荒漠气候。降水量少, 是牧区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子。
太 (暖温带荒漠带与高寒荒漠带界线) 行 山 秦岭 (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界线) 脉 巫 山
昆仑山脉
长 白 山 脉
横 断 山 脉
雪 峰 南岭 亚( 山 热中
带亚 界热 线带 )与 南
武 夷 山 脉
( 3 )山地垂直地带性一般均反映所在水平地带的特点,具有 水平地带的烙印。但因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山体大小与 形状、坡向与坡度等要素的影响,垂直带结构复杂多样。 有些河谷有逆温现象,有些河谷地面有水汽来源,使水热 状况优于邻近地区,出现天然植被与农业植被类型垂直分 布的侧置或水平分布的超地带性现象。如滇(dian )西横 断山区与新疆伊犁河谷地等均是典型实例。


(3) 夏季风北伸很远,夏季南北温差很小。 (4) 雨热同季是季风气候的基本特征。 (5) 因夏季风强弱的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农业气象 灾害频繁。年降水量愈小,相对变率愈大。降水的地区差 异,是影响地区农业产量稳定程度的重要因素。

3 .多山的地形
山多,高原广,是我国地貌的显著特征。因地形崎岖起伏, 使自然地域分异趋于复杂,农业分布愈显多样。 ( l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形成明显的三级阶梯.
2.季风作用强烈
我国季风影响十分强烈,范围广大。强烈的季风性对 我国东部农业的结构、布局、种植制度、农业节律与 产量有重要影响。 (1)我国东部亚热带地区光、热、水配合良好,是主要水 稻产区,并生产多种特有的经济作物与果树,山地有 常绿阔叶林。这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是得天独厚的。 (2)冬夏季风是两种温湿性质相反的气候,季风影响所及 地域的自然过程具有相应的季节变化,夏季雨热同期, 作物生长旺盛,这是我国东部农业气候的显著特征。
(二)垂直地带性明显

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高大山体海 拔都在 3 500 米以上,山地草场的垂直分布十分 明显。
以新疆最为典型,在中山带为草甸草场,其上为 高山草甸,向下为干草原、荒漠草原与荒漠。因 此,新疆既适于发展牛、马,又适于细毛羊、山 羊、骆驼、骡等牧业。

二、西北干旱区的地域分界与农牧分布
3 .地带性递变规律明显
农业自然条件的地带性是逐渐变化的。本区东部平原面积 较大,且没有高大山脉的屏障,地带之间的过渡性尤为明 显,南北 100 公里的温度差约 0 . 5 一 0 . 6 ℃ 。仅从热 量条件制约耕作制度与作物分布的联系来看,相应呈现过 渡性的分布特点。
(二)大地貌的影响
1 .不同大地貌单元的农业分布差异 东部季风区不仅农业的地带性差异显著,而且同一地带内 因大地貌单元差别也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本区温带中面 积最大的暖温带: ( l )东部的黄淮海平原垦殖指数高达 60 %以上,耕地占 全国耕地面积的 1 / 5 以上,是全国的粮、棉、油产区; ( 2)西部的黄土高原农耕地集中分布在山间盆地与河谷平 原,而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形分割破碎,较平坦的良好耕地 不到 10 % ,大部分为坡耕地,除小麦外,抗旱耐瘩的谷 子、糜子比重较大。 ( 3 )同一类型的大地貌(如我国三大平原),因位于不 同的水平地带而具有各自的农业地带性特征。因此,大地 貌作为农业自然条件的非地带性因素,是与地带性因素同 时起作用的。
我国自然地域分异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水平地带性分界明显. 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而引起的热量条件南 北之间递变的规律。一般,除高山、高原外,热量由北向 南逐渐增加,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及对热量资源的利用程 度也随之提高.
(2)经度地带性是沿海向内陆水分状况由湿润向干旱的递变规 律。我国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 干旱与干旱区之分。 东南部湿润、西北部干旱是我国最 主要的地域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