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类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类读书笔记
篇一:历史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历史学的思维方式
--《历史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历史学是什么》是一本历史学普及读物,本书主要介绍了历史的基本知识和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学习研究历史。
翻看书本目录会发现,本书结构十分清晰明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前两部分“历史的来历”、“历史的类型”是关于历史知识的介绍,后两部分“为什么要了解历史”、“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细致分析了历史是如何被误读以及人们在历史面前错误认识的根源,同时还指出了人们学习、运用历史过程中的错误做法,对于人们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学习研究历史是极有帮助的。
本书的第一作者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除了拥有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这些头衔之外,最基本的身份还是一名研究历史地理的学者;“在很多人认为文史学科“无用”的年代里,他与历史学结缘已近四十载”。
葛剑雄教授认为:历史的“有用”性或许不像其他学科一样是直接表现出来的,但它所提供的视角在特定的情况下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历史学有其解决宏观问题的重要价值。
二、著作分析
1、内容提要
初看书题《历史学是什么》,以为本书的重点会在历史学这门学科上,以介绍历史学这门学科为主要内容;但粗略阅读之后才明白,作者是通过对历史基本知识的介绍,引导读者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对历史研究形成一定的认知,从而达到向非专业读者介绍历史学的目的。
《历史学是什么》语言通俗易懂,言辞观点性较强。
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历史的来历”即历史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过程。
以“历”、“史”两个字的意思作开篇,将历史记录载体的发展变迁为线索,介绍了历史的由来和发展;在第一部分的最后,本书简要概括了历史、历史学的含义,指出“历史学不仅包括历史本身,也还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
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本书的第二部分打破了传统史学对历史的分类,没有按照史书的体裁,而是创造性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历史分为时间系列、空间系列、内容系列、人物系列和另类历史等。
接下来第三部分,本书以“为什么要了解历史”为题,通过大量实例表明历史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所运用,论述了历史对于现今人们生活发展的重要性。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通过有没有、要不要、能不能获得真实的历史指出人们学习、运用历史过程中的错误做法;最后从历史的三个层
面指导读者认识和把握历史。
2、论证方法分析
阅读《历史是什么》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作者不论是在证明或者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会引用大量的事例;事例涉及的时间跨度长、范围广,内容丰富详实;大量的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既能让读者在浩瀚的历史海洋里徜徉,也能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作者的观点。
例如在前两部分通过历史的载体演变介绍历史发展过程的章节中,引用了《四库全书》、《三国志》、《帝王世纪》等记录的内容进行佐证,论证了口述历史、图画历史、文字历史、遗迹遗物等的历史记录方式的优缺点,这样的编排能让读者更清晰的从横向、纵向比较历史载体的优缺点,而更深的理解历史发展过程;这样的比较论证也让读者明白对不同载体的历史信息应该持有的态度。
书的后两部分更明确的体现了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手法。
第三章第一、二小节直接以例子命名,《董狐的力量》、《笔法》等,用董狐带有个人主观判断记录历史、《春秋》“隐恶扬善”的手法表达了历史具有主观性这一观点。
紧接着,作者又通过《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引出历史可以“古为今用”,影射史学是错误的“古为今用”的观点,提出历史研究运用的基础目的是“要在复原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探索以往的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思考与总结
这是一本极具个人风格的书,作者关于历史研究应用的观点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例如关于气候变化的观点就极具宏观性,“与二十世纪初相比,全球年平均气温的确已经升高,但这种趋势是否会发展下去,还只是一个长周期中的一段小波动,从现有的气象记录根本无法判断,我不赞成这些科学家的悲观态度和片面观点”;“我本人至今依然坚持认为,气温变化的根本因素不是人为的,而是
自然因素”。
虽然以我们的知识水平无法对作者这样的观点进行正误的判断,但是作者思想的宏观性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思维高度。
作者在总结“历史”的定义时表达“历史不仅仅指过去的事实的本身,更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
有选择的记录”,那么这样的历史毫无疑问是带有主观性的;作者在书的后半部分指出“历史研究建立在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之上”,这样历史研究所需要的真实性和历史本身的主观性便产生的矛盾;在这一矛盾中,作者承认“绝对真实的历史是永远无法获得的”,“在现代技术手段基础上的复原历史也是有限的”,但是“真实的历史仍然是历史学家永恒的追求”;作者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历史的真实性与主观性的思维方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因为《历史学是什么》这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所以书题应该是已经拟定好的。
虽然这
本书读来并不能让读者对历史学这门学科有更深刻的了解,但是本书十分明显的体现了作者对读者的一种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能对历史发展脉络有整体上的了解,能通过阅读本书让读者慢慢培养自己的历史学的思维,达到入门的目的。
篇二:《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读书笔记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读书笔记
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轴心时代”这一名词,正是出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
然而当我们真正阅读这本书时,会发现其内容和范畴并不止于“轴心时代”,全书以“轴心时代”为基础和中心展开论述,通过对“世界历史”的回顾、“现在与未来”的探讨以及对“历史的意义”的思索构建起一个宏观的历史框架,在雅氏的分析论证中,大量融合了西方哲学和史学派的观点,读来收获颇多。
以下我将陈述自己在阅读本书过程中的所思所感。
