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对肇事逃逸后自首认定
交通肇事案件中“自动投案”的刑法认定

交通肇事案件中“自动投案”的刑法认定摘要:由于理论和实务上对交通肇事案件的“自动投案”存在一些误解,导致实践中对自首认定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刑罚的公正性。
本文立足于“自动投案”的本质,依托实践中的案例,厘清了交通肇事案件中“自动投案”的范围。
关键词:自动投案;自首;交通肇事近些年我国居民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长,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交通肇事类案件的数量也十分惊人,且引发诸多社会关注。
在如此大量的交通肇事案件中,自首问题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因此,分析交通肇事案件中的“自动投案”进而正确认定自首,对于正确处理交通肇事案件以及给予当事人正确的行为引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刑法》第67条的规定,自首有两个条件: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
而在交通肇事案件中,认定自首的疑难问题主要出在对“自动投案”的认定上,如实供述则比较好认定,所以本文重点研究自动投案的问题,所有的讨论原则上都是在如实供述的前提下进行的。
一、交通肇事案件中对“自动投案”的认识误区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自首和立功解释》)第1条规定:“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这一规定对自动投案作了比较明确的解释,但由于理解的偏差以及交通肇事案件自身的特点等因素,实践中对自动投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误区一:将自动投案等同于自动报案此种观点认为投案即为报案,报案即等同于投案,两者是可以相互替换的。
这种观点会导致两种错误倾向,即要么扩大要么缩小自动投案的范围。
1.扩大自动投案的范围此种观点混淆了投案与报案的定义,从一定程度上会对投案的内涵进行扩大解释。
报案是指向司法机关报告有关案件发生的情况,但其不必然包括投案所要求的行为人承认自己即为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并自愿接受相关司法机关的审查和裁判。
自首认定司法解释

⾃⾸认定司法解释⾃⾸,这个词是⼤家⾮常熟悉的,但是究竟哪些情况才可以被认定为⾃⾸呢?法律条⽂⾥对⾃⾸是怎么解释的呢?有什么规定呢?接下来由店铺的⼩编为⼤家整理了⼀些关于⾃⾸认定司法解释及其他相关的知识,欢迎⼤家阅读!⾃⾸认定司法解释罪刑法定是当代刑事司法的基本原则之⼀。
开宗明义,量刑的基础与定罪⼀样,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我国《刑法》第61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是法定的量刑情节,只有对⾃⾸情节的正确认定,才能保证量刑的准确得当。
⼀、⾃⾸概述根据刑法规定,关于⾃⾸的定义,《刑法》第67条第1款已作明确规定:“犯罪以后⾃动投案,如实供述⾃⼰的罪⾏的,是⾃⾸。
”据此,认定⾃⾸必须同时具备两项基本要件。
⼀是必须⾃动投案;⼆是必须如实地供述⾃⼰的罪⾏。
司法实务中,考虑犯罪分⼦因形迹可疑或犯数罪中的部分罪⾏已被司法机关侦查发现,为⿎励其积极认罪、悔罪和节约司法资源,刑法第67条第2款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被告⼈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其他罪⾏的,以⾃⾸论。
”在司法解释⽅⾯,为规范司法实践中对⾃⾸情节的正确认定,最⾼⼈民法院(下称:最⾼法)先后发布了《关于处理⾃⾸和⽴功具体应⽤法律若⼲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关于处理⾃⾸和⽴功若⼲具体问题的意见》(下称:《具体意见》)和《关于被告⼈对⾏为性质的辩解是否影响⾃⾸成⽴问题的批复》(下称:《批复》),与最⾼⼈民检察院共同发布了《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功等量刑情节若⼲问题的意见》(下称:《若⼲意见》)。
审判实务中,因从2014年1⽉1⽇起,最⾼法决定在全国法院正式实施量刑规范化⼯作。
根据量刑指导意见:“对于⾃⾸情节,综合考虑投案的动机、时间、⽅式、罪⾏轻重、如实供述罪⾏的程度以及悔罪表现等情况,确定从宽的幅度。
从“胡斌案”看自首的认定和量刑适用问题

人谭 卓死亡 的行为被 认定 为过 失, 主观恶 性有 限 , 加之 其在案 发
自首与 宽恕之 间应 当存在 的对等 关系 。客观 的 认定具体 自首行
后主 动拨打 急救 电话。 并在案 发现 场等 待交警 的处 理 . 这一 系列 为价 值的大 小, 充分注 意国家与 当事人之 间类似于 等价交换 的公 行为不 但表明胡斌 已经在尽 力挽救被 害人 , 并且使 案件快速 的进 平 问题 , 维护 自首 与宽恕 之间 的对等 关系 , 是每 一个法 官在 对 自 入 了司法程序 因此 , 我们 有理 由相信 , 胡斌 是真 诚悔罪 , 并有 意 首案 件量刑 过程 中必须 面对 的问题 。 然而 , 刑法 对 自首与从 轻减 为 自己的行为承担 相应 的责任 , 后超过 I3 之 l 万的高 额赔偿 同样 轻刑 罚的程度之 间并没 有确定 出一个 明确 周密 的操 作规范 , 以 所 可 以为此 明证。 如此 看来 , 胡斌 的行 为 已经 符合 了 自首制度 设置 在 实务 中出现 了一些 混 乱。这些 随 意性行 为的产 生有 多方 面的 的初 衷 较于肇 事逃逸 后再投 案 , 相 原地待 捕者 将 自己置于 司法 原 因: 首先 , 些裁判 者在面 对 自首的量 刑情节 考虑 从宽处 理的 一 机关控 制之 下的意 图出现得 更早 , 也表现 的更 明显 。同 时, 原地 决 。而肇事逃 逸到 自动投 案之 间 的这一 段 时间完 全可 能发 生影 响案 件走 向的事实 , 比如串供 、 项罪 、 毁灭罪 证 。从这个 角度看 , 如 果肇 事逃逸后投 案可 以被 认定 为 自首 , 么否认 原地待捕 的 自 那 问题 时, 并没有 按照或 比照相应 、 相近 的司法解释 处理 , 没有 正确 罚期 限 。另一方 面 , 根据 我国刑 罚体 系的设 置方式 , 刑轻 重的 量 待捕 的行为使得案件 事实就此 固 定下 来 , 从而 更有利 于案件 的解 认识 到 自首和 宽恕之 间的对应性 问题 , 故而 较为随 意地决 定了刑
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

