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责任认定与处罚是怎样的

合集下载

交通事故逃逸法律后果(3篇)

交通事故逃逸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交通事故逃逸是指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明知或者应当知道发生了事故,却未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报警,也未采取必要措施救助受伤人员,而是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交通事故逃逸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严重扰乱了交通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

我国法律对交通事故逃逸行为有严格的规定,对逃逸者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交通事故逃逸的法律后果1.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具体情节包括:(1)造成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造成一人以上死亡,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3)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4)事故发生后,故意隐瞒事故真相,逃避法律追究的;(5)事故发生后,明知他人受伤,不采取救助措施,放任他人死亡的。

2.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交通事故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3.民事责任交通事故逃逸者除承担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外,还需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因逃逸致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具体包括:(1)赔偿受害人的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合理费用;(2)赔偿受害人的误工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损失;(3)赔偿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

4.其他后果(1)影响个人信用:交通事故逃逸者将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2)影响家庭和谐:交通事故逃逸者可能面临家庭矛盾、婚姻破裂等问题。

(3)影响社会风气:交通事故逃逸行为会助长不良风气,损害社会道德风尚。

三、如何避免交通事故逃逸1.提高交通安全意识:驾驶员应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提高自身交通安全意识,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2.遇到事故,及时停车: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应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报警,并采取必要措施救助受伤人员。

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

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

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肇事逃逸是指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者未停车留下、未立即报警或未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事故,而是擅自逃离现场的行为。

肇事逃逸不仅违反了交通法规,更是对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打击肇事逃逸行为,保护广大市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对肇事逃逸进行准确定性的认定。

下面将介绍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

首先,肇事逃逸的认定需依据现场证据。

交通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应及时赶到现场,勘查事故现场,收集相关证据,包括事故现场照片、视频监控录像、车辆损坏情况、伤者情况等。

这些现场证据可以为肇事逃逸的认定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肇事逃逸的认定还需依据相关人员证言。

事故现场可能有目击者或者被害人,他们的证言对于肇事逃逸的认定非常重要。

相关部门应及时调查取证,收集目击者或被害人的证言,以确定肇事逃逸的具体情况。

此外,肇事逃逸的认定还需依据车辆信息和监控录像。

现代交通管理系统普遍配备了监控摄像头,可以记录车辆的行驶轨迹和车辆的具体信息。

通过查阅监控录像,可以确定肇事逃逸车辆的车牌号码、车型、颜色等信息,为肇事逃逸的认定提供重要线索。

最后,肇事逃逸的认定还需依据法律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肇事逃逸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肇事逃逸的行为界定、责任追究等。

相关部门在认定肇事逃逸时,应当严格依法办事,确保肇事逃逸的认定符合法律规定。

综上所述,肇事逃逸的认定需要依据现场证据、相关人员证言、车辆信息和监控录像以及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

只有严格依法认定肇事逃逸行为,才能有效打击肇事逃逸行为,维护社会交通秩序,保护广大市民的合法权益。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力度,严厉打击肇事逃逸行为,为社会交通安全保驾护航。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及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及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及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司机发生交通肇事后,逃离事故现场而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不接受处理程序,以逃避责任的行为。

认定标准:
(1)发生交通肇事,司机驾驶的机动车逃离事故现场;
(2)司机未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未接受处理程序,以逃避责任;
(3)司机在交通肇事后,未按照法律规定及时报告事故,未及时停止行驶,未及时停止逃逸。

处罚:
(1)对于司机逃逸的行为,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并可能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2)对于司机逃逸后又未报告事故的行为,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并可能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3)对于司机逃逸后又未报告事故而致使事故受害人受到伤害的行为,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并可能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是什么交通事故是社会的不幸。

如果各⽅协⼒,措施得当,可以尽可能降低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交通肇事逃逸,使伤者失去了最好的抢救时机,警⽅侦查案件需要投⼊巨⼤的⼈⼒和物⼒,⽽肇事者将⾯临⼗分严厉的惩罚,这⼀切使得交通事故导致的某些社会成本成倍地增加。

