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茸毒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INNER MONGOLIA FORESTRY ‖霜茸毒蛾俗名灰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古毒蛾亚科茸毒蛾属,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二连浩特市、阿拉善盟)、黑龙江、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国外分布于蒙古国和俄罗斯等地。
记载的寄主主要有栎、山毛榉、榛、枸杞、火蓼、山花楸、悬钩子(《中国动物志》三十卷,1986)。
笔者于2014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发现该虫,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于2018年发现幼虫,主要危害柠条。
柠条是内蒙古西部地区主要的灌木树种,在防风固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乌兰察布市种植面积约79万公顷。
由于该寄主面积较大,所以潜在危险性也较大,如果暴发,将使生态和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损失,笔者认为研究霜茸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对有效防治该虫害意义重大。
经查阅相关资料,霜茸毒蛾在国内少有详细报道,检索到《中国动物志》第三十卷鳞翅目毒蛾科中介绍了其成虫的形态特征及简单生活史。
《枸杞
病虫害及防治原色图册》中有简单的成虫记述。
笔者经过4年的观察研究,掌握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
一、试验方法
1.试验样地
四子王旗位于内蒙古大青山北麓,北与蒙古国接壤,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十年九旱,风大沙多,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3℃,日照充足,无霜期11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313毫米。
设置两个调查标准地,一为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在干旱草原区的天然柠条灌丛地内选取100米×100米的样地(北纬42°10′10″,东经111°52′39″,海拔1100米);二为四子王旗农牧交错地带吉生太镇北号自然村东(北纬41°58′9″,东经111°39′9″),选择人工柠条林地。
科技园地
张志林1 赵胜国2 侯建利1 高爱军1 张秀全3
1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2内蒙古自治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3内蒙古四子王旗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霜茸毒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2.野外调查
2014年4月至9月,每周随机对发生区域的柠条灌丛进行抽样调查,每次调查100丛(株),了解该虫的发生危害情况和危害特点。
3.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由野外采集幼虫带回室内饲养,在自然环境下,采集茂盛柠条枝条插入注水的塑料瓶中,将采集的50头幼虫按10组分别放置,每枝5头,分别用纱笼罩住,视取食情况随时更换枝条。
当出现成虫时,雌雄一组分别放入插枝条的养虫笼中,共设置10组,观察记录取食、化蛹、羽化、交配、产卵、孵化等情况,并用高清数码相机拍照,同时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各生长时期虫态和形态特征。
4.采集感病幼虫进行化验并接毒试验
将野外采集到的霜茸毒蛾感病虫体,用玻璃器皿收集冷藏,冷藏温度低于零下18℃,然后送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鉴定,采用病毒离心法进行纯化分离,用日立SEM-3400N扫描镜观察、拍照,确认病毒情况,并在室内进行接毒试验。
二、结果
1.发生危害情况
2014年,在四子王旗牧区的天然柠条上,由牧民发现报告,笔者开始了为期4年的野外调查。
经调查,霜茸毒蛾逐渐由发生在北部草原的天然柠条向南部农区的人工柠条扩散蔓延,平均每年发生面积约350公顷。
在发生严重时,虫口密度为每丛(株)37头,有虫株率60%以上,叶片受害率15%以上,平均每丛灌木上有3个卵块,每个卵块有卵153粒。
