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作者:刘冬雯
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0期
【摘要】:文章详述了“天人合一”思想从古代政治观到生态观的转变过程。

从两方面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天人合一”思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可持续发展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在要求具有相同点。

之后得出结论“天人合一”思想为我们怎样进行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
1.“天人合一”:从古代政治观到生态观的转变过程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古代人关于“天”与“人”关系的主要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思考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永恒的命题。

“天人合一”,作为一种表达天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成为儒家等学派阐发的关于宇宙观的核心理念。

从儒家的“四书”、《易传》,到道家的《老》、《庄》等,无不以天人相和谐为其思想旨归,构成了先秦诸子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汉代,董仲舒在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了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建立了理学。

先秦时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内涵有以下三个方面:1.人与自然不可分割。

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2.珍爱生命,兼爱万物。

3.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董仲舒的理学不仅包含了上述思想,而且还进行了儒家的神学包装,创造了“天人感应说”。

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天有喜怒哀乐的情感,而人也有七情六欲,天与人一样,所以说人在自然界具有特殊的地位。

“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都是为汉代统治者巩固君主集权制度而服务的,这些理论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

从儒学到新儒学,“天人合一”思想实现了由道德实践观到政治观的跨越。

汉魏之后,佛老炽传,到了宋代,儒学不得不以高亢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来辟佛排老,开始形成以张载和程颢为代表的客观“天人合一”,认为“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程颢还有诗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明代时候,王阳明提出万物一体式“天人合一”,具体到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原则,“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与鸟兽而为一体也,与瓦石而为一体也”。

宋明理学代表着儒学发展的最高峰,标志着“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形成。

2.“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1“天人合一”思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具体来说分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供了参考。

儒家对天人宇宙的看法将宇宙作为一个整体结合在一起。

它们彼此连接并且相互交叉。

儒家思想是天人合一,反对人与自然的分离,要求人与自然站在同一边,而不是相反面。

这要求人们放弃以追求经济速度和效率为中心的纯粹发展观,必须放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快速成功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不应该是谁征服,而应该是和谐共处与协调发展的关系。

第二个方面是“天人合一”的概念,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于责任的意识导向。

儒家思想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作用是伟大的,人对自然界有着重要的义务和使命。

张载有几句很著名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换句话说,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类是自然的思想,自然是人类的身体。

因此,张载主张人们应该扩大自己的精神世界,去拥抱世界,去看看宇宙,充分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

根据儒家的说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向圣贤学习,因此他们应该为世界说话,认识到人们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第三个方面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为现代生态伦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孔子谈到“仁”,其内涵是“爱”。

孟子明确提倡将爱从家庭扩展到社会,然后从社会延伸到自然,以便仁爱具有生态道德的意义。

当明代的王守仁在“大学问题”中谈到天地的统一时,他阐述了对万物的热爱,不仅仅是要爱人,也要爱鸟兽、爱草、爱石、爱生活中的一切,对于自然的东西,我们必须尽力保护它们,不要让它被摧毁。

“天人合一”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态道德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

人是源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的,不可分割的。

这种思想激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从而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要認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2.2可持续发展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在要求具有相同点。

可持续发展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在要求具有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说两者都认为要顺其自然地去发展,不要过多地去进行人为干预。

人作为一个生命体,从自然的演化中诞生,人类衣食住行的一切物质资源都是从自然界中取得,人对于自然要怀有感恩的心,不能采用人为的方式去过度干预自然界的发展,要顺应天时地,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通过改变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来适应自然发展的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这也是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和谐思想,让天道与人道融合发展。

第二个方面是说两者都赞同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类也是天地万事万物中的一钟,与其他生灵一起共存于宇宙之中。

也就是说,“道”,自然是无所作为,人的责任也是“道”的一部分。

人们必须按照天地法则“自然地”生活,即按照自然规律生活,这是道家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

庄子还说,他要顺从“天”的规律,以“天”为老师,这也就是“做人之道”。

人道就是顺应天
道,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类通过思考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将生态价值提升到重要地位。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导,虽然人与其他物种具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智力水平,但人不能超过自然法则的约束,不能做越界的事情。

此外,生态价值不同于经济价值。

但是,如果人类只关注消费带来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就会逐渐被消耗掉,人类的生存也将受到威胁。

就像“天人合一”的观念一样,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本能和“天人合一”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的。

第三个方面是说两者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共同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远古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这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理念是相似的。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承受的自然环境压力。

为了改变自然,而去做打破自然规律的事情是不被允许的。

现在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又要把尊重自然作为首要前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既符合世界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结语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部分,为我们今天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无论是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还是人类的自我修养,“天人合一”的思想都指向了我们的前进方向。

更重要的是,古人的智慧也为我们现代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注入了更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熊英姿.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生态伦理价值[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6.
【2】刘海.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1:25.
【3】潘嫄.论儒家“天人合一”观的当代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学报,200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