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二教学课件6.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D
【例2】下列有关黄淮海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跨冀、豫、苏、晋、鲁及京、津等五省二市 B、冲积低平原地势最低 C、平原上有许多起伏和缓的岗地及封闭洼地 D、对平原地貌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地质作用是流水 的侵蚀作用
【解析】黄淮海平原地跨冀、鲁、豫、苏、皖、京、津等五 省二市,西邻黄土高原。滨海平原地势最低。对平原地貌具 有决定性影响的地质作用的流水堆积作用。
粮棉高产区
中低产田集中区,多限制 性因素(图6.2)
【例1】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分布集中的地区在( )
A、整个平原
B、斜缓平原
C、山前冲积扇平原 D、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分布地 区。只有理解了中、低产田的形成机理,才能掌握可能分布的 地区。斜缓平原地区,土地质量较高,能够较充分地排水防涝, 因此土地质量相对较好,故A、B、C均不正确;而冲积低平原 和滨海平原地区,排水不畅,容易造成涝灾,降水少的季节又 形成旱灾,如果灌溉方法和灌溉系统不合理,致使地下水位抬 高,又引起土壤盐碱化;在风沙活动强烈的地区,土壤侵蚀和 土地沙化,加上人们利用时又只用不养,导致土壤肥力日益下 降,因而不同程度地具有了一些较难克服的限制性因素,使中、 低产田较为集中地分布在这样的地形区。量源自低人涝洼地
口
盐碱地
增
提中
风沙干旱地
加 增产 高 改 耕 必然 单 造
低 产
水土流失地 地 选择 产 田
红壤贫瘠地
减 少
成因: 河流冲积 (黄淮海)
范围: 五省二市 中原之称
中 低
辽阔的冲积平原 构成:斜缓平原、冲积低平原、沿海平原 (黄淮海平原) 特点:多洼地
产
田
春旱风大
治 理 的 地 理 背 景
严重的旱 涝、盐碱 和风沙
气候特点 (表6.1)
气温年较差大 降水集中 旱
(三大障 碍)
涝 自然原因 风沙
灾害原因
盐碱
分布
大水漫灌 人为原因
地势低 地下水位高
乱垦
中低产 图6.3和表6.2分析
田集中
着眼点和关键
黄淮海平原的构成
构成
西部
中部
东部
部分
缓斜平原 冲积低平原 滨海平原
海拔
较高
主体
海拔4米
农田质量
【答案】C
【例4】读图,完成 (1)ABC表示的内容:A___;B___;C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淮海平原治理中、低产 田的必要性。
【解析】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结构除“宜农荒地”、 其他用地外,有“耕地”、“林业用地”和“牧业 用地”。回答治理中低产田的必要性时,关键是要 抓住黄淮海平原农业条件状况。 【答案】(1)A、耕地 B、林业用地 C、牧业用地 (2)①黄淮海平原宜农荒地仅占3.18%,耕地的后备 资源潜力不大。因此,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着眼点, 是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②黄淮海平原80%以上的土地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较 难克服的限制性因素,中、低产田面积广大,且占 耕地比重大。因此,治理中低产田,是黄淮海平原 发展农业的必然选择。
课堂检测:
1、黄淮海平原低产区的自然因素
盐碱地
旱灾
气
风沙
候
地
洪涝灾害
形
2、黄淮海平原低产区的人为因素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地下水位上升
植被遭破坏
旱涝频繁
气
候
恶
化
盐碱地扩大 沙荒地 涝渍地
【答案】C
【例3】关于黄淮海平原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完全是由黄河冲积形成的坦荡低平平原 B、由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两部分组成 C、对黄淮海平原的地貌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地质作用是
河流的堆积作用 D、平原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地壳不断下
陷提供了泥沙沉积的基础,因此内力是起主导作用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黄淮海平原的地貌形态、组成结构、 形成原因等内容,这些知识是理解本区自然灾害及中、低产 田形成和分布的知识基础。解答此题需要我们联系其位置尤 其是与河流相互位置和河流泥沙沉积机理推论获得结论。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6.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学习目标
1、识记要求 (1)我国主要农业低产区类型:涝洼地、盐碱地、风 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 (2)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障碍:旱涝、盐碱、风沙 (3)水盐运动的特征: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 分相对稳定 2、能力要求 (1)说出我国农业低产区的主要分布范围 (2)分析各农业低产区的形成原因
学习项目
1、在中国地图上,指出每一种农业低产区的大致 分布范围。
2、结合图6.4分析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分布与 地形的关系。
3、结合表6.1分析黄淮海中、低产田的形成与气候 的关系。
4、发散思维,列举形成黄淮海中、低产田的人为 因素。
改造中低产田
我
国 耕形 地成
质
农 业 低 产 区
特 点