今天店铺⼩编带你来了解⼀下什么是交通肇事逃逸。

为什么会交通肇事逃逸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前已经成为全国公安机关经常需要⾯对的难题,肇事逃逸者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从⼼理学⾓度分析肇事逃逸的司机主要有下列⼼理:恐慌⼼理:事故发⽣后,少数肇事者的内⼼充满着恐惧,害怕承担巨额经济赔偿责任,⽽选择逃逸;畏罪⼼理:肇事者害怕由于造成重⼤事故⽽受到法律追究,因⽽⼼理压⼒增⼤,导⾄其当时⼼理第⼀想法就是尽快逃离事故现场;侥幸⼼理:肇事时间和地点多是司机决定是否逃逸的重要因素。

⼀般来说,事发地点偏僻、时间较晚的,肇事者⼜会想当然地认为没有⽬击者,从⽽铤⽽⾛险。

就算有⽬击者,有些肇事者利⽤当前社会上⼀些⼈“多⼀事不如少⼀事”的⼼态,⾃信⽬击者不会去揭发的⼼理,认为⽬击者不会去举报;基于此,肇事者就认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可能查明事故的全部事实和掌握全部证据,因⽽也就有了对事故不可能被侦破的主观⾃信⼼理,从⽽选择了逃离;对⽴⼼理:肇事者对公安机关不信任⼼理,认为就算⾃⾸也⽆济于事;⾃我保护⼼理:肇事者知道如果不逃逸,带来的将是巨额的经济赔偿和严重的法律追究。

为了逃避这些,⾸先选择的就是逃逸。

还有事故不严重,但害怕经济赔偿的畏惧⼼理:肇事车辆⼿续不合法,驾驶⼈⽆驾驶资格,或者未按规定驾驶准驾车型,车辆未按规定购买第三者责任险等,肇事司机担⼼事后赔偿超出⾃⾝能⼒,害怕受到法律追究,⼲脆⼀⾛了之。

逃逸意味着司机放弃了对被撞者采取抢救、并将被撞者放到⼀个存在随时可能被其他过往车辆辗压的危险环境中,这不仅对被害⼈造成了极⼤的危害,⽽且肇事司机不履⾏及时救护的法定义务,⼜形成了新的违法⾏为。

肇事逃逸不构成犯罪怎么处罚

肇事逃逸不构成犯罪怎么处罚

肇事逃逸不构成犯罪怎么处罚在发⽣肇事事故之后⼀些⼈会逃逸,他们逃逸是因为害怕,对于事故造成的伤害根本就不清楚。

⼀些肇事者逃逸的事故其实根本就没有构成犯罪,如果肇事者不同逃逸的话,可能根本就不会受到处罚。

店铺⼩编做了有关介绍,你可以看⼀看。

肇事逃逸不构成犯罪怎么处罚1、未构成犯罪的交通肇事逃逸后,对肇事者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15⽇⼀下拘留。

2、交通肇事构成犯罪后逃逸,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刑法》第133条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加重处罚情节,对肇事者应处三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九条 有下列⾏为之⼀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百元以上⼆千元以下罚款:(⼀)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驾驶的;(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四)机动车⾏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的;(五)强迫机动车驾驶⼈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六)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通⾏,不听劝阻的;(七)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财产损失的。

⾏为⼈有前款第⼆项、第四项情形之⼀的,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有第⼀项、第三项、第五项⾄第⼋项情形之⼀的,可以并处⼗五⽇以下拘留。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为记分分值》⼀、机动车驾驶⼈有下列违法⾏为之⼀,⼀次记12分:(⼀)驾驶与准驾车型不符的机动车的;(⼆)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三)驾驶营运客车(不包括公共汽车)、校车载⼈超过核定⼈数20%以上的;(四)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肇事逃逸不构成犯罪,但因为逃逸的关系,当事⼈也需要为⾃⼰的⾏为承担⼀部分的法律后果,请肇事者必须要清楚这⼀点。

《试论交通肇事逃逸的责任认定》

《试论交通肇事逃逸的责任认定》

《试论交通肇事逃逸的责任认定》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机动车已走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但是,在车辆快速增加的同时,交通事故也随之增加。

同时,由于许多车辆驾驶者法制意识淡薄,缺乏足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个人修养,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了逃避赔偿和制裁,一走了之。

近年来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更是大幅度增加。

为了突出对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打击,刑法对有关交通肇事的内容进行修改,加重了对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

《刑法》第133条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问题作了这样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在实践中,对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以及有关交通肇事“逃逸”的相关问题的讨论,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

