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工作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泌尿外科⼯作制度
泌尿外科⼯作制度
⾸诊负责制度
1、⾸诊接诊医师应认真负责地进⾏诊治,耐⼼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

不能处理的问题应及时请上级医师诊治;
2、不是本科的疾病应认真,及时转诊或请会诊,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清楚,不得⼀任何理由推诿患者,⼀次违者罚款50元,⼆次上交医教科,.对需转科重症病⼈应有医师或护⼠负责护送,以免发⽣危险. 违者⼀切后果由当事⼈负责。

3、所有收⼊的患者均应得到及时的检查,治疗.若发现本科不能处理的问题应及时请有关科室会诊,必要时转⼊相应科室进⾏治疗,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清楚.若有本科相关的疾病应负责随诊,继续协助治疗.
4、三级查房制度(1)科室每周⼤查房2次(星期⼆、四).
(2)主任查房每周⾄少3次. (3)副主任医师查房每⽇2次.
(4)住院医师24⼩时负责制. 危重症病⼈随时查房。

(5)节假⽇查房每⽇1次以上。

(6)所有医⽣必须保持24⼩时通讯畅通。

(7)所有医师出县需向科主任请⽰。

会诊讨论制度
对疑难患者
(1)疑难病例应尽快完善各项检查。

(2)科室每周进⾏1次疑难病例讨论(星期⼀),疑难病例必须提交全科病例讨论,以最终确诊,并明确治疗,⼿术⽅案.讨论须由科主任或副主任主持,相关医师参加,术者必须参加,病例中及记录本中应详细记录.讨论前经主治医师应准备好相关材料。

(3)对科内讨论不能明确诊治⽅案的患者,应报告院⽅(医教科),以组织全院或相关科室联合会诊,或请院外专家会诊。

(4)节假⽇或急诊疑难患者应由值班医⽣向本级上级主管医⽣汇报,医师主持进⾏疑难病例讨论,做好详细记录,并向科主任及院总值班汇报,以明确诊治⽅案,避免延误病情。

对危重患者
(1)在主任医师带领下,应及时讨论,确定治疗⽅案,并密切监护患者,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记录病程. (2)在每⽇下午交接班时,当班医⽣向科主任或值班医⽣汇报病情,进⾏进⼀步讨论及时发现诊治过程中的问题,调整治疗⽅案. (3)交班后主管医师及值班医师应⽴即落实科内讨论意见,并于病例上记载.
(4)对于特殊危重患者除以上讨论外,应及时组织全科讨论及相应科室的全院讨论.
其他讨论制度
术前讨论制定
(1)每周定期不定期⼈全科进⾏讨论,由科主任直接领导,对本周拟进⾏的⼤,中型⼿术,有严重并发症的⼿术,疑难⼿术进⾏讨论.
(2)除提交讨论的⼿术,,由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主持.
(3)术前讨论记录前填写"术前讨论记录单",由术者签字. (4)术前讨论时,管床医⽣应做到对术前讨论患者准备必要,充⾜的材料,包括化验,造影,CT等.有重点地介绍病情,并提出⾃⼰或专业⼩组的诊断及治疗⽅案.必要时检索有关资料. (5)各级医师充分发⾔,提出⾃⼰的意见和见解. (6)科主任或临床⼩组长最后指导,完善制定出的治疗⽅案. (7)各级医师必须遵守,落实科主任制定的诊疗⽅案.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于记录本及病例中.
(8)对较⼤⼿术或需请上级医院教授会诊⼿术的病⼈术前谈话应由⾼年资医师或者科主任完成。

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诉患者,及时解答患者的咨询,避免对患者产⽣不利的后果. (9)⼿术由科室,统⼀安排。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对于死亡病例讨论应放在患者死亡后1周内在科内进⾏,由主任及病房组长主持,全体医护⼈员参加. 讨论应涉及:回顾患者发病整个过程及治疗经过,讨论死亡原因,总结诊治过程中的经验及应该吸取的教训等. 死亡病例讨论内容⽤专⽤记录本记载.
三查⼗对制度
三查:摆药时查;服药处置前查;服药,注射, 处置后查。

