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实践举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实践举隅
兰铁一中张洁
一、诵读赏析式阅读教学实践
1.《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诵读见义,以声传情。
设计思路: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
因此,本例教案以‚诵读‛为切入口,通过诵读训练,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写作技巧。
学习过程:
(1)导入:《宋史》记载:‚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
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勤政爱民,有政声,常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请学生模仿范仲淹‚自诵‛的语气,诵读‚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一句。
(2)默读: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3)朗读:通过师生交流,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4)诵读:
诵读指导一:语调。
语调的高低与语句的感情色彩紧密相关。
一般说来较高的语调表达的是轻松欢悦、激愤热烈的感情,较低的语调则适宜表达沉重忧伤、低回婉约的感情。
诵读训练一:感受课文3、4两段的感情基调,加以诵读。
体会语调高低的变化对诵读效果的影响。
诵读指导二:重音。
重音的安排以语意的主次为依托。
即,作者着意突出的内容就要加上重音,从而使诵读抑扬顿挫,在变化中表现作者的感情起伏和思想脉络。
诵读训练二:默读课文第2段,加上重音(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汤汤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
.......。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横无际涯
峡.,南极潇湘
....,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进行诵读练习。
....,迁客骚人
诵读指导三:节奏。
节奏即停顿,其原则首先是不破读,其次就是停顿的缓急。
停顿的缓急以句子的语法结构为本。
诵读训练三:划分第5段重点语句的节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加以诵读。
(5)自主诵读第1段。
给第1段文字加上重音,划分节奏,并在小组内练习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6)诵读比赛。
请若干学生以段落为单位自选3、4、5段进行诵读比赛,师生共同点评交流。
(7)全体学生诵读全文。
(8)作业:①参考相关资料,翻译课文;②熟练背诵课文。
2.《兵车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诵读课文,感受诗人的情怀。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诵读。
学习难点:感受诗人尊重生命,关注社会的情怀。
学习过程:
(1)导入:我们曾跟着李白梦游天姥,醉酒狂歌,领略了诗人的豪放飘逸。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近杜甫,感受‚诗史‛的沉郁顿挫。
谈到李杜,自然要想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让我
们走进《兵车行》,体会诗中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历史场面吧。
(2)目标展示
诵读课文,感受诗人的情怀。
(3)目标分解,课文诵读。
目标一:识读
A.学生共同商讨,借助工具书解决诗中字词,并能正确断句。
B.一名学生诵读,同学们评价,指出优缺点,教师做些强调。
目标二:通读
A.继续朗读,注意连贯,流畅,有意识地向感情上靠拢
B.一名学生诵读,同学们评价。
全体同学齐读。
目标三:听读
A.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句子是叙事性的,哪些句子是抒情性的,分别怎样读?
B.带着问题听录音,适当做些记录。
目标四:悟读
A.我们被名家的阅读带入了历史,眼前似乎呈现出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
引导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诗中哪句话点明了战争的原因?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如何?战争给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诗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B.找一名学生结合录音和自己的揣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只有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领悟作者的情怀,才能读出滋味,读出快乐。
二、探究创新式阅读教学实践
1.《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从古今知识分子生活态度的异同来品味、感悟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
(1)课前准备:利用图书馆资料,查清一组古典诗歌作品: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饮酒》(结庐在人境)
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维《山居秋暝》李白《独坐敬亭山》
(2)课堂活动:
第一小节学生活动:搜集以上几首诗歌作品的赏析文章并作摘记,写出心得体会,制成研究性学习的专题卡片。
第二小节学生活动:
A.互相交流搜集成果以及鉴赏心得。
B.整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情景幽雅、恬适,‚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诗人超凡脱俗、悠然自得的情思蕴涵其中,表现了厌恶官场生活、回归大自然的美好心愿。
王维的《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翠竹、清莲、浣女以及渔舟,无不代表着自然的至洁至美,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理想美。
这样的环境可以使作者远离官场,洁身自好。
浓郁的乡土味道、质朴的劳动气息展示着人性的淳厚,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就描绘了这样一幅田园风光图。
在这里,作者忘记了名利,忘记了政治追求中遇到的挫折,一颗抑郁已久的心终于浸润在快乐里。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是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后所做。
长期的漂泊使作者饱尝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世态炎凉,在孤独寂寞中投入敬亭山的怀抱。
人世不能给的安慰自然中可以找到,山成了李白孤寂中的知己,漂泊后的家园。
第三小节学生活动:
A.配乐,学生自由朗诵课文 (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理解)
B.讨论问题:
《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文章反映出的作者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一组古典诗歌中反映出的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理想的生活环境又是什么样的?作者对古代士大夫阶层精神精髓的继承,对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与弘扬,在当代社会有什么进步意义?