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篇一:如何鉴定交通事故逃逸一.什么是交通肇事逃逸?根据>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主要有:(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案例1〉:孙某驾驶两轮摩托车驮载其朋友刘某(二人均喝酒过量)超速行驶时,因路上颠簸,刘某从摩托车上跌落头部着地,致颅脑损伤而当场死亡.而当时孙某对此一无所知,仍然继续驾车狂奔,直至被人发现将其截获.本案中,孙某虽然离开了现场,但因其主观上对刘某坠地身亡这一交通事故并不〝明知〞,故不宜认定其〝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认定其构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如果行为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交通事故而装作不知道,逃离事故现场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2)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认定时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纵.如〈案例 2 〉:司机宋某违章驾车,将一行人于某撞死,正当宋某对于某进行抢救时,于某的亲友及当地群众闻讯赶到,持械对宋某进行殴打.宋某被逼无奈,驾车逃离现场,直接到当地公安派出所报案.本案中,宋某的逃跑行为就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逃离现场后,必须及时向有关机关报案,接受法律处理,否则, 如果行为人一逃便杳无音信,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3)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这里有争议,有人认为仅仅将其限定为逃离〝事故现场〞,而实践中大多数并不拘泥于〝事故现场〞,而是与〝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一并来考虑的,总之,要看具体情节.二.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近日,天津市交管局出台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定性标准,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 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三.哪些情况不构成肇事逃逸?6种情况不构成肇事逃逸:除了哪些情况可以被认定为肇事逃逸外,交管部门还对哪些行为不构成肇事逃逸做出了规定: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3.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医院后,确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需暂时离开医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的;4.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的;5.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驶离现场,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6.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可能受到人身伤害而被迫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并及时报案的.四.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后投案自首?天津市交管部门规定,认定投案自首情节为:1.逃逸人主动到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投案并如实交待罪错事实的;2.逃逸人委托他人或打电话向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报案,等候处理并如实交待罪错事实的;3.逃逸人途中向交管部门或当地有关部门报案,等待接受处理的.另外,根据规定,具有下列情形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认定为刑事案件并移交刑侦部门立案处理: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故意致被害人伤亡的;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遗弃,致使被害人因无法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或严重残疾的.以上认定标准在全国各地交管部门和法院具有共性.五.交通肇事逃逸会受到什么处罚?交通肇事逃逸是一种特别恶劣的交通违法行为,要承担更为严厉的法律后果.交通肇事后,受害人往往处于孤立无援的危险状态,由于这种状态是由肇事人的交通违法行为造成的,所以产生了肇事人及时消除这种危险状态的法律义务.肇事后逃逸,不履行法定义务,事实上形成了新的违法行为.因此,交通肇事逃逸,无论是民事赔偿责任.行政处罚责任,或是刑事责任都要比没有逃逸严重得多.从行政责任讲,>第一百零一条第二款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该规定是对交通事故逃逸人员行政方面的制裁,其将被吊销驾照且终生不能再取得,且不论其造成的交通事故后果大小.其次谈谈民事责任,>第九十二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这里所说〞责任〞是指民事责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赔偿责任.法律将该责任确定为推定过错责任.由于当事人逃逸导致事故现场遭到破坏,使交管部门对事故责任难以认定,首先推定其有过错,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若其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才可减轻其责任,这方面也加重了逃逸人的举证责任.再次谈谈刑事责任,>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犯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后逃逸属情节加重犯,刑法将此规定了较重的量刑.需要提及的是,>第六条〝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法定最高刑是十五年,故意杀人罪法定最高刑是死刑.如全国关注的郑州市公安局民警张金柱交通肇事案.张在驾车行驶时因车速过快,将骑自行车的苏东海和其儿子苏磊撞得飞弹起来摔倒在地,同时将苏的自行车挂在肇事车下.沿途群众不断惊呼,张仍疯狂逃跑,将苏东海挂在车上拖行 1.5 公里后被武警和群众截获才被迫停下.最终苏东海重伤,苏磊经抢救无效死亡.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张死刑,以交通肇事罪判处三年有期徒刑,数罪并罚执行死刑.六.被保险人交通肇事逃逸能否一概拒赔?答:不能一概拒赔相关案例:王某系驾驶中型货车,从事长途运输业务的个体司机._年初,王某向保险公司投保了责任限额为5万元的第三者责任险.同年3月,王某驾车撞上了停靠于路边的一辆小货车.事故发生后,王某企图驾车逃逸,但驶出不远便被交警截获.交警扣押了王某及事故车辆,并对现场进行了查勘.王某看到要承担责任,便向保险公司报了案,保险公司也派人赶到了现场.两周之后,交警部门作出处理:事故发生后王某驾车逃逸,严重违反了>,应承担本案全部责任,赔偿被撞小货车修理费_0元,并处罚款_元,吊销驾驶执照.接到上述处理决定后,王某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认为本案属于第三者责任险项下的保险事故,保险公司应当补偿自己对被撞车辆所承担的赔款.保险公司认为,王某驾驶过程中由于过失导致撞车事件的发生,并因此承担了一定的赔偿责任,属于保险事故;但是,王某在肇事之后有逃逸行为,〝肇事逃逸〞构成保单规定的免责事由,保险公司可以免除赔偿责任.因此,本次事故造成的损失应由王某自行承担.经过多次交涉双方未能达成一致,王某向法院提起了诉讼.法院经审理认为,王某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保险合同合法有效,双方均应按照合同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王某由于过失导致事故发生,并承担了相应的经济责任,构成第三者责任险项下的保险事故,保险公司应当予以赔偿.第三者责任险保单〝责任免责〞中笼统地规定了〝肇事逃逸〞一项,保险公司能否据此免责,不能一概而论,须结合个案作具体分析.就本案而言,王某肇事后有逃逸行为,但未实施完毕即被交警截获,其行为没有造成事故损失的扩大,也没有影响保险公司对现场的勘察或加重保险公司的义务.根据权利义务相平衡的原则,保险公司不能一概拒赔,王某承担的_0元赔偿金,应由保险公司予以补偿.分析:第三者责任险是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给第三方造成的责任所承担的风险.从形式上看,是由保险公司补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的经济责任.但从这一险种的开办目的上看,保障的却是因被保险人的责任而受到损失的第三人,使其不至于因责任人没有清偿能力而在受到损害之后得不到赔偿.由于这一险种涉及多方利益,法律要求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公平合理的原则来设定彼此的权利义务.就本案而言,王某肇事逃逸严重违反了道路交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应当受到一定的惩罚,但并不丧失自己在保险合同中的权利,王某与保险公司的权利义务仍应依据保单和合同法加以确定.保险公司在保单中笼统地将肇事逃逸列为免责事由,没有申明具体情况,只能解释为当事人的逃逸行为客观上加重了保险人的合同义务时,保险公司才能免责.否则,如果允许保险公司一概拒赔,无形中便扩大了责任免除的范围,违反了合同法权利义务相平衡的原则.本案中法院结合案情,对保单条款作出具体地解释,较好地平衡了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启示目前从事高风险职业的人越来越多,责任保险分散了他们的职业风险,稳定了社会秩序.