下面就来详细谈谈交通肇事逃逸的相关问题:一、交通肇事逃逸的概念认定(一)、什么是交通肇事逃逸。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70号令)》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主要有。

(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如〈。

3、多发生在乡间公路和偏僻公路,人车稀少,有利逃逸。

4、外地过境车辆驾驶员,易抱侥幸心理,肇事后逃逸。

5、无证酒后驾车者,在畏罪心理驱使下,易发生逃逸行为。

6、借车或公车办私事者,为推脱责任,易发生逃逸行为。

7、从年龄分布看,逃逸案中青年驾驶员居多,尤其集中在25--35岁之间,因为他们顾虑较多,侥幸心理特别重。

8、事故一般发现较晚,肇事车逃离现场、人证、物证缺失,致使现场勘查困难。

(三)、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心理分析:1、驾驶员逃避追究法律责任,发生事故特别是发生重大事故,驾驶员在畏罪心理的驱使下,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而驾车逃逸,这是主要原因。

撞车逃逸怎么处罚 肇事逃逸

撞车逃逸怎么处罚 肇事逃逸

撞车逃逸怎么处罚肇事逃逸一、什么是肇事逃逸肇事逃逸怎样定性一、什么是肇事逃逸肇事逃逸怎样定性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交通事故当事二、交通肇事逃逸后致人死亡的界定标准是怎样的交通肇事逃逸后致人死亡的界定标准如下:1、须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要件:(1)须以交通肇事行为的发生为前提。

(2)行为人须在行为发生后积极实施逃逸。

(3)行为人逃逸有一定的主观动机。

2、须符合“因逃逸致人死亡”做出的明确解释,即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3、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刑法》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肇事逃逸,如果逃逸人没事,怎么处罚肇事逃逸怎样处罚与逃逸人有没有事没有关系,不论逃逸人是否受伤,且都会受到如下处罚:一、逃逸尚未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拘留。

二、如果逃逸构成犯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一)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二)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四)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五)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六)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七)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八)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

事故肇事逃逸法律后果(3篇)

事故肇事逃逸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是指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明知或者应当知道发生了事故,未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报警,也未采取必要措施救助受伤人员,而是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肇事逃逸行为不仅严重危害了受害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也破坏了社会秩序和法律的尊严。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肇事逃逸行为规定了严厉的法律后果,本文将详细阐述事故肇事逃逸的法律后果。

二、事故肇事逃逸的法律后果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肇事逃逸行为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

具体情形如下:(1)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2)肇事逃逸,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3)肇事逃逸,造成一般后果的,处拘役或者管制。

2. 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肇事逃逸行为将面临以下行政处罚:(1)罚款:根据逃逸行为的严重程度,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2)暂扣或者吊销驾驶证:根据逃逸行为的严重程度,暂扣驾驶证3个月至6个月,或者吊销驾驶证;(3)拘留: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以15日以下拘留。

3.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肇事逃逸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具体包括:(1)赔偿损失:肇事逃逸行为给受害人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受害人的损失;(2)精神损害赔偿:根据受害人的精神损害程度,可以要求肇事逃逸者支付精神损害赔偿。

4. 其他法律后果(1)信用记录:肇事逃逸行为将被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对个人的信用产生负面影响;(2)社会责任:肇事逃逸行为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破坏了社会秩序,肇事者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三、事故肇事逃逸的预防措施1. 提高交通安全意识:驾驶员应当遵守交通法规,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做到文明驾驶、安全驾驶;2. 严格审查驾驶员资质:相关部门应当严格审查驾驶员资质,确保驾驶员具备驾驶技能和道德素质;3.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交通肇事逃逸危害的认识;4. 完善交通事故处理机制:简化交通事故处理流程,提高事故处理效率,降低肇事逃逸发生的可能性。

交通肇事逃逸处罚措施是什么?

交通肇事逃逸处罚措施是什么?