⼗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法和有效期。

病历书写制度
(1)病历⼀律⽤蓝⿊钢笔书写,字迹要清楚端正,内容要准确完整,⽂字简练,不得随意涂改,删改,倒填,剪贴等.
(2)病历书写医师签全名.
(3)病历和病历⾸页⼀律⽤中⽂书写,疾病和⼿术分类名称必须使⽤国际(ICD-10和ICD-9-CM-3)标准或国内学术机构公布的命名填写。

(4)术后化疗的诊断,⾸页统⼀写××术后。

.
(5)病案中术前谈话签字,重要内容的谈话签字,以及出院诊断证明签字,必须由本院医师承担.
(6)病历具有法律效⼒,如有重要的修改处⼀定要签名或盖章,以⽰负责.
(7)⼊院记录住院病历应在患者住院后24h内完成.。

.危重,急症患者要及时书写⾸次病程记录,普通患者要求在8h内完成.
(8)病程⽇志应详细记录记载患者全部诊治过程,危重或病情
突然变化的病历应随时记录,病情平稳72h后允许2~3d记录1次病程⽇志,
(9)阶段⼩结:①第1次阶段⼩结应在住院后4周末完成;②以后每个⽉写1次阶段⼩结.
(10)转科患者要求转出科室写"转科记录(转出记录)",转⼊科室写"转⼊记录",外院转⼊本院的患者按新⼊院患者办理.主管医师换班时要写"交班记录",接班医师写"接班记录".
(11)出院(包括转院)病历应于患者出院后48h内完成,在逐项认真填写病历⾸页后,主治医师,科主任审查签名后⽅可归档.
(12)死亡病历应于患者死亡后24h内完成,要求保管好所有资料,不得丢失.做好抢救记录,死亡讨论记录和死亡记录.凡做⼫解者,应有详细的⼫检记录及病理诊断资料,纳⼊死者病案.
(13)每⼀项记录前必须有⽇期,时间.⽤24h⽅法,阿拉伯数字顺序书写表⽰,如1989-12-19,9:20.
(14)各种病历记录均应按卫⽣部及省主管部门制定并下发的《病历书写》规范要求认真书写
抗⽣素应⽤管理制度
为规范合理使⽤抗菌药物,保证临床⽤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物耐药性的产⽣,全⾯提⾼医疗质量,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指导原则》、结合我科实际情况。

按医院规定执⾏,院⽅罚款30%罚到个⼈。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的药物。

主要⽤于细菌、真菌、⽀原体、⾐原体、⽴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等病原微⽣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缺乏上述病原微⽣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抗菌药物。

⼆、在使⽤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药物的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治疗。

⼀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常⽤抗菌药物。

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药。

四、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物利⽤度⾼的⼝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注射给药。

(4)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时,应优先选⽤价格低廉、抗菌作⽤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五、抗菌药物的调整:⼀般感染患者⽤药72⼩时(重症感染48⼩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抗菌药物。

六、疗程:⼀般感染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药2~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

七、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肤和粘膜局部⽤药,以防耐药产⽣。

若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

⼀般不⽤抗菌药物雾化吸⼊作为⽓道预防给药。

⼋、对病情复杂的难治性感染,组织有关专业⼈员会诊,制定给药⽅案,以提⾼治疗效果。

九、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认真执⾏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妥善处理。

⼗、遵循抗菌药物预防应⽤与联合⽤药原则。

抗菌药物分线使⽤及分级管理原则
⼀、抗菌药物分线原则:
⼀线药物(⾮限制使⽤):经临床长期应⽤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线药物(限制性使⽤):与⾮限制使⽤抗菌药物相⽐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限制性使⽤的抗菌药物,应控制使⽤。