(3)研究性实践
A.我心中的陶渊明
B.我看隐居
C.以《我理想的生活环境》为题,勾画自己的‚空中楼阁‛。
以上三个题目任选其一,完成800字左右的文章。
2.《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鉴赏杜十娘形象的人性美;对杜十娘与《琵琶行》中琵琶女的个性特征进行比较。
设计思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三言‛中的名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
我们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只有从人本出发,让人性的光辉照耀课堂,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打下充满人文色彩的精神底子。
学习过程:
(1)播放《千古绝唱》,引出文本。
(2)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自读题目写出读书笔记。
A.杜十娘的悲剧与那些人有关?
B.你同情还是鄙夷现实生活中的杜十娘式的人物?
C.杜十娘的悲剧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
D.你能给杜十娘指一条出路吗?
(3)学生交流、讨论读书笔记。
(4)比较杜十娘与琵琶女的个性特征。
(5)写一篇读后感。
三、学法指导式阅读教学实践
1.《雷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通过揣摩戏剧人物语言来探测人物内心世界。
学习重点:在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周朴园的语言品读,把握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
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大学学生怀着对旧中国封建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奋笔完成了一部他曾痛苦酝酿了五年的剧本。
一年后,当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
在巴金的热忱帮助下,这部剧本终于在1934年《文学季刊》第三期上发表了,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4月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拍成电影,甚至前几年还有人把它
拉长为一部二十集电视连续剧。
这部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
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它了。
(2)简介剧情及课文:声、字、画(剪截于话剧表演中场景)多媒体课件活动展示,渲染课堂气氛。
(下底四行滚动字幕)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悲情故事:
三十年前,一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替周家少爷周朴园生下第二个孩子(这就是后来的鲁大海)才三天的鲁侍萍,竟被周朴园一家凶狠地逼着留下其长子(这就是后来的周萍),抱起奄奄一息的初生儿去投河……
三十年后,在畸性情爱中挣扎的周萍,自知罪孽深重,为摆脱后母繁漪的苦苦纠缠,狠命地引诱了使女四凤,而四凤就是周萍同母异父的妹妹。
此刻‚恨人像一把火,爱人像一把火‛的繁漪妒心大发。
恰好,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并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与周朴园进行着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待一切真相大白之后,一场罪恶的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四凤羞愧难当,雷雨之夜仓惶出奔,不幸触电身亡,单纯、热情、充满着幻想的周冲(周朴园与繁漪之子)跑去救四凤,也遭不测,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侍萍呆了……
(3)学生自由阅读剧本
(4)提示戏剧人物鉴赏方法:揣摩人物语言、探究舞台说明、把握戏剧冲突。
(5)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找一名学生对周朴园和鲁侍萍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作简要介绍。
(6)从周朴园在与鲁侍萍矛盾冲突中的语言入手,评析周朴园的性格、心理,从而获得揣摩人物语言的基本方法。
A.着重品味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哦),解读周朴园对自以为已‚死去‛的侍萍的‚怀念‛。
引导学生从上下文语境和舞台说明语言中去探讨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B.抓住一种句子,探究周朴园对已经知道还活着的侍萍的惊慌。
C.挑选一句话来诵读,体验周朴园对站在眼前的离开了自己三十年的侍萍的冷酷。
(7)总结揣摩戏剧人物语言的基本方法:
A.择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心理的语言。
B.联系上下文语境品读。
C.反复体会其语言的表现方式。
(8)拓展延伸:
利用今天学会的揣摩人物语言的方法,去探测鲁侍萍的内心。
也可以凭借今天获得的周朴园印象,再去品析周朴园在与鲁大海矛盾冲突中的表现,去完整地创造你心目中的周朴园,写下像《难以界定的周朴园》、《情利中的周朴园》之类的评论文章。
2.《变形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学习抓住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主题的方法。
设计思路:《变形记》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是作者卡夫卡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的。
学生第一次接触此类作品,不仅理解上有难度,而且几乎不知如何下手,所以从学法上加以指导、给予示范就成为了重点。
学习过程:
(1)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准确切入文章。
运用投影,提供有关作品、作者的资料,使学生对文章的知识背景有初步了解,同时列出预习题,让学生边读边思,有目的地阅读。
A.课文写了怎样一个故事?主要情节是什么?
B.课文写了几种‚变形‛?蕴含着什么深意?
C.读了课文,你直接的感受是什么?你还思考到什么?
(2)抓住语言,突破重点。
讨论:
A.‚格里高尔生理上的变形‛,以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形象的意义。
B.‚家人心理上的变形‛,以理解人际关系的冷漠,感悟‚异化‛的本质。
指导学生抓住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语句,如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家人的语言描写、神情描写等来分析人物。
(3)联系实际,理解主题。
充分调动学生,结合社会现实,从我们的生活中寻找‚变形‛现象,谈谈对主题的认识。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用投影展示马克思对‚异化‛下的定义,以及昆德拉、卡夫卡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论述。
(4)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5)激发兴趣,拓展阅读。
运用今天所学的阅读方法,阅读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乡村医生》,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