分 布 广
【例2】下列有关黄淮海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跨冀、豫、苏、晋、鲁及京、津等五省二市 B、冲积低平原地势最低 C、平原上有许多起伏和缓的岗地及封闭洼地 D、对平原地貌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地质作用是流水 的侵蚀作用
【解析】黄淮海平原地跨冀、鲁、豫、苏、皖、京、津等五 省二市,西邻黄土高原。滨海平原地势最低。对平原地貌具 有决定性影响的地质作用的流水堆积作用。
粮棉高产区
中低产田集中区,多限制 性因素(图6.2)
【例1】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分布集中的地区在( )
A、整个平原
B、斜缓平原
C、山前冲积扇平原 D、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分布地 区。只有理解了中、低产田的形成机理,才能掌握可能分布的 地区。斜缓平原地区,土地质量较高,能够较充分地排水防涝, 因此土地质量相对较好,故A、B、C均不正确;而冲积低平原 和滨海平原地区,排水不畅,容易造成涝灾,降水少的季节又 形成旱灾,如果灌溉方法和灌溉系统不合理,致使地下水位抬 高,又引起土壤盐碱化;在风沙活动强烈的地区,土壤侵蚀和 土地沙化,加上人们利用时又只用不养,导致土壤肥力日益下 降,因而不同程度地具有了一些较难克服的限制性因素,使中、 低产田较为集中地分布在这样的地形区。量源自低人涝洼地
口
盐碱地
增
提中
风沙干旱地
加 增产 高 改 耕 必然 单 造
低 产
水土流失地 地 选择 产 田
红壤贫瘠地
减 少
成因: 河流冲积 (黄淮海)
范围: 五省二市 中原之称
中 低
辽阔的冲积平原 构成:斜缓平原、冲积低平原、沿海平原 (黄淮海平原) 特点:多洼地
产
田
春旱风大
治 理 的 地 理 背 景
严重的旱 涝、盐碱 和风沙
气候特点 (表6.1)
气温年较差大 降水集中 旱
(三大障 碍)
涝 自然原因 风沙
灾害原因
盐碱
分布
大水漫灌 人为原因
地势低 地下水位高
乱垦
中低产 图6.3和表6.2分析
田集中
着眼点和关键
黄淮海平原的构成
构成
西部
中部
东部
部分
缓斜平原 冲积低平原 滨海平原
海拔
较高
主体
海拔4米
农田质量
【答案】C
【例4】读图,完成 (1)ABC表示的内容:A___;B___;C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淮海平原治理中、低产 田的必要性。
【解析】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结构除“宜农荒地”、 其他用地外,有“耕地”、“林业用地”和“牧业 用地”。回答治理中低产田的必要性时,关键是要 抓住黄淮海平原农业条件状况。 【答案】(1)A、耕地 B、林业用地 C、牧业用地 (2)①黄淮海平原宜农荒地仅占3.18%,耕地的后备 资源潜力不大。因此,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着眼点, 是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②黄淮海平原80%以上的土地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较 难克服的限制性因素,中、低产田面积广大,且占 耕地比重大。因此,治理中低产田,是黄淮海平原 发展农业的必然选择。
课堂检测:
1、黄淮海平原低产区的自然因素
盐碱地
旱灾
气
风沙
候
地
洪涝灾害
形
2、黄淮海平原低产区的人为因素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地下水位上升
植被遭破坏
旱涝频繁
气
候
恶
化
盐碱地扩大 沙荒地 涝渍地
【答案】C
【例3】关于黄淮海平原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完全是由黄河冲积形成的坦荡低平平原 B、由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两部分组成 C、对黄淮海平原的地貌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地质作用是
河流的堆积作用 D、平原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地壳不断下
陷提供了泥沙沉积的基础,因此内力是起主导作用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黄淮海平原的地貌形态、组成结构、 形成原因等内容,这些知识是理解本区自然灾害及中、低产 田形成和分布的知识基础。解答此题需要我们联系其位置尤 其是与河流相互位置和河流泥沙沉积机理推论获得结论。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
-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6.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学习目标
1、识记要求 (1)我国主要农业低产区类型:涝洼地、盐碱地、风 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 (2)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障碍:旱涝、盐碱、风沙 (3)水盐运动的特征: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 分相对稳定 2、能力要求 (1)说出我国农业低产区的主要分布范围 (2)分析各农业低产区的形成原因
学习项目
1、在中国地图上,指出每一种农业低产区的大致 分布范围。
2、结合图6.4分析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分布与 地形的关系。
3、结合表6.1分析黄淮海中、低产田的形成与气候 的关系。
4、发散思维,列举形成黄淮海中、低产田的人为 因素。
改造中低产田
我
国 耕形 地成
质
农 业 低 产 区
特 点
分 布 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