雅斯贝斯认为:目前人类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时期和科学技术时代,他将史前和古代文明归为间歇期,而轴心时代是突破期,科技时代则是第二个间歇期。
人类各大文明大约在公元前800年到400年之间出现了精神的觉醒,使得人类社会超脱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各自
建立了哲学或者宗教的倾向。
他提到了最重要的四个文明:以色列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
它们都有各自的特色,并且在一段时间内都得以保存,这就是轴心时代。
在本书第一部分的导言中,雅斯贝斯开宗明义的提出了他想要在此书中解决的历史哲学命题:历史是什么?历史来自何处?历史通往何方?关于第一个问题,他认为,历史应该区分为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两类。
人类历史的一切基本内容就是那些曾经作为历史的因素,并将继续通过人类的记忆和意识而成为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因素的东西,过去发生的一切只有通过意识的媒介才能与现在发生联系,未进入人类意识的一切是非历史的、无意义的。
因而人类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
关于第二个问题,雅氏认为,自从生命产生意识,人类历史就从“无”的母体重走向“有”,从“无知”走向“有知”,这才是历史的根源。
关于第三个问题,即历史的目标是什么,答案则由对前两个问题的阐述中引申而出。
雅氏指出,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历史的统一。
人类历史在轴心期产生突破这一事实,清楚第表明了人类走向整体的基本根源、重要因素和必然趋势。
在书中,雅氏认为轴心期产生了我们至今仍在思考的各种基本思想,创立了人类赖以不断生存的世界宗教。
同时,欧州在本世纪初开始失去世界中心地位后,世界仍在以各种方式向整体继续迈进。
这种新的一体化趋势使历史不仅将走向本
质和意识的统一,而且将走向现实基础上的完全统一。
从各种意义上看,人类进入统一的第一步完成了。
对于雅氏“世界一体化趋势”的观点我是接受的,但对于“本质和意识的统一”这一观点,我认为还有待商榷,理由如下:
从“轴心时代”的内部来看,在大觉醒的过程中,不同文明的宗教家、哲学家或者思想家为各自文明建立起一个超越的精神世界,如以色列的宗教、希腊的哲学或者中国的“道”。
这个超越的精神世界对以后各文明的发展取向产生了星星作用和长期的影响,也形成了各自文明的主要特色。
虽同为文明,但各文明内部是有明显差异的。
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余英时先生在《究天人之际》中的观点。
将中国的轴心突破和西方做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在突破后的超越世界是内向的,即“内向超越”,与西方的“外在超越“是两个不同的文化方向。
我们纵观西方的历史,会发现,不论是柏拉图的”理性世界“还是基督教的“上帝之都”,都是外在于人间世界,并高高在上。
表现在政治权利方面,西方上帝是外在超越的源头,在人也是代表上帝的罗马教会,所以王权会受到教会的约束,教会为王权提供合法性。
而中国的超越则是天人合一的,即将“天”收入心中,所以中国的超越在“内”而不在“外”。
虽然中国自古有“道尊于势“之说,但没有外在化,故也并无正式的教会组织。
因为“道”在人的“心”中,因此,上下都遵循“内心的修养”,即正心、
诚意。
这里有人可能会说,历史上中国也经历过大规模的外部文化冲击,比如佛教的传入,这些都给原有的文化带来的很大的改变,这难道不会影响文化超越的方向选择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是存在某些契合的内质,因而融合较易,如佛教讲“心”,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强化了“内向超越”的趋势,后来还成为了宋明理学的一个根源。
相运而生的禅宗受众广泛也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近代百年的外来文化冲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现代不少中国人已经看到了外在超越的好处,如现代西方政治中的三权分立等,这是
外在超越的一种表现,但在中国的政治史上,也并不是没有出现过权力的分立、相互制衡的制度,但都表现为内在超越,如御史制度。
全球化现在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但我认为这并不能说明最终中西方这两种异质的文明会完全融合,合二为一。
融合是因为在文明之中,有一些东西是普世的。
比如中国虽没有人权概念,但有人权意识。
如孟子强调国家对老百姓的义务,这个与西方的人权观念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的,但意思是相同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的一些文化观念也有超过西方的。
如“天地之性,人为贵”等。
在比如,当现代西方在文化发展遭遇虚无时,他们也将目光投向了欧洲以外的地方,
寻求方向,如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对于雅氏“世界一体化趋势”的观点是认同的,但对于“本质和意识的统一”这一观点,我认为还有待论证。
同时,我们还应意识到雅氏的轴心时代概念,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时间性和地域空间性的概念,它实际上有着极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因而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想象力和洞察力。
可以说,轴心时代概念是我们准确合理地理解、打开人类历史之谜的一把钥匙,它为我们有效地回溯迷雾重重的悠久历史,理解复杂多变的当下现实,展望遥远的未来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王俊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
10120110203
篇三:有关历史书籍的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明朝,没有元朝的铮铮铁骑,没有清朝的风雨飘摇,它静静地潜伏在历史的穴罅,呻呤着属于它的孤寂。
-----题记
(一)黄仁宇的大历史观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此书英文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
黄仁宇,只是依稀记得他的大历史观。
由于孤陋寡闻,不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大历史观。
最初我觉得历史是由一个个事件组成,既然是发生过的事实,
那么历史书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历史事件罗列出来告诉人们过去曾经发生过些什么。
人们掌握的史料越详细,就越接近历史真相。
后来才知道书写历史时还有所谓的历史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对历史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眼中的史实是不同的。
大概这也就是方法论上的差别。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中很明白地指出他所持的是大历史观。
所谓的大历史观就是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大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而不纠缠于具体的人人事事,因为所有人物的贤愚得失不足以更改上述历史发展的程序。
以前,屡次在书摊上和那本书擦肩而过,直觉固执地认为《万历十五年》如传统史记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
其实该书是以1587年为支点,将明后期的历史支撑开来,更大的意图在于从人性角度阐释中国文明史。
书,特别是一本沉淀了历史精髓的书,是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解读。
拿到书的时候,装帧显得很朴素。
相对其他小说类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