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鉴定基本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泉青瓷鉴定基本点
龙泉窑青瓷基本概述
龙泉窑窑址遍布在浙江龙泉县境内许多地方,主要窑场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武溪等二十余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场所烧青瓷质量最高。
龙泉窑属于南方青瓷类型,早在西晋时期就开始烧造青瓷器,西晋至五代时期属于小规模生产,所烧青瓷一般自产自销。
北宋初期龙泉窑受越窑、瓯窑、划纹,釉色呈淡青色,器物造型以日用瓷为主。
北宋中晚期龙泉窑青瓷釉色逐渐转为青黄色,产品虽仍以碗、盘、壶、杯等婆州若不影响,所日用器皿为主,但造型变得更加规整。
此时,釉面装饰普遍使用刻花、画花、印花等手法,纹饰主要有花卉、游鱼、飞雁以及婴戏等。
北宋晚期还盛行浅浮雕莲瓣纹,一些器物印有“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文字。
南宋龙泉窑青瓷器形特点
南宋时期,由于北宋政权南移至杭州,使龙泉窑生产得到空前发展,器物品种迅速增加,出现了炉、瓶、渣斗、盆等许多新器形。
以瓶而论,有胆式瓶、龙虎瓶、鹅须瓶、琮式瓶、环耳瓶;以炉而论,有奁式炉、三足炉、桶形炉、双鱼耳炉、鬲式炉等等。
南宋中期以后其青瓷烧制,终于形成自身特点,特别是粉青、梅子青釉色的烧制成功,达到我国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
南宋晚期龙泉青瓷又有很大发展,除在今日龙泉县境内有许多窑场烧造青瓷外,其邻近的庆元、遂昌、云和县以及江西、福建等许多窑场,都烧造具有龙泉窑风格的青瓷,最终取代越窑青瓷的霸主地位,成为南方青瓷的重要产区。
南宋龙泉窑的匠师们,为使青瓷呈现美玉和翡翠之风,在制作工艺上,可谓煞费苦心。
首先,改变釉的成分,也就是将早期青瓷烧制使用的石灰釉(钙釉),改为石灰碱釉(钙钾釉)。
石灰釉的特点是高温下黏度小易于流釉,因此早期青瓷往往施半釉。
釉层普遍较薄,釉面光
泽度强,呈现一种玻璃状。
而石灰碱釉的特点正好与之相反,它在高温下黏度大,釉不易流淌,器物不仅可以施满釉,釉层也可以施得厚一些,釉面光泽显得更加柔和。
南宋龙泉窑匠师,将石灰釉改为石灰碱釉,在陶瓷史上显然是一个伟大创举,它使青瓷釉面更加幽雅光润。
其次,增加釉层的厚度,也就是在胎体上多次施釉,就好像水深能增加其青色的道理一样。
我国古代对青色的解释一向有多种含义,举凡青、绿、蓝、黑几乎无所不包,因此为使青瓷釉面具有碧绿深厚的感觉,一般都要挂上两三层釉才行。
根据目前看到的南宋龙泉窑青瓷标本,其釉厚甚至达到1.5毫米以上,这样终于烧成了青翠欲滴、可与翡翠媲美的“梅子青”色。
再次,增加胎的色调,也就是改变胎土原料成分。
胎的色调对釉色有一定影响作用,一般来讲原料中铁含量愈低愈好,因为铁含量高会降低胎体的白度。
而龙泉窑的工匠们,却特意在胎土原料中掺入一部分紫金土,以提高铁的含量,使白色胎体略呈一些灰色,这样更有利于青釉的呈色。
·除了上述这些工艺改变外,南宋龙泉窑青瓷在窑内烧制过程中,使用了强还原气氛,因为窑内温度越高,还原气氛越重,胎釉熔融也就越彻底,釉层的质感也就越好。
据记载,南宋龙泉窑青瓷中梅子青釉色的烧成,其窑内温度在1250~1280度之间。
南宋龙泉窑青瓷由于釉层较厚,难以透出釉下刻画纹样,因此在釉面装饰上,多采用堆贴装饰,形成一种浅浮雕效果。
同时更加重视器物的造型设计,以此突出釉色之美。
例如,采用仿生效果,以大自然中各种花卉、瓜果的形态为器物原形造型,是南宋龙泉窑青瓷普遍采用的手法。
最常见的器物有莲瓣碗、荷叶盘、桃形洗、葫芦瓶、瓜式壶等等。
随着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特别是海外贸易的扩展,元代龙泉窑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其窑场从原来交通不便的大窑和溪口,沿瓯江两岸和下游一带不断发展开来。
据目前考古发现的元代窑址,仅在大窑附近就有五十余处。
在龙泉县境内元代龙泉窑址,目前发现的总计达二三百处,其中分布在瓯江、松溪两岸的窑址约占三分之二。
这些均可证明龙泉窑在元代已经形成了一个空前发展规模,其声势远非宋龙
