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三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教案
9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孟子是如何写这篇文章的。

3.初步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

教学难点
1.学习相应的论证方法。

2.深入了解生死和义的价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
导语:(出示“最美教师张丽莉”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是谁吗?她是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张丽莉老师。

(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

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操作失误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

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

在送医院的途中,有时清醒有时昏迷的她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

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

她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

)
在颁奖典礼上人们给她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

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

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张丽莉老师在面对危险那一刻为什么能舍己救人,做出生与死这样艰难的抉择呢?今天通过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相信同学们会找到答案的。

二、读文释义
(一)初读课文,疏通句意。

1.听示范读,注意节奏。

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如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吟读课文,引情入境。

反复吟诵课文,揣摩吟诵要领,体味吟读美感,读出磅礴气势,从而忘我入境,让读者与作者彼此心心交融。

三、复习旧知
师:学习新的内容前,老师先测一测同学们对上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检查朗读情况。

(师:我们首先大声地齐读课文,看看你们能否读准字音,能否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
2.检查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德的人能不丧失它罢了。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小结:同学们真棒!对课文的内容很熟悉。

那么在了解了课文意思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探讨文章的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进而理解作者的观点。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非常出名的议论文,大家还记得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吗?比如论点一般在文章什么地方提出来?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多少种?论据有多少种?
四、合作探究
师:老师这里有三个问题,待会小组合作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快完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把“生”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可得兼时,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通过比喻论证提出中心论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更有说服力。

解说: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有可能存在“鱼怎么能跟熊掌相提并论”的疑问,教师可以适时引导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

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鱼也就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

2.孟子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是怎样论证的?
(1)老师出示: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师引导: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是指什么?(“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又指什么?(“不义”)。

“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时候,人们会怎样做?(为了“义”“不为苟得”、不避患,就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这是从正面论述。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时候,人们会做出什么事来?(何不用、何不为,因为惧怕死亡就会为了生而不择手段、卑鄙无耻。

)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们为了“义”可以“不用”“生”,为了“义”也可以“不”“避患”。

所以他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然后得出结论:“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

作者最后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2)这一正一反叫做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对比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鲜明、突出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使文章更全面,更严密,更有说服力。

通过以上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大家看第二段。

(3)找一生读“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并解释。

师:作者举了什么例子?(在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时,“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

因为他们保持了“本心”“嗟来之食”你理解吗?)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

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这里举了正面还是反面的例子?(正面举例论证。

)
(4)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

文中哪句话说出了这种现象?(生读“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并解释分析。

)我们来读一读这一段,他们为了什么接受了万钟?(用了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他们以前会这样吗?(用排比,把“向”和“今”进行对比,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所以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不是可以停止了吗?所以作者认为他们是丧失了“本心”)
师:第二、三段都通过举例来论证无论关乎自己生存的东西,还是用来享受和求得名利的东西,都要取之有道。

这两段一正一反举例也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归纳梳理:(通过结构图来梳理)文章开头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这个论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三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全文论证思路严密,说理透彻,气势充沛,论证有力,语言流畅)
3.作者在文中赞扬了哪种人,斥责了哪种人?
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师:作者态度明确,爱憎分明,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尤其是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应该怎么做?(我们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
五、拓展延伸
你能列举出一些从古至今表现“舍生取义”的事例或名言诗句吗?
【参考资料】
(1)诗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梅岭三章》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2)事例
苏武牧羊、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宁愿火烧也不愿暴露目标、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泰然赴死、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

地震中救人的老师、母亲、白衣天使,普通人中的“最美司机”“最美教师”,甚至是“托举哥”等平凡的事情。

师:同学们,现在你能告诉老师“最美教师张丽莉”为什么在危险的时刻能做出生与死的抉择了吗?(舍生取义)她的心中有大义!看来我们生活中从来都不缺“舍生取义”之人,正是因为他们才铸就了我们的“中国魂”,才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美好、充满爱和正义!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能诠释“舍生取义”的内涵。

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鱼我所欲也》阐述了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