Actually it is just in an idea when feel oneself can achieve and cannot achieve.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交通肇事逃逸处罚措施是什么?交通肇事逃逸处罚措施分为两种,不构成犯罪的,对肇事车主罚款并吊销驾驶证。

如果构成交通肇事犯罪,则要对肇事车主判刑,轻则在三年以下,对于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则可以最高判处七年徒刑。

肇事逃逸的车主终身禁驾。

一、交通肇事逃逸处罚措施是什么?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如果尚未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处以200元以上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

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车辆管理所将对其终生不得重新获取机动车驾驶证的决定记入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备案。

肇事逃逸是交通肇事罪从重处罚的情节。

交通肇事后逃逸,并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将受到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

如果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将受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处罚。

二、可以认定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形有哪些?在理论上,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是有离开现场的客观行为和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

实践中,交通事故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为了逃避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离开事故现场,没有积极履行抢救伤者和财产、向交通管理机关或者公安机关报告事故情况、在现场等候处理等交通法规所规定的义务,以此作为判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可以将如下情形界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行为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在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的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3、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4、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5、行为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6、行为人离开事故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交警查肇事逃逸流程处理流程是怎样的

交警查肇事逃逸流程处理流程是怎样的

交警查肇事逃逸流程处理流程是怎样的发⽣了交通事故之后,都是让交警来进⾏处理的,特别是有⼈员出现逃逸的情况,这个如果不让交警处理的话,会⾮常⿇烦,对于整个的处理流程是如何的?下⾯,为了帮助⼤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店铺⼩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交警查肇事逃逸流程处理流程是怎样的⼀、现场勘查1、发⽣交通事故后,⽆⼈员伤亡,当事⼈对事实及成因⽆争议的,或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可⾃⾏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撤离现场。

对事实、成因有争议的,必须保护好现场,并迅速打122,报告交警。

车辆有保险的,应及时告知保险公司到现场。

2、值班民警接到指令后,必须严格在承诺制度的时间内快速赶赴现场,并快速处置现场。

3、进⾏现场勘查包括现场访问、摄影、制图、丈量、勘验等系列⼯作。

4、现场勘查记录经复核⽆误后,应要求当事⼈或见证⼈在现场图上签名。

5、为检验需要,必要时可扣留肇事车辆和当事⼈的相关证件。

6、与当事⼈预约事故处理时间。

7、事后展开调查必须依法进⾏,包括询(讯)问、痕迹提取检验、技术检测、损害评估和其他必要的鉴定。

⼆、责任认定1、在调查阶段,必要时召集当事⼈到交通事故处理中⼼举⾏听证。

2、在查明事故的基本事实和收集充⾜的证据后,严格按照规定时间依法作出责任认定。

3、公布责任时,必须召集各⽅当事⼈到席讲清事故的基本事实和认定责任的理由与依据。

4、告知当事⼈申请重新认定的权利和法律时效。

三、处罚1、责任认定发⽣法律效⼒后,应对责任当事⼈作出处罚意见呈送领导审批。

2、根据领导作出的处罚决定填写处罚裁决书。

3、向责任⼈宣布处罚裁决。

4、告知当事⼈申请⾏政复议的权利和法律时效。

5、完善处罚的相关⼿续。

6、执⾏处罚。

四、赔偿调解收集与损害赔偿相关的证明、票据、各种资料。

在收到认定书后10⽇内各⽅⼀致书⾯申请公安调解调解成功后,制作《调解书》,并分别送交当事⼈。

调解未成功或未向公安机关申请调解、逾期申请、对事故认定、检验、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在法定时效内向⼈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交警查肇事逃逸流程处理流程是怎样的

交警查肇事逃逸流程处理流程是怎样的

交警查肇事逃逸流程处理流程是怎样的发⽣了交通事故之后,都是让交警来进⾏处理的,特别是有⼈员出现逃逸的情况,这个如果不让交警处理的话,会⾮常⿇烦,对于整个的处理流程是如何的?下⾯,为了帮助⼤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店铺⼩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交警查肇事逃逸流程处理流程是怎样的⼀、现场勘查1、发⽣交通事故后,⽆⼈员伤亡,当事⼈对事实及成因⽆争议的,或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可⾃⾏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撤离现场。