为充分发挥责任保险的社会效用,法律要求保险公司应在保单中合理确定自己的权利义务,不能以笼统的约定扩大责任免除的范围.否则,根据>解释保险合同的原则,法院将作出不利于保险人的解释.结语:交通肇事,对伤者和司机来说都是不幸的:灾难从天而降,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但在事故现场,伤者处于弱势,甚至失去行为能力,其受到的损害更大;司机因为未受伤,有机动性强的汽车,相对处于强势,可以采取主动措施.但一些肇事司机认为自己遇到的是一场〝零和游戏〞(你输我赢,或是你赢我输),因而产生了〝赌徒心理〞:要么完全不承担肇事后果,不分担伤者的痛苦,要么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有的被判终身禁驾的司机原本只是涉及普通的交通事故,完全可以根据>的规定,由事故双方协商解决或申请由交警事故处理部门调解;但由于肇事后逃逸,致使受伤者因抢救不及时而导致重伤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案件性质便发生了变化,使其成为刑事案件.肇事逃逸司机不仅要承担刑事责任,还要承担民事责任,受到行政处罚,其工作.生活.学习都将受到更严重的影响.肇事司机因头脑发热.一时糊涂而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这种代价实在是太沉重了.有些肇事逃逸的司机不懂法律,想耍点儿小聪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象今年元旦海口那起事故的肇事司机盛某,以为现场没有目击者,自己用的又是假车牌,以为逃走就不会有事了,但却不曾想到,〝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是事故发生后多少会留下些痕迹,而是而且到处都有群众的眼睛,特别是现在通讯篇二: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定性标准,〝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 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以上八种行为可以认定为交通事故逃逸行为,并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追求肇事者的刑事责任.交通事故赔偿中心提醒,出现交通事故切莫用侥幸心理来挑战法律的判定.篇三:交通肇事中的逃逸如何认定交通肇事后护送伤者到医院后又离开的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中的逃逸——龙某交通肇事案评析一.基本案情龙某,男,_75年4月_日出生,湖南省湘乡市人,汉族,高中文化二.主要问题龙某虽然护送伤者三.分歧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本案中被告人龙某在事故发生后没有离开现场,且护送了伤者到医院,其没有逃避追究法律责任的主观心态,不宜认定为逃逸第二种意见认为,本案中龙某虽然在事故发生后护送了伤者到医院,但是在医院后又离开了现场,且一走杳无音信,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中的逃逸四.本案中龙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第一,龙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具备了逃逸情节的前提条件.本案中龙某承担事故全部责任,造成一人死亡,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所以龙某因为逃避追究法律责任而逃跑的行为,就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但是,若行为人的行为发生了交通事故,但情节轻微,或负次要责任.同等责任.无人员伤亡.无重大财产损失等,则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这种情况下,行为人若主观上认为后果严重,自己已构成犯罪,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不应认定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因为刑法仅处罚那些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对于客观上未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或威胁的行为,不宜以刑法的方法定罪处罚.第二.龙某有为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条件.根据>第七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必须立即停车,当事人必须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必须移动时应当标明位置),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者执勤的交通警察,听候处理;过往车辆驾驶人员和行人应当予以协助.第二十条规定: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这说明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即交通肇事行为产生以下五方面的行政义务:1.停车义务;2.保护现场3.抢救伤者和财产;4.报警;5.听候处理.这五种义务属于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义务.其中抢救伤者和财产亦是刑事义务.>中〝为逃避法律追究〞是行为人逃逸行为的主观目的,法律追究不仅包括刑事法律追究,也应包括民事法律追究.行政法律追究上述五项责任.龙某在案发据其辩解,其抢救了伤者,并且将伤者送到了医院,但是在医院因为看到被害人情况严重,而离开了医院,并且在外逃离有八年之久,行为人一逃便杳无音信, 由其客观行为明显可以推断出其具备逃避追究法律责任的主观心态. 虽然有抢救伤者的行为,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认定时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纵.3.龙某有逃跑行为.什在这里认为应界定为,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在人身未受到控制时,为逃避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而使自己的人身不受被害人及其亲属.群众.事故处理人员控制而离开的行为.所以脱逃首先要有人身受到有效控制后而脱离.逃跑是人身尚未受到有效控制而逃跑.如果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已被事故处理机关采取关押或押解途中而脱逃,对行为人的脱逃行为,应认定为脱逃罪,另行定罪处罚,而不是以交通运输肇事逃逸作为交通肇事罪加重处罚.逃跑的地点,并不限于当场.行为人在被事故处理机关带去谈话尚未采取关押措施时,趁人不背离开的,仍应认定为>中的逃跑.启示:交通肇事,对伤者和司机来说都是不幸的:灾难从天而降,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但在事故现场,伤者处于弱势,甚至失去行为能力,司机应当给予救助.但一些肇事司机认为自己遇到的是一场〝零和游戏〞(你输我赢,或是你赢我输),因而产生了〝赌徒心理〞:要么完全不承担肇事后果,不分担伤者的痛苦,要么受到更严厉的惩罚.但却不曾想到,〝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是事故发生后多少会留下些痕迹,而是而且到处都有群众的眼睛,逃避只会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法发〔2010〕60号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为进一步规范自首、立功的认定标准、查证程序和从宽处罚幅度,最高人民法院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切实贯彻执行。
各地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院。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为规范司法实践中对自首和立功制度的运用,更好地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等规定,对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一、关于“自动投案”的具体认定《解释》第一条第(一)项规定七种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情形,体现了犯罪嫌疑人投案的主动性和自愿性。
根据《解释》第一条第(一)项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1.犯罪后主动报案,虽未表明自己是作案人,但没有逃离现场,在司法机关询问时交代自己罪行的;2.明知他人报案而在现场等待,抓捕时无拒捕行为,供认犯罪事实的;3.在司法机关未确定犯罪嫌疑人,尚在一般性排查询问时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4.因特定违法行为被采取劳动教养、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强制隔离戒毒等行政、司法强制措施期间,主动向执行机关交代尚未被掌握的犯罪行为的;5.其他符合立法本意,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情形。
罪行未被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了犯罪事实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但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在其身上、随身携带的物品、驾乘的交通工具等处发现与犯罪有关的物品的,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
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认定为自动投案,构成自首的,因上述行为同时系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义务,对其是否从宽、从宽幅度要适当从严掌握。
交通肇事逃逸及其认定

