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学情调研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学情调研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
1. (2分)周幽王欲立妾褒姒之子为王。
大臣申侯上疏谏曰:“王今宠信褒妃,废嫡立庶,既乖夫妇之义,又伤父子之情。
……望吾王收回乱命,庶可免亡国之殃也。
” 意在说明嫡庶关系的确立()
A . 扩大了周朝国君统治的区域
B .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C . 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D . 消除了国家灭亡的根本因素
2. (2分) (2019高一下·杭州期末) 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
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
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的根本目的是()
A . 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
D . 打击贵族势力
3. (2分) (2018高一上·江门月考) 图1和图2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A . 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B . 分封制、郡县制
C . 郡县制、行省制
D . 分封制、行省制
4. (2分) (2020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 《唐会要》记载,公元767年政府下令,所有坊市之间的高墙都不得损坏或是乱搭乱建,如有违者,强制拆除:公元788年再次下令,对在京城内破坏坊墙的行为......处以重罚,自行雇请工匠修补破损的坊墙。
这段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 .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 . 城市管理制度受到挑战
C . 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
D . 政府行政职能不断增强
5. (2分) (2019高一下·辽宁期中) 明朝末年,四川一个普通的地主就占有几十家佃户,浙江和福建为人
佃作食力的劳动力占,北京、直隶(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广等地的绝大部分的腴田,都被王公勋戚和地主豪绅侵占。
这反映出明朝末年()
A . 农业劳动力较充盈
B .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 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D . 劳动人民生活艰辛
6. (2分) (2017高一下·天等月考) 18世纪中后期西方早已“选择海洋”,而中国却“选择陆地”。
这种“选择”给中国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A . 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入侵
B . 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C . 使中国失去资本扩张和工业化的契机
D . 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衰退
7. (2分) (2017高二上·钦州开学考) 有学者认为,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有“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七种形象,其中“神化”和“维新化”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
A . 汉朝和明淸时期
B . 隋唐和宋明时期
C . 汉朝和晚清时期
D . 隋唐和民国时期
8. (2分)(2017·淮北模拟) 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
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
A .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 . 理先气后
C . 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D . 格物致知
9. (2分) (2018高一上·肇庆月考) “道光末年,(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
材料表明()
A . 中国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B . 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C . 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 传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
10. (2分) (2017高一下·浙江月考) 《湖北工业史》载,1861年俄国茶商李凡诺夫在汉口开设顺丰砖茶厂。
到1873年将原来的手工制作砖茶改为用蒸汽机器压制,从而成为湖北使用机器生产的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
这表明()
A . 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已合法化
B . 部分民族企业由手工工场转化而来
C .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D . 列强入侵客观上加速了近代化进程
11. (2分) (2019高一下·鱼台月考) 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此计划()
A . 体现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B . 表明国民政府要团结抗日
C . 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D . 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12. (2分)近代有竹枝词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
A . 铁路运输业
B . 水运业
C . 航空业
D . 电报电讯业
13. (2分)如图所示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A . 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 . 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 . 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 . 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14. (2分) (2016高二上·荣成月考)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经过了一个演变的历程,以下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近代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向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应完全肯定
②舶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
A . ①正确,②正确
B . ①②都不正确
C . ①不正确,②正确
D . ①正确,②不正确
15. (2分) (2017高二上·金华月考)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邓小平发表上述讲话的主要历史背景是当时我国()
A . 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B . 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开始显现
C . 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
D . 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 (2分) (2019高三上·杭州模拟) 从1935年开始,美国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
对此,罗斯福总统可以()
A . 等待时机以任命新的大法官
B . 否决最高法院的相关裁决
C . 要求国会再次通过这些法案
D . 解除最高法院大法官职务
17. (2分)(2017·大连模拟) 英国1967年修订的《农业法》规定:合并小农场时,政府对愿意放弃经营的小农场主可以发给2000英镑以下的补助金,或者每年发给不超过275英镑的终身年金.为了实施土地开发权国有化而进行国家强制购买时,政府必须向丧失开发权的土地所有者支付补偿金.以上材料最能反映的是()
A . 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覆盖全面
B . 英国重视土地流转中的利益补偿
C . 英国土地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
D . 英国发展混合经济缓解经济危机
