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心得体会(通用20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通用20篇)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篇1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

作者萧红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民国小城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小说从头至尾充满了悲伤的人、悲伤的故事和悲伤的情绪。

正如小说中所说:“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

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

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苍凉,幽眇,真不知今生何世。

”小说中的呼兰河有着诗一般的平静和质朴,在这个平静质朴的小城里“我”、有二伯、冯歪嘴子和小团圆媳妇等任务却上演了一个个悲伤的故事。

小说中最让我悲伤不已的故事就是小团圆媳妇之死。

一个十二岁的女孩,本该在家里和父母撒娇,却千里迢迢来当童养媳。

因为她生性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婆婆一天打她八顿,有时还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她,还用烧红的烙铁烫她的脚心。

不仅如此,婆婆还三番五次地通过跳大神、请狐仙来折磨她,最后将她折磨致死。

其间各色人等的愚昧和麻木真是让我如坐针毡。

正如萧红在书中所说:“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小说中唯一的亮色来自于祖父。

这位祖父经常藏孩子们的帽子,而且每次都故意藏在同一个地方,让孩子们来找。

他还经常给孩子们讲诗,经常和“我”在后院里玩耍,一起笑个不停。

然而这无拘无束的欢乐只是呼兰河巨大悲伤的一个衬托。

正如书中所说:“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

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可见,年老的祖父即使再慈祥,也终究难逃这悲凉的结局,他带给“我”的温暖终将被悲伤取代。

文笔优美却悲伤异常,小城幽静却生活着一群麻木愚昧的人,这样的搭配所带来的悲剧意味,正是《呼兰河传》的独特魅力。

放眼作者萧红所生活的时代,如同鲁迅先生一样,她并不只是在描写小城呼兰河的悲剧,她更是在揭示民国初
年的整个中国社会的悲剧。

呼兰河居民病态的国民灵魂正如同小说中的“大泥坑”,既让他们深受其苦又让他们心安理得,不填平这精神上的“大泥坑”,悲剧就永远不会结束!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篇2
在寒假时候,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

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觉得它的精彩。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

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

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

随着小主人的视角——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里性格鲜明的小姑娘萧红,我慢慢体会到呼兰河的生活。

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

在后院里,萧红与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劳动……好羡慕他们的后院,好想跟萧红一起,也让她的爷爷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阳帽,总放在同一个地方逗着我们……
读着读着,我不仅会想起自己童年的乐事,一个人呆呆的笑着。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

在每个人的童年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

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

旧时的童养媳,在这里我初见端倪。

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

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

萧红用一种平静的笔调来呈现一个平静的世界,再一次经历那令人心颤的寂寞的童年时,平静自然的下面,是一股多么腐败的世界。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当代!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篇3
一个名符其实的淘气包萧红的童年,都记在了这本《呼兰河传》里了,她带给我们她美好的童年记忆。

年仅33岁的萧红,她的一生实在是不幸,最美好的也就是童年了。

小的时候的她总是让人有操不完的心,在童年生长的地方最痛爱她的只有她的祖父,她整天跟祖父在园子里奔跑、种地、搞恶作剧、来消磨时间。

我读了这本书后,怀念起了自己的童年,现在学习越来越不容易,我逝去的童年也逐渐随时间忘却。

没有时间再留念。

而这本是却奇迹般的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两个童年的比较、更是两个年代和两个社会的比较让我鼻子发酸。

我也能体会到作者写这本书时的悲凉。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篇4
《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所写的一本侧面感谢祖父的书,她以轻松自然的笔调写了自己童年的事情。

萧红小的时候家里有重男轻女的习惯,所有的亲人当中,只有祖父一个人疼她,她童年的玩伴也只有祖父一个人。

所以,萧红在书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她和祖父之间发生的事,而对其它事情几乎只是一笔带过,在萧红心中,也许永远记住这些事,就是对祖父表达感恩的最好行动吧。

通过这篇__,我们也要学会如何感恩父母,感恩亲情。

有时,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能表达感激之情,也能让父母欣慰,因为她们需要的回报很小,就是要让我们从小学会感恩。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篇5
童年是每个人独特的一份回忆,一段一去不复返的时光。