【作者简介】汤三红(1962— ),男,汉族,江苏丹阳市人,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管理系交通管理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法学硕士。
2008年第4期No 142008 Journal of Chinese Peop le π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 总第134期Su m134交通肇事逃逸及其认定汤 三 红(江苏警官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摘 要】 交通肇事逃逸有其特定的法律内涵,应具备认知、行为、目的三个构成要件。
交通肇事逃逸不应限于从交通事故现场逃离,在交通事故当事人被公安机关控制之前,无论当事人是否从交通事故现场逃离,均可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对交通事故当事人当时不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而驶离等疑难情形,应依据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要件和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析认定。
【关键词】 交通肇事逃逸;构成要件;认定 【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40(2008)04-0140-05 交通肇事逃逸是道路交通活动中极为恶劣的负面现象之一,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对此作了相应的规定,为公安机关预防、查缉和处罚交通肇事逃逸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
在实践中,由于客观情形的复杂性,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认定交通肇事逃逸,尚存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
本文着重对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定位、构成要件和涉嫌交通肇事逃逸若干疑难情形的认定进行分析探讨。
一、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定位 何谓交通肇事逃逸?尽管学界有不同的表述,但《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74条对此已作了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的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交通肇事罪自首问题浅析

交通肇事罪自首问题浅析[摘要]交通肇事罪第一量刑幅度本身并不隐合自首情节。
积极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不一定成立自首,“不逃逸”不等于自首。
无论交通肇事后行为人逃逸还是不逃逸,在认定交通肇事罪的自首时,应当根据行为人肇事后的主观心态和客现行为,严格按照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关于自首的成立条件予以认定。
[关键词]交通肇事罪;自首;逸逸;行政法义务一、交通肇事罪是否适用自首制度关于交通肇事罪是否适用自首制度,司法实务界莫衷一是。
侦查人员对交通肇事案件往往都疏于收集犯罪嫌疑人自首方面的证据材料;一些侦查人员对刑法中关于自首成立的条件存在僵化理解,认为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如果肇事者最先向公安机关交警部门报警并如实供述其罪行的则认定为自首,如果肇事者不是最先报案,则不认定为自首。
一些公诉部门办案人员往往只按照公安机关出具的“情况说明”为准。
而一些法院往往也按照公安机关是否有“情况说明”来加以认定。
而交通肇事罪本身是过失犯罪,在肇事者对被害者进行赔偿的情况下,法院对此大多判处缓刑,其自首情节的认定往往也被肇事者及其辩护律师所忽视。
关于交通肇事罪是否适用自首制度,刑法理论界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肇事者在交通肇事后主动投案、保护现场、抢救被伤害的人是法定的义务,肇事者对该义务的履行,只是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不能将这种行为认定为自首,从而对行为人予以宽大处理,所以交通肇事案件中的肇事者不存在是否自首的问题。
第二种观点认为,交通肇事犯罪案件中,肇事者在事发后没有逃逸,而是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应依法认定为自首;肇事者逃逸后在公安机关侦查期间,又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依法也应认定为自首。
第三种观点认为,对于交通肇事犯罪不能完全适用自首情节。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交通肇事罪中的第一量刑幅度内已经隐含了自首情节,不再单独适用自首情节,而如果肇事者构成交通肇事犯罪逃逸后,又幡然悔悟,及时向公安机关等部门进行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交通事故肇事逃逸处理流程

