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设计中敏感性问题的模糊性处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与 y 方向一致( x 同时, 如图 3 ) ; 当 x 与 y 的属性相反时,
与 y 方向相反( 如图 1 、 图 2) 。 x 的长度越长则 x 的表象越
y 的长度越长 如图 4 ) ; 明显, 模糊状态越倾向于 x 的特征(
模糊状态越倾向于 y 的特征( 如图 5 ) 。 则 y 的表象越明显, ( 二) 模糊性处理的方法论意义 问卷敏感性问题的模糊性研究将引起调查领域里的 一次变革。这场变革并不仅仅表现在问卷敏感性问题的模 糊性研究的技术本身, 而深刻地表现在问卷敏感性问题的 模糊性研究思想的引入。模糊思想是与非此即彼的传统思 想相对而言的, 模糊性处理正是利用了模糊思想解决了传 统思想感到棘手的敏感性问题, 而这正是问卷敏感性问题 的模糊性研究的意义。
这样就使调查结果因被
调查者的防卫心理而受到影响。为了避免这种影响的产 生, 调查者可以在问题前面写一段使被调查者消除顾虑的 功能性文字, 从而减轻被调查者的心理负重, 使其放松心 理上的戒备, 以较平和的心态来回答问题。 在农村地区推行费改税新政策之前,被调查者深受 “乱收费、 乱罚款、 乱摊派”之害, 却又难以维护自身利益。 在被调查者看来, 自 己 在“ 三 乱 政 策 ”面 前 处 于 一 种 劣 势 地位。 这种优劣势的比较, 使被调查者感到“你家今年税费 共缴纳多少元? ” 的提问是一个敏感性问题。 当调查者在该 问题前加上费改税新政策这段功能性文字之后, “新政 策” 在被调查者心里形成一种自己不再处于劣势地位的新 认识, 这种新认识与原认识产生冲突, 使被调查者的思维
!收稿日期 " *((&)(&)(男, 辽宁沈阳人,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作者简介" 张美生(%$-+) ),
・ 51・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2 期 ( 总第 134 期 )
调查者对敏感性关键词的敏感性反应。在这种情况下, 由 于被调查者处于褒贬评价的模糊情景中, 从而淡漠了被调 查者对敏感性关键词的褒贬比较心理, 降低了被调查者对 带有敏感性关键词的提问的敏感程度。 ( 三) 敏感性主体的模糊性处理 敏感性主体的模糊性处理是指: 把本应由被调查者根 据自己实际情况填答的问题转移到由被调查者根据他人 的情况来阐述自己想法的技术处理。在这里, “ 主体” 泛指 所有的被调查者。“ 敏感性主体” 特指那些因提问内容较敏 感、 且针对性较强而产生不安心理的被调查者。“ 转移” 恰 恰利用了敏感性主体不愿暴露自己情况的心理, 在问题设 计中保持调查内容不变, 将调查主体由第一人称改为第三 人称, 不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情况, 而是让其回答他 人的情况, 以此淡化敏感程度, 我们称这种处理技术为敏 感性主体的模糊性处理。 敏感性主体的模糊性处理的实质是调查对象的模糊 化。 被调查者被要求回答的是“ 别人” 情况的时候, 被调查者 往往是根据“ 自己” 的经验来回答问题的, 因而这种方法实 际上是将明确的调查对 象 “ 自己” 变为“ 自己和别人的模糊 体” , 亦自己亦他人, 调查对象的转换一方面没有违背抽样原 则, 另一方面得到的调查资料具有更强的真实性, 达到了模糊 性处理的良好效果。 二、 敏感性问题模糊性处理的方法论依据 ( 一) 模糊性处理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理论指出: “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 最 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 的, 而其中每一个意志, 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 才 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 有 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 即历史 结果。”
1.传统思想中的非此即彼 A 与 B 是有明确界限的,就像优与良 在传统思想中,
的界线是 90 分一样,甲生考试得 91 分,乙生考试得 89 分, 差距虽说只有 2 分, 但却被传统思想定义为优与良两
59 分白费 , 60 分万岁 , 61 分浪 个等级。正因为如此才有了“
