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说“杖”
对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有人认为“杖”应该为“犁杖”。

从中国农学史角度看,“犁”的概念从没有用“杖”来表达过,《说文解字》及东晋和西晋以前的各类作品中,“杖”也从来没有“犁”这个义项。

“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不是“犁杖”,而是“手杖”。

在这首辞中,“杖”也是官位的代表。

“或植杖而耘耔”应该释为:“有时讲述杖放在一边,(用犁)在田里除草培苗。

”是陶渊明对自己放弃官位而回乡归隐的高洁情怀的自释。

标签:杖犁杖犁植杖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两句话,对于“或植杖而耘耔”,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人教版高中《语文》的注释如下:“有时到田里除草拔苗。

植杖,把手杖立在一边,一说倚着手杖。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植杖”释义勘正》一文中,作者认为无论将“植杖”解释为“将手杖放在一边”,还是“倚着手杖”都有困难。

“有时到田里除草拔苗”只解释了“或”(有时)“耘”(除草)“耔”(培苗)的意思,“拔苗除草”这个动作与“把手杖放在一边”或“倚着手杖”放在一起很难讲通,“杖”的意思应该是“犁杖”而不该是“手杖”。

我们认为将“杖”解释为“犁杖”不合情理。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在“犁杖”这个词条下的解释是:“名词,犁。

”注音为(li zhang)“杖”是轻音,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作为一个补足音节的词尾而已,“犁杖”的词义重点在“犁”。

纵观中国农学史,“杖”从没有在农具史上出现过,作为除草平地的工具出现的只是“犁”。

“犁”是从古代的耜演变过来的,主要用于整地,而整地的目的在于起土、碎土、覆盖地面的杂草,以利播种。

作为整地的工具,在殷周之际,木制的原始起土及翻土工具已经代替石制的和骨制的了。

周朝习用的是“耒”,商朝习用的是“耜”,周族平东土之后,把“耒”和”耜”结合起来成为“耒耜”。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犁已出现,尖锐形的耜刃变成等边三角形的犁铧,以便于破土。

前汉的整地工具有耒、耜、钁、犁,后汉的整地工具是犁、椎、锸(销、铧)。

而到了陶渊明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整地工具则用犁、劳、陆轴、锋、锹等。

由此可知,在陶渊明及以前的时代,“杖”从来没有表达整地工具的“犁”义,也就是说,作为整地工具的“犁”,在中国农学史上就没有用“杖”表达过。

据《陶渊明年谱简编》载: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时是晋安帝义熙元年乙巳(公元405年),时年陶渊明54岁。

作者陶渊明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时年76岁,按古代人的平均年龄及身体状况,作《归去来兮辞》时,作者已经进入暮年时期,理应在行走时扶着手杖。

与此呼应的在前文中有一句“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策,拄着。

扶老,本竹名,即扶老,因可用作杖,故称杖为扶老。

”[1]“扶老原谓手杖可供老人扶持,后用于手杖的别称。

”“《周礼·夏官·司马》:‘罗氏:掌罗乌鸟。

蜡,则作罗襦。

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行羽物。

’《艺文类聚》卷九十二引应劭《风俗通》:‘汉无罗氏,故作鸠杖以扶老。

’一些可作手杖之树、竹亦称扶老。

”[2]由此可知,手杖为扶老,由来已久。

可见,陶渊明是拄手杖的。

“杖”,在“或植杖而耘耔”中作“植”的宾语,与后面的“耘耔”通过“而”字连接,形成递进关系。

《说文解字》:“植,或从置。

”《说文解字义证》:“或从置者,植置声近。

《书·縢》:植璧秉珪,郑注植古置字。

”[3]《说文解字》中对“置”的解释是:“置,赦也。

”《说文解字注》:“‘赦,置也,’二字互训,置之本义为貰遣。

古借为植字,如《考工记》:‘置而摇之’即‘植而摇之’,《论语》‘植其杖’卽‘置其杖也。

’从网直。

徐鍇曰:与罢同意。

是也。

”由此可知,“植”应为“放下,把……放在一边”义,“耘”指除草,“耔”指培土与苗根上,而“犁”的作用就是除草,给苗培土。

如果将“杖”解释为“犁杖”,“植杖”就应解释为“放下犁杖”,既然放下了除草培土的工具,“耘耔”也就变得不可能了。

《说文解字》:“杖,持也。

丈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杖持叠韵,凡可持及人持之皆曰杖。

丧杖、齿杖皆是也。

”[4]桂馥《说文解字义证》:“馥按所持者亦为杖。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室画象砖中有反映魏晋时代耕作的图画,犁梢的斜木柄确实握在耕田者的手中,但我们能不能据此推断“植杖而耘耔”中的“杖”为犁杖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植”已经确定是“放下”义,前文已有论述。