遇到交通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点击>>交通事故肇事逃逸处理流程发生交通事故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司机可能分神喝口水或者接个电话的功夫就很可能发生交通事故。
发生交通事故后,有的司机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可能直接就逃跑躲避了。
那么交通队处理交通事故肇事逃逸处理流程是什么呢?为您解答。
一、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所谓交通事故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主观上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的追究。
二、交通事故肇事逃逸处理流程《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三十二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
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交通事故现场痕迹、遗留物等线索,及时启动查缉预案,布置堵截和查缉。
第三十三条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发协查通报、向社会公告等方式要求协查、举报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或者侦破线索。
发出协查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告时,应当提供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基本事实、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情况、特征及逃逸方向等有关情况。
第三十四条接到协查通报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布置堵截或者排查。
发现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或者嫌疑车辆的,应当予以扣留,依法传唤交通肇事逃逸人或者与协查通报相符的嫌疑人,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派交通警察前往办理移交。
第三十五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查获交通肇事逃逸车辆后,应当按原范围发出撤销协查通报。
第三十六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侦办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期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受害人及其家属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询问案件侦办情况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告知。
上面是交通队处理交通事故肇事逃逸处理流程。
当发生交通事故,逃逸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如果当事人逃逸了,那么即使交通事故中本来只需要承担部分责任或者完全没有责任,逃逸了的话责任也都是逃逸方的。
浅析交通肇事犯罪中的自首认定

浅析交通肇事犯罪中的自首认定作者:张辰婕袁梅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8期【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汽车已经成为我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其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交通事故逐年呈现上升趋势,有关交通肇事犯罪后的自首认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以辨析交通肇事犯罪适用自首制度的合理性为前提,同时结合我国刑法中有关自首制度的认定条件以及交通肇事犯罪的立法现状等作为论证手段,从而论述我国实务中普通交通肇事犯罪中的自首认定问题。
【关键词】交通肇事;自首;逃逸;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一、交通肇事犯罪中适用自首制度的合理性在日常生活中,交通肇事犯罪很常见,具有很强的社会危害性,对于其能否适用自首制度,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
在笔者看来,自首制度可以适用在交通肇事犯罪中,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符合刑法的基本原则1.符合罪刑法定原则我国是成文法国家,这就决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的重要原则,即犯罪行为的界定、种类、构成条件和刑罚处罚的种类、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规定,不仅规定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还规定了从轻、减轻处罚的适用条件。
自首、立功等法定从轻或减轻情节已经以明确的条文在总则部分加以确定,同时总则的效力又及于所有分则的内容。
2.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作为贯穿于我国刑法规范的重要原则,它的主要理论是,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
对于肇事者交通肇事后自首的情形,说明肇事者有悔罪自新的表现,其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以及社会综合危害程度,较之未自首者较轻,对其认定为自首,可以做到罚当其罪,倘若不予认定自首,即是对轻罪做了重罚,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二)不构成重复评价对一般犯罪而言,是把逃避法律追究作为一种基准状态,而把自首作为在基准状态下的从轻,因此,有学者把交通肇事逃逸作为一种基准状态,把未逃逸作为立法上的从轻情节,所以一旦对其认定了自首,就等于是对未逃逸这一行为进行了两次的从宽处理,属于刑法理论中的重复评价[1]。
实务中关于自首的认定及自首辩护词范文(一般自首)