当三龄幼虫上树危害至幼虫老熟时,一头幼虫可以食光长度100厘米枝条上的所有叶片,使整个叶片成网眼状,直至枯萎。
详见图1A、图1B。
图1 危害状况及感病虫体
2.形态特征
(1)成虫。
触角干灰白色,栉齿灰褐色;下唇须、头、胸、腹部和足灰黑色带褐色,后胸背面有赭色斑,足跗节有黑班。
前翅灰黑色,稀布黑色鳞片;内区前半白灰色,稀布黑色鳞片;基线黑色,中止于中褶;内线黑色,布赭色和白色鳞片,从前缘外伸至中室后缘,再微折角内斜达后缘;横脉纹白色,中央灰黑色;外线黑色,稀布赭色和白色鳞片,微波浪形,从前缘到Cul脉外弓,后内弯达后缘;亚端线白色,微波浪形,其内缘有一列黑色斑点;端线由一列黑色间断的细线组成;缘毛灰、黑色点相间。
后翅暗灰色;横脉纹和外线色深;缘毛白灰色。
前、后翅反面暗灰色;横脉纹灰黑色。
详见图2A。
(2)卵。
直径0.7~l.0毫米,扁圆形,灰白色,无光泽。
详见图2B。
(3)幼虫。
头部黑色,有赭色斑;体黑白色或黑黄色;毛束黄绿色和黑白色;前胸背面两侧各有一向前伸的黑灰色长毛束;第一至第五腹节背面有黑色短毛刷;第八腹节背面有一黑色毛束;气门下线不宽,赭色;第六和第七腹节背面中央各有一翻缩腺 ;体腹面赭色,足间黑灰色。
详见图2C。
(4)蛹。
黑褐色,背面有毛,腹面光滑,臀棘光滑,呈圆锥形棒,末端有小钩。
详见图2D。
图2 形态特征
3.生活史
霜茸毒蛾在四子王旗一年发生一代。
幼虫共五龄,幼虫期9个多月,寄主为柠条。
以三龄幼虫越冬为主,翌年5月初幼虫开始在柠条灌丛上危害,5月幼虫老熟,开始结茧化蛹,蛹期20天左右;成虫6月中旬羽化,交尾第二天开始产卵,卵期15天左右,7月初幼虫孵化,9月底越冬。
各虫态生活史见表1。
科技园地
A B C
A A
‖INNER MONGOLIA FORESTRY
36
表1 各虫态生活史
注:●卵 -幼虫 o 蛹 +成虫
(1)成虫期。
开春后,采集三龄越冬幼虫带回室内进行人工饲养,成虫始见期为6月12日,成虫羽化后交尾,白天成虫静伏在柠条枝干上不动,夜间开始活动,有趋光性。
成虫寿命约10天,成虫期持续20天左右。
(2)卵期。
在室内观察记载,6月12日开始出现成虫,将雌雄各一头分别放入养虫笼中,两天后开始在柠条的枝条上产卵,有时也于草秆上产卵,呈块状分布,每卵块大小不等,少则3~5粒,多则几十粒甚至上百粒,最多产卵量为389粒。
卵粒被分泌物固定在枝条上,平均每头雌虫产卵约310粒,卵期18天左右。
(3)幼虫期。
7月5日出现幼虫,幼虫五龄,幼虫期约9个月,初龄幼虫在寄主枝条上取食柠条叶肉,三龄幼虫取食量明显增大,只留叶脉呈网状,直至枯萎,9月下旬开始下树越冬。
经实地调查,在四子王旗未找到幼虫越冬场所,《中国动物志》记述黑
龙江地区幼虫在枯枝落叶层中越冬。
(4)蛹期。
越冬幼虫在翌年5月下旬开始结茧化蛹,在柠条枝干上化蛹,蛹期20天左右。
4.病毒效果
经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该虫病毒为核型多角体病毒。
多角体呈不规则状,1个多角体中有多个杆状病毒粒子,其内含1个核衣壳,为单粒包填型病毒。
用1000倍液的病毒制剂进行室内接毒,3~12天后,幼虫虫体呈“V”字形倒挂,出现感病死亡现象,试验幼虫感病率达91%,效果明显。
详见图1C。
三、结论与讨论
霜茸毒蛾在我国发生区域主要危害栎、山毛榉、榛、枸杞等,但在内蒙古地区主要危害柠条,有记载的是二连浩特市和阿拉善盟,但多年来未见相关报道,也未形成大的灾害。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可能与柠条灌丛地上枯枝落叶层较少、不利于幼虫越冬,导致幼虫越冬场所有限有关。
近年来,霜茸毒蛾发生趋势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发生在牧区天然灌丛柠条逐渐向农牧交错地区扩散蔓延,内蒙古柠条寄主集中连片且面积很大,潜在危险性较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其生物学特性仍须加强研究,以为今后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根据该虫生物学特性,目前,采取的主要防治方法包括在成虫盛期设置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成虫;在成虫产卵始盛期人工采摘卵块;发生严重区域可在二、三龄幼虫期喷洒核型多角体病毒或苦参碱乳油、噻虫啉等药物,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此次霜茸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发现在全国尚属首次记录,对于该病毒的收集、加工和利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科技园地B C
37
INNER MONGOLIA FORE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