对事实、成因有争议的,必须保护好现场,并迅速打122,报告交警。

车辆有保险的,应及时告知保险公司到现场。

2、值班民警接到指令后,必须严格在承诺制度的时间内快速赶赴现场,并快速处置现场。

3、进⾏现场勘查包括现场访问、摄影、制图、丈量、勘验等系列⼯作。

4、现场勘查记录经复核⽆误后,应要求当事⼈或见证⼈在现场图上签名。

5、为检验需要,必要时可扣留肇事车辆和当事⼈的相关证件。

6、与当事⼈预约事故处理时间。

7、事后展开调查必须依法进⾏,包括询(讯)问、痕迹提取检验、技术检测、损害评估和其他必要的鉴定。

⼆、责任认定1、在调查阶段,必要时召集当事⼈到交通事故处理中⼼举⾏听证。

2、在查明事故的基本事实和收集充⾜的证据后,严格按照规定时间依法作出责任认定。

3、公布责任时,必须召集各⽅当事⼈到席讲清事故的基本事实和认定责任的理由与依据。

4、告知当事⼈申请重新认定的权利和法律时效。

三、处罚1、责任认定发⽣法律效⼒后,应对责任当事⼈作出处罚意见呈送领导审批。

2、根据领导作出的处罚决定填写处罚裁决书。

3、向责任⼈宣布处罚裁决。

4、告知当事⼈申请⾏政复议的权利和法律时效。

5、完善处罚的相关⼿续。

6、执⾏处罚。

四、赔偿调解收集与损害赔偿相关的证明、票据、各种资料。

在收到认定书后10⽇内各⽅⼀致书⾯申请公安调解调解成功后,制作《调解书》,并分别送交当事⼈。

调解未成功或未向公安机关申请调解、逾期申请、对事故认定、检验、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在法定时效内向⼈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肇事逃逸处罚2021最新标准是什么

肇事逃逸处罚2021最新标准是什么

肇事逃逸处罚2021最新标准是什么⼀、新交规肇事逃逸怎么处罚?⾏政处罚新交规肇事逃逸的处罚:⼀般肇事逃逸承担事故全责可以处15天以下拘留。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的⾏政处罚。

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刑事处罚:1、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谓“交通肇事后逃逸”,《解释》第3条规定,是指⾏为⼈具有本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和第2款第(1)⾄(5)项规定的情形之⼀,在发⽣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逃跑的⾏为。

这⾥要注意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是在将伤者送⾄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所谓“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解释》第4条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1)死亡⼆⼈以上或者重伤五⼈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六⼈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能⼒赔偿数额在六⼗万元以上的。

2、因交通肇事逃逸致⼈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解释》,“因交通肇事逃逸致⼈死亡”,是指⾏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逃跑,致使被害⼈因得不到救助⽽死亡的情形。

但刑法理论上对“因交通肇事逃逸致⼈死亡”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

本书认为,“因交通肇事逃逸致⼈死亡”,的⼼理态度应限于过失,因为交通肇事罪是⼀种过失犯罪,为保持犯罪构成的纯洁性,其加重构成的⼼理态度也应是过失。

故《解释》规定:⾏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法得到救助⽽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232条、第234条第2款的规定,以故意杀⼈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逃逸事故认定标准

逃逸事故认定标准

逃逸事故认定标准逃逸事故是指在车辆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者未履行应尽的事故责任,而是逃离现场的行为。

逃逸事故的发生给被害人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对逃逸事故的认定十分重要。

下面将介绍逃逸事故认定的标准。

一、证据标准。

逃逸事故认定首先需要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证据可以包括现场勘查记录、证人证言、交通监控录像等。

这些证据需要清晰、真实、可靠,能够证明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选择逃逸的行为。

二、损害标准。

逃逸事故认定还需要考虑到损害标准。

即逃逸事故对被害人造成了怎样的损害。

损害可以包括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

如果被害人因逃逸事故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或财产损失,那么逃逸事故的认定标准就会更加严格。

三、行为标准。

逃逸事故认定还需要考虑到肇事者的行为标准。

即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的行为是否构成逃逸。

这包括肇事者是否停车查看受害人情况、是否报警、是否留下联系方式等。

如果肇事者未履行这些基本的责任,选择逃逸离开现场,那么就可以认定为逃逸事故。

四、法律标准。

最后,逃逸事故的认定还需要根据法律标准来进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逃逸事故应当给予相应的处罚。

因此,在认定逃逸事故时,需要考虑法律的规定和要求,确保认定结果合法合规。

综上所述,逃逸事故的认定标准包括证据标准、损害标准、行为标准和法律标准。

只有在这些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认定,才能有效维护被害人的权益,保障交通安全的正常秩序。