泉可比。
元代龙泉窑青瓷器形特点
元代龙泉窑瓷器最明显的特征,在造型上的特点是器型高大,如大盘、大瓶、大罐、大碗、大执壶的形制之巨大均为前所未见。
如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收藏的一件元龙泉窑印牡丹纹喇叭口大瓶,器高达71厘米,不仅形体巨大,而且口边刻“泰定四年”(1327年)款,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龙泉窑器物。
这种喇叭口形、高度在50~70厘米以上的大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较多。
20世纪70年代内蒙古集宁和呼和浩特市发现的两个元代窑藏内,也出土有此类大瓶。
这种形制的大瓶不仅在国内时有发现,在日本、美国、韩国、菲律宾等国也有所收藏。
说明此类大瓶是元代的典型器。
龙泉窑器物中不仅瓶的形体巨大,盘的造型也硕大无比,口径最大的可达70厘米以上,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元龙泉窑刻花八宝纹菱花口大盘,口径达63厘米。
除以上所举大瓶、大盘外,其梅瓶造型也很有特色,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通高为44 .4厘米的带盖刻花梅瓶。
此外,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通高为41.6厘米的印花“龙”字纹大罐,土耳其托布卡晋博物馆藏的口径为43厘米的刻花菱花口大碗,上海博物馆藏器高达32厘米的刻花执壶,日本大和文华馆藏的印花纹四系瓶,通高达50.2厘米,以及1984年江苏溧水县出土、现藏于该县博物馆高达30厘米的荷叶盖大罐等,在龙泉窑器物中均可称作形体高大之器。
元龙泉窑中不仅有气势雄伟的大件器物,也有精致秀美的小件物品,如器高在10厘米左右的小罐、小壶、小瓶、小砚滴、小杯等,别有意趣。
菲律宾私人博物馆内收藏的一件小壶,腹径仅lO厘米,器形呈瓜棱状,壶盖为瓜蒂,釉面虽有细碎片纹,但更如熟透的南瓜,造型十分别致。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内也藏有与此壶相同造型的小壶,此外,该馆还有鱼形砚滴、猪形砚滴、人形砚滴等。
1984年浙江泰顺发现一个元代窑藏,一件通高为7.5厘米的牧牛砚滴,可以视为元龙泉窑中小件器物的代表作。
小型龙泉窑器物在造型上与大器相同,如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有一件器高为14厘米的连座瓶,与连座式大瓶在造型上一模一样。
菲律宾私人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器高为7.5厘米菊瓣纹
荷叶式盖罐,也与一般荷叶式盖罐大器基本相似,只是多一流口,别具一格。
龙泉窑小件器物一般作为外销瓷,销往东南亚等国作为随葬器。
元代龙泉窑器物造型非常丰富,以瓶为例其造型就有十几种之多,如葫芦式瓶、玉壶春瓶、梅瓶、环耳瓶、双系扁瓶、连座琮式瓶、八方瓶、连座式瓶、长颈瓶、觚式瓶、蒜头瓶等,其中葫芦瓶、环耳瓶、双系扁瓶、连座式瓶非常富有特色。
环耳瓶虽然一直延续至明龙泉窑还在烧制,但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其特点是元龙泉环耳较大,环一般贴附在瓶体两侧;而明龙泉窑环耳瓶的环耳,一般为活动的环。
将瓶与器座连在一起烧制,也非常有代表性地显示出元代龙泉窑烧制的工艺特点。
1983年,浙江青田县百华公司工地出土了一件元龙泉青釉带座瓶,瓶高为20厘米,器座高8.2厘米,通高达28.2厘米,这种制作方法一方面使瓶体具有稳重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瓶体造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元龙泉窑中颇具时代感的器物还有一种荷叶式盖罐,它的特点是盖为一顶硕大的荷叶,口沿翻卷,造型极为生动。
有的盖纽还为一段枝梗,翠绿的釉色犹如刚刚采摘下的荷叶,仿生效果非常逼真。
器身造型在稳重优美中,还有各种不同装饰,如印花纹、莲瓣纹、弦纹等,器型也有大、中、小三种不同规格。
