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检测 【有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

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2.《宋史》云:“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

”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设置南、北面官
C.崇文抑武
D.强化君主专制
3.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时提出来的。

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 )
A.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宋统治者的虚伪
C.突出了科举制度的重要性
D.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4.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商人
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越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越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二,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
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优秀的官吏
B.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C.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5.下表是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的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该表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6.“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7.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的政治建设应( )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D.大力发展经济
8.宋代各级官僚有不同称谓:“有官,有职,有差遣。

‘官’以寓禄秩、叙位著。

‘职’以待文学之选。

而‘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只有‘差遣’才有治事的职能。

材料反映出宋代( )
A.皇帝对百官的管理和控制的加强
B.官僚机构重叠,人浮于事,耗费国帑(钱财)
C.官员职能明确,提高工作效率
D.重视文学艺术的发展
9.宋太祖时选练禁军作为作战的精锐,全国有禁军193 000人。

仁宗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6000人,军队规模空前庞大。

这种急剧变化最有可能( )
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造成财政状况恶化
C.增强对社会的控制力
D.消除周边政权威胁
10.面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为改革时弊,范仲淹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 )
A.严肃政令,取信于民
B.整顿官僚机构
C.减轻徭役,缓和矛盾
D.加强国防军备
11.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

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以下各项符合材料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态度的是( )
A.基本否定
B.基本肯定
C.一分为二
D.不清楚
12.下表是不同人对王安石的评价,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B.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
C.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D.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评价更为客观
13.梁启超评价我国古代一位改革家的改革时说:他推行的一些措施与近代西方的一些方法极其类似。

其中某项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某项措施“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他评价的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庆历新政
D.王安石变法
14.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

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

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决定历史发展不具有客观性
B.司马光和王安石同时代,所以他的观点更可信
C.历史学家的价值判断影响其对历史事实的选择
D.历史评价往往受到评价者生活时代背景的影响
15.“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青苗法负责官吏)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敝。

”这段话反映出( )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16.“丞相秦桧任人唯亲,使得南宋的官员阶层乌烟瘴气,地方上的税收有一部
分被地方官员劫持”。

由此可见,宋高宗时期的南宋政权( )
A.外强中干,守内虚外
B.吏治腐败,财政空虚
C.外戚专权,祸国殃民
D.宋金对峙,世为侄国
17.和议规定:南宋向金称臣,每年贡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宋、金间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

这段材料最有可能出自哪一和约( )
A.宋辽和议
B.绍兴和议
C.澶渊之盟
D.宋夏和议
18.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下列关于绍兴和议说法正确的是( )
A.扩大了南宋的统治区域
B.确保了双方的长久和平
C.厘清了双方的政治关系
D.加重了南宋人民的负担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兵考四》材料三(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续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

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庆历新政”主要从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十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改革治理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出台以后,短短几个月时间,成效骤然显现,政治面貌焕然一新,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权势官员中无能的纨绔子弟从政升迁受到严格限制,凭资历晋升的官员与业绩品德挂钩,才干突出者予以破格提拔。

——《“庆历新政”何以夭折?》材料二后来王夫之总结“庆历新政”得失,说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从善如流,从恶也如流。

——《范仲淹“庆历新政”是怎样失败的》(1)依据材料一,将“庆历新政”的十项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并简述其成效。

(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在宋代相权不断被分割,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故A 项正确;宋代二府三司制使得中央集权加强,故B项错误;官员增多的必然后果之一就是行政效能的降低而非提升,故C项错误;多相设置,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太祖“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治国的特点是崇文抑武,C选项正确;太祖革命与无为而治矛盾,A选项错误;南北面官制是契丹政权的制度,B选项不符合史实;宋代“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与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无关,D选项不符合题意。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文人在宋代政治生活中居于突出地位,反映了宋代倡导的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故A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在北宋通过科举做官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多,与宋代科举制的改革扩大增加选举名额等有关,说明了选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C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平民官员比重增加,不能得出是否优秀的结论,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官员人数的激增,阐述的是官员来源的构成,B错误;科举制没有对贵族子弟进行限制,D错误。

5.【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