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GSS平台1∶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制方法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DGSS平台1ʒ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制方法探讨
作者简介:包立新(1966-),女,贵州镇远人,大专,测绘工程师,主要从事国家基础地质图数据库建设与更新维护工作㊂
包立新,王兴琴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州贵阳550081)
摘㊀要:地理底图又称基础底图或地理基础底图,是用于编绘地质图的基础底图,在制图和用图时有定向和定位的作用,同时还表示地质现象的分布和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㊂以地理底图作为转绘地质内容的基础,可提高地质图的精度和易读性,因此地理底图对地质图的完整性㊁对比性和表现力均具重要意义㊂本文探讨了利用GIS技术在DGSS平台进行1ʒ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制的方法㊂关键词:DGSS平台;地质图;地理底图编制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339(2018)02-0125-02
㊀㊀地质图地理底图作为地质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定向和定位的作用㊂地理底图用作地质图的骨架和控制的统一地理基础,也是地质图内容的背景和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地质图的精度和详细程度㊂同时地理内容与地质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地理底图的载负量过大或过小,会影响地质图的质量㊂载负量过大,会让主题不突出㊁层次不清;载负量过小,又不能把地质图需要表达的内容体现出来㊂因此地理底图对图件的完整性㊁对比性和表现力均具重要意义,地理底图的精度㊁质量直接影响地质图的精度㊁质量㊂
地理底图在地理内容的选取方面要反映客观存在于地表的各种地物实体或现象,应该注意反映它们的分布规律㊁数量特征㊁相互联系以及时空的动态变化㊂如水系要素要正确反映水网结构和河流的主要形状特征㊁河流主支流的从属关系㊁水网密度差异以及水文要素与地貌要素之间的统一协调关系等;居民点要素要正确反映城镇或乡村的属性㊁类型㊁人口数量㊁发展规模与变化,在政治㊁经济㊁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居民点与地形㊁河流㊁交通线的相互关系等㊂同时要充分考虑地质图的特点和要求,舍去与地质图无关的地理要素,如植被等㊂
利用GIS技术在DGSS平台进行1ʒ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一般分为编辑准备㊁数据输入㊁数据处理三个阶段㊂
1㊀编辑准备
1.1㊀资料收集
编制地理底图首先搜集并选择最新㊁现势性好的
1ʒ5万地形图资料,这样可提高工作效益㊂把搜集的资料按照编图要求对输入的地理要素进行制图综合与编辑,
完成地理底图的编制㊂
目前,在编制中地理数据的来源有两种形式:矢量化数据㊁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数据㊂第一种数据要求:首先收集质量好㊁无破损的出版原图;其次使用彩色扫描,
分辨率300dpi,栅格图像精度要求图廓点点位误差ɤ0.2
mm㊁图廓边边长误差ɤ0.2mm㊁图廓对角线长度误差ɤ0.3mm㊁坐标网线间距误差ɤ0.2mm㊂第二种数据要求:将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整理㊂1.2㊀数学基础
(1)平面坐标系与投影方式:一般采用北京54/克拉索夫斯基(1940)椭球投影,也可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采用投影直角坐标系统视项目的任务要求而定㊂
(2)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㊂
2㊀数据输入
2.1㊀原图编绘
首先建立一个图框文件夹,然后在MAPGIS中按项目要求的数学基础生成标准图框作为背景图层放在文件夹中,再在DGSS平台中建立相应的图幅工程㊂下面的两种数据都将拷贝标准图框的参数㊂
第一种数据:将扫描的光栅配准(即是将把原图从空间位置和地图参数两方面与标准图框一致化),熟悉图面后,将图元参数进行梳理,线型㊁花纹㊁色标㊁符号㊁图例及各种点的参数等均按GB958-99‘区域地质图图例“,建立相同属性内容图元参数图例板㊂矢量化点㊁线时窗口参数中的显示比例一般设为80 100左右,系统工作参
数中结点/裁剪搜索半径统一设为1ˑ10-
9㊂矢量化时按相同图素放在同一层中,相同图素不同类型则用不同的线型㊁子图㊁颜色㊁大小等进行区别㊂矢量化线时有结点的要断开,线与线之间的连接用F12(母线上加点或捕获线头线尾)抓线头,矢量化点时注意点的中心位置及有向点的方向性㊂特别要注意水系图层,其方向为从上游到下游,先水体后单线河,按水库㊁池塘ң双线河流㊁面状渠ң单线河㊁线状沟渠顺序进行矢量化㊂矢量化过程中遇到图框时,使该线超过内图框适当长度,便于下一步工作,避免后期自动剪断线时可能造成的伪结点㊂原图的内图框和方里网也进行矢量化,并且所有交点均按要求