在元龙泉窑荷叶式盖罐中,以莲瓣纹荷叶式盖罐居多数,在韩国新安海底元代沉船上,即有多件莲瓣纹荷叶式盖罐,现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内的一件元龙泉窑莲瓣纹盖罐,是其中的典型器,此器通高达30.7厘米,釉色莹润,纹饰生动。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荷叶式盖罐,罐身贴印海水龙纹,也是非常著名的一件器物。
元代龙泉窑青瓷工艺技法
元代龙泉窑器物在胎釉上的特征,是胎体逐渐趋于厚重,虽然元代初年还能保持南宋龙泉薄胎厚釉的风格,但至中期开始胎质变厚、釉层变薄,釉也多呈青黄色。
元代龙泉青瓷由于胎体厚重,釉层变薄,已经达不到南宋龙泉梅子青那样的釉色之美,所以盛行釉面装饰。
除继承五代、北宋时期常用的划、刻、印、堆、贴等技法外,还大量使用褐色点彩、堆贴、镂雕、刻印等手段,具有十分突出的时代特色。
下面简单介绍如下。
(1)露胎贴花:在元龙泉装饰技法中,以露胎贴花法运用最为成功。
所谓露胎贴花就是在瓶腹部或盘心部位,先模印或贴塑纹饰,这些纹饰不上釉,烧制后露胎部位呈现一种火石红色,与周围青釉相映成趣。
这种以釉色与胎色形成的反差,色调非常醒目,它一方面使器物上的装饰图案效果突出,另一方面也使单调的釉面有一种变幻之美。
这种装饰是元代龙泉窑所独到的,堪称空前之作。
元龙泉窑青釉露胎贴花纹饰,目前见到的主要有人物、花鸟、瓜果、龙凤等,运用最多的是八仙人物。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元龙泉窑八棱瓶,肩部青釉凸印太极八卦图,腹部八个开光内露胎剔刻八仙人物,足胫处青釉上凸印四时花卉。
器物腹部呈火石红色的八仙人物,在青釉八卦图及花卉衬托下显得格外突出,颇有呼之欲出之感。
另在香港《求知难集》目录上也曾见到一件元龙泉窑露胎八仙人物纹高足杯,在杯体八面上分别贴塑神态各异的八仙人物。
英国伦敦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有一件元龙泉窑青釉火石红龙纹大盘,将这种装饰技法运用得更是出神入化。
盘心部位露胎贴塑一条矫健的巨龙,龙身作呼风唤雨之状,环绕龙身还露胎贴塑朵朵祥云,盘体周边还装饰一圈露胎梅花纹,其余部位均施青釉,并刻画层层海水纹。
细观整个盘体,火石红色的巨龙,在青釉掩映下,仿佛翻腾在波涛汹涌的海水间,此盘既是一件实用器皿,又是一件极富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此外,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釉火石红月影梅花纹盘、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釉刻花火石红八仙人物瓶和四鱼洗,也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元龙泉窑中这种露胎贴花技法除运用在盘、碗、瓶等器皿上,还常出现在人物雕像上面,主要是佛造像。
江苏扬州文物商店收藏有一件青釉观音龛,观音的脸部、胸部、手部,以及观音像前其他人物的面部都是露胎雕塑,以此突出观音菩萨仁爱慈祥的神态。
1966年,北京昌平县出土一件元龙泉青釉观音像,观音的面部、手部也是如此装饰,可见这种方式是当时一种惯用的手法,为后世陶瓷制作增添了新的工艺思路。
(2)模印刻画花:除露胎贴花技法外,挂釉贴花以及模印刻画花,也是一种元代龙泉窑经常运用的装饰手法。
刻画花是北宋龙泉窑较常
使用的一种方法,元代龙泉是将刻画花与印花结合一起运用,既增强图案立体感,又使纹饰鲜明生动。
印花分阴文印花与阳文印花两种,常用题材主要有蕉叶、海水、菊花、菱花、变形云纹、龙凤、鱼、莲瓣、云鹤、鸾凤、龟鹤、灵芝、葵花、荔枝、牵牛花、八仙、八卦、如意、鼓钉、方格、古钱、锯齿、雷纹,以及人物故事等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元龙泉窑青釉印花石榴尊,可称为这种刻画印花的代表作。
器体上下纹饰达七层之多,腹部主体纹饰为枝蔓缠绕的菊花纹,在阳文印的花朵、叶面上,同时刻画出叶脉、花瓣及花蕊,使图案立体效果更加明显。
元龙泉还有一种特殊装饰,即阴文印花,常装饰在碗体内壁,以人物故事作几组图案,凹的图案四周印有文字。
(3)文字装饰:元龙泉窑青瓷中以文字装饰的器物也有其独特之处。