希望广大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如遇交通事故要及时停车查看并配合处理,共同营造和谐安全的交通环境。

交通事故逃逸责任认定标准

交通事故逃逸责任认定标准

交通事故逃逸责任认定标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一方当事人逃逸,造成现场变动、灭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发协查通报、向社会公告等方式要求协查、举报。

交通事故逃逸的现象在现在的道路交通事故中已经是屡见不鲜了。

法律为了更好的规避这样的现象以及严格惩罚这样的现象,首先需要认定哪些情形属于肇事逃逸。

下面,小编为您讲解交通事故逃逸责任认定的内容。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对于“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解释》第4条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知识延伸:交通事故逃逸的责任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97修订)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

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并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

交通肇事逃逸如何处罚呢?

交通肇事逃逸如何处罚呢?

You don't have that many viewers, don't be so tired.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交通肇事逃逸如何处罚呢?交通肇事后逃逸,并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将受到3年以-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

如果因逃逸之人死亡的,将受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处罚。

众所周知,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会比普通的交通肇事更加严重。

那么,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行为人交通肇事逃逸会受到怎么样的刑事处罚呢?现在,我们将在下文就该问题为您做详细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交通肇事逃逸处罚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相关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如果尚未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处以200元以上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

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车辆管理所将对其终生不得重新获取机动车驾驶证的决定记入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备案。

肇事逃逸是交通肇事罪从重处罚的情节。

交通肇事后逃逸,并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将受到3年以-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

如果因逃逸之人死亡的,将受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处罚。

延伸补充:交通事故责任如何认定《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17条、第18条、第19条对交通事故认定办法作了如下规定:第十七条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

当事人有违章行为,其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有因果关系的,应当负交通事故责任。

当事人没有违章行为或者虽有违章行为,但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无因果关系的,不负交通事故责任。

第十八条交通事故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

第十九条一方当事人的违章行为造成交通事故的,有违章行为的一方应当负全部责任,其他方不负交通事故责任。

交通逃逸不构成犯罪的处罚标准

交通逃逸不构成犯罪的处罚标准

交通逃逸不构成犯罪的处罚标准交通逃逸是指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未及时停车并向相关人员报告和处理,而是逃离现场的行为。

交通逃逸严重影响了交通安全秩序,给其他道路使用者带来了不安全因素,应该受到严惩。

然而,我国法律对于交通逃逸不构成犯罪的情形,有着一定的处罚标准。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五条规定,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驾驶人应当立即扭停车辆,并对事故进行救护、报警或者求助,并按照规定填写交通事故信息协议书。

如果驾驶人自行逃离现场,或者无故拖延救助、报警等行为,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受到行政处罚。

在实践中,对于交通逃逸的行为,常常会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罪。

但是,如果行为的情况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则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而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五条的规定:一、被撞车辆或者其他财产受损,且被撞方同意当事人离去;二、造成轻微损坏或者轻微伤害,且事故现场被围观人员表示释然,无归案举报;三、当事人在第一时间向公安、交警等执法单位报告事故,并按照相关规定如实供述自己的行为和处置情况;四、造成轻微损坏且属于被害方未严格要求追究责任人的情况。

在这四种情形下,逃逸者不需面临刑事处罚,而是受到行政处罚。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四条,交通逃逸的行为受到行政处罚,处罚方式包括警告、罚款、吊销驾驶证等。

具体处罚标准如下:一、警告:在交通逃逸行为显著性、交通事故情节轻微等情况下,交通管理部门通常会先给予警告处罚,以教育意义居多;二、罚款:在轻微交通事故中,交通逃逸的行为可能导致被害方维权困难,商业保险赔偿不足等情况。

因此,交通管理部门会对交通逃逸行为开出罚款处罚,以取得合理的经济赔偿;三、吊销驾驶证:在严重交通事故中,特别是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导致交通事故后果恶劣且被害方严格要求追究责任人或严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情况下,交通管理部门会对驾驶人的驾驶资格进行吊销处理;四、其他:根据具体情形,交通管理部门还可能采取其他行政处罚措施,例如暂扣车辆等。

轻微交通事故逃逸处罚标准是怎样的

轻微交通事故逃逸处罚标准是怎样的

轻微交通事故逃逸处罚标准是怎样的
(五)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
(六)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
(七)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
(八)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