18. (2分) (2017高一下·奉新期末) 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
造成这种变化主要原因()
A . 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B .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 . 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9. (2分) 1990年我国出口总额达到了621亿美元,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改善了自1984年以来连续逆差的状况。
到1991年6月底,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 . 经济结构渐趋于合理
B . 已形成典型的外向型经济
C . 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D . 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20. (2分) (2017高一下·惠来期末) 1977至1978年度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活动比前一年度增长了27%。
从出访领域看,科技教育类增长率最高,从出访国家看,发达国家和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明显增多。
这段材料可直接用于研究()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完善
B . 改革开放决策形成的历史背景
C .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积极影响
D . 打破僵局掀起建交热潮的表现
二、材料分析题 (共5题;共75分)
21. (10分) (2017高二下·三明期中)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初,实行自由贩卖,不收盐税。
后实行国家专卖,官府大幅提高盐价,甚至贪官污吏还抓夫抓差无偿运盐,勒索百姓,中饱私囊,人民怨声载道,恨透食盐专卖。
同时政府盐务机构庞大,开支惊人。
他(刘晏,715—780)首先大力削减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改变了肃宗时第五琦(唐朝官员)规定的官运官卖的盐法。
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专门生产盐的民户)所产的盐,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
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
为防盐商哄抬盐价,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这样一来,大批盐吏被精简,盐价下跌,万民称颂,税收也激增。
——余耀华《大唐财相刘晏》
(1)根据材料,概括公元8世纪中后期唐代食盐专卖制度的弊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盐务时弊,大唐财相刘宴采取了哪些兴利除弊的举措?这些举措起到了什么作用。
22. (15分) (2016高三上·太原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
义,父子之情。
——韩愈《论佛骨表》
经学的转变、理性主义的兴起、儒家济世的政治情结、道统论的兴起以及儒家心性论的变化等,构成了儒学在唐代的兴起,这些变化对于宋代新儒学的出现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虽然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唐代儒家最后无力实现自身理论的创新与理论转型。
——洪修平《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
材料二:今天下之患,莫大乎贫。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自万历中矿税以来,求利之方纷纷者乃数十年,而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
……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
专制统治者对某些经济部门商品贸易的垄断。
顾炎武以食盐贸易为例,指出由国家垄断食盐贸易的主要弊端在于,它只有利于盐吏们大量侵吞国税,又阻碍了食盐的自由流通,造成了民生的困乏。
——许苏民《论顾炎武经济思想中的近代性因素》
(1)根据材料一指出韩愈反对佛教的理由并说明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认为天下贫困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代儒家学者的精神追求。
23. (15分) (2020高一下·株洲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后,在西欧出现的一体化运动蓬勃发展。
鉴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在欧洲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和战争复仇主义的危险依然存在,美国政府以“杜鲁门主义”的发表为标志,主动插手欧洲的战后重建,支持欧洲一体化。
美国希望西欧国家能按照美国模式﹣﹣联邦制进行欧洲一体化,建立“欧洲合众国”,实现自立、自助和共同发展,成为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支撑点,减轻其负担。
﹣﹣摘编自张福财《关于战后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问题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材料三: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
……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世界格局所呈现的特点及其影响。
(3)根据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
24. (15分) (2018高一下·醴陵期末) 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1: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
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
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
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
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2: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
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
1802年,曼彻斯特共有棉纺厂52家,1809年增至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
至此,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进而改变了曼彻斯特乃至于整个世界的面貌。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材料3:《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1)根据材料1,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市镇大量出现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依据材料2,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
(3)材料3反映出中西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25. (20分) (2018高二下·江苏期中) 抚今思昔,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
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
——《列宁文稿》
材料二: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
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
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
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三: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
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整编自《苏联兴亡史论》
(1)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苏联改革的成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二、材料分析题 (共5题;共75分)
21-1、
21-2、
22-1、
22-2、
22-3、
23-1、
23-2、
23-3、
24-1、
24-2、
24-3、
25-1、
25-2、
25-3、
25-4、
第11 页共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