实务中关于自首的认定及自首辩护词范文(一般自首)关于一般自首的认定暨自首辩护词范文自首当中首先分为一般自首和准自首,本文中主要讨论一般自首的实务认定。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于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因此,自首的认定,是辩护人在为被告人辩护的重要辩点。
而具体确定从轻、减轻还是免除处罚,由法院根据犯罪轻重,并考虑自首的具体情节酌情处理。
一般自首:根据刑法之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
一般自首的认定关键在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只要能够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则足以认定为一般自首。
那在实务当中,我们应当如何来认定上述两个关键情节一、自动投案自动投案是指犯罪嫌疑人自愿、主动将自己置于办案机关的合法控制下,接受法律审判的行为。
自动投案的认定有四个关键:投案时间、投案对象、投案方式以及投案意愿。
(一)投案时间:自动投案的认定中,对于投案时间的限定是非常之轻松的。
只要尚未归案,即在被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前,都可以自动投案。
包括犯罪事实尚未被发觉;犯罪事实已经被有关机关发觉,但是为未发现(确定)犯罪嫌疑人;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都已经发现(确认),但是对犯罪嫌疑人尚未发布强制措施(通缉)的命令,此时,自动投案可以构成自首;警方已经对犯罪嫌疑人发布强制措施的命令(通缉),但是尚未缉拿归案,犯罪嫌疑人仍然在逃亡中的。
(二)投案对象:自首投案的对象包括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还包括犯罪嫌疑人所在单位、基础组织、单位负责人等等。
(三)投案的方式:只要将自己主动置于司法机关的控制之下,就属于自动投案。
包括亲自自首、代为自首、护送自首。
(四)投案意愿:要求具有主动性和彻底性,但不要求出于特定的动机和目的,出于真心悔悟,为了争取宽大处理,因为亲友劝说或者由于潜逃后生活所迫等,都不会影响自首的成立。
但要求具有投案的彻底性,指投案后接受审判,直到最终审判。
主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算自首,逃跑后又回来的,可认定为自首。
自首与认罪的界分与衔接——以余金平交通肇事案为例

第丨期鲁嗲叫究N0.1 2021 年 2 月Police Science Research Feb. ,2021自首与认罪的界分与衔接—以余金平交通肇事案为例王梓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100102)摘要:余金平交通肇事案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讨论,其中自首与认罪认罚之间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之一。
这反映出新旧制度之间、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在理解上的冲突,因此需要对自首和“认罪”这一对内容重合概念进行厘清,方可得出余金平符合自首与认罪认罚条件的正确论断。
其中,自首应抓住“主要犯罪事实”这一关键点,而非同二审法院一般着眼于细枝末节。
“认罪”同自首之间具有内容上的重合性,但也要关注其在程序方面的特别要素。
此外,笔者在界定两者边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自首与认罪认罚之间的应然关系,并提出了具体的衔接模式以及适用建议。
关键词:自首;认罪认罚;如实供述中图分类号:D9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41 (2021) 01-0077-11一、问题的引入2019年末,一份交通肇事案件判决书掀起了2020年刑事司法界的讨论热潮,引起了 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同关注,诸多刑法学者和刑事诉讼法学者均参与其中,此案就是余 金平交通肇事逃逸案。
纵观本案的案情其实并不复杂,但其中涵盖了诸多刑事头体法与 刑事程序法的基本问题,既包括传统刑事程序上诉不加刑原则,以及认罪认罚从宽这一 新兴制度的适用,还包括了量刑轻重比较、自首认定等刑事实体法上的问题。
更有学者将 其比作中国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可见本案的争议焦点众多,司法影响较大,其所涉的 相关实体法与程序法问题值得进行深人研究。
本案是一起较为常见的交通肇事案件。
被告人余金平是中铁股份公司总部纪委综合 办公室工作人员,其于2019年6月5日酒后驾驶车辆从单位回家,在行驶到北京市门头沟 区时,车辆持续向右偏离行车道进入人行道,从后向前撞到正在行走的被害人宋某,致宋 某身体腾空飞起,掉落后砸到车辆的前机器盖和前挡风玻璃上,再被急速行驶中的车辆收稿日期:2020-11-20作者简介:王梓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律硕士。
10论交通肇事罪的自首---张明楷