行为人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有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至第八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15日以下拘留。

二、轻微交通事故后逃逸处罚方式
1、责任认定。

按《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

”在交通事故中,肇事司机可能无责任或只有部分责任,但如果逃逸,导致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司机就要负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

2、损害赔偿。

按《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
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赔偿费用少则几千块,多则上万元甚至于几十万元,如肇事车辆投保了第三者责任险,发生交通事故后,赔偿时,保险公司有先予支付的义务。

但如果肇事车辆逃逸,按《保险合同》约定,保险公司就不再承担保险责任,车主要承担全部的赔偿费。

3、行政处罚。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1第2款规定,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司机,不论其造成交通事故后果的大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都将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

4、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133条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肇事后逃逸的,属法定的加重情节,伤者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遇到交通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交通肇事逃逸责任认定与处罚是怎样的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那么交通肇事逃逸责任的认定情况是怎样的呢?对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又是怎样的呢?请阅读下文了解!交通肇事逃逸责任认定与处罚是怎样的责任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而对于“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解释》第4条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处罚规则在监定的同时应当先分清事故的责任。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

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责任认定重。

按《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

”在交通事故中,肇事司机可能无责任或只有部分责任,但如果逃逸,导致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司机就要负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

损害赔偿重。

按《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赔偿费用少则几千块,多则上万元甚至于几十万元,如肇事车辆投保了第三者责任险,发生交通事故后,赔偿时,保险公司有先予支付的义务。

但如果肇事车辆逃逸,按《保险合同》约定,保险公司就不再承担保险责任,车主要承担全部的赔偿费。

行政处罚重。

按照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1第2款规定,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司机,不论其造成交通事故后果的大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都将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

刑事责任重。

根据《刑法》第133条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肇事后逃逸的,属法定的加重情节,伤者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可判7年以上有期徒刑。

如果伤者没有死亡,机动车驾驶员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将撞伤者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伤者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严重残废的,则构成了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按《刑法》规定,将会受到更加严厉的处罚。

此外,法律还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乘车人指使肇事司机逃逸,致使伤者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上述人员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处罚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相关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如果尚未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

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车辆管理所将对其终生不得重新获取机动车驾驶证的决定记入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备案。

肇事逃逸是交通肇事罪从重处罚的情节。

交通肇事后逃逸,并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将受到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

如果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将受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处罚。

