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游勃朗峰 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登游勃朗峰学案班别:姓名: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领略美景与趣事。
2.学习本文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并用的写法。
3.感受文章语言略带幽默与书卷气息的特点。
学习过程:分模块展示
模块一:预习反馈
1.交流你所知道的作者和勃朗峰
2、你所掌握的字音字词
(1)字词听写,抽生到黑板上完成。
翌日(yì)辚辚(lín)巉峻(chán)拾级(shè)霓裳(ní)隧道(suì)俯瞰(kàn)穹顶(qióng)皑皑(ái)缭绕(liáo)沟壑(hè)打嗝(gé)纷至沓来(tà)
(2)根据意思写词语
()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接不断。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连续不断地到来。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模块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温馨提示,在阅读时注意运用课文的旁批和阅读提示进行批注,如何进行批注?
具体批注内容
1、批标题;标题在文中含义及的作用:概括内容、表达中心、线索、点明时间、地点、感情
2、批词语:寻找课文中有价值、有品位的词语。
例如成语、形容词、动词等进行赏析
3、批句子:如修辞句、哲理句(内涵深的句子,大多是出现在文末的议论句)、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描写句(景物描写、人物描写)
4、批内容:什么人做什么事
5、批结构:合理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并简要概括内容。
6、批情感:注意多角度梳理人物情感
7、批写法:常见的写作手法(象征、对、衬托、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
8、批段落:(1)开头段(点题、总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渲染人物心情)(2)过渡段(承上启下)(3)总结段(总结全文、提升中心、照应开头)
9、批感悟:(1)对文章主题的理解(2)生活的感悟(3)对自我的反思
交流展示小组合作
题目解说:
6、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1、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3、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
4、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
5、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
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
你看着吧!
8、“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批情感)
主题思想:
课后作业:
玉瑛子
(1)不曾可以寻觅,也不曾有任何准备。
似乎是猝不及防,它撞进了我的视线。
(2)在那方柜台的一隅,它静静地、安详地、自然地停留着,姿势优美。
四周的喧闹,仿佛和它没有任何关系。
那些来来去去的目光,被形形色色的宝石的光华吸引着,而忽略了它的存在。
它于自己的世界孤独地美丽着,有些傲气,有些不屑,有些与世无争。
那一块冰凝的翠色,那一缕剔透的晶莹,那一掬澄澈的水灵,那一抹温馨的柔润,于繁华之中,于喧嚣之中,碰疼了我的心。
(3)哦,那一块天然的翡翠,一块美玉。
(4)那一天滂沱大雨。
我为避雨无意中躲进那间小店,无意回眸之间,就那样与它相遇。
(5)尽管小心翼翼、呵护有加,意外还是发生了。
(6)或许因为之前没有佩玉的经验,而致使佩戴方法有失正确;或许因为过度喜爱,从而太过频繁地摆弄……正如它猝不及防地闯入我的生活,意外在那一日猝不及防地降临。
(7)那美丽、珍稀的翠色之间,出现一道小小的裂隙。
很小,但很清晰。
发现它受伤的那一刻,我的心脏仿佛和它一同开裂。
我感受到它的疼痛。
它受伤的样子,令我的心血流不止、肝肠寸断。
尽管裂隙很小,可它毕竟存在着。
它防碍了它的美丽,影响了我观赏它的心情。
可摆在眼前的它,已然不再是那个完美无暇的玉,它无法回到从前。
(8)只好把它从胸前摘下。
(9)扔掉吗?实在是舍不得;退还给卖玉的人吗?那几乎没有可能。
留着它,触景生情。
我只好选择了逃避。
把它封存起来,紧锁于抽屉,长时间不打开,避免碰触,任凭岁月将它埋葬。
(10)又一个阴雨天,雷同的天色让我情不自禁想起它的到来。
想起初拥它的激动和欣喜。
怀念它在我怀抱的那美丽时光。
(11)我重新走进那间玉店。
我问卖玉的人: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使玉的伤口复原?卖玉的人拿出一块又一块的玉给我看。
它们每一块都身价高昂。
但几乎每一块,放在聚光灯和放大镜下仔细琢磨,都能发现它的明显缺陷。
你看,这一块晶莹剔透,它的水很好,水好自润,不易出裂,但易有杂质,看见这个小黑点了吗?就像
美人的身体上长了颗痦子,你能因为她长了一痦子就不是美人了吗?再看这一块,这片绿色娇艳欲滴,它的翠真是太喜人了,可惜水不足,缺水就干燥,干燥就多絮,这是天然石头自身携带的绵絮,你能因为几团绵絮的存在就贬降它的价值吗?