如前面提到的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一件青釉盖锚,盖面凸印八宝纹,罐体呈八棱形,在自然形成的八个开光体内,凸印草书“龙”字与花卉图案。
罐上的“龙”字笔锋遒劲,运笔挥洒自如,实属难得之作,因为“龙”字出现在器物上非常少见,一般器物常以龙的形象作装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青釉深宝纹碗,碗心刻画一个银锭,其上刻“金玉满堂”四字。
除汉字外元龙泉器物上还出现了八思巴文字,八思巴文是元代一个叫八思巴的人创造的一种文字。
他是藏传佛教中萨迦撮教主萨迦班智达的侄子,在元至元六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大宝法王,并奉为帝师领宣政院事,管理全国佛教和西藏事务。
八思巴创行的这种文字是一种拼音文字。
它既可拼读成藏文,又可拼读成汉文,世称八思巴文。
八思巴文颁布于元至元六年(1269年),它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主要是上层社会的官方语言,泰定二年(1325年)才刻成蒙古文字的《百家姓》正式向社会民众推广。
但八思巴文一直没有真正推行起来,元朝灭亡后八思巴文也随之消亡。
元龙泉窑青瓷上的八思巴文,一般是凸印在纹饰上,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元龙泉窑青釉印花盘,盘心花朵间印一个八思巴文,拼译成汉语为“里”字。
目前在龙泉大窑、岭脚、绿绕口,丽水县宝定,庆元县竹口等窑址均发现印有八思巴文字的碗、盘等物。
据考察,在元龙泉青瓷上,八思巴文有十几种之多,说明龙泉窑在元代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除
龙泉窑外,元代磁州窑器物上也曾出现八思巴文,但所见器物不多,窑址出土残片更无所闻,亦可说明此类产品在北方瓷窑中较为稀有。
(4)青釉褐斑:青釉褐斑是元龙泉另一个时代特征,它是在青瓷釉面点缀褐斑作装饰,常见的器物有玉壶春瓶、环耳瓶、蒜头瓶、搬口瓶、碗、盘、匝、罐等。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日本、韩国等地,这类器物都有相当精美的收藏。
青釉褐斑是越窑青瓷在西晋、东晋时期曾经使用过的装饰,在已上釉的坯上施加点彩,烧成后釉面即呈褚褐色。
元代龙泉窑在釉色上,虽远逊于南宋龙泉,但其粉青色釉面仍肥润纯净,褐红色斑点点缀其间,也令人耳目一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元龙泉窑青釉褐斑八方盘,盘内外壁上点染的褐红色斑块,仿佛是一朵朵盛开的花朵,精美异常。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一件元龙泉窑青釉褐斑玉壶春瓶,被确定为“重要国家文化财产”,日本人称之为“飞青瓷”。
元代龙泉窑器物在工艺制作上,与宋代相比有所不同,器物的每个转折处,常做成棱角形或凹槽形,盘多做折沿式,外口沿也常做成花口状。
碗、盘一类器物,底圈足一般垂直,足底齐平,圈足足墙较矮。
此外,形体巨大的器形,造型也十分规整,无一丝扭曲变形的缺陷,而且釉平如镜光可鉴人,这些都说明元龙泉制作工艺的独到之处。
元代龙泉窑器物因烧制工艺不断变化,器物底足特征也非常鲜明,这一点在大盘一类器物上表现比较突出。
如元代早期龙泉窑一般使用垫饼烧制方法,器底足心处一般无釉,中期大量使用盂状支烧器,故靠近圏足一卷釉常被刮去,只残留器心一点青釉,形成独有的时代特征。
元代晚期由于改用薄垫饼支烧,底足基本上无釉。
明代龙泉窑一直沿种方法烧制。
器物底足多数也无釉,只是一些精细器物底足,中心处有一点釉,这些可以成为龙泉窑器物断代的依据。
龙泉窑青瓷仿制和造假特点
龙泉窑青瓷的仿制和造假可以追溯到明代的中晚期以后,经过清代、民国至现代多有生产、现代仿品集中的时间是在20世纪5O年代以后。
高仿多为手工制作,也有大批量的龙泉工艺品生产但是仿品过于粗糙,仍然显露出缺乏对古代艺术的理解和审美理解,也就是我们
所说的缺乏神韵。
釉色、造型、工艺是鉴别龙泉窑瓷器的三点重要因素。
即釉色要纯正,造型要沉稳,每一个时代的工艺要表现正确,这才是一件经得起推敲的古代龙泉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