三线药物(特殊使⽤):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耐药⽽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使⽤。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1)⼀般感染患者应⾸选⼀线抗菌药物治疗。

对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患者,可使⽤⼆线或⼆线以上药物治疗。

(2)根据病情需⽤⼆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药敏结果作依据。

若⽆药敏依据,应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在相关医疗⽂书记录中签名,⽆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签名,或有感染等相关专业科室医师、临床药师的会诊记录。

(3)根据病情需⽤三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致病菌只对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药敏报告,若⽆药敏报告,应由具有⾼级职称的医师或科室主任在相关医疗⽂书记录中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师、临床药师会诊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

(4)根据致病菌种类及细菌耐药情况,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
代药物轮换使⽤。

(5)感染科或检验科、药剂科须分别履⾏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结果和定期向临床医务⼈员提供抗菌药物信息的职责。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量。

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的管理要求
⼀、抗菌药物预防应⽤原则:抗⽣素总使⽤率⼩于70%。

(1)预防⽤药指征:患者具有发⽣感染的⾼危因素,如果不预防应⽤抗菌药物,⼀旦发⽣感染将引起严重后果。

(2)应在充分考虑感染发⽣的可能性、预防⽤药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基础上规范⽤药品种和给药⽅案。

(3)不能随意选⽤⼴谱抗菌药物、新品种、价格昂贵品种或多种抗菌药物联⽤作为预防⽤药。

(4)围⼿术期预防⽤药,应综合考虑本院或本病区可能流⾏的致病菌、⼿术范围、⼿术部位与污染程度、⼿术持续时间、病⼈机体状况等因素,合理选⽤抗菌药物,其原则是:
A、⼴谱、有效(杀菌剂⽽⾮抑菌剂)、能覆盖⼿术部位⼤多数病原菌。

B、杀菌剂剂量要⾜够。

C、根据药物半衰期决定⽤药次数。

D、宜静脉给药,⼀般⽤β-内酰胺类抗⽣素。

E、清洁⼿术(分甲、⼄两类):
甲类:如精索静脉、隐睾、鞘膜积液、单纯肾切除术,肾上腺切除术等⼀般中⼩清洁⼿术,原则上可不⽤抗菌药物。

如需使⽤,可术前0.5~2⼩时内或⿇醉开始时使⽤⼀个剂量。

介⼊治疗术可参照处理。

抗⽣素使⽤率,⼩于30%。

⼄类:以第⼀线抗菌药物为主。

在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下的介⼊治疗可参照此类⽤药。

F、清洁但易受污染的⼿术:
可⽤⾄术后2~3天。

G、污染的⼿术:
从围⼿术期起即按治疗性使⽤抗菌药物原则⽤药。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注意事项:
(1)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抗菌药物。

(2)预防性应⽤的抗菌药物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给药⽅便、价格便宜。

(3)预防⽤药应有⽬的,针对⼀种或⼆种可能的感染菌选择药物,不能盲⽬采⽤⼴谱抗菌药或联合⽤药以预防多种细菌感染。

(4)抗菌药物的预防应⽤不能放松严格的⼿术操作及⽆菌技术,并应加强临床观察及消毒隔离措施。

(5)清洁肠道⽤药:施⾏结肠、直肠⼿术,于术前2-3天开始
⼝服肠道制菌药物,以减少术后并发感染的机会。

临床抗菌药物联合应⽤的管理原则
⼀、严格掌握联合⽤药指征,以期达到抗菌的协同作⽤,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产⽣。

⼆、联合⽤药⼀般为两种作⽤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特殊情况可联⽤两种以上,包括抗真菌药。

三、联合⽤药⼀般适⽤于以下情况:
(1)病原体不明的严重感染。

(2)单⼀药物难以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药物不能控制的耐药菌感染,特别是院内感染。

(4)为减少各药物单⼀使⽤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

(5)需长期⽤药,有利于防⽌细菌耐药性产⽣,如抗结核治疗。

注意:
临床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应⽤的注意事项
⼀、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抗菌药物注意:
(1)选择药物和设计给药⽅案时,必须考虑:药物的肾毒性、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对药物动⼒学的影响。