•在什么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ld/686165.html•上海工伤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标准(2018年)是怎样/ld/686164.html•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具体规定(2018) /ld/686163.html•广西失业保险金领取条件和待遇发放标准(2018年)是什么样子的 /ld/686162.html•劳动争议诉讼中企业应承担的举证责任有哪些/ld/686161.html•周末调休的加班费应该如何计算/ld/686160.html•住房公积金缴存对象是哪些/ld/686159.html•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怎么给工会写书面意见/ld/686158.html•休息日开会算加班吗 /ld/686157.html •几个月不发工资违法吗/ld/686156.html•哪些情形不属于工伤 /ld/686155.html •报伤残鉴定所需资料 /ld/686154.html •救护车费和挂号费属于工伤报销费用吗/ld/686153.html•农村医保卡如何使用,有什么作用/ld/686152.html•在家里加班的算加班吗/ld/686151.html•工伤死一人,要赔多少钱/ld/686150.html•出差补助标准(2018年)2018 /ld/686149.html•在上班路上出车祸,工伤费用由谁承担/ld/686148.html•员工入职协议等同合同吗/ld/686147.html•福利性物品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吗/ld/686146.html•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缴费阶段行政村等缴费单位业务操作程序有哪些 /ld/686145.html•流产病假工资如何计算/ld/686144.html•工亡认定是到哪个部门/ld/686143.html•煤矿职工因公负伤离职怎么赔偿/ld/686142.html•法定节假日工资如何计算/ld/686141.html•独生子女生育津贴如何计算/ld/686140.html•从事预备性工作时受伤可认定为工伤吗/ld/686139.html•工作日的间歇时间指的是什么/ld/686138.html•生育津贴和晚育津贴有什么区别/ld/686137.html•九级工伤能赔10万吗 /ld/686136.html •涉外劳务输入证怎么办/ld/686135.html•未完成承包≠未正常劳动/ld/686134.html•外国人在华工作未办就业证按劳务关系处理/ld/686133.html•何为变更劳动合同主体/ld/686132.html•工伤赔偿是主动找公司吗/ld/686131.html•哺乳期工资标准(2018年)的规定(2018)是什么/ld/686130.html•如果退休,35年工龄工资多少/ld/686129.html•报工伤死亡需要哪些资料/ld/686128.html•劳动 /ld/686127.html•薪资证明格式是什么样的/ld/686126.html•社会保险报销明细包括范围/ld/686125.html•潍坊社保缴费基数最低标准(2018年)是多少/ld/686124.html•工伤后不能从事原工作可以调整工作岗位吗/ld/686123.html•退休职工死亡抚恤金由谁领取/ld/686122.html•保密协议法定的赔偿责任/ld/686121.html•1995年2月17日(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2018)发布实行新工时制后,企业/ld/686120.html•收到生育保险费怎么记账/ld/686119.html•工资单单位证明怎么开/ld/686118.html•没有劳动合同如何做伤残鉴定/ld/686117.html•其他劳动者证言一定要是单位劳动者的证言吗/ld/686116.html•收到工伤保险怎么做分录/ld/686115.html•七级伤残赔偿标准(2018年)2018 /ld/686114.html•公司有权利扣员工工资吗/ld/686113.html•养老保险个人材料及程序2018最新/ld/686112.html•不服工伤认定怎样处理/ld/686111.html•交通事故手骨折赔偿多少钱/ld/686110.html•工伤赔偿病历本要盖什么章/ld/686109.html•商品房没有预售证可以办理公积金贷款吗/ld/686108.html•解除劳动合同申请书(2018最新)范文/ld/686107.html•在什么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扣除或代扣劳动者工资/ld/686106.html•工伤领伤残津贴还需要买养老保险吗/ld/686105.html•签了解除劳动合同后如何取得经济赔偿金/ld/686104.html•肋骨打断两根能赔几万/ld/686103.html•如何针对总额预付方式的缺陷,完善管理防范措施/ld/686102.html•晚育假期规定(2018)2018 /ld/686101.html•北京补充医疗保险 /ld/686100.html •国家规定(2018)的哪些节假日有三倍工资/ld/686099.html•工伤后有什么赔偿标准(2018年) /ld/686098.html•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书写格式2018 /ld/686097.html•员工工作间意外死亡公司赔偿/ld/686096.html•发生工伤事故应该向哪个部门报告/ld/686095.html•产前假工资如何计算 /ld/686094.html •非深户五险一金比例是多少/ld/686093.html•出差人员有周末出差可以调休吗/ld/686092.html•哪些情形不能认定为工伤/ld/686091.html•出车祸小腿骨折赔偿多少钱/ld/686090.html•劳动者依法参加社会活动和依法休假期间,用人单位应如何支付工资 /ld/686089.html•收到的工伤保险怎么做账/ld/686088.html•单位随便扣工资怎么维权/ld/686087.html•非自愿离职证明范本 /ld/686086.html •工伤保险的规定(2018)有哪些/ld/686085.html•工伤还能享受年休假吗/ld/686084.html•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怎样办理保险关系转移手续/ld/686083.html•工伤割掉一只手赔多少钱/ld/686082.html•重庆市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ld/686081.html•车祸两处骨折能赔多少钱/ld/686080.html•工伤瘫痪赔偿标准(2018年) /ld/686079.html•工厂不给做劳动能力鉴定怎么办/ld/686078.html•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怎样申报批准/ld/686077.html•实习期毁约有什么后果/ld/686076.html•工资迟发多久算拖欠 /ld/686075.html •云南拟出新规:"临时工"辅助执法出问题由单位担责/ld/686074.html•如何理解工资应按月支付的规定2018 /ld/686073.html•竞业禁止协议发赔偿金的对象和期限是什么/ld/686072.html•工伤赔偿是由公司赔还是国家赔偿/ld/686071.html•劳务派遣关系的优缺点/ld/686070.html•社保医疗理赔封顶多少钱/ld/686069.html•职工工伤申报提交材料清单/ld/686068.html•弹性工作制和固定工作时间的任意延长/ld/686067.html•如何确定劳动关系 /ld/686066.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