清华法学T si nghua L a w Journa l Vol 4,No 3(2010)论交通肇事罪的自首张明楷*摘 要 刑法总则关于自首的规定,适用于交通肇事罪;履行 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70条规定的行政义务,不等于自首,但只要符合自首条件,就应认定为自首;将交通肇事后符合自首条件的行为认定为自首,既未重复评价,也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还有利于保护被害人的法益。
罪刑法定原则决定了司法机关不能限制自首制度的适用。
关键词 交通肇事 交通肇事罪 自首引 言众所周知,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行为人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时符合自首条件的案件,有的司法机关认定为自首,有的司法机关不认定为自首;刑法理论上也存在肯定说与否定说之争。
如此截然相反的做法,严重影响刑法的权威与适用效果,既不能让部分被告人信服,也不利于引导国民的行为。
因此,有必要展开深入讨论,以避免消极后果。
在旧刑法时代,司法实践与刑法理论普遍认为,成立自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自动投案,如实交代自己的罪行,接受审查与裁判。
!1∀现行 刑法 第67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表面上,现行刑法没有明文将#接受审查与裁判∃作为自首的成立条件之一,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这是因为,自动投案,原本就是指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后,主动将自己置于公安、司法机关的合法控制下,接受公安、司法机关的审查与裁判的行为。
一方面,犯罪后主动站在公安、司法机关门前或者进入公安、司法机关办公楼,什么话都不说、*!1∀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1984年4月16日 关于当前处理自首和有关问题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 ;高铭暄主编: 中国刑法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4页。
清华法学 2010年第3期什么事也不做的行为,不可能属于自动投案。
另一方面,主动前往公安、司法机关并如实交待了自己的罪行后又逃跑的,也不能认定为自首。
自首认定的15种类型82条裁判规则

自首认定的15种类型82条裁判规则2017-07-25 张金明刑事正义编者:张金明(杭州师范大学诉讼法学硕士,现为厚启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首发于“厚启刑辩”公众号,由于篇幅过大,“刑事实务”公众号进行过再编辑。
自首认定的82条裁判规则目录:一、自动投案型自首认定的13条裁判规则二、准备投案型自首认定的5条裁判规则三、传唤型自首认定的3条裁判规则四、形迹可疑型自首认定的8条裁判规则五、翻供辩解型自首认定的8条裁判规则六、纪委约谈型自首认定的4条裁判要旨七、报警(报案)型自首认定的8条裁判规则八、现场等待型自首认定的7条裁判规则九、亲属送首型自首认定的9条裁判规则十、如实供述型自首认定的7条裁判规则十一、共同犯罪型自首认定的2条裁判规则十二、单位自首认定的2条裁判规则十三、向单位(被害人)承认型自首认定的2条规则十四、投递信件型自首认定的1条裁判规则十五、其他类型自首认定的3条裁判规则一、自动投案型自首认定的13条裁判规则裁判要旨1:犯罪后到公安机关了解案情,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不属于自动投案,不能认定为自首。
来源:《刑事审判参考·总第21期》第131号,明安华抢劫案裁判要旨2:为抢救被害人而未能自动投案,到案后能够如实供述本人罪行,虽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应当作为酌定从宽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来源:《刑事审判参考·总第30期》第243号,李满英过失致人死亡案裁判要旨3:被作为“目击证人”带回公安机关的,非其主动到案,且不主动如实供述罪行的,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
来源:《刑事审判参考·总第44期》第347号,乌斯曼江、吐尔逊故意伤害案裁判要旨4:侦查人员让归案被告人去协助抓获其他被告人,在公安人员对归案的被告人失去控制的情况下,被告人自动投案,就应认定其具有投案行为,如果能够如实供述所犯罪行,就应认定其具有投案自首情节。
来源:《刑事审判参考·总第47期》第373号,梁国雄、周观杰等贩卖毒品案裁判要旨5:交通事故肇事人“逃离现场”后没有立即投案,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事后投案”,虽构成事后“逃逸”,但不妨碍对其自首情节的认定。
自首的认定司法解释(关于自首的最新司法解释)

自首的认定司法解释(关于自首的最新司法解释)自首是我国的一项刑罚制度,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体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颁布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规定:认定自首情节,被告人在量刑时可以减少基准刑40%以下,犯罪较轻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上或者依法免除处罚。
可见认定自首情节对于被告人从轻、减轻刑事处罚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自首也成为了是刑事辩护中的一个辩点。
一、自首的法律规定(一)刑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第六十七条:“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从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自首分为两类:第一款规定了属于“一般自首”的情节,构成一般自首的要件为“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第二款规定了属于“特别自首”的情节,是适用于已经被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的行为人,构成自首的情形。
此外,第三款是刑法修正案八增加的内容,关于“坦白”情节的规定。
(二)司法解释现行刑事司法解释中涉及自首的司法解释主要有以下三个: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1998]8号(以下简称《解释》)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法发[2023]60号(以下简称《意见》)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23]13号自首是刑事案件中较为常见的量刑情节,但由于现实情况的多样性复杂性,司法机关认定自首时,常会出现争议,而刑法第六十七条仅仅是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所以随后最高人民法院在1998年颁布的《解释》中用七个条文对自首和立功情节的认定做了细化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