(12)我无言以对。
(13)卖玉的人告诉我:天然的石头,十石九裂。
正如同人,世间没有完美无缺的人,这世上,完美无瑕的翡翠,也是少之又少,如果有,那一定是稀世罕见、无价之宝了。
翡翠虽然质地坚硬,但它也是有生命的活物。
既有生命,就需要拥有者用情感、用爱心去浇灌它,去呵护它,去滋养它。
(14)我问:这世上就没有不怕磕碰、不怕摔打的翡翠?卖玉的人笑了笑:如果有,一定是人造的,是假的。
(15)我问:受了伤的玉,还有收藏价值和增值功能吗?
(16)卖玉的人回答我:当然有。
那要取决于什么样的伤,伤的程度。
你的这块,只是一个浅表性的小小的纹隙,不是根本性的致命伤,你要经常佩戴,不过要吸取上次的教训,一定使用正确的佩戴方式……你把它当成身体的一部分,好好地养它,好好地珍爱,但不能因为珍爱就无时无刻过分地关注它……相信只要经过一定时间,就像人的皮肤受了点小伤,伤口自然会愈合。
(17)哦,能养好它?
(18)我顿觉惊喜:那需要多长时间?一月?一年?
(19)卖玉的人又笑了:玉毕竟是石头。
养玉,需要几十年,或者一辈子。
如果用一辈子的时间把它养好了,也不失为一块传家宝。
就像人的情感,那历经无数坎坷挫折、经过了漫长岁月水与火的淬炼,那最终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有改动)
1.仔细阅读全文,体会作者对玉的情感变化过程,并填空。
欣喜→A. →怀念→ B. 。
2.第②段“那一块冰凝的翠色,那一缕剔透的晶莹,那一掬澄澈的水灵,那一抹温馨的柔润”,这句话中的加点词可否删掉?为什么?。
3.请说说你对文中第(13)段画横线的“翡翠虽然质地坚硬,但它也是有生命的活物”句子的理解
4.试简析“卖玉的人”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1、主持人自我介绍开场白:我们是第小组,我是主持人。
欢迎大家进入
2、组员1 带领大家学习内容:
3、组员2 带领大家学习内容:
4、组员3 带领大家学习内容:
5组员4 带领大家学习内容:
6、组员6 带领大家学习内容:
7主持人总结:本组展示完毕,现在进行抽测,请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8全体组员:请大家质疑,补充
9、点评:学生:
老师:
导入新课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行也是一种阅读,在旅行中去认识这个未知的世界,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绚烂。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爬山,我们可以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绮丽。
登顶,可以感受一览众山小的壮阔。
今天,我们随着马克吐温的脚步,一起来一次勃朗峰的绮丽之旅。
要求:拿出学案,出示目标,全员参与,脱稿展示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情咸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在文中标划出一滴水经过的地点,把握“一滴水”的游踪。
游踪:玉龙雪山顶上——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纳西人的院子——金沙江。
这些词语实际上交代了作者的行踪,可见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按作者的游踪顺序来安排的。
2.按照“一滴水”的游踪,把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交代一滴水的前身——一片雪。
第二部分(2~14):写小水滴的旅行过程以及它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15、16):小水滴经过了丽江,奔向茫茫的大海,开始新的旅途。
3.作者为什么要从六百年前的明代写起呢?
