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田间地头,认识农民伯伯——生活化习作之人物类型的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田间地头,认识农民伯伯*
*本文系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生活化作文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HJG18050.
—生活化习作之人物类型的探究
孙京
(合肥市长江路第二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1)
摘要:小学生的人物习作存在脸谱化、模式化的现象,一些专家提倡习作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教育的规
律,于是生活化的习作策略就应运而生了。

下面笔者就带领三年级的孩子走进田间地头,以日记的形式去认识“传统农民”。

关键词:生活化
习作 农民 小学生
一、 小学生习作存在脸谱化、模式化现象老师在批改小学生作文的时候非常困惑,孩子
们在写作时通常脱离生活实际,提笔就想着编造,假 大空的现象比较常见,写的人物比较模式化、脸谱
化。

孩子们笔下的“爷爷奶奶”都是满头银发,慈祥 和蔼的,关爱下一代无微不至;“爸爸妈妈”都是妈妈
像老虎一样凶猛,不是狮子吼就是老虎叫,每天都是
絮絮叨叨,爸爸每天都疲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成 长,工作狂人一个;“老师”都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 炬成灰泪始干”,尽职尽责、忙于教学,每晚都是没日 没夜地批改厚厚的作业,在雨中给学生打伞,给生病
的学生送药;“警察”都是兢兢业业,铁面无私,翻越 千山万水追捕犯人,不顾家庭和孩子,舍小家为大
家;“农民”都是头戴草帽,面朝黄土背朝天,起早贪 黑辛勤劳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二、 生活化习作教学策略的提出
针对学生作文存在脱离实际的现象,叶圣陶老
先生经过多方探究后发表了这样的言论,他认为: “做了人就得担负起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
活。

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的文章。

”“生活就如源 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就自然 活泼地流个不停。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这样
强调:“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
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
程。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 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写作教学应贴近 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
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o ”这是基于小学
儿童教育的实际出发的,也是基于写作源自现实生 活提出来的。

现实的生活是孩子们的乐园,只有在
乐园里他们才能汲取营养并且写出东西来,习作才 会展开,习作策略才能实施,学生的习作才能更上一 层楼。

三、开展中队活动
三年级是小学生由“写话”到“习作”的过渡期, 为了让三年级的孩子们真切地感受“传统农民”的形
象,暑假里,三五中队开展了“走进农村,体验生活” 的暑期中队实践活动。

7月初,这些城里的娃娃身着校服,佩戴红领
巾,一路高歌来到了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的田间 地头,这时已经是上午十点钟左右了,骄阳似火,热
浪滚滚。

眼前是一片碧绿的大豆地和一人多深的玉
米地,孩子们十人一组,分成四组,体验除草。

在农 民伯伯的耐心示范下,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跑进庄稼
地里行动起来!孩子们戴着太阳帽,拿着锄头,在庄 稼地里拼命寻找着“猎物”,每当除掉一棵野草内心
120
走进田间地头,认识农民伯伯谓题成果
就激动不已,嘴里还记着数。

太阳渐渐升高,温度达到了三十几摄氏度,热极了!大豆地里的“农民朋友”羡慕起玉米地里的伙伴们,他们觉得玉米比较高,已经遮挡住了阳光,肯定比较凉快。

当伙伴们走进玉米地的时候,他们才知道玉米地里不透风,闷热闷热的,调皮的汗珠立马从脑门上上落了下来。

不到半个小时,这群孩子扔下锄头,在树荫下纳起凉来,他们喝着矿泉水,望着远处在田间地头耕作的农民伯伯,感慨起来:“以前在课本上只是朦胧地知道农民伯伯们辛苦,今天总算体会到了,什么是农民伯伯的辛苦!……”
四、实践活动后学生的习作例析
一个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以前的我真是太幼稚了,只从书中知道“农民”就是辛苦,殊不知他们充满着劳动的智慧呢。

今天我认识了一位充满智慧的农民伯伯。

他四十多岁,头戴一顶草帽,脖子上搭着一块毛巾,脸挺黑的,尤其那双粗大的手让我印象深刻。

是这双粗大的手教会了我如何锄地,锄头既不能抡太高也不能太低,要顺着锄头的巧劲;锄头杆既不能拿太长也不能拿太短,太长太短都比较费力,还锄不到杂草。

当你累的时候还可以手扶着锄头杆儿休息一会儿,这会儿的锄头就是一根拐杖。

这个锄头既可以锄草还可以击碎泥块起到了松土的作用,还可以作为翻秧的工具……
这个城里的小姑娘,非常可爱,开始她对“农民伯伯"的印象只是停留在书本中,以前的写作仅仅是间接,刻板地描写“辛苦”,现在经过中队活动,她认识到“农民伯伯”锄地都有那么多知识,长年累月的耕作肯定蕴含着丰富的学问,“农民伯伯"真是非常有智慧!
一位家庭优越的孩子这样写道:
爷爷老是跟我说,他小时候天天下地耕作,非常辛苦。

我一直不相信,因为我从电视上看见的农民耕作都有现代化的机械帮忙,播种有播种机,收割有收割机,插秧有插秧机,不需要冒着风雨走进泥泞只要操作一下机器就万事大吉了,没想到农民这样辛苦!以前的农民只能靠勤劳的双手,顶多利用牲畜帮忙,什么都要亲力亲为,不劳作就没有收成,没有收成就要饿肚子。

以前的农民挺可怜的,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劳动果实都被地主恶霸剥削去了,自己还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难怪会出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情景。

爷爷说的事情都是真的,从今天起我一定会更加尊重农民,也会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了!
这个孩子通过亲身经历发现了农民的辛苦,亲身的感受让他理解了爷爷说的故事,思想上也受到了洗礼——勤俭节约。

其习作不再是虚构空洞的事件,感情真挚。

后来,我发现他在生活中会把吃不完的食物打包,这也是实践活动带来的影响呀!
我带领着三年级的孩子们走进实实在在的田间地头,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实实在在的农村生活,农民在辛勤劳作的情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体验生活,感知“传统农民”的形象。

这样他们在写日记时就有纯粹的生活体验,在描写人物时不再是假大空,在他们的笔尖情不自禁地写出了,皮肤黝黑,双手粗大而又充满耕作智慧的农民伯伯,他们用实际的锄草劳作这个事件,表现了“汗滴禾下土”。

传统农民实在辛苦,这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这也使得一些孩子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把学生带到自然中,使他们走入生活、感知生活,“农民伯伯”就从孩子们的笔端活灵活现地走出来了!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冲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