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大气压强-“百校联赛”一等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
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重视定性分析,强调实验探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且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多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及操作能力。
部分学生会在下学期学习《密度与浮力》和本章前两节《压强》《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等知识后,感到物理难学,逐渐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也比较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
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日常生活中不易感觉到大气压的存在,因此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到大气压能很大程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特色,为了充分体现新《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入理解交流与合作的研究方法,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用与大气压相关实验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新课采用以交流讨论、实验探究的科学探究方法为主,情景激学、比较、阅读、讲解等方法为辅;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大气压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实际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情景解决问题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知道大气压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让全体学生全面地投入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节省许多板书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有更多的时间自主讨论学习。
在教学中,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让他们承担不同的任务,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发挥所长,获得成功的喜悦,以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根据本节的知识容量用二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和粗略测量大气压的教学为第一课时,托里拆利实验和大气压强的变化的教学为第二课时。
四、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确立以下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知道马德堡半球实验,并知道大气压强值很大。
(3)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是一种客观存在;
(2)培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边器材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
(3)会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把大气压强概念与生活、生产劳动实际结合起来认识、理解、应用、提问及至创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2)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大气压的存在,能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难点:
设计简单的实验粗略测出大气压强值及对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从生活到物理,趣味性实验的探究,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演示趣味性实验1:教师提问“水是否能往高处流”制造悬念。
教师和学生一起作实验比赛看谁可以让水往高处流,让学生思考刚才同学表演为何没有成功,成功的秘笈是什么激发学生对本章学习的兴趣。
演示实验2:覆杯实验
①用手支持纸片
提问:为什么纸片没掉下来
①再装满水后,完成覆杯实验
提问:没有受支持纸片,纸片仍没有掉下来,什么在支持纸片呢
①将杯口朝向四面八方转动。
提问:纸片仍然没有掉落,说明什么
教师总结得出结论:①空气内存在压强①空气内四面八方都存在压强
请学生自习阅读并得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二)活动一:感受生活中大气压强的存在
大气压强与我们的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很多生活中的现象都可以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
请同学想一想我们生活哪些现象与大气压强有关呢
活动一:感受生活中大气压强的存在
1、教师提出大气压器与生活息息相关,并指出很多现象与大气压有关,但考虑到突然让学生自己寻在生活中的例子,难度较大,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节奏。
教师先举出吸盘挂钩和真空茶叶包装的例子,先让学生学会用大气压强来分析现象,建立知识与现象之间的第一次连接,注意讲解吸盘时,可反复强调尽量将空气排出,为后面的测量实验和误差分析提前给学生一个暗示,降低问题难度。
2、学生实验: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器材来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空气内部存在压强
器材:吸盘、针筒、矿泉水瓶、水槽、烧杯、水、带小孔的盖子等。
并让学生介绍他们的实验步骤同时演示实验
3、演示实验:注射器管口堵住后,学生帮忙拉开,发现很难拉动活塞
吸盘将2个吸盘对吸,并让学生帮忙拔开。
借用学生实验器材或借助学生上台演示实验,讲解注射器实验中提出这里大气压力与拉力的关系为后面实验设计准备知识。
在吸盘实验讲解后自然的引出历史上有名的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4、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了解这个实验的意义和原理,并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到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提出可以借助马德堡半球实验来计算大气压强的数值,并让学生思考历史上格里克没有实际测量大气压强的数值的原因,进一步为后面设计粗测大气压强的实验铺垫,降低难度。
(三)活动二:粗略测量大气压强大小
1、根据之前得出的结论先介绍实验的原理公式
2、给出2组实验器材让学生思考实验方案
第一组:塑料吸盘、平玻璃板、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钩码
第二组:注射器、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1、在学生得出第一种方案时,不断提出实验中的问题,让学生不断改进方案至方案可行,教师给出提前测得实验数据,并计算出大气压强的数值。
2、在学生得出第二种方案时,同样也提出问题完善实验中重要的环节,如:为什么用2ml的注射器、何时测量力、如何测量面积等为学生可以顺利进行实验铺垫。
3、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在屏幕上实验提示下分组实验:用针筒粗略测量大气压强,记录实验数据,
并计算压强值。
4、教师直接由空盒气压计得出大气压强的准确数值,分析对比数据:各组数据各不相同,看来这个实验中有很大误差,并让学生思考误差产生原因。
(四)活动三:升华创造
物理来源于生活,最后也必须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1、让学生对拔火罐现象进行解释
2、回顾新课开始引入的比赛实验,并让学生思考其原因。
3、趣味实验:用密封的瓶子和玻璃管喝水,让学生思考原理并解释,说明吸管原理(设计意图:以实验开头,以实验结尾,以趣味贯串这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趣味)
4、介绍口服液的吸管
七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哪些收获
2、观看《空气的力量》视频,思考为什么用报纸可以将木尺折断。
八、板书设计
8.3空气的“力量”
九、教学小结与反思
学生对有趣的实验现象永远不会失去兴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设计实验,学生进行实验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准备实验器材,,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能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适时、适量、适度恰到好处。
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问题和引出课题时创设情景提出的问题呼应。
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从生活到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
教学设计课题:《空气的“力量”》
授课教师:陈子隆
工作单位:芜湖市清水中学邮政编码:241000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