521
数字化,提供误差校正时使用㊂坐标系统使用所搜集资料的坐标系统㊂
数据采集结束后按图层文件出素图进行检查,修改无误后,经线的自相交㊁重叠坐标㊁微短线㊁重叠线检查,把单线河流与面状水域进行自动剪断,形成结点,挑出面状水域的线待以后与地质图中的断层㊁地质界线㊁相变线等地质要素进行拓扑作区时用㊂
第二种数据要求:将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整理㊂因为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已建好库,只要按照项目要求的投影和坐标系进行投影㊂
两种数据都要尽可能反映当前现势性,补充新增铁路㊁公路,新建水库按水涯线以确定的等高线值进行修改㊂
2.2㊀地理底图编制
两种数据均按‘1ʒ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选取标准完成㊂第一种数据在矢量化过程编绘规范的选取标准完成制图综合㊂第二种数据按编绘规范的选取标准进行取舍和概括,并检查水系方向,单线河遇双线河㊁水库㊁湖泊等处,均要建立节点㊂地质图地理底图要能比较详细地描述出制图区域的地貌特征,现以贵州省地理底图为例,各种要素的综合取舍原则及精度要求如下㊂
(1)水系㊂要正确表示水系的类型㊁主次关系和密度对比,处理好水系与其他要素的关系㊂贵州省主要为树枝状,在综合时要保持其树枝状形态㊂湖泊㊁水库在制图综合时,应保持其形状特征,按规范要求原则上只取舍不合并,但对具有特征意义的应夸大表示㊂河流上㊁下河段名称不同时应分别标注㊂注意:水系线方向(河流起始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㊁水体交汇处需建立结点㊂因为水体是要参加地质图拓补的,如若不严谨,可能会产生伪结点,导致返工重来㊂
(2)居民地㊂乡镇级以上的居民地和与地质矿产专业有关的居民地(由地质人员提供)全部选取,其他居民地依据选取指标并顾及到居民地的特点和密度对比关系的前提下,从主到次进行选取㊂在综合选取时需保持其基本轮廓特征和主次街道,并根据地质人员提供的可靠资料,对地质矿产需要增加的居民地作相应的补充㊂选取的居民地均应注出名称,居民地注记 乡 ㊁ 县 的通名不注㊂居民地有总名和分名时,取总名,舍分名㊂为了更准确全面提供行政区域名称,建镇并乡撤区资料依据‘贵州省行政区划手册“修改㊂
(3)道路㊂正确表示道路的类别㊁等级㊁道路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疏密对比关系以及道路和其他要素的关系㊂铁路㊁公路原则上全部选取,但在道路密集地区㊁图上不足2 4cm的短岔路可酌情舍去㊂由于收集到的资料可能时间不同,根据现势资料补充新增的铁路㊁公路,并保证其位置的基本正确㊂低级道路作为铁路㊁公路的补充,可根据选取指标的控制依照从主到次的顺序逐级表示铁路㊁公路在出图廓处,应标注通达地及公里数,铁路标注前方到达站,公路标注到达邻图最近的乡㊁镇级以上的居民地㊂
(4)地貌㊂要正确表示地貌类形,真实㊁准确地反映出各种地貌的形态及其特征,显示山脉走向,表示特征点的高程,反映地面的切割密度和深度,要保持主要地貌的结构线㊁特征点位置的正确,处理好地貌和其他要素的关系㊂贵州省1ʒ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的等高距一般为40m,在低丘地区也有用20m的,在高差不大㊁坡度较缓地区可用间曲线作为补充㊂等高线需加注等高线注记㊂高程点应优先选取测量控制点(三角点㊁埋石点㊁水位点)㊁地质图需要的山峰㊁山隘㊁凹地,图幅内的最高点㊁大河流交汇处㊁重要的水位点㊁道路交叉点等特征点位,并用等高线和地貌符号配合,反映出岩溶地貌㊂山峰和其地貌名称的选取应优先选取与地质有关的名称㊂(5)境界㊂编绘境界时应认真分析基本资料和有关补充资料,了解境界现状和掌握国家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㊂正确表示各级境界的等级㊁位置以及与其他要素的关系㊂贵州为内陆省,省㊁地㊁县境界应利用最新出版的国家基本地形图并以新的行政区划变动资料校核后绘制,以河流为界的沿河流中心线绘出㊂当两级境界重合时,只绘高一级境界符号㊂飞地界线用其所属行政单位境界符号表示,并加注其注记说明㊂境界出图廓线时应在图廓间加注界端注记㊂
(6)接边㊂一般规定西㊁北边接东㊁南边,后完成的图幅接先完成的图㊂在MAPGIS中用线结点平差,但要求相邻接边的图幅各要素内容完整㊁正确;关系清晰合理㊂
3㊀数据处理
第一种数据各要素编绘完后按‘贵州省1ʒ50000DLG数据说明“进行命名分层,并按其要求编辑属性结构,根据参数赋属性㊂第二种数据经综合取舍编绘完后,用前面建好的图例板修改参数,检查其属性正确与否㊂两种数据均要反复检查是否有坐标重叠和自相交㊁清除其微短线,水系线方向是否正确,检查各要素相互关系等㊂
4㊀结语
以上简述了DGSS平台背景图层中1ʒ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两种不同数据的来源的编制,以及各种要素的取舍㊁综合,其过程是通过GIS来完成㊂好的地理底图的编制,为地质图提供了高精度和高质量的背景资料,使其更好地为地质图服务㊂
参考文献:
[1]㊀DZ/T0157-95㊃1ʒ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S].[2]㊀GB12343-90㊃1ʒ25000㊁1ʒ50000㊁1ʒ100000地形图图式[S].
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