回忆童年,多数人是在幸福和快乐中度过的,无忧无虑的玩耍,每天都是丰富多彩的,在新奇和探索中度过,而作者却是寂寞和孤独的。

萧红生活的小城不大,总共就那么几条街,那么几个店铺,不用挂招牌就可以知道是做什么生意的。

小城的人过着单调的生活,大家是寂寞的。

本应出行不便的泥坑,成了居民的乐趣。

谁被困住了周围看热闹的人多于帮忙的人。

泥坑的故事也成了小城人的谈资。

除了泥坑以外,小城人最盼望的是一年一度的跳大神,看大戏,放河灯,等等。

小城人是寂寞的,只能在这些固定的、单调的热闹中寻找那已经沉默多时的快乐。

萧红生活在这样一个寂寞的小城,所以萧红也是寂寞的。

祖父家的后花园是萧红的天堂,后花园有蝴蝶,各种花卉和树木,是萧红和祖父玩耍的地方,祖父是萧红唯一的玩伴,是萧红寂寞童年生活唯一的亮点。

萧红在后花园和祖父学习拔草、种植、收获,晚间祖父教萧红背唐诗,对萧红进行启蒙,这些都是让萧红感到快乐的事情。

冬天的后花园是萧条的,所以储藏室成了萧红的主要活动场所。

萧红每翻出一件旧物,都会顺带出一件往事,萧红就是在这样寂寞的生活中度过了最无忧的日子,萧红童年的结局也是寂寞的。

而作者写下的一段段故事时也是寂寞的。

在《呼兰河传》的结尾,作者写道:“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萧红在寂寞的小城中度过了寂寞的童年,萧红在童年的寂寞中呼喊着自由和快乐,为小城的人,也为自己呼唤着本应有的自由和快乐。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篇6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原名张乃莹),1920年出生于山东省呼兰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丧母。

1934年在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

《呼兰河传》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也是萧红最有成就的作品。

《呼兰河传》主要讲述了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

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

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

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

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

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

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我觉得,这篇__写得也蛮好的,作者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看法生动地表达出来了的。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篇7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便沉醉在这本书中了,把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

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

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

呼兰河并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夹杂着悲凉。

这里有东二道街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有被当地愚昧和无知的人折磨而死的小团圆媳妇,有胡同里卖麻花、粉房里挂粉条的生意人,有性情古怪的二伯,有勤恳老实的冯歪嘴子,有洁癖的祖母,更有"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学种地。

这一幕幕、一件件,作者都用诙谐幽默充满童趣、童真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作者和祖父的故事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不自觉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

童年在作者的笔下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

在作者萧红看来,这些故事并不美。

读了《呼兰河传》,更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从而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篇8
《呼兰河传》更像一部自传,萧红回忆着出生小城的每条街每间商店,自家的每间屋子每个摆设,当然还有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坏的,不好的不坏的,好的不见得怎样优美,坏的也不会有多可恶,总是命当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

东大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马,也没有人说要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一塌糊涂,也没见人说要去修;七月十五呼兰河上的水灯慢慢向下游漂,漂着漂着就灭了一盏;邻家人的歌声,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是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竟是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

萧红的文字,总是无止尽地沉落下坠,看着让人又喜欢又心疼。

这样的女子纤细敏感偏偏缺少足够的爱,她童年时,母亲父亲都不喜她,唯一亲厚的爷爷没有多久也去世了,当诺大的世界只剩下她一人,她却还有一生的路要走,而这一生,荆棘满路,无人相伴,究竟要怎么走。

满篇满纸,都是回忆,满眼满心,都是萧索。

这书不该看的,看了要有心魔。

佛家说,你若望向深渊,深渊也会回望你,我只怕,萧红她已在深渊。

芸芸众生,各有自己的无奈挣扎,保不准什么时候一个念头就放任自己坠落,跌进无边黑暗里,永远永远都不想醒来。

而我绝对不能这样,我连那个崖边都不可以靠近。

一切脆弱,就只在今夜。

但,蚀出的大坑,可以填上;松动的围墙,可以修补;悲凉的人生,却有什么方法补救?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篇9
这几天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萧红和祖父有趣的故事。

我记得这本书里有一段特别有趣的故事,讲了萧红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

如:萧红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却浑然不知,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

”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疼爱萧红。

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

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许多人、猪、狗、猫、马。

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那个年代,人们不管多么善良,心里也有那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和土方法。

__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非常好的。

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越来
越沉重。

在结尾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难过、悲伤。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篇10
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领进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

整个村子里面,到处都是萧杀,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叙事者——那个家境还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个村落就像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