其次,“植杖”释为“把手杖放在一旁”,而“耘耔”二字并不失去依托。

从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室画象砖中我们可以知道,犁梢的斜木可以供暮年的陶渊明扶着。

这也照应了上文的“策扶老以流憩”,与此时的陶渊明需要手杖也并不矛盾。

”植杖而耘耔”的义项应该是:把手杖放在一边,(扶着犁)在田里除草培苗。

辞赋语言,本身带有很大的跳跃性,将“植杖”解释为扶着犁杖,就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再次,“杖”在《陶渊明集》中除了“植杖而耘耔”之外,共出现过三次:
(1)负杖淹留忘宵晨。

(卷二《与殷晋安别一首》)
(2)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卷二《和刘柴桑一首》)
(3)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卷三《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负杖肆游从”写所别之人交往之密,对于“负杖”二字,郑玄《礼记·檀弓》注为:“加其杖与颈上”[5]。

由此可知,这里的“杖”不可能为“犁杖”,和友人结伴出游,要把整地用的犁杖扛在肩上,是不合情理的。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中的“挈杖”为“提着手杖”,遇到良辰而觉得很有精神,不同往常,不需拄杖,于是就提杖而行。

再说“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一句,作此诗时陶渊明正居丧在家,在田舍中怀古,这首诗怀念的是荷蓧丈人,承上文语义,人迹罕至的南亩,是隐居的好地方,由此可以体会到荷蓧丈人悠然自得的心情。

“翁”指的是老年人,由前面的“植”可以知道,发现如此称心的隐居地心情格外好,不觉放下手杖。

与“挈杖还西庐”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陶渊明时代的作品集及更早的儒家经典及史学名著中,也从没发现“杖”作为表达“犁”这一概念的名词出现过。

通过对“杖”在《十三经》《韩诗外传》《春秋繁露》及《白虎通义》中出现的例子的考察,其义项不外乎是本义“持也”“所持的东西,手杖之类”及“扶着手杖”。

此外,“杖”在《史记》中共出现了19次,作动词时居多,其宾语多是黄鉞、戈、剑、矛、棘矝等。

在《汉书》中出现了29次,在《后汉书》中出现39次,在《晋书》中出现了83次,多了一些词类活用,但从没有出现
过作“犁”解的例子。

汉代陆贾《新语·辅政篇》:“居高者自处不可以不安,履危者任杖不可以不固。

自处不安则坠,任杖不固则颠。

”这是一个互文见义的用法,这里的“杖”可以看作是“居高”的凭借,和“杖”的作用一致,“居高”指的就是做官。

东汉崔骃《杖铭》:“王母扶持用以保百禄。

”这里的“杖”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手杖了,它成了官位、利益的象征。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介绍了创作这首《归去来兮辞》的前因后果。

当时他本人的境况是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粮。

亲戚多劝其为长吏,原为生计所苦的陶渊明疏然释怀而有所想,适逢诸侯起义,招揽人才,陶渊明也做了官,任彭泽县令得公田三倾,土地所获足以养家,但其本性追求天然,自觉不适合做官,饥冻虽感急迫,而违反自己的本性于饥冻之外更觉耻辱,反思自己过去从政皆因图一饱而役使自己,绝非自己本性,虽身为彭泽县令,亦觉若有所失,深愧平生之志,于是毅然辞官,连夜离去。

联系作者此时的境况,“植杖而耘耔”就有了更深层的含义:陶渊明把象征官位和利益的“杖”放在一边,而从事以“耘耔”为指代的农业劳动,即归隐,将追求本真的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以判断,“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绝对不可能为“犁杖”,而“植杖”亦不可以像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解作“倚着手杖”。

“或植杖而耘耔”应该释为:“有时讲手杖放在一边,(用犁)在田里除草培苗。


注释:
[1]《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
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444页。

[2]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473页。

[3][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492页。

[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263页。

[5]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99页。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唐启宇.中国农史稿[Z].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
[5]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简编[Z].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6]李学勤.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赵秀梅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3100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