《最⾼⼈民法院关于处理⾃⾸和⽴功若⼲具体问题的意见》的理解与适⽤2010年12⽉27⽇,最⾼⼈民法院印发了《关于处理⾃⾸和⽴功若⼲具体问题的意见》(法发[2010]60号,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进⼀步规范了⾃⾸、⽴功的认定标准,严格了认定程序,明确了从宽幅度,对准确处理⾃⾸、⽴功问题,正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保留死刑,严格控制和慎重适⽤死刑”政策,进⼀步提⾼刑事审判⼯作的质量和效率,都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为便于准确理解和适⽤《意见》,现就由店铺⼩编就其制定过程、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作⼀简要介绍。
⼀、制定过程⾃⾸和⽴功,是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常复杂、争议较⼤的问题。
刑法总则仅⽤第六⼗七、六⼗⼋两个条⽂作了原则性规定,1998年《最⾼⼈民法院关于处理⾃⾸和⽴功具体应⽤法律若⼲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七个条⽂对此作了细化规定。
但近年来,犯罪分⼦投案、供述⾃⼰的罪⾏、检举揭发他⼈犯罪、协助公安⼈员抓获其他罪犯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新类型“⾃⾸”、“⽴功”时有出现。
刑法和《解释》因制定时间早、规定较原则,已不能完全解决新问题、新情况。
例如,交通肇事后不逃逸是否构成⾃⾸,通过贿买等不正当途径获取他⼈犯罪线索是否构成⽴功,等等,都没有明确规定,造成司法实践中法律适⽤不统⼀,量刑不均衡。
为了进⼀步规范⾃⾸、⽴功的认定标准、查证程序和从宽幅度,最⾼⼈民法院于2007年对出台⾃⾸、⽴功问题司法⽂件予以⽴项,经过长时间⼴泛深⼊调查研究,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进⾏论证,并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基本取得共识后,⼜经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此《意见》。
《意见》的主要内容共⼋个部分,包括:(1)“⾃动投案”的具体认定;(2)“如实供述⾃⼰罪⾏”的具体认定;(3)“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其他罪⾏”和“不同种罪⾏”的具体认定;(4)⽴功线索来源的具体认定;(5)“协助抓捕其他犯罪嫌疑⼈”的具体认定;(6)⽴功线索的查证程序和具体认定;(7)⾃⾸、⽴功证据材料的审查;(8)对⾃⾸⽴功的被告⼈的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责任认定标准

Promises can gain friendship, but it is still action that cultivates and maintains friendship.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交通肇事逃逸责任认定标准根据我国道路安全法规定,具备以下情节的将以交通肇事罪以及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 1.机动车驾驶员造成事故主要责任,导致三人以上重伤或死亡 2.机动车驾驶员酒后(醉酒)驾驶机动车造成的交通事故导致一人死亡(重伤) 3.机动车驾驶员肇事逃逸根据我国交通法规定:行为人造成交通事故主要责任,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机动车辆逃逸现场或者弃车离去行为定性为交通肇事逃逸。
构成交通肇事罪具体有以下几项条件:1、正常驾驶造成交通事故导致三人以上重伤死亡的2、无证、饮酒、醉酒导致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一人以上的3、交通事故发生后,机动车驾驶员为躲避法律责任,弃车逃逸或驾驶车辆逃逸的(因逃逸行为导致受害者死亡的,罪行加重)下面来看看交通肇事逃逸认定标准:(一)明知导致交通事故主要责任,驾车逃跑或弃车逃走(二)认为自己没有责任开车离开现场的(三)有其他违法行为不配合警方做交通事故责任鉴定,并且逃跑的(四)拯救伤员送到医院后不报案、留虚假联系方式、不去交警部门自首以及对事故情报恶意隐瞒的通过上述得知,交通肇事逃逸是以推脱个人法律责任的目的而不积极解决事故问题的行为。
交通肇事逃逸被查获后,如有以下情况者会从严判刑:醉酒(吸毒)肇事、无证驾驶、盗取他人车辆导致交通事故伤亡的、留有其他交通肇事逃逸案底没解决的。
其中因交通肇事逃逸导致特别严重情况的将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具备以下条件:1、致使2-5人以上重伤或死亡的,且事故主要责任人2、6人以上重伤死亡、造成公共财产损失达到60万以上的,按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交通肇事罪数罪并罚无期或者死刑。
出现交通事故后应第一时间内报警和联系120,以侥幸心理逃逸现场只会加重处罚力度。
交通事故(逃逸)处理流程

交通事故(逃逸)处理流程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
1、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
造成人员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
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
2、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
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扩展资料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
有期徒刑。
最高院《关于交通肇事罪的司法解释》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犯罪:
1、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2、死亡3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
参考资料:交通事故-百度百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么对肇事逃逸后自首认定
1、逃逸人主动到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投案并如实交待罪错事实的;
2、逃逸人委托他人或打电话向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报案,等候处理并如实交待罪错事实的;
3、逃逸人途中向交管部门或当地有关部门报案,等待接受处理的。
▲一、怎么对肇事逃逸后自首认定
(一)逃逸人主动到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投案并如
实交待罪错事实的;
(二)逃逸人委托他人或打电话向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
部门报案,等候处理并如实交待罪错事实的;
(三)逃逸人途中向交管部门或当地有关部门报案,等待接受处理的。
(四)根据规定,具有下列情形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认定为刑事案件并移交刑侦部门立案处理: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故意致被害人伤亡的;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遗弃,致使被害人因无法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或严重残疾的。
以上认定标准在全国各地交管部门和法院具有共性。
▲二、交通肇事逃逸怎么处罚
1、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2、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三、哪些情况下不构成逃逸
交通肇事是指车辆行为人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碾轧、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火等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交通事故,承担事故相应责任的情形,交通肇事者将会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实践中,交管部门除了规定哪些情况可以被认定为肇事逃逸外,交管部门还对哪些情况不构成肇事逃逸做出了规定:
1、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和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