没有抬起头来的村民,他们笑也笑得那么拘谨,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这是一种煎熬,也没有人打破。

他们只是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而死。

那么多交替出现的人物,我甚至都来不及哪个是我应当同情的,哪个又是我该鄙夷的……一个又一个悲剧,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个人都是者和受害者。

小团圆媳妇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结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诸如此类,我不敢想象,当我身处那婆婆的境地,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时代,我能做些什么。

他们家的小媳妇死了,来得时候还活蹦乱跳的,谁也没料到,会走得那样匆忙,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钱,费了多大的力气,不过是想让这个媳妇“活”过来啊。

那小团圆媳妇呢?她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才14岁而已,却以为人妻,为人媳,她该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骂,就这么孤零零的一个人,还是个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一切都是司空见惯,也是无人能够的。

试想一下,如果小团圆媳妇并没有成为文中的小团圆媳妇,那谁又能断定,她不会被另一个小团圆媳妇,或者依然了身为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呢?悲剧笼罩着他们,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个村落的人,一个地方的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人。

小团圆媳妇一家的.悲剧,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静静的从高处看着我们,帝制到的转变,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们都经历过了,80年之后
的今天,他们都已经消失了吗?没有,他们还存在着,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骨血之中,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些人,我们,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

我们这些脊梁,总是那样的不争气,80年前的灰色或许少了一些,但那些低着头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种“封建”正用它们狡黠的眼睛张着。

只是,不要再那么无奈的活着,又无奈的死,来若空。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篇11
想读《呼兰河传》的冲动缘于萧红,一位被鲁迅评价为“中国当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为何生命如此短暂,只活了31岁?她一生都经历了哪些事情?我发现读《呼兰河传》如果你没有耐心是读不下去的,因为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惊心动魄的打斗,更没有情意绵绵的感情……不过,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好茶,如酌一杯美酒,需细细品味,才能有所体味其中的滋味。

故乡呼兰河————冷!“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得,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呼兰河城的冷让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故乡呼兰河————不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

”不太与外界打交道的封闭的呼兰河城。

置身呼兰河城,周围一切仿佛离我也越来越近了。

印象较深的是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

它如一枚定时炸弹,危及生命。

但却从未被呼兰河城的人们提到用土把它填平。

呼兰河城的人们大概已经没有这种意识了,觉得如此生活很正常、平静,填了反而不习惯。

染缸坊、造纸坊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算什么,扎彩铺里的活人扎出的世界不管怎样精彩,他们活着只是为了吃饭穿衣。

这样一个封闭落后的地方,承载着萧红童年仅有的快乐。

人间可以有不幸,但爱永不缺少。

爷爷和后花园是童年幸福快乐的源泉。

走进后花园,看到花园里蜂子、蜻蜓、蚂蚱、蝴蝶,好不热闹。

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童年,爷爷喜欢在屋后小小的院子里种上我叫不出名字的绿植,天气好的时候,我经常跑到院子里玩儿,看爷爷翻土、浇水、施肥、除草。

抬起头,能看见蜜蜂、蜻蜓、蝴蝶在院子的上空翩翩起舞,爷爷喜欢和各种花花草草为友,可以一天都在院子里,我也时常跟在爷爷的后面。

我喜欢学着爷爷的样子,他戴一个大草帽,我也戴一个小草帽;爷爷栽花,我也学着栽花;爷爷拔草,我就拿了个小小的铲子学着拔草。

”这不正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童年吗?多么和谐美好的画面!当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时,往往会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爷爷会哈哈大笑的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则一本正经拿来谷穗证明给爷爷看,不是一样吗?爷爷则会语重心长的跟我说着它们的区别,我却一溜烟儿跑走了。

那时候天真烂漫的我啥都不知道,爷爷却是对我疼爱有加。

看过了呼兰河的荒凉,我才懂得萧红真正的善良。

看过了团圆媳妇的悲剧、三姑六婆的冷眼旁观,我才懂得了冯歪嘴子天真的坚强和祖父的温情宽容,多么珍贵、多么可爱。

看过了《呼兰河传》,我才有机会走近萧红,了解萧红,她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感谢咪咕阅读,让我在寒冬里抬头就能见到阳光,在认清世间百态后真正看到人性的善良。