突出丽江历史悠久的特点,又介绍了四方街的来历;自然引出下文“一滴水”带着“去四方街”的夙愿经过丽江。
4.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一滴水”实际上指作者自己。
题目的含义是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向人们介绍丽江这座古城。
一、深层探究
1.这篇游记先后写了“一滴水”在丽江古城看到的哪些景物?重点写了什么景物?
(1)在玉龙雪山顶望丽江坝、流下雪山时沿途所见、跌落到黑暗的落水洞、黑龙潭边看到游人和自然景物、大水车上的眺望、玉河内的徘徊、在四方街看到的人文景观、看古城热闹而美丽的夜景、看丽江坝上空美丽的夜景。
(2)重点写了:①黑龙潭边看到的游人及自然景物;②大水车上的眺望;③在四方街街道看到的人文景观。
2.文章的第8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
领起下文,同时与上文第4段相呼应,突出四方街的重要,是一滴水旅行的重要地方。
3.第13段中,作者为什么着重介绍了东巴文“水”这个字?
(1)作者是化身为一滴水游丽江的,这里介绍“水”这个字,自然合拍。
(2)从“水”这个字说明了当地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和文明,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安排时间这一条线索的?
既有大的时间概念:从古代到现在;又有具体的时间观:从白天到黄昏,再到第二天黎明时分。
5.结合游记的特点,说一说本文作为游记在内容方面的特点。
以游踪为顺序,写了“一滴水”从古到今,从高山到平原,从城外到城内所见到的景物。
并有重点的表现了黑龙潭、大水车以及四方街上看到的景物。
内容上体现出“一滴水”的沿途所见,且所写景物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6.文章以一滴水的视角来展现丽江古城的美丽风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游记从“一滴水”的视角来表现丽江古城的美丽风景和相关知识。
运用拟人手法,行文生动活泼,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构思新颖。
同时,作者以第一人称,以“一滴水”的旅行
所见,其中既有古代纳西族建造四方街的介绍,又有现代人游览古城的画面;既有在玉龙雪山眺望丽江坝的远景,又有四方街上纳西族人生活的近景;既有远望雪山之景,又有平原近景。
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从远景到近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丽江古城的美景,从而给读者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语言赏析
品味下列句子,体会作者在写景中饱含的情感。
1.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
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7段
作者写了在黑龙潭边远望玉龙雪山的景象,表达对玉龙雪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10段作者运用排比修辞,多方面介绍四方街的远景,罗列出古城的景物,陶醉于古城与自然相映成趣的美中,字里行间流露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3.院子里,兰花在盛开。
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
13段
作者被院子里平和、悠然的氛围所感染,对兰花的喜爱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
4.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
14段
选取古城夜景中最亮丽的地方,表达对古城夜景的赞美。
5.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
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15段
作者运用奇特的想象,用富有丽江特色的景物比喻,表现夜景之美,表达迷醉之情,再次表达对丽江的赞美。
6.第14段“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运用了比喻,对远方来客进行真诚的赞颂。
三、探究写法
1.语言优美,融情于景。
作者在文中写景不乏优美语句,又饱含情感。
如第10段写景句“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运用排比修辞,多方面介绍四方街的远景,表达了心中的向往之情。
再如第14段“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运用了比喻,对远方来客进行真诚的赞颂。
2.线索清晰,借物抒情。
文章以“小水滴”为线索,通过“雪花——冰川——小水滴——跌入、跃出落水洞——经玉河流入四方街——经中河流经丽江古城并流出古城进入金沙江”,完成了“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历程。
作者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小水滴”经过丽江的情形,流露出作者对丽江无限热爱的真挚情感。
3.角度多样,视角独特。
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文章的主旨:本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丽江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建筑古朴、民风质朴的特点,展现了一幅立体的丽江图画,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无限热爱之情。
17壶口瀑布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领会黄河壶口瀑布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3、感受瀑布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百折不回的民族精神。
题目解说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壶口瀑布雄伟壮阔,气势恢宏。
以壶口瀑布为题,点明所描写的景物,简明概括。
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交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2-5)叙述了两次观赏壶口瀑布的不同感受,展现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第三部分(6)通过联想,赞美了黄河的伟大力量,揭示主题。
问题探究
1、作者第一次来到壶口瀑布看黄河是在雨季,他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哪些奇特景象?