在今天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遥不可及,虽然社会上有见利忘义、自私冷漠等不良现象,让我们迷惘、怀疑,但“舍生取义”并非空中楼阁,如果说舍弃生命成全道义是“大义”,那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把“道德”“正义”放在首位,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一个对社会、他人有用的人,也可以做到不舍生而取义!最后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现实生活的舍生取义的壮丽篇章。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提出论点⎩⎪⎨⎪⎧⎭⎪⎬⎪⎫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比喻论证逻辑推理⎩⎪⎨⎪⎧ ⎭⎪⎬⎪⎫甚于生者,不为苟得甚于死者,患不辟也由因推果 ⎭⎪⎬⎪⎫莫甚于生,何不用也莫甚于死,何不为也假设推理举例论证⎩⎪⎨⎪⎧⎭⎪⎬⎪⎫正面论证,嗟来之食反面论证,万钟俸禄正反对比舍生取义 教学反思
10*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通过对人物语言等细节的品析,把握唐雎的形象。

3.体会并学习唐雎的凛然正气和自强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古文词语,培养语感。

2.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中学时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时期。

如今,优越的生活条件,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学生模糊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们更不清楚需要凭借什么来完成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寓含着士的思想与涵养,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是非常难得的“教科书”。

士的精神,照彻千万年,沐浴古今人。

学生循迹与士对话,能从文中领悟民族文化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价值观念,让他们学着以一个英雄的姿态完成生活赋予他们的各项使命。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叙说一段历史
(拍惊堂木)话说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并起。

秦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了韩
国和魏国,继而又用“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方法想兵不血刃就灭了安陵。

在安陵危急存亡之秋,唐雎慷慨一诺千里赴难。

他这一去遭遇了哪些惊心动魄的事情?他真的能不辱使命吗?欲知详情如何,且听课文分解!
二、读懂一篇文章
1.听读——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文中,听老师朗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2.自由读——文从字顺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畅,自由自在地读起来吧!
3.译读——积累重点字词
师:书声朗朗,真好!你能读准这些字的音吗?(正音)再看一看,这些句子你能正确地读出节奏吗?(引导、明确)这篇文章的注释非常详实,同学们理解起来相对会比较容易。

单元学习提示中特别强调“要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请同学们结合今早的预习,说说你的发现或疑问。

(屏显古今异义字、一字多义)
师:刚才,我发现很多同学一边画一边写,这就是批注读书法。

它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这样我们才能温故而知新。

善于梳理区分文言词汇,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4.说读——讲故事
师: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哪位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师总结:秦王想“易”——唐雎想“守”)
三、认识一个人物
在这场敌我悬殊的较量中,唐雎这个小人物却能够“不辱”使命,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人物的语言去一探究竟。

《战国策》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本文亦是如此。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勾画出有关唐雎的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借助“学习建议”和“学法点拨”对句子进行品读,体会语言深刻的意蕴,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组讨论交流,班内展示)
我们的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建议:请用下面的句式来批注你的赏析结果。

唐雎曰:“____。

”我们发现,这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唐雎。

请听我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是这样设计朗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听我们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法点拨:赏析人物语言我们要注意三点:
A.联系相关内容。

如: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或者在什么状况下说这些话的。

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

B.言为心声。

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

C.提出朗读建议。

如朗读的重音、语速、语调等。

◆小结:从这些话语中,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使者形象。

师:一个挖空心思地想“易”地,一个千方百计地要“守”地。

在这场敌我悬殊的较量中,唐雎这个小人物却出色地完成一个“维护国土完整”的大使命。

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要想真正感受这个人物的魅力所在,我们还是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文章是怎样描述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的呢?我们先来读一则助读材料。

本文亦是如此,它用了506个字来描写这场生死较量,却有430个字都在不厌其烦地描写人物的对白。

其中,以唐雎的语言最为扣人心弦。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有关唐雎的语言描写。

(生答,屏显)
1.“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臣未尝闻也。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4.“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师:请一位同学读出这四句话。

(一生读)读得很流利,但不够传神。

每一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唐雎呢?老师想以第一句话为例,告诉同学们怎么赏析人物的语言,其余三句等会儿由同学们自己赏析。

赏析人物语言我们要注意三点:
A.联系相关内容。

如: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或者在什么状况下说这些话的;
B.言为心声。

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

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

C.提出朗读建议。

如朗读的重音、语速、语调等。

师:请同学们齐读出现第一句话的第2自然段。

唐雎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状况下说出这番话的?
有人说,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一问一答其实就是第一自然段的重复,你觉得呢?请试着从说话内容和说话语气两个方面找出它们的异同。

师:揣摩一下,他说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生答)
师:于是,他与秦王有了第一次正面交锋。