如正在进⾏⾎液或腹膜透析治疗时,应估测对药物清除率的影响。

(2)根据肾功能不全程度应调整药物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

⼆、肝功能不全应⽤抗菌药物肝脏毒性反应及肝功能减退对药代动⼒学的影响,避免使⽤肝毒性明显的药物。

三、新⽣⼉患者应⽤抗菌药物注意:
⼀般应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素。

避免使⽤或慎⽤氯霉素、磺胺药等抗菌药物,避免应⽤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确有应⽤指征时,必须进⾏⾎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不能进⾏⾎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上述药物。

禁⽌使⽤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

新⽣⼉不宜肌⾁注射。

四、⼩⼉患者抗菌药物应⽤注意:
避免应⽤氨基糖苷类药物,确有应⽤指征时,必须进⾏⾎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8岁以下⼉童不⽤四环素类药物,18岁以下未成年⼈避免使⽤喹诺酮类药物。

五、妊娠妇⼥应⽤抗菌药物注意:
必须考虑药物对胎⼉的影响及妊娠期妇⼥药代动⼒学的改变,避免不必要的⽤药。

在必须⽤药时,应选择风险/效果之⽐最⼩的药物,并告知患者药物对继续妊娠可能引起的风险。

六、哺乳妇⼥应⽤抗菌药物注意:
必须使⽤抗菌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在乳汁中浓度低、安全性⾼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并按药代动⼒学原理调整给药与哺乳时间,如哺乳结束后⽴即⽤药,或在婴⼉较长睡眠前⽤药,使婴⼉从乳汁中摄取的药物降⾄最低。

七、⽼年患者应⽤抗菌药物注意:
⽼年⼈因组织器官⽣理功能减退,药代动⼒学过程有明显变
化,特别是由于肾功能减退⽽致药物⾎浓度增加,不良反应也增加,应尽量使⽤不良反应⼩的药物,并依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和⽤药⽅案,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的。

⼿术分级管理制度
⼿术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术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术分为四级:
⼀级⼿术是指风险较低、过程简单、技术难度低的普通⼿术;
⼆级⼿术是指有⼀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般、有⼀定技术难度的⼿术;
三级⼿术是指风险较⾼、过程较复杂、难度较⼤的⼿术;
四级⼿术是指风险⾼、过程复杂、难度⼤的重⼤⼿术。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评价医师技术能⼒,适时调整医师⼿术权限,并纳⼊医师技术档案管理。

需要本医疗机构注册医师实施或参与⼿术的,应当按照卫⽣部及本地区的有关规定执⾏。

泌尿外科⼿术分级:
四级:(1) 肾上腺⼿术(⽥银珊)
(2) 诊断不明的探查术(⽥银珊、何学⽂)
(3) 复杂性肾实质取⽯术(⽥银珊、何学⽂)
(4)经⽪肾镜⼿术(⽥银珊、何学⽂)
(5)肾癌根治术(⽥银珊、何学⽂)
(6)新开展的各类⼿术(⽥银珊)

三级:(1) 除四级以外的肾脏⼿术(⽥银珊、何学⽂、丁华敏)
(2) 输尿管⼿术(⽥银珊、何学⽂、丁华敏)
(3) 膀胱⼿术(⽥银珊、何学⽂、丁华敏)、
(4) 前列腺摘除术(⽥银珊、何学⽂、丁华敏)
(5) 前列腺⽓化电切术(⽥银珊、何学⽂、丁华敏)
(6) 肾囊肿切除术(腔镜下去顶术)(⽥银珊、何学⽂、丁华敏)
(7) 睾丸下降不全固定术(⽥银珊、何学⽂、丁华敏)门诊病历书写制度
所有门诊病⼈均应书写门诊病历,尤其住院病⼈更应住院,院⽅罚款均罚款到当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