只是还有在为生计奔波劳顿的人们,仍然在这个冷风中被默默地吹打着,而我开始相信,无论那寒冬将多少寸大地裂开了口,只要有人存在,就必然会有希望。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篇12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有深沉悠长的,有活泼轻快的,有大发感情的。

而萧红写书字字都有情,对家乡的情,对祖父的情,对园子的情。

但,我们知道,萧红这一生几乎没有快乐,一路坎坷曲折,只有童年,给了她对生命的希望。

死,对于她来说不足挂齿,继母的残忍与冷漠她并没有倾诉于纸上。

她没有写出自己的痛苦,而是用怜悯的眼光去看别人。

整本书字字透露出中国还没有从封建社会走出来,当时的人们被一丝迷信愚昧的黑纱蒙罩着。

在我看来,除了萧红、祖父和小团圆媳妇外没有一个是正常的。

小团圆媳妇这段写得尤其长。

读着,心中不由升起悲悯。

好好的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黑头发,大眼睛,高个子,在现在看来就是一个大美人。

而且生性活泼大方,就因这,婆婆奶奶还有其他的媳妇觉得不打不成。

天天虐待,又是打又是在她脚下用烫铁烙印。

可怜的小姑娘越来越憔悴。

婆婆奶奶们见她这样,请来大神、二神为她跳,希望驱逐团圆媳妇身上的"妖气"。

这些"大神"纯粹是为了赚钱,说用滚烫的热水烫一烫,妖魔鬼怪就会消除。

可怜的姑娘,被烫得昏迷不醒,后悄然离世。

婆婆哭得差点瞎了眼,不是哭她的小团圆媳妇死了,而是哭花在她身上的几百两银子!
可是再看祖父和萧红的园子,有蝴蝶,有蜻蜓,有稻子,有狗尾草,有祖父和她快乐的回忆。

跟着祖父,就像去游乐园,兴高采烈,欣喜若狂。

那快乐的一幕幕仿佛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天真的孩子拉着祖父的手在园子中尽情玩耍,一会儿追蝴蝶,一会儿吃黄瓜,一会儿又躺在树下睡着了……萧红身为女作者,笔致细腻,观察仔细,与众不同的是,她有亲身实际的感受。

她不仅记录呼兰河,记录家乡,记录祖父,更在记录自己,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天真的自己,一个快乐的自己,一个美好的自己。

那段时间短暂,祖父立时,这些回忆使她生存的依靠。

用具写作的水平来看,似乎觉得《呼兰河传》中的很多句子可以删去,但又觉得很有必要。

每篇不是很长的__,甚至只有几句话的章节,觉得读后很是充实。

再用最具写作的眼光,她的__又是最华丽的。

读着《呼兰河传》,也和作者一样对呼兰河充满情,对祖父充满情,对一切充满情……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篇13
在那遥远的呼兰小城,住着小萧红和她的祖父。

祖父给了童年的萧红许多温暖。

萧红幼年丧母,得不到继母的欢心,父亲持家很严厉,祖母是缺乏爱心的人。

幼小的萧红借以庇护的,只有她的祖父。

小萧红和祖父在他家的园子里,度过了许多轻松愉快的时光。

祖父也经常给她念诗,使她得到了启蒙,小萧红因此很快乐。

遇上掉井的小猪或鸭子,祖父总会要了来,烧了给她吃。

作品中,温暖可爱的词句处处可见: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面,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

祖父戴大草帽,我戴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

《呼兰河传》中的人物境遇是悲凉的,叫人同情。

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只有十二岁大。

做婆婆的认为她“太大方”,不像个媳妇,所以成天成夜地打她,还觉得自己“做得很对”。

文中提到:
气得想要打人了,打鸡呢,怕鸡下不出蛋来,打狗呢怕狗跑掉,打猪呢怕猪掉了体重。

还是打她吧,她又不会下蛋,掉一两斤也不要紧。

在婆婆看来,小团圆媳妇都不如鸡、狗和猪呢!而邻居们充当看客,所有人都觉得这很正常。

可怕的还不只这些!那婆婆一有气就打团圆媳妇,把她打出了病,最后用开水烫的方法,来给她“治”病。

围观的群众不但不认为残忍,还帮着婆婆把小团圆媳妇按进水里,以至于小团圆媳妇当天晚上被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最后被活生生地烫死了。

“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本是一个美好又健康的小姑娘,就这样活生生地被“送回老家去了”。

而小团圆的婆婆也可怜,她只是“照着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