这番话中的哪些地方鲜明地表现出了唐雎对“易地”这件事的态度?
(否,守之,千里不敢易,五百里)
师: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谁愿意来试一试?(生读,师范读,生自由读)
师:我们从这句话里看出了一个怎样的唐雎?(生答)看,就这么简单的一段话,我们读出了这么多的内容。

好,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赏析或同桌讨论其余三句话,用“一个______________的唐雎”这样的句式,批注你的赏析结果。

记住你的结论一定要能在文章中找到依据。

(生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
2.从第二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唐雎?(生答:不卑不亢、沉着冷静,英勇无畏、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
哦?此时的唐雎和说第一段话时的处境完全一样吗?(不一样——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是怎样的险境啊!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男生秦王的话,女生齐读唐雎的语言。

孔子曾说:“无知者无畏”,而有时,无畏者亦可装作“无知”啊!一问一答,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秦王的色厉内荏和唐雎的英勇无畏。

3.在这场斗争中,不可一世的秦王好像并没有占到上风,他怎会就此善罢甘休?唐雎的第三句话是在什么状况下说出来的?(生答)
哦,秦王玩起了最拿手的把戏:以“天子之怒”及其严重后果(“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加以恐吓,如果联系“灭韩亡魏”的历史背景,着实让人不寒而栗啊!但唐雎无所畏惧,反唇相讥,以“布衣之怒”来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

正所谓你有强权,我有正义;处在矮檐下,偏偏不低头!
话一出口,秦王就用了14个字加以评论,字字句句都充斥着对“布衣之怒”的(生答:嘲讽)
4.师:面对侮辱与挑衅,于己,当回击;于国而言,更当抗争!于是乎,唐雎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

齐读:此庸夫之怒也……师引导点拨:
改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与原句对比分析)
生答,师总结:用排比,用节奏鲜明的短句,让他痛快淋漓,激昂慷慨地大讲特讲,赋予他狂风扫地的气势,而风过气清,秦王已是一败涂地了。

补充士的资料
至此,一个为维护国家尊严,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使者形象跃然纸上。

四、学习一种精神
师:在这场正义与邪恶、仁义与野蛮、和平与暴力的斗争中,唐雎凭借智慧和勇气使秦王不战而屈。

在朗读品味中,我们一次次为他的聪慧机智、能言善辩所启发,为他的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所感染,为他的勇赴国难、大义凛然所震撼!而他的这些可贵的精神品质也如一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人类的历史上。

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以国为家,心系天下,写下了不朽的华章!
面对唐雎以及像唐雎一样的民族脊梁,我们心里也一定充满深深的敬意。

接下来,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内心的这种感动、敬意表达出来。

你可以现场写一首短诗,也可以说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生写作交流,师点评)
附自己所写的短文:
唐雎于国存亡之际只身赴秦,性命忧虞。

然秦廷之上,以三寸之舌斗君王,凭七尺利剑退秦师。

其义之正,其辞之严,闻者叹服。

孤身入险境,方显英雄本色;舍生斗秦王,更见赤胆忠心!
嗟夫!以布衣之无畏,面大王之盛怒,镇定如斯,孰几人可为?奇哉,智者唐雎!壮哉,义士唐雎!
结束语:
同学们,春秋战国时期的狼烟与烽火已离我们远去了,但唐雎那种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的精神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现在,国际形势、政治局面也是暗潮汹涌,当国家、人民有难时,我们也要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忠诚与生命去谱写报效祖国的壮歌吧。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使秦原因⎩⎪⎨⎪⎧秦王:欲易安陵安陵君:愿终守之斗争经过⎩⎪⎨⎪⎧抵制骗局⎩⎪⎨⎪⎧秦王:轻人与唐雎:千里不易反击护国⎩⎪⎨⎪⎧秦王:天子之怒唐雎:布衣之怒取得胜利⎩⎪⎨⎪⎧秦王:长跪而谢唐雎:不辱使命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教学反思
11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

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3.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翻译、理解、背诵课文,学习作者执著的求学精神。

2.学习文章对比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齐读三则勤学的名言。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颜真卿《劝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
同学们,我们还有些同学不够勤奋,甚至抱怨学习生活艰苦,如果你了解了古人勤学的情况,你就会在对比中发现,我们的学习生活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

出示课件,了解作者。

二、经典诵读,整体感知
1.老师配乐背诵课文。

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节奏、揣摩语气及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