费 " 的说法。它的表现形式如下: 黑白之间仅一线之隔, 框内的点要么是黑点, 要么是 白点。这是一种极端的两极界定, 它的本质是形而上学, 是 同辩证法相反的观点和方法, 即孤立的、 静止的、 片面的观 点和方法。形而上学者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他们 的说法是: “ 是就是, 不是就不是; 除此之外, 都是鬼话。” 在 他们看来, 一个事物要么存在, 要么就不存在; 同样, 一个 事物不能同时是自己又是别的东西。看到一个一个的事 物, 忘记它们相互间的联系; 看到它们的存在, 忘了它们的 产生和消失; 看到它们的静止, 忘了它们的运动; 因为它只 见树木, 不见森林。
3.敏感性主体的模糊性处理
图 3: 他人(y)
如上图所示, 原状态 x 是“ 自己的情况” , 理想化状态 y 是“ 他人的情况” 。由于同行的个体户经营者之间同质性很 强, 原状态与理想化状态的属性在此是相同的, 所以二者
从历史合力理论可以得到另外一个启示: 既
然自然科学中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可以运用到社会科学中 来解释社会的发展问题, 那么我们便可将其运用到敏感性 问题的模糊性处理方法中来。
1. x 与 y 性质完全相反, 但 y 的力度远小于 x y 尽管存在, 此时, 但却只抵消一部分 x 的力度, 并没有 x) ,问卷上 被调查者认为吸烟不好( 影响到 x 的方向。比如: y) 写着 “ 有 10 个医生说吸烟好” ( ,此时 y 的力度远小于 x
的力度, 因而 y 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人们对“ 吸烟不好” 的认 识, 无法完成对敏感性问题的模糊性处理。 这正是我们要说 明的第一种情况:力度不够的理想化状态不会产生模糊性 处理的良好效果。
y 构成的平行四边形,形成一条对角线 都指向右侧。由 x、 z, 它所代表的是自己与他人的模糊体。即被调查者不会如
实 按 照 自 己 的 情 况 作 答 ,也 不 会 完 全 按 照 他 人 的 情 况 作 答, 而是既有自己的情况, 又有他人的情况, 亦自己亦他 当“ 自己的情况” 比“ 他人的情况” 多 人。 在这个模糊体 z 中,
( P238) [ 1]
同时受到两种认识的影响, 亦新亦旧、 亦此亦彼, 形成了一 种模糊的心理感受。这种模糊的心理感受减弱了被调查者 的心理压力, 因而也削弱了问题的敏感程度。 ( 二) 敏感性关键词的模糊性处理 在问卷设计中, 问题的敏感性往往集中表现在问题关 键词的使用上, 也就是说, 在一个问题中其它词汇都是非 敏感的, 只有一个(或几个) 关键词带有很强的敏感性。因 而, 我们可以用非敏感性词汇替代敏感性词汇, 以实现降 低问题敏感性的目的。 例如, “右派” 这个词对曾经被打成右派的人来说 是 敏感性很强的词汇, 可以用“不公正待遇” 来代替。这种替 换实际上是通过不同性质的词汇的使用, 来实现敏感性词 汇的非敏感化。 词语是带有感情色彩的, 包括褒义词、 中性词和贬义 词。让自己在陌生的调查者面前回答敏感性色彩很浓的问 题, 是一件有心理压力的事情。当问卷中出现了贬义词的 时候,在被调查者心里就会出现一个清晰的二分法比较: 褒义和贬义的比较。在褒贬的比较中, 被调查者一旦被划 分到贬义的范畴里, 敏感性心理就出现了。如果引用的是 中性词,那么在被调查者心里就会出现一个三分法比较: 褒义、 贬义、 中性的比较。在这个比较中, 非敏感性词汇充 当着模糊情感色彩的角色, 避免了被调查者褒贬的激烈心 理冲突。 对敏感性关键词的模糊性处理的核心是剔除敏感性 色彩的表述, 只要剔除了敏感性色彩的表述, 就会淡化被
( ) [ 2] P478-479
张在属性上完全相反, 因而我们用切线向左的射线来表示 费改税政策只是在某 这种理想化状态, 即图中的 y。因为“ 些地区推行” , 而不是在所有的地区推行, 所以它不是一种 但又不与 x 的反 完全的放松状态, 其对应的 y 应指向左侧, 向延长线重合。 原状态 x 与理想化状态 y 分别构成平行四边形的两条 即被 边, 此时的对角线 z 就是两种心理状态的作用结果, 既没 调查者在填答问卷时的心理状态。 此时的心理状态 z, 有完全摒弃原状态 x, 又没有完全接纳理想化状态 y, 而同 时却含有敏感状态的因素,又含有非敏感状态的因素, 亦 此亦彼, 是二者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模糊心理状态。
1.敏感性心理状态的模糊性处理
图 1: 非敏感心理 ( y)
x 将比 y 长, 一些时, 模糊体就更偏向于“ 自己” ( 图 4) 。当 y 将比 x 长, “ 他人的情况” 比“ 自己的情况” 多一些时, 模糊
如 上 图 所 示 ,当 敏 感 性 问 题 未 曾 做 过 任 何 技 术 处 理 时, 会给被调查者增加心理压力, 使其处于敏感性心理状 态, 我们将这种未经处理的敏感性问题引发出的被调查者 状态称为原状态,即图中水平向右的射线 x。同时我们规 定,用水平切线向右的射线表示紧张的敏感性心理状态。 经模糊性处理之后, 带有功能性文字的问卷作为一种刺激 物, 在被调查者心里便可构筑成一种比较放松的非敏感心 理状态, 我们将这种状态称为理想化状态。因为放松与紧 。 体就更偏向于“ 他人” ( 图 5)
2006 年第 2 期
第 30 卷 (总第 134 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2006 Vol. 30 .134 General ,
!"#$%&’ "( )*+%,&%- ."$/&’ 0%12+$314,5)"61&’ )61+%6+ 78141"%9
问卷设计中敏感性问题的模糊性处理
・ 52・
张美生等: 问卷设计中敏感性问题的模糊性处理
我们现在对三者进行归纳, 即可发现模糊性处理的一 般性原理: 模糊性处理遵循着平行四边形法则, 有着明确 界定的原状态 x 和理想化状态 y 分别构成平行四边形的 两条边, 此时的对角线就是模糊性状态。 当 x 与 y 的属性相 看到了过程的存在, 而不仅仅局限为一种简单的集合体。 在 平行四边形法则中的对角线 z 就是模糊思想的集中体现。 三、 问卷敏感性问题的模糊界定的局限性 虽然平行四边形法则给解决问卷敏感性问题的模糊 性处理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但是它尚且无法更好地解决如 下三种情况:
张美生, 毕艳红
(沈阳师范大学 社会学系, 辽宁 沈阳 11003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摘
要 ] 敏感性心理状态、 敏感性关键词、 敏感性主体的模糊性处理问题是问卷调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借鉴历
史合力理论进行研究, 得出问卷设计中敏感性问题模糊性处理的方法论原则, 即平行四边形原则, 此原则可以为处理 问卷中涉及的敏感性问题提供思路。 模糊性处理; 平行四边形法则 [关键词 ] 敏感性问题;
2. x 与 y 的性质完全相反, 但 y 的力度远大于 x y 抵消了 x 的全部之后仍有剩余, 此时, 使得作用结果 x) 比如: 被调查者认为吸烟不好( , 问 与 x 的性质完全相反。
卷上写着“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最新实验表明吸烟有利于 健康, 并且这个结论已得到世界上 95% 以上的医学专家的
!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
(*((+) ! 文章编号 " %((()&**+ (*)((&%)(,
敏感性问题日渐成为问卷调查研究者的关注对象, 有 人从调查技术入手解决敏感性问题, 有人从统计分析入手 解决敏感性问题。目前, 虽然致力于解决问卷中的敏感性 问题的研究者提出了解决敏感性问题的处理方法, 但是尚 不系统。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问卷中的敏感性问题进行系 统研究, 提出了对敏感性问题的模糊性处理原则和方法。 一、 敏感性问题的模糊性处理 ( 一) 敏感性心理状态问题的模糊性处理 被调查者面对敏感性问题往往会产生一种自卫心理, “这是一种担心如实填写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会有 损于切身利益的心理反应。 问卷调查的内容越敏感, 这种心 理反应就越容易产生。 它往往会导致被调查者从稳妥出发, 以 不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为标准。”
2.敏感性关键词的模糊性处理
图 2:
如上图所示, 原状态 x 是贬义色彩浓重的敏感性 关 键 词,而理想化状态 y 是褒义色彩浓重的非敏感性关键词, 方向 由于褒贬在表意上的完全对立, 促使 y 与 x 大小相等、
x 与 y 恰恰抵消, 相反。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可知, 其作用结
果集中在中点上, 既不属于贬义, 也不属于褒义, 是连接褒 贬的纽带, 是纯粹的模糊状态。此时的关键词在被调查者 看来, 不再具有原状态里的高敏感度, 也没有呈现出理想 化状态里的零敏感度, 而是界于二者之间的纯模糊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