明确:①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②雾气:弥漫(扑面而来);
③河水:正沸着;④瀑布:被急几吸去的水流;水不断地冲进去,冲进去,
2作者为什么要写赏雨季壶口瀑布的感受呢??
明确:突出黄河令人震撼的气势,为下文写黄河作情感上的铺垫。
3概括“壶口”之名的由来。
(不超过50字)
明确: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陡然跌落至四十多米宽的深沟(沟槽)中,被拢成一束,这深槽形似巨壶,“壶口”因此得名。
4作者第二次在壶口见到黄河时,黄河有什么特征?用一个成语概括。
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感受?
明确:①刚柔并举。
②第二次在壶口见到黄河,让作者感受到黄河既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
分析语言
1、“我突然陷入沉思”,黄河以她宽广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具体描写?
明确:①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②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
③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
④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⑤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2、“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的理解?
①含义:造物者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主观世界)。
②句式:反问句。
加重语气,感染力强,表达人的情感,立意深刻。
③蕴含的道理: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宽广的胸怀、宏大的气度,外表虽柔弱,内心却无比坚韧,是任何力量也压不垮的,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顽强精神。
3、作者为什么会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的?
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的特点与人的各种感情的特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利用两者的相通相似:如海、河、瀑激越奔涌,与喜、怒、愁相似;水流经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形态,人碰到不同境遇也会有不同的情感相似。
作者将思辨融入到山水之中,通过描写黄河,赞美了中华民族刚柔并济、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
4、“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
写作意图: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在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性格。
黄河在壶口将其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5、“整个龙漕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这柔和的水硬是将铁硬的石寸寸到地剁去”。
明确:作者运用“齐齐”“切”“寸寸”“剁”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与不懈的伟力。
6、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
①运用拟人修辞方法,写河水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整齐的排比句式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概括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民族历尽艰难、宁折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品味语言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
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
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
常见的写法是: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
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
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2、“于是洪流便向两边用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运用比喻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
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3、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这里运用排比句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使文章灵动多姿。
4、“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
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汹猛景象。
5、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拟人。
描写的是水,体验的是人的情感:人一旦受到压迫,则会愤怒无比。
主题思想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在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形象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作者赞美黄河,就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感悟
①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让我们学会以一种积极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面对艰难险阻。
②壶口瀑布的个性也是人的个性,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让我们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巩固练习
1、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雨季危险:“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看不到“想象中的飞瀑”。
枯水季节刚柔相济:“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写脚下的石,是反衬手法,突出水浪之猛力。
水“凿”“漩”“切”“剁”着如钢似的顽石,重塑了它们的形状,从而让人更能感受到黄河不可阻挡、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2、作者在枯水期来到了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
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移步换景:“下到沟底”平视河床,“坚实而又松软”;“走到河心”,俯视“龙漕”,“深不可测”。
定点观察:“依在一块大石头上”,看上游河水,“势如千军万马”;俯视“山是清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俯视“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
移步换景:“壶口的河水”“平坦如席”“跌得粉碎”;“壶口两边”的河水,沿着龙漕边沿轰然而下,“如飞毯抖落”“如钢板出轧”;“龙漕两边滩壁上”的河水,“如泉”“成溪”“打旋”“顺壁挂下的”“如丝如缕”。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
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表达感受的句子:“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的跳……”“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我突然陷入沉思”。
作者一边叙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让人读后觉得身临其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跟着作者一起思考。
4、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①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跌”“闹”“挤”“急”几个动词,将壶口瀑布的粗野雄壮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连用几个“跌”字,既写出了地势的特点,又表现了瀑水的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