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导学案设计编写的要求与规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导学案编制原则与方法
——关于导学实现“导学”价值的思考
作为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路线图”和“方向盘”,在导学功能上更要加强。
编制时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层次,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获得学习方法,顺利完成自主学习,并逐渐养成合作习惯。
1体现考纲要求,学习目标重点突出,说法明确,可在学习活动中完成。
例1:生活艰辛亦有温情——《最后的常春藤叶》探究
【学习目标】
1.分析并概括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环境和形象特点,能说出自己从文中感受到的“人性美”。
2.领悟文本内涵,结合个人经历,说说怎样关爱他人,传递真情。
例2:“君之高义,心向往之”探究案——《廉颇与蔺相如》探究
【学习目标】
1.在品读中赏析司马迁刻画人物方法,能说出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和精神追求。
2.运用学习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写小传。
2问题抓要害。
问题作为导学案引导孩子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手段,我们在设计时要少而精,抓住要害,千万不要将学习过程设计成一道道问答题。
问题外在引导的是孩子层层深入思考,内在实质体现的是孩子的学习过程。
探究主题是一节课堂的目标、方向,问题设计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高度,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决定了课堂的效果。
问题设计的梯度决定了学生各个时段的有效投入,所以主问题的设计是课堂设计的重中之重。
设计课堂教学主问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设计主问题要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上下功夫
(2)设计主问题要在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上下功夫
(3)设计主问题要在引导学生鉴赏文本表达上下功夫。
例1:现代文根据教材特点与课程要求,侧重挖掘一个能力提升点,引导学生自主构建,例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许多含意深远、感情浓郁的句子,请分别找出一句,并加以品评。
例2:文言文复习中一个学习活动如下设置:请依照上述所给例句中活用的特点,从必修一中再找四个不同的典型例句(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翻译该知识点,并辨清其在语法形式上的规律。
例3:例如:《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表达的情怀是消极的还是旷达的例4:《琵琶行》中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
3问题情境化。
情境是做任务的背景,情境任务是学习的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的情境中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才能达到落实语文素养的多样化,所以情境不能忽略。
突出导学性、问题性设计,而不是教案化、习题化、试题化设计。
导学案绝对育人立意,绝对不能知识立意。
不设计单纯知识记忆、题目训练的作业,引领学生在自由的基础上自主发展。
例1:利用文本情境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骄虏,莫□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问:在空格处填写两个动词,并解释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例2:《林黛玉进贾府》文本聚焦:问题:
(1)脂砚斋评点‘林黛玉进贾府’,有‘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之语。
请从林黛玉的角度讨论交流大观园中的生活风貌、人情世故。
(2)林黛玉看到的人物都是什么性格,环境又是怎样的,表现出黛玉什么性格?
(3)阅读《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进荣国府”、第三十九至四十二回“刘姥进大观园”,将它们和本文进行比较,比较刘姥姥眼中的大观园有哪些不同的生活风貌、人情世故。
”
例3:利用生活情境
你跟你的友人即将面临分别,你想设计一枚别致的书签送给他。
学习苏轼作品后,你想设计一枚别致的书签送给挚友。
这枚书签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对苏词的欣赏与领悟。
希望你的设计中有意境、有感悟、有情怀。
正面:一幅图画。
(请抓住典型意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这幅画面。
)
4分类设计
导学案文言文,现代文,作文分类设计,
文言文重视自主梳理与自主构建;
现代文注重诵读、涵咏精彩句子、段落、篇章;
作文注重悟、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化思想的舞台。
研究学法,引领创新思考。
5利用好学科团队,多听听学生的声音。
对于探究性问题设计,我们可以从孩子质疑中筛选,也可以由教师设计,但要发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
可以提前在某课时的学科创新会商会的一个星期给一个班级的学科科研科研团队布置任务。
让孩子们自主地提出问题。
在学科创新会商会时,把孩子们的想法作为重要的议题去讨论,倾听学生的心声,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实效。
6感受语文魅力。
如果只重视知识积累与技巧的培养,语文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
在编写语文导学案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阅读文本,感知文本的内容美与文学艺术美,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汉语言的美,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
同时与广阔的生活相链接,让学生发现语文中的生活智慧。
例1在复习《师说》时,我们设计了一个思考题目: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
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
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
(4分)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学生乙:老师,您耕耘三尺讲台,①;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学生乙:②。
又如教学《小石潭记》,把课内的柳宗元与课内苏轼联系起来,“二人对各自遭遇态度有何不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7与阅读课链接
拓展与探究内容、文本相似阅读材料,运用课堂所学,探究学习,以此丰富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兴趣,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语文学习重在浸润,如果只依靠几篇课文,几个导学案很难提升语文素养。
这就要求我们把阅读课利用起来。
单元学习时,要跟上相关文章的阅读指导,达到知一篇,通一类的效果。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词研习
【相关链接阅读】
1因为爱,所以懂得——评林语堂《苏东坡传》
2中外古今对苏轼的评价: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
8与写作练习链接
例1: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设置写作模块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你是否也曾感受过别人所赠与的温暖,或是将你的真情传递给他人?请将回忆定格在那温馨的时刻,带着细腻的情思融入情感的笔触,再现当时的情景。
★☞(学用文章描写手法,字数不限)
例2:【让情思在笔尖流淌】
古时廉颇、蔺相如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为后世传扬;今朝孙家栋、张超2016感动中国、震撼华夏。
想必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运用司马迁史传写法